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4-01 09:00:00| 人氣44,459|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敲醒夢中人》果祺法師講述

推薦 31 收藏 4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收到友人轉寄來一份法鼓山果祺法師講述的小冊子《敲醒夢中人》(pdf檔),不到一百頁的內容,每則短文都很淺顯易讀又饒富禪意,即使沒有學佛背景的人也都能受用。全書分成演講與問答,僅轉貼分享演說部分。


(台長註:文中提到的「佛性」「空性」「開悟」等詞彙,定義過於簡化 ,應是法師的善巧方便說,但不妨礙心地法門在生活中之應用與表達。


另補充一點的是 ,直心是道場,任何違逆的人事物都可以是菩提路上的善知識,任何時間空間行住坐臥都可以是修行。若自覺根器適合禪宗,亦可多聽聞聖嚴法師的禪修開示,或依禪法用功,唯最終仍應歸向極樂求生淨土,否則功夫不夠,猶是生死流轉,無法解脫。)



(轉)《敲醒夢中人》果祺法師講述    黃珮珊撰錄


(果祺法師一九九二年出家,是法鼓山開山前,住山時間最久的法師,對法鼓山的自然生態、林木物種如數家珍。法師崇尚自然,常打赤足漫步山間,貼近大地。曾任桃園齋明寺副寺、法鼓山禪堂板首,僧團男眾部副都監、青年發展院監院、現任全球寺院管理副都監。)




自序


佛教的經論裡,常常以指頭指出月亮的譬喻,說明可以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理解佛法的內涵。所以語言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指頭,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而這本書連指頭都不是,這只是一個閱讀的過程。不必思惟作者想表達什麼,也不要想抓住裡面的觀念,看過就放下。

 

如果讀完能對你有幫助,那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若你雖然做不到書上說的,但能有一念返照,那也很好。

 

若是都看不懂也沒有關係,因為你本來就不懂,讀了以後還是不懂是很正常的。一切不增不減,本來就沒有一法可得。

 

 

一水四見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我們通常把自己的痛苦,歸咎於環境不好或是對方的錯誤,都是因為搗蛋的孩子、不貼心的配偶、壓榨你的上司、不公不義的政府……,才會讓我不快樂,但真的是如此嗎?

 

佛經裡有「一水四見」的比喻:同樣的江河、溪流,人類看到是水;天人見之是琉璃;餓鬼所見為膿血;對魚蝦來說則是家。你對所看到的作什麼解讀,就會映現你的心是什麼。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你是菩薩心,所見一切人就是菩薩;若是餓鬼心,就算讓你見到菩薩,你也看成是餓鬼。

 

你認為是極樂世界,它就是極樂世界。所以關鍵是你的心,只要心能快樂,那麼不管身處何處,都是在極樂世界。

 

你可以懷疑我說的是否正確,但不妨親自體驗看看,當你悲傷難過的時候,即使去參加歡樂的聚會,難道就能忘掉所有的痛苦,變得快樂嗎?

 

 

隨緣盡份,盡份隨緣

天下無事,放下便是!

 

放下和放棄的差別在哪裡呢?「放棄」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放下」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完以後就放下。

 

但是很多人做完以後還是耿耿於懷:「我這樣得體嗎?是不是可以做得更面面俱到?這樣做對方會滿意嗎?」乍看很盡責、體恤對方,但深沈的核心是:「你很在乎別人怎樣看待你。」

 

如果太在乎自己的成就、表現、別人的掌聲和目光……,就會逐漸變成壓力,慢慢累積到身心有一天無法承受。

 

不想要有壓力,並不是放棄不去做,而是事事都能隨緣盡份、盡份隨緣。隨順因緣勇於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做好該做的事情以後,不管結果如何,就接受當下的因緣。

 

就像種了一棵樹,你只管用心澆水、施肥……,做好一個園丁該做的工作,至於樹要長成什麼樣子?會不會遇到颳風下雨?那就隨順因緣吧!

