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的梁祝奇緣
粟子
「梁祝造就了今天的我,讓我永遠活在黃梅調中,只要還能唱,我還要繼續唱下去。」人生邁入第七十個年頭,凌波(1939~)最感恩的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電影劇情與人生經歷的交錯疊影,使她對唱了不下萬遍的黃梅調依舊真情流露、熱愛非常。身世坎坷、自小演戲的凌波,一部〈梁祝〉瞬間將她推上巨星之列,猶如真實版仙履奇緣。話雖如此,凌波的成功絕非偶然,天賦認真善良誠懇、飲水思源與茲茲不倦的努力,是她在光鮮亮麗的銀幕形象之餘,另一項吸引萬千愛戴的人格特質。作為華語影壇最經典的反串角色,「梁兄哥」的獨門魅力總為觀眾津津樂道,劇作家王安祈對此有簡要而貼切的形容:「她塑造出一個憨厚清新的男性形象,這和其他銀幕小生是不同的。她扮演的『女小生』可以玩樂、可以吵架、可以親暱,梁祝戀愛談起來就格外生動細膩。」
有趣的是,備受推崇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是與「電懋」競爭白熱化時「鬧雙胞」的產物。相較對手「兩屆影后」尤敏(飾祝英台)、「天皇巨星」李麗華(飾梁山伯)及導演嚴俊(李翰祥啟蒙師父)的黃金組合,這頭僅有「古典美人」樂蒂掛頭牌。以「破壞新鮮感」為目的的「邵氏」版〈梁祝〉,固然沒日沒夜趕拍,卻也未忽略品質的重要性,幕後李翰祥、胡金銓、周藍萍……皆屬一時之選,流暢唯美的情節、朗朗上口的旋律配合演員真情流露的演出,成為影迷心中永難忘懷的美好記憶。
緣起小娟
「外面關於我身世的傳說很多,但是我自己真正能記得的是五歲以後的事情,我印象中一切都是悲哀的。」凌波本名黃裕君,祖籍廣東汕頭,父母早逝,五歲時被親戚以二十美元賣給住在廈門的君家,改名君海棠。五0年代隨養母吳寶惜遷居香港,曾外出做女傭貼補家用,後經介紹入「大觀片廠」拍攝廈語片,取藝名「小娟」。最早為童星、為人代唱,再逐漸由幫配升至主角,作品包括:〈李三娘〉(1955)、〈孟麗君〉(1955)、〈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1955)、〈包公審月英〉(1955)、〈梁山伯祝英台〉(1955,飾演人心)、〈紅樓夢〉(1956)、〈彩鳳戲雙龍〉(1956)、〈安安尋母〉(1956)、〈黛玉歸天〉(1956)、〈目蓮救母〉(1957)、〈三娘教子〉(1957)等數十部。
謹記養育之恩,認命背負全家生計,養母卻沒有帶給小娟溫情,反而冷酷對待,逼迫去不必要的應酬,不准交男朋友、出入夜總會,就為擔心她不再承受沈重包袱。舊事歷歷在目,凌波不諱言自己「沒有童年」:「小時候挨罵、挨打,還挨餓呀。養母對我不好,平常飯都是我煮的,有次她打我,把我給打傻了,連煮飯要放多少米,我都忘了,這下又挨罵了!」十幾歲,經母親介紹結識一位菲律賓華僑富商施維熊。由施先生出資,成立專拍廈語片的「華廈影業公司」,小娟掛名出品人,實際拍片業務則交由吳寶惜處理。養母作主撮合,加上於公於私密切來往,小娟與這位年長的有婦之夫有了進一步發展,年餘誕下一子。這就是為什麼二十多歲的凌波加盟「邵氏」時,已經有孩子的原因。
馬不停蹄的拍戲、兼任電影公司老闆,小娟的酬勞由初期的兩百港幣一路翻漲四倍到八百元,她一毛不留全數交給養母;施姓男友對她尚稱有情有義,即使人在外地,仍定期匯來相當數量的生活費,無奈養母貪財嗜賭,幾乎入不敷出……不久,施先生經商失敗,非但感情無法繼續,扶養家庭與孩子的重擔更全落在凌波身上。雪上加霜的是,廈語片因為市場越縮越窄、逐漸式微,那怕紅星也難有作為。為了賺錢養家,備受養母壓力的小娟,開始接拍粵語和國語片,看似莫可奈何的轉型,實際卻蘊含她邁向巨星坦途的起點。
黃梅契機
猶豫前途之際,小娟重遇曾在廈語片合作的導演周詩祿、袁秋楓,前者時任「邵氏」粵語片組主任、後者正為「邵氏」執導黃梅調古裝片〈紅樓夢〉(1962),兩人與「邵氏」的淵源,成為她盟這間全港最大電影公司的敲門磚。經周詩祿向袁秋楓推薦,她有機會為〈紅樓夢〉的賈寶玉(任潔飾)擔任幕後代唱,基於這次表現,再獲鄒文懷、李翰祥看中,反串演出梁山伯一角。
最初,〈梁祝〉在香港只得平平反應,但當影片在台灣上映,卻引爆超乎想像的風靡熱潮。報章日日刊登相關消息與影評,當時人口不到一百萬的台北市,竟在首映的六十二天中,創下賣出七十六萬張票的超級盛況。觀眾對〈梁祝〉種種如數家珍、無一不讚,其中最受推崇的莫過飾演梁山伯的半新人(長年拍攝廈粵語、卻是首度參與國語片)凌波。對比陷入瘋狂的寶島,在香港趕戲的她完全沒料到會因為「反串」一炮而紅,對「傳說中」的熱情波迷也完全狀況外。直到1963年10月30日為領取金馬獎最佳演員特別獎與向蔣總統祝壽專程來台,才親眼見識猶如強烈颱風過境的陣仗,而颱風眼正是她自己!
