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8 20:00:00| 人氣13,20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一個星期剛好有事情需要到北部一趟,但是由於要到達的地點坐車所需耗費的時間比較多一點,加上也無法配合,於是便索性早一點開車出門,而在把事情處理完之後,回程便開始思索可以選擇到一些景點去走動一下,這時候便想起前一陣子在苗栗所設立的客家文化園區,當初得知這一個消息之後,便打算找一天去參觀一下,但是礙於大暖爐家族目前已經搬回南部了,因此這一段時間也比較少有機會跑苗栗,如果打算去參觀的話,可能須規劃1天的行程亦或是21夜的行程,但是礙於小寶貝目前還小,所以只能憑空想像而已,當天剛好有機會可以舊地重遊一下,只可惜大暖爐家族沒有辦法陪伴,因此只能獨自參觀了,既然到苗栗了,當天除了參觀新成立的客家文化園區外,當然也是要品嘗一下想念已經的客家粄條,於是當天的行程,頭一個地點便是參觀客家文化園區,接著再去三義享用美食,由於寒流影響,當天北部已經出現下雨的狀態,不過越往南走雨勢有停歇的趨勢,苗栗當天是陰天,不過風很大,當時到達客家文化園區的時候,已經早上11點多了,該園區位於銅鑼杭菊園的更上面,因此整個景致非常好,由於是平日且快接近午餐時間,因此參觀的人潮沒有太多,把車停好之後,看了一下遠方的山頭,已經飄起白霧了,這時候便想起之前跟大暖爐家族在苗栗的時候,有聽大暖爐家族說,這個季節的苗栗粉容易出現霧雨,當天的氣候型態便容易出現,於是穿了一件外套之後,便往園區入口移動。
苗栗客家文化園區原於88年由苗栗縣政府擬定「苗栗縣客家文化園區設置計畫書」提報台灣省政府及文建會申請,客家委員會自91年接續審查暨辦理設置計畫,932月研訂「臺灣南北客家文化園區設置計畫」報奉行政院核定提升為國家級文化設施,其中苗栗園區經費18億元,9711月核定修正政府公共建設中長程個案計畫「臺灣客家文化中心─苗栗園區計畫修正計畫」,計畫期程至100年底,計畫總經費22.5億元,為穩定持續園區營運工作,續於1011月經行政院核定「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南北園區設施管理及擴充計畫」,計畫期程為101104年,據以編列經費辦理兩園區營運維持工作,計畫項目包括客家文化主題調查與研究、客家文化產業扶植與育成、客家文化內涵之展示與推廣、客家文化資產之典藏與應用、客庄在地資源之整合與運用、公共服務設施設備充實維護計畫、行政管理施設備充實計畫、苗栗園區二期開發計畫等,園區依基地所在的丘陵起伏地形設計,規劃有戶外空間、主展館區及附屬設施,以廣場及環繞基地四周的步道動線將區域作和緩的連結,同時將建築物視為整體景觀的一部分,園區等相關設施被水與綠景紋路所構成的人工山丘所包覆,創造出梯田景觀的意象,主展館區為園區主要空間,從園區入口空橋可通往2樓常設展區,透過展示手法紀錄臺灣客家移民動人的故事,1樓有多媒體互動展示區;四周的特展區則以不同客家魅力元素為主題,規劃有臺灣館、全球館、兒童館、文化創意產業館及樟腦產業特展區等空間,映照著傳承與創新客家文化的深刻意涵;園區附屬設施包括可供親子同樂的DIY體驗區及研習教室空間,研習教室旁的多媒體影音劇場讓您觀賞動人的客家影片,階梯廣場的主舞台區規劃有透過客家音樂、社團匯演等不同形態的藝文表演活動,引領觀眾貼近客家文化;沿著主舞台後方的散步道,可以走到具有客家意象的半月池,觀賞山腳下客庄聚落景觀;如果走累了,可以到客家特色產業展售區逛逛,品嘗客家美食,也可以攜帶客家特色商品及美食當作伴手禮,當天便沿著帶有時尚感設計的空橋進入展覽館。
一走進室內,便被內的明亮的空間及由玻璃所組成的建築所吸引,園區建築物設計概念有如「地景建築」,反應客家文化尊重自然的精神本色,保留基地原有植栽地貌,將客家精神融入當地優美自然的環境,彼此獨立又互相融合的室內空間與交誼中庭,使參觀者可以在流暢的動線及富有變化的自然光影下享受欣賞客家文化的樂趣,園區採低密度、低強度開發,設計理念上,主要應用了七大設計精神,包括尊重環境地貌、冥合自然風水、善用地方資源、重視家族觀念、順應時勢演變、堅持硬頸精神及積極晴耕雨讀設計規劃,園區搭配節能減碳措施:屋頂帷幕採特殊設計減少熱輻射、空調節能設計及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充分表達園區尊重環境地貌及善用地方資源的設計理念,園區更擁有黃金級「候選綠建築證書」。
在服務台的旁邊有一個觀景台,可以環看苗栗的一些山景,而在觀景台旁邊也提供各類的充電插頭,遊客可依自己需求使用。
接著開始從常設展參觀,從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起,促使全球一股新世代的移民潮,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政治混亂、經濟不安之際,客家人便因此大舉東渡臺灣移墾,遷徙來台的客家族群們,數百年來在台灣落地生根,循著原鄉的脈絡,也吸取出新土的養分的成果,綻放出臺灣客家文化多元且豐富的內涵與樣貌,透過常設展,首度將客家文化中各具特色之語言、建築、產業、工藝、音樂及飲食等面向的文化內涵,配合生動的影音及多媒體,互動展示手法,精彩呈現,一走進館內,首先看到的是影片介紹,而在另一邊的牆面上,則是一幅巨大的航海地圖。