 

不管教養孩子、照顧生病的家人、面對工作、婚姻、家人相處……,也都是如此。

 

做事的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是「面對」問題、「接受」問題、「處理」問題,有多少能力就處理多少事,處理後就把它「放下」。世間並沒有什麼值得執著的,天下無事,放下便是!

 

多數人都認為因為那是我的老師、我的上司、我的婆婆、我的……,所以不得不接受來自別人給的壓力。但其實除了你自己,並沒有人可以讓你煩惱。你不想要的東西不會買,不喜歡的食物不會吃,但為什麼別人給你的壓力,你非得要迎上去回應對方呢?

 

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以後,若老師、上司、長輩……,仍然無理的責備你,那或許是他個人的價值觀,但要不要接受他的責罵,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只不過我們往往被罵了,就覺得自己被羞辱了。有沒有想過:當你和別人吵架、或被斥責的時候,對方究竟是罵到你的哪裡?

 


被罵的時候

別人罵你,究竟是罵到你的哪裡?

 

別人罵你的時候,究竟是罵到你的哪裡?你說對方罵你的名字會讓你不舒服,但是名字可以代表你的全部嗎?指著你的鼻子罵,鼻子是你嗎?對方臉紅脖子粗的拍桌子斥責你,明明他拍的是桌子,那為什麼你會難以忍受?

 

被罵明明不會痛。但是為什麼我們被罵了就會很痛苦?只因你「覺得」自己被罵到了。

 

風起的時候,小草就彎下了腰;而風一停,小草馬上直立了起來。但為什麼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罵你的聲音卻仍不斷迴盪在耳邊,那場景依然刻骨銘心、歷歷在目?你的心也依然翻攪難平?

 

罵你的聲音跟風聲、雨聲、路上的汽車聲……有什麼不一樣?你不會記得前一分鐘的雨聲,卻記得十年前別人罵你的聲音?何以漫長的歲月裡,你只擷取某一段聲音、畫面,作為記憶?所以讓你憤恨多年的,是對方十年前發出來早已消散的聲音?還是你自己?

 

對方罵你的目的只是要讓你生氣,你不需要用生氣來懲罰自己,讓他得逞。要不隨對方發出的聲音起舞,是可以做到的。

 

你可以練習把所有聽到的聲音等量齊觀,不要留在心裡,不要在乎它,不要管它。和別人吵架的時候,把他罵你的聲音跟外面的車聲、鳥鳴聲、風聲……一視同仁。

 

所有的音聲不過就是聲波在空氣裡震動而已,聽到只是聽到。不要再去分辨、執著那是什麼聲音,你不在乎,對方就罵不到你;你只要一在乎,心裡回應了對方,就會不偏不倚狠狠被罵個正著。

 

 

眾因緣和合中無我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就見空,見空就見佛。

 

為什麼佛經上說每個人都有佛性?又說諸法無我。那究竟是有還是沒有?

 

佛性就是空性。空性是指一切的因緣都是和合而成。

 

所有的生命都會生老病死;花會開會謝;念頭會升起、停留、變化,最後消失。從山河大地、你我的生命、乃至念頭的浮現,本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短暫存在。也因為是聚合而成的,所以只要有新的因緣加入或離散,就會鬆動,但最後一切都消歸於空。

 

每個人都是他接觸過的人的綜合體,之所以形成此刻的這個人,是因為受到接觸過的每一個人的影響。是因為你的父母、小學老師、你的死黨、鄰居、醫治過你的醫生……成就今日的你。任何一個因緣改變,就不會是此時的你。而此刻時間仍持續流轉變化,空間也不斷有新的因緣加入……。

 

但是我們會痛苦,是因為以為一切都是永恆不變的,以為我存在、以為那是我的情人、我的小孩、我的自尊、我的財產……,一旦以為是自己的,就會執著。執著就想擁有,擁有就怕失去,失去了就會痛苦。喜歡的東西希望它永恆不變,不喜歡的就希望它消失。

 