「最保守的估計昨日只少有十五萬以上影迷在沿途歡迎她,……其盛況是堪與美國艾森豪總統訪華的場面媲美。」各家報紙紛紛以全版報導凌波點滴,從演藝經歷、家庭生活到影迷拿著黃金追贈、看了上百次〈梁祝〉等軼事,內容包羅萬象。台灣愛波迷波的「事蹟」傳回香港,當地媒體隨即贈與「狂人城」封號,這次五十小時的旋風訪問,確立她票房靈藥的地位。
黃梅梁祝
黃梅戲為安徽安慶的地方戲曲,中共建政後,在官方的支持下迅速發展成具全國影響力的戲種。由於黃梅戲演員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電影〈天仙配〉(1955)在中港大受歡迎,促使「邵氏」開拍黃梅調電影〈貂蟬〉(1958),不僅助林黛二度獲得亞展最佳女主角,亦開啟國語片的黃梅調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背景是在古代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杭州遊學,途中巧遇由會稽前來的同學梁山伯,一見如故、以兄弟相稱。同窗三載,山伯不知英台實為女兒身,至英台返家,才恍然大悟,歡天喜地前往祝家提親。未料,祝英台已被父親許配馬文才,事難挽回,時任縣令的山伯鬱悶而終。英台出嫁途經山伯墳墓,突然天地變色,英台下花轎祭拜,山伯墳坍塌陷落,英台投墳殉情……兩人幻化為一對彩蝶,雙飛而去。「梁祝」的故事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其餘《宣室志》、《寧波府志》、宋代《乾道四明圖經》、《咸淳毗陵志》亦可見,元代雜劇也有「祝英台」、「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劇目,至明清數量更豐。
作為流傳甚廣且動人肺腑的愛情題材,「梁祝」在三0年代已首次搬上銀幕,為粵語片〈梁山伯祝英台前集〉(1935)、〈梁山伯祝英台後集〉(1935),之後數度重拍,在「邵氏」版前,最轟動的應屬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五0年代,香港又拍出廈語、粵語、潮語等版本,值得一提的是,廈語版〈梁山伯祝英台〉中,當時藝名小娟的凌波飾演祝英台的侍女人心(即銀心),這應是日後以梁山伯走紅的她,難以預料的發展。
梁兄魅力
凌波透過自然生動的演技,將敦厚溫和又帶著幾分可愛傻氣的梁山伯詮釋得恰到好處,進而掀起一波由她領軍的「女小生」熱。回顧凌波的大紅,與她「半新人」的身份關係密切,一方面對慣看國語片的觀眾而言,很具新鮮感;另一面又不似新人手足無措,唱做俱佳卻又沒有絲毫做作或賣弄的「油」感。
「波迷」以女性佔多數,不少媒體或學者也針對此一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原因如下:首先,六0年代社會風氣較今日保守,女性對迷戀男明星仍存顧忌,總得壓抑內心的崇拜;反觀凌波,她在戲中是翩翩少年、私下是美麗女星,影迷大可公開對她的愛慕—一種對戲劇和角色的喜愛。其次,〈梁祝〉成功塑造梁山伯癡情的形象。為情而死雖是常見的戲劇橋段,但凌波的表演卻極具說服力,從同窗共讀的兄弟情誼到生死相許的深刻愛情,兩人純粹而契合的心靈交流,與今日的「純愛」定義異曲同工;再者,男性有體態與相貌的侷限性,在飾演書生或文人角色尤其明顯,若本身外型太剛毅健壯,其幽雅的氣質就會打折;若是無縛雞之力的陰柔男性,又缺乏讀書人的風骨。相形之下,由女性反串的男性反而能在「幽雅」與「風骨」間取得平衡,更能表現書生爽朗俊秀的清新氣質。
三角拆夥
「拍『七仙女』時她是女主角,但演了一場戲就不演了,才換方盈,我這人向來不與人爭,傻傻的,當時也不懂她為什麼罷演,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我爆紅,從新人一口氣三及跳變成頭牌,害她深感威脅。」〈梁祝〉轟動影壇,鐵三角李翰祥、樂蒂、凌波本欲繼續合作〈七仙女〉,卻因故作罷,凌波坦言與她的大放異彩關係密切。