繼續往前走,來到台灣各地客家宗祠模型展示區,可以看到牆壁上有一首好客頌,內容敘明了客家人好客之精神。
而在另一邊則是有一些精美的圖騰,以深藍色的牆壁為底,並搭配金色的圖騰,呈現出純樸中帶點富麗的氣息。
接著開始瀏覽各地的客家建築,首先看到的是新竹新埔義民廟,是台灣最重要的義民信仰中心,創建於清乾隆55年(1790年),因乾隆皇帝曾頒「褒忠」敕旨褒揚竹塹地區的義民,所以又稱褒忠廟,日治後期,隨著北台灣客家人往外縣市二次移民,也將桃竹苗為主的義民信仰,逐漸分香到全台各地,早年客家先民拓墾山林之計,多於聚落四周築渠植竹以防禦外敵入侵,子弟壯丁則勤練武術陣式,仿效原鄉團練之組織,這就是義民軍組成的武力基礎,1786年林爽文事件,竹塹城(今新竹市)的中國福建籍商人聯合城外的粵藉(廣東)墾戶共同合作,進行家鄉保衛戰,這些義民組成時,曾以手綁黑布圈做為敵我之別,征戰中,犧牲成仁義軍先烈達兩百餘人,在戰事結束回鄉途中牛車沿途遍拾忠義軍骸(黑布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新竹湖口),但牛車過鳳山溪後,牛竟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詢問,始確認此坡地,為風水絕佳之「雄牛睏地穴」,故擇吉安葬合塚,此即義民塚之由來,而1861年戴潮春之亂,客家義民受命協助清軍,再次出征,此次犧牲義軍人數亦高達一百多人,新埔仕紳出資收集忠骸,歸葬枋寮,增建附塚於總塚之左,故今日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
接著是屏東竹田忠義祠,原名「忠義亭」,建於清康熙60年(1721年),於康熙61年(1722年)落成,其主要供奉清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中,保護家鄉的「六堆義民團」的先靈,以及後來在清雍正10年(1732年)吳福生革命、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清道光2年(1822年)陳洋事變等殉難的義民也集中祭祀於此,對六堆民眾來說,這裡不只是祭堂,也是六堆義軍出戰前誓師的聖殿,日治時期日本政府下令封閉忠義亭,禁止鄉民祭拜,也使得忠義亭逐漸傾頹,戰後,於民國47年(1958年)完成重建,並改名為「忠義祠」,更於每年的春、秋兩季舉行祭典,同時主辦六堆運動大會,藉此讓六堆的「保衛鄉土」的精神得以延續。
接著是新竹新埔劉家祠,位於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的劉氏家廟,俗稱「劉家祠」,是劉氏宗親為懷念先祖恩德,永祀祖先香火而合股建成的家祠,這是台灣早期客家先民為求生存與防禦目的,藉同宗、同藉之地緣關係,並以祖先名義結合而成的宗祖組織,也是早期移民血緣社會的典型,因此,在台灣的開發史上,有著重要的標誌性。
接著是屏東佳冬蕭宅,最初以釀酒為業,而後經營貿易,經商致富事業有成,於從清朝咸豐10年(1860年)開始興建新厝,不但從唐山延請名師前來建造,所用的建材也都從大陸運來,加上極為重視建築格局、講究雕工,所以歷經蕭氏三代才終於完工,蕭家最初只建有一至四堂,但日治時期整各家族遷移到此,因此擴建了第五堂,並將護龍聯接,環繞建築物,光緒21年(1895年),日軍犯台,自枋寮登陸而入侵佳冬,蕭家當時擔任六堆副總理、左堆總理,率眾聚守蕭屋之「步月樓」,目前可從當時所留下的彈痕,見證客家先民保衛鄉土精神。
接著是新竹金廣福公館,公館為早期台灣移墾社會常見的公共建築之一,是佃農繳佃租給墾戶的場所,並兼做佃農聚會休息之用,金廣福公館興建於清道光14年(1834年),為粵籍人士姜秀鑾及閩籍人士林德修、周邦正在官方支持之下共同設立的閩粵合股之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墾號」辦公室,故其名稱中「金」字有兩種解釋,一為代表官方,二為代表受到官方保護補助的意思;「廣」則代表客家人;「福」代表的則是閩南人,代表閩客先民合作墾拓精神,為台灣閩粵族群之合作立下典範,金廣福墾號初期拓墾範圍包括現今新竹的北埔、寶山、峨嵋等地,至清代後期已拓展至苗栗南庄、三灣一帶,其設立目的一方面是要合作抵禦原住民的騷擾,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拓墾樟腦及土地的利益,所以它可說是軍事指揮及行政、物資補給中心。
在參觀完各地的客家建築之後,接著走近一個小間的展示區,裡面有介紹的客家之歷史淵源,而展示區中間則是放置一個台灣模型,遊客可以觸碰小螢幕,模型中間便會出現影音介紹。