其實大家都知道世事一切緣起如幻,從詩歌、小說……,乃至流行歌曲,都在為稍縱即逝、聚散匆匆的種種而悲嘆,遭逢苦難時更能體會無常、苦、空、無我。但我們都不敢放下這虛幻的影像,不願意承認我們的身體、念頭、價值觀、財產……,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短暫泡影。所以詞人李煜說:「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大家都寧可裝睡,眷戀夢裡不實的幻影。

 

佛法很簡單,因為見緣起就見法,見法就見空,見空就見佛。現前本來一切具足、圓滿。如果你瞭解因緣和合之中,並沒有真實的我存在之後,馬上放下,就立刻自由自在。


若是你認為一定要有次第才能放下,或是平時想減少煩惱執著,我會在「放不下的是誰?」以及「全部清清楚楚,全部不在乎」這兩篇,告訴你日常生活能練習放下的簡單方法。

 

 

放不下的是誰?

把「放不下的是誰」找出來,

你就可以自由自在了。

 

每個人從莫名其妙被生出來之後,就像動物一樣為了求生存,在學校、職場……,不斷拚鬥,內心也許偶爾飄過追求寧靜的念頭,但隨即又被洶湧而來的欲望掩蓋……,回顧自己浮浮沈沈的一生,有多少時候是自由自在的?又有多少時候,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

 

上一篇我說過:若能瞭解因緣和合之中,並沒有真實的我存在,就能自由自在。

 

可是如果緣起「無我」,那麼現在在看書的是誰?

 

你說身體是我、念頭是我,真的是這樣嗎?

 

身體是我嗎?那為什麼病痛的時候,希望身體不痛,卻做不了主?

 

而當我死掉的時候,雖然「身體」躺在那裡,「我」在哪裡?

 

念頭是我嗎?那為什麼想擺脫痛苦和煩惱,卻做不了主?

 

我思故我在嗎?那不思的時候「我」在哪裡?

 

晚上熟睡沒有夢的時候,我在哪裡?心又在哪裡?

 

而現在正在思索的又是誰?

 

如果你想知道,如果「緣起無我」,那為什麼還會放不下煩惱執著?而此刻能看、能聽的「我」究竟是誰?或是想放下煩惱執著,作自己身心的主人,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隨時隨處問自己:「放不下的是誰?」,直到把那個是誰找出來為止。

 

害怕恐懼的時候,問自己:放不下的是誰?

 

憤怒難平的時候,問自己:放不下的是誰?

 

生病疼痛的時候一樣問自己:放不下的是誰?


疼痛的是誰?是身體痛?還是心在痛?

 

不論受到誘惑、起貪心、嫉妒心、尷尬害羞、志得意滿、寂寞無依、焦慮不安……,種種時刻,就問自己:「放不下的是誰?」不斷的問、不停的問……,只要覺察自己有起心動念就問:「放不下的是誰?」

 

只要能夠把那個誰找出來,你就可以自由自在了。就像再可怕的惡夢,只要醒過來就好了。醒來以後,夢裡的種種恐懼、煩惱……,就再也與你無關了。

 

 

 

法爾如是

法呀!它就是這樣!

 

「法爾如是」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白話文的意思是:法呀!它就是這樣。


就是這樣,那是怎麼樣呢?

 

大樹長出來就是長出來了,沒有為什麼。花謝花開就只是花謝花開,沒有為什麼。生老病死也只是生老病死,沒有為什麼。一切的因緣聚合到這裡,就是這樣展現,沒有為什麼。

 

很多人遇到災難的時候就咒天怨地:「無緣無故,為什麼我會遇到這種事?」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我,那為什麼又該是別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所有發生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因果,只是我們不了解其中的脈絡罷了!