拍攝〈梁祝〉期間,樂蒂是片中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專用休息室、化妝服飾樣樣講究,身邊工作人員川流不息。當然,高規格待遇的背後,是必須承擔賣座與否的龐大壓力,她為此認真閱讀劇本、揣摩角色、練習身段,也對新星頗為照顧。然而,就在〈梁祝〉席捲台灣、凌波迅速竄起期間,樂蒂卻在〈七仙女〉片廠嘗到久違的冷板凳滋味,不被尊重的挫折使她興起揮別「邵氏」的念頭。儘管外表纖細柔弱,樂蒂的內心卻比一般女孩子還要堅定果決,她未曾口出惡言,僅以生病為由退出劇組,約滿後轉投「電懋」。樂蒂雖憑〈梁祝〉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殊榮(亦是她唯一一座影展演技獎),仍無法彌補差別待遇對她造成的感慨,心境複雜的樂蒂婉拒親自來台領獎,迴避「梁兄哥」的颱風中心。
不同於樂蒂的低調離開,李翰祥來台開設「國聯」後進行大動作挖角,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早在〈梁祝〉面市前,他已對東家「邵氏」有所埋怨,李翰祥在回憶錄《四十年細說從頭》表示:一行人到日本拍攝外景時,主角兩人住五星級飯店,而他與任潔、李昆則被安排在三星級旅社。僅僅是住房的小事,便能看出公司對他的態度,逐漸蓄積的不滿,加上「聯邦」與「電懋」提出優渥條件向他招手,李翰祥遂毅然來台主持「國聯」。朱牧、周藍萍到新星江青都在他的號召下離開香港,最重量級的凌波更是「邀請」重點……知遇之恩的李翰祥、全力培植的「邵氏」,兩方人馬為爭奪凌波,展開一場「鬥智論情」的商業爭奪。得知李翰祥希望她加入「國聯」,凌波剎那間無法做出回應,僅能允諾會「慎重考慮」。這時感覺事態有異的「邵氏」高層,趕緊派出鄒文懷等出面詢問,正為跳槽困擾的凌波便將事實一五一十說出。經過分析(需要足夠扶養家庭的穩定工作,「國聯」尚屬草創、一切未知,不能以剛起飛的電影事業為賭注)與強力慰留,凌波選擇續留「邵氏」。
〈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凌波在公司打鐵趁熱的原則下,一連拍攝〈七仙女〉、〈花木蘭〉(1964)、〈血手印〉(1964)、〈萬古流芳〉(1965)、〈魚美人〉(1965)、〈西廂記〉(1965)、〈宋宮秘史〉(1965)、〈新陳三五娘〉(1967)、〈金石情〉(1968)、〈三笑〉(1969)等多部電影,為華人影壇的黃梅調代表性人物。雖然上述作品都有不錯票房,但最為觀眾難忘的,仍是她與樂蒂合作的〈梁祝〉,畢竟此片聚集「邵氏」最優秀的幕前幕後人才,擁有難能可貴的天時地利人合。
「遠山含笑……」伴隨悠揚的歌聲,從電影、電視到舞台劇,扮演梁山伯的凌波一登場便吸住全場目光。常說紅與不紅是祖師爺賞飯,講究宿命的同時,自我充實的同樣重要……機緣與實力,最終成就你我心目中永遠的「梁兄哥」。
參考資料:
1.韓良憶,「再見梁兄哥 遙想英台妹」,《聯合晚報》第九版,1993年11月28日。
2.粘嫦鈺,「凌波:樂蒂為我 罷演七仙女」,《聯合報》D6版,2006年2月18日。
3.周玉山,「四十年後說梁祝」,《聯合報》E7版,2007年9月9日。
4.李玉玲,「台北狂人城 黃梅調橫掃」,《聯合報》E2版,2009年2月20日。
5.維基百科…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
相關文章:
1.遺失的美好…凌波、張韶涵
2.兩個梁兄同一家
3.追凌波記…上電視附贈的雙重獎
4.金馬的特別獻禮…凌波首開先例
5.沈默的關懷…〈啞巴與新娘〉
6.愛與真誠…黃梅調電影〈金石情〉
7.抗日愛國?莽撞客…〈馬蘭飛人〉
8.梁兄哥的跨世紀魅力Ⅹ---巨星不滅、魅力長存
9.明星聲帶…靜婷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4/26,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
節目摘要:【世紀之音】凌波的梁祝奇緣
播放歌曲:遠山含笑、草橋結拜、十八相送之五、回十八之一、樓台會之一、樓台會之四,凌波、靜婷演唱
本文同時刊登於「玩世界‧沒事兒」部落格
文章網址:【廣播】凌波的梁祝奇緣
該處有更多粟子的旅遊與各類文章可以欣賞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