接著穿越了褒忠的門牌,就可以看到客家人所居住的三合院模型。
在另一邊則是牆壁上有一大幅的高山、農田造景的圖案,搭配現場的引水機灌溉農田,而其農田是以動畫方式呈現,遊客可以從上面欣賞腳下的動畫。
接著看到分水汴的模型,水圳的管理方式各地不同,眾佃合股開鑿的水圳,由各佃戶輪流管理,或各自管理自己的分水汴設置,以公平管理水源,分水汴開口的大小決定流往農地的水量,「一分地一寸水」為基本的計算單位,如果您有一甲水田,協調過後流往農地的水量就要有十寸水。
接著看到的是水車的模型,透過車輪轉動,將裝乘在竹筒的水倒入集水槽來灌溉農田。
在參觀完農田之後,接著看到的是仿三合院的建築,在三合院中庭,有著長輩在跟小朋友講故事的畫面,將客家的一些歷史傳承給下一代。


客家宗族的觀念,當家族子孫陸續繁衍遷出後,家屋便成了宗族的公廳,共同的祭祀空間,為了感謝上天及祖先保佑,每年均有多次及固定時間,散居各地的子孫均會回到公廳祭拜祖先及定期的祭祖活動,讓家族成員定期聚會討論宗族事務,形成穩固的宗族凝聚力。