 

風起的時候,葉子平靜的接受會落下;葉子痛苦抵抗還是會落下。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在於聖人隨順因緣,造了業願意接受果報,不被因緣所轉;而凡夫抗拒果報。一旦想抗拒果報,就會再造新的業因,就越痛苦。

 

若沒有用身心去相應「法爾如是」,碰到煩惱執著就只會去翻書、看經、找法師、聽開示……,雖然當下的問題看似得到抒解,下一次問題來了,煩惱依舊重複上演……。

 

所以佛說:法爾如是(就是這樣)!那究竟是怎麼樣?只有自己去體驗,別人也沒辦法幫你。如同水是什麼味道?是冷是熱?要自己喝過才知道。我只能遞杯子給你,沒辦法幫你喝水。

 

只要你願意全然的放下念頭、放下自己、放下一切,就會知道佛法比喝水還簡單。

 

 

吾心本是悟

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自己。

 

「悟」拆開來就是吾心,吾心即是悟。如果能夠真正體悟到自己是眾因緣和合而成,沒有自我的存在,就是開悟。

 

如果別人無緣無故盯著你看時,會不會讓你不自在?心裡是不是想:「他為什麼這樣看著我?我有哪裡不對勁嗎?還是我做錯了什麼?說錯了什麼?」

 

但是當有一天你能領悟到:「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自己」的時候,當對方盯著你看,就僅僅只是盯著你看,沒有為什麼,就只是這樣,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也不會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的。

 

但是「知道」緣起無我,和「體驗到」緣起無我一樣嗎?只透過看書、思惟,是無法體悟佛法的真實內涵的。就像只是看著食譜上的圖片,你永遠不知道那道菜嚐起來是什麼味道,而肚子依然是餓的……。

 

慣性的力量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你為什麼會長成這樣的臉孔?為什麼投生在這樣的家庭?為什麼有這樣的人生際遇?

 

有人說這是「業報」,也常聽人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什麼是「業」呢?「業」就是我們每天做的事情,日積月累而成的慣性和習慣。「業力」是指慣性的力量。


人會被自己的慣性牽引、和自己的慣性互動,也會因為自己的欣厭好惡,選擇習慣或熟悉的模式,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雷」、「痛處」,所以對方想討好你,也能從投你所「好」下手。

 

如果沒有辦法做自己的主人,就只能任由慣性帶著跑。如同屋子裡點了香,日子久了,就慢慢被燻成那個味道。雖然所造的業有善有惡,一旦執著它,就會被牽引、被帶著走,之後下一生再繼續流轉,永無止息……。

 

若想擺脫慣性的作用,中止如此不斷循環和輪迴,同樣可以問自己:「輪迴的是誰?」「放不下的是誰?」



真實與虛幻

什麼都沒有,是你去感覺它才有。

 

我們往往想把所有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但是你看到的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其實什麼都沒有,是你去感覺它才有。所有的事物都是不斷變化,不會永遠存在的。如果你在乎,假的你也覺得是真的;如果不執著,那麼看到、聽到的,就都是幻化的假象。

 

釋迦牟尼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會有妄想執著,是因為我們都不是「如實」在看待這個世界,而是以「我」為核心來評斷世間的種種。

 

就像你去學校接孩子,校門口站著一群穿著一模一樣制服的學生,但你一眼就能認出哪個是「我」的孩子,而媽媽的心總會被自己的小寶貝佔據著;情人的眼裡也只看得見彼此。一旦以「我」為中心去解讀感知一切人事物,就會放大自己的遭遇,那麼所做的判斷、抉擇就被侷限了。

 

人是可以被訓練的。同樣的,心也可以被訓練得不執著,試著練習把看到的、聽到的東西不給形容和比較;以及下一段「全部清清楚楚,全部不在乎」訓練眼睛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可以幫助你減少很多的煩惱。

 

 

全部清清楚楚,全部不在乎

不斷的放下,不停的放下……,

全部放下以後,看看你還剩下什麼?

 

現在把眼鏡拿下來,全身放鬆,褲帶比較緊的話,也可以鬆開。

 

眼睛張大後放鬆,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讓眼睛的視野呈現廣角,也就是上下左右都看,沒有特別要看什麼。

 

現在眼睛張大、放鬆、向前看,只是張開就好,眼神像發呆一樣。

 

注意力不要在眼睛上,張大、放鬆,不管環境、不管身體、不管念頭。

 

不要在乎身體、不要在乎環境、不要在乎念頭。

 

眼睛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要特別注意它。

 

保持清楚,不要在乎,眼睛看到的很清楚,不要在乎它。

 

耳朵聽到的很清楚,不要在乎它。

身體有任何感覺很清楚,不要在乎它。保持清楚不在乎。

 

頭腦有任何念頭很清楚,不要在乎。

全部清清楚楚,全部不在乎。

 

不斷的捨,不停的捨,全部把它捨掉。全部捨掉以後,看看你還剩下什麼?

 

不斷的放下,不停的放下,全部把它放下。全部放下以後,看看你還剩下什麼?

 

頭腦有任何的念頭很清楚,不要在乎它,讓它過去。

放下一切,一切自由自在。



把心打開

自我不在就自由自在。


你此刻看書,仍然保持一切清楚,一切不在乎。清楚周邊的環境、音聲,但一切不在乎。


為什麼我們兩隻眼睛看出去不是看到兩個人?那是因為眼睛有聚焦的功能,平時眼睛附近的肌肉都是處於緊繃的狀態。所以練習眼睛放鬆之後,會發現眼睛看得比較清楚。


如果想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也是一種負擔。平時如果看電腦看累了,就把眼鏡拿下來,讓眼睛的視野呈現廣角。眼球無法聚焦後,眼睛旁的肌肉就會放鬆,臉頰也跟著放鬆,最後心就會放下。


大家都說要把心打開,但沒有人知道怎麼打開。所以藉由練習把眼睛放鬆,清清楚楚看到,但不要在乎它。一旦心打開、放鬆了,你看到的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自我不在就自由自在。



吃大便與觀自在

知道做不到,就是不知道。


 

文章只是文字的排列組合,但讀到感同身受的文章你會拍案叫絕,看到燒殺擄掠的報導你會義憤填膺,長官裁示的公文讓你暴跳如雷,媽媽關懷的簡訊讓你溫暖……。因為文字會牽引我們的生活經驗,而情緒就這樣輕易的任這些文字的組合擺布、制約了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書寫的人想傳遞表達的,和你接收、解讀的一致嗎?


你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寫書的作者、批公文的長官……,此時又在做什麼呢?他們也許早已忘了寫過什麼了。更不用說新聞報導的內容是否如實傳遞了正確的訊息,但你看到文字後,就慣性的連結舊有的經驗,不斷和自己的念頭互動,一邊閱讀,一邊浮現種種愉悅、憤怒、焦慮的種種情緒。

 

試著練習看到只是看到,把「吃大便」和「觀自在」一視同仁;如果你覺得這些道理很簡單,那可以檢驗看看:當你看報紙的時候,能不能清楚你閱讀的每一個字,知道有念頭過去,但是清楚不在乎,情緒不被拖著走?

 

知道做不到,就是不知道。知道以上的道理很容易,但若是讀了報紙後,你的情緒仍然無法作主,就還要再不斷的練習。




念頭如幻

每個時刻都歸零。

 

念佛的時候,你知道阿彌陀佛是誰嗎?要如何才能去得了西方極樂世界?嘴巴這樣念,就去得了嗎?

 

念佛的時候問自己:「念佛的是誰?是誰在念?是嘴巴念?還是念頭在念?還是心在念?」心在念和念頭念一樣嗎?