接著走進正廳,所謂「正廳」就是祖堂,是整座夥房的核心,客家人有「祖在堂、神在廟」的觀念,所以正廳主要是祭拜祖先的地方,祭祀整個家族的歷代祖先,除了每天晨昏上一炷香,一年三節祭祖外,婚喪喜慶、或是子孫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時,都要到正廳向祖先稟告。
而在正廳右邊的廳房,是一間寢室,裡面的擺飾都粉古色古香,其床鋪是紅眠床。
而在正廳的另外一邊是廚房,裡面的桌椅及其它用具也都粉古早味,印象中在小孩的時候,外婆家的一間倉庫裡面還可以尋找到這一些用具,不過離現在也已經很久了,許多的東西也隨著時間流逝未經妥善保存而消失了。
繼續往前走,來到了各種產業的展示區,首先看到的是樟腦業,清朝時,台灣樟腦產量占世界第一,過去百餘年來,樟樹資源在台灣有重要經濟影響性,許多桃園、新竹及苗栗客家人,以開發山林、砍伐樟樹及提煉樟腦為職業,由家鄉隨樟樹開發而逐樹而居,順中央山脈西側由北部南下,逐漸散布在台灣中南部,山林資源枯竭後,許多人就地安居而竹山開墾,當時「腦寮」便是熬製樟腦的工作場所,因為製腦要以水蒸餾,故腦寮多位於山區靠水的平坦地,本腦寮模型是日據時期引入的日式(土佐式)腦灶,遠處的腦丁在山林間砍伐樟木,並刨成樟木屑,再以人力將一袋袋的樟木屑運至腦寮蒸煮、提煉,腦丁將樟木屑置於炊桶,下方加熱以蒸餾法使樟腦隨水蒸氣留至後方冷卻槽,形成粗製樟腦結晶,最後,把冷卻槽內的結晶腦沙刮除,並將其裝進麻布袋內置於木槽中擠壓、過濾,則布袋底部會滲出一滴滴的樟腦油。
「藤澤樟腦」,以鍾馗為商標,象徵驅蟲如鍾馗驅鬼般厲害,日據時期將台灣產製的樟腦原料輸往日本加工、包裝,再回銷台灣。


接著看到的是林業,臺灣林業資源豐富,清代為了修造戰船,開始砍伐內山樟木,日據時期,為了製作樟腦和木炭、外銷建材等目的,將林野劃為官有,但採伐的同時,獎勵造林,不少居住在近山地區的客家人加入伐木業,稱為「做料仔」,臺灣早期的四大林場有嘉義的阿里山林場、台中的八仙山林場、宜蘭的平山林場和花蓮的林田山林場,都可以發現許多客家人的身影。
接著看到的是茶葉,茶葉是客家人主要的傳統產業之一,根據前清時期的文獻「茶之佳者,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這些地區都是台北盆地早期客家移民區;到了日據時期,全台品質最好的烏龍茶是當時苗栗郡頭屋庄(今苗栗縣頭屋鄉)產製的「老田寮茶」,也就是現今有名的「膨風茶」,採茶時男女對唱的山歌是茶園的獨特景致,台灣茶在19世紀中葉以後,因為洋行的包裝行銷而聞名世界,日據以後更擴大栽種面積,並成立茶葉試驗研究機構、引入紅茶產製,三井公司的「日東紅茶」因此盛極一時。


接著看到的是日東紅茶販售店的標誌。


接著看到的是木炭業,其所使用的是相思木炭,製造木炭的材料種類很多,根據史載,木炭的材料最早是以九荊木為主,不過,由於九荊木量少價昂,而相思樹具備燃燒時不出油,冒煙不刺激眼睛,且發熱量大等優點,後來便已相思樹為替代品,從1950-1960年代,由於苗栗山區普遍生長許多相思樹,各地散佈著灰煙裊裊升起的「火炭窯」,曾扮演過苗栗客家民間賴以維生的經濟產業,燒木炭的火炭窯因地制宜,設在山林裡,對外交通不便,而完成的木炭,則靠人力挑運出山,再以火車轉售外地,故苗栗境內有許多早期經濟運輸的挑炭古道。