 

很多人以為修行是要到達沒有念頭的境界,於是打坐、拜佛、念佛的時候發現自己妄念紛飛就起了煩惱。

 

有念頭是很正常的,而不起妄念的意思,不是不要讓念頭升起,因為想要沒有妄念的念頭也是一個念頭,越想切斷念頭,就越無法擺脫,因為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裡。

 

念頭會不斷變化,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並不相關,就像我們看到一條小河流,你以為那是不變的一條河,殊不知前一秒流過的水,和後一秒流過的水,其實是不一樣的水。水一直在流動、變化,流逝過的水你再也找不回來了。如同當你覺察到念頭的時候,念頭已經消失很久了。

 

念頭不是真正的東西,吃不到、摸不著,但我們總是緊抓念頭,以為念頭的內容是真的。就像吃飯的時候,頭腦裡面想像在吃大便,你就會覺得好噁心,吃不下去。為什麼眼睛看到的飯菜、鼻子聞到的香氣、口裡嚼的食物……,真正五官感受到的,抵不過腦中的念頭?

 

對待念頭的正確態度是:有念頭是正常的,它就像影子一樣,如影隨形,只要不在意它,對它不欣不厭不在乎,它就等於不存在。如果你能夠放下,把每個時刻都歸零,念念不住,就會知道其實什麼都沒有。

 

 

時間存不存在?

「當下」在哪裡?你指得出來嗎?

如果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存在,那你在哪裡?

 

快樂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而痛苦的時候,時間又過得特別慢。但當睡覺完全放下、不注意它的時候,時間對你而言就不存在了。

 

除了「當下」是你真正擁有的,所謂的過去和未來,其實都只是你的「念頭」而已。但是「當下」在哪裡?你指得出來嗎?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麼過去存不存在?現在存不存在?未來存不存在?

 

如果過去不存在,當下不存在,未來不存在,萬分之一秒都不存在,那煩惱在哪裡?心在哪裡?你在哪裡?

 

修行就只是修行

真正的智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來具足。

 

佛法真正的智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來具足。

 

修行只是修行,沒有在求什麼。只是一般人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被自己既有的想法困住了。如果發現自己有貪嗔痴的習氣,還會知道那是痛苦的,想要出離。但若以為修行之後有佛可成、有涅槃可證,就會緊抓住修行的體驗,越修越煩惱、越修越執著。要知道有求皆苦,大便(貪嗔痴)跟黃金(修行)的本質同樣都是緣起和合、虛幻不實的,無論想逃避或想追求,都是煩惱的來源。

 

佛教裡所有的修行方式:誦經、拜佛、打坐、經行、持咒、念佛……,其實都是修定的方法。

 

拜佛的時候就只是拜佛。誦經、打坐,也僅僅是誦經、打坐。過程中保持心情輕鬆愉快,老老實實用方法,當因緣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日常生活中好比開車、煮飯、走路、工作、睡覺等的時候,都能清清楚楚、做完就放下,那也就是修行了。

 

一默如雷

佛法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沒有人敢相信。

 

如果沒有真正用身心去體驗佛法,即使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講完,你還是不知道放不下的是誰?也很難相信祖師或經典說的是真實的。

 

就像樹葡萄是什麼滋味? 只有親自嚐過的人才知道。縱然吃過的人想盡辦法形容樹葡萄的滋味,但語言文字表達的和真正吃到的就是不一樣。「知道」檸檬是酸的,跟「吃到」檸檬是酸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境界,但如果你我都吃過檸檬,那種感覺不必言語,就能彼此心領神會。

 

所以佛法不可說、不能說、一說便是錯。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並非有什麼莫測高深的神奇境界,只因為用言語無法形容當下的狀態。

 

那麼為何祖師還留下那麼多的文字和經典?因為叫你放下你不想放、不敢放、捨不得放。以為一定要經過次第才能解脫自在。祖師只好反向操作,把很簡單的東西講得很複雜,讓你去讀,讓你去修。你執著有就跟你說空,執著空就跟你說有,一下跟你說即心即佛,一下又跟你說非心非佛……,讀者不懂就會起疑,有了疑惑以後就會想:「那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不懂?」

 

也讓你以為有無上佛道可成,以為有無量煩惱可斷……,叫你不斷的放下、不停的放下,等到有一天放下到連放下都沒有的時候,你才會相信這一切都是虛幻的、都只是夢裡的一部份。

 

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卻說他一句話都沒說過。文殊師利問維摩詰:「何等是不二法門?」維摩默然不應。維摩詰居士「一默如雷」無言卻道盡最究竟的佛法。那為何我還要苦口婆心不斷的囉唆、開示、演講,一下講有、一下講空?因為大部分的人還是放不下,所以我只好多嘴一直講……。

 

經典早就跟你說「本來無一物」、「如夢幻泡影」、「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一切都沒有,放下一切就自由自在。

 

佛法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沒有人敢相信。

 

只有忘掉佛法應有的樣子,才能用全部的身心領受真正的佛法。

 

 

簡單過生活

是什麼就是什麼,不用裝模做樣。

 

禪的寫法是:表「示」很簡「單」。「禪」只是要我們簡單的過生活。

 

禪宗祖師說「飢來吃飯睏來眠」,自己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不用裝模做樣,肚子餓了就吃飯,想睡覺就睡覺,日子可以過得這麼簡單,但是大家都不知道。

 

但平日你睡得安穩?吃得下去?哭得盡興?笑得開懷?拉得乾淨嗎?很多人為了考試讀書、趕工作進度、開會……,肚子餓了沒時間吃;不然就是聚餐應酬暴飲暴食;該睡的時候輾轉難眠;不該睡的時候卻又昏昏沈沈。被很多的禮教、慣性、舊經驗、身份地位……,束縛而不自覺,戴上了層層疊疊的面具,不敢放聲哭,不敢放懷笑,慢慢的,也就忘記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自由自在的,但我們都被關在自己想像的虛幻牢籠裡,不敢走出籠子,而你虛幻的牢籠是什麼?

 

祖師吃飯你也吃飯,但你邊吃飯邊跟同事應酬、聊是非、聊新聞……,祖師吃飯就只是吃飯,沒有其他。祖師睡覺你也睡覺,但你躺在床上還想著今天的表現、明天的工作;祖師睡覺就只是睡覺,沒有其他。

 

無論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念頭所想的、語言文字……,乃至於修行,一切法爾如是,聽到只是聽到、看到只是看到、念頭只是念頭,而修行也只是修行。

 

不論行住坐臥,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把該做的做好,做過以後就放下,這就是禪的生活。

 

我快樂,大家就會快樂

心想要做到,就可以做到。

 

你有沒有想過:「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來世間一趟,難道只是為了吃飯、睡覺、工作、累積財富、買房、換車、生養下一代?

 

在父精母血到化為塵土之間,生命是幻有不實的,是你賦予它意義,它才會有意義。

 

不論有沒有意義,都要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也快樂。我們心情的好壞會彼此互相影響,就像魚缸裡只要一隻魚大便,大家都會碰到它的大便,快樂和痛苦也一樣,會不斷蕩漾、感染……,你快樂,別人就會快樂,而看到別人快樂,你會更快樂,這就是水漲船高,互相增上。

 

但究竟的快樂是:知道因緣聚合的當下,沒有真實的我存在。因為只要以為「我」存在,就會執著、造惡、受報、痛苦……。

 

世界是大家共同努力而來的,人人彼此相攝相融、影響……,如同佛經的因陀羅網:「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

 

即使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有很多的習氣……,也還是可以放下自我、努力做該做的,打開自己的心,把自己擁有的和別人分享,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

 

要相信自己,心如果想要做到,就可以做到。世間一切都是和合而成,因而能轉因緣,而緣起無界限,事事物物有無窮無盡的可能……。

 

最後祝福大家夠快樂、簡單過生活。這本小書只是夢中的一個小片段罷了!夢醒後也不必牽掛夢境裡的浮光掠影……。 ()


 



台長: prajna
人氣(44,459) | 回應(3)| 推薦 (31)| 收藏 (4)|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法緣 |
此分類下一篇:五僧緣影:達照法師的出家因緣
此分類上一篇:結法緣

(悄悄話)
2015-04-02 12:23:52
(悄悄話)
2015-04-27 18:27:00
(悄悄話)
2023-01-20 20:05:4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