接著看到的是香茅業,香茅草一年可收割兩次,一般是過年後,三月開始種植,到七、八月收割第一批,接著,把香茅一綑綑放在山上曬,直到曬到八、九分乾後才挑進香茅寮裡蒸餾、採油,一般而言,焗香茅油的地點都會是兩層的工作區域,下方為焗香茅油的鍋爐,上層則放置曬乾的香茅草。其焗香茅油的過程為將香茅草放入炊桶中,利用蒸氣焗出香茅油,並連同蒸氣引至岀氣管,以冷水冷卻後,導入一旁的油水分離桶,讓香茅油浮在水面,而水沉於底,1000公斤的香茅草最多可蒸餾5公斤的香茅油,可見其珍貴。


香茅,日據時期大正2年(西元1913年),日本人岩元清從爪哇移植了一批香茅草,在台灣苗栗大量種植成功,開啟台灣香茅草栽植事業,到了1950年代,臺灣香茅的產量甚至佔全世界70%,由於香茅油價值不錯,早期因此致富的人不少,民間還流傳「一桶香茅油換一桶豪宅」的比喻,民國48年八七水災後,很多西部的客家受災戶為尋新居處,而遷徙到適合種植香茅的台東地區,形成一波客家島內移民,到了民國60年代,因為合成香料的問世,使得香茅滯銷而價格大跌,香茅油產業因此逐漸沒落。
接著看到的是菸業,在西元1905年前,菸草就已經是原住民和漢人生活中常見的嗜好品,從晩清到日據時期的獎勵推廣,吸引更多台灣人投入菸草種植行列,由於菸草的利潤比其它作物高出許多,能夠獲得種菸許可,擁有菸樓的人家便可飽暖無憂,菸樓和菸田也成為各個菸區的特殊地景,高雄美濃更發展出互助的「交工」文化和社會組織,反映出客家人團結、分享的心得和精神。
接著看到的是木雕業,苗栗三義境內山多且土壤屬酸性土質,適合樟木生長,由於樟木的根部生長淺而闊,亦因白蟻於根部築巢而蠹蝕、以及環境土石影響,形成各式奇形怪狀的根瘤和枯木頭,日據時期(西元1918年左右)三義鄉民吳進寶先生於開墾山林時,無意間發現造型奇特的樟木樹頭,帶回家後,將樹頭稍加修飾成裝飾品,之後其日本友人看見而購買,同時,日本人多喜愛木製品,遂提議大量生產外銷日本,並協助吳進寶成立了「東達物產」,開啟了三義木雕產業的歷程,民國50年代,是三義木雕鼎盛期,產品主銷日本,再轉售世界各國,內銷為輔,民國60年代經濟危機,三義木雕產業受到極大波及,直至民國70年代經濟復甦,高速公路三義交流道通車後,形成水美街木雕藝品店林立,促進三義木雕業持續蓬勃發展。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許多懷舊的台鐵相關的物品,像早期搭乘火車都會使用到的車票,記得小朋友的時候,只要每次搭乘台鐵,在出車站的時候就會特地去蓋戳章,把所搭乘的車票給保存起來,每一種車種都有其不同顏色的票卡,逐一收集,而另外一個就是台鐵的便當,直至今日,它的排骨便當還是依然搶手,其與客家之淵源也粉深厚,自清代劉銘傳修築台灣鐵路,就有許多客家人參與鐵路修建工程,光復後,台灣鐵路管理局也曾有高達七成的客家從業人員,客家人在台灣鐵道維修的工作,不論是在修理廠、調度廠、車站、行政單位、鐵路宿舍等,都有過點點滴滴的甜美回憶。


這時候看到牆壁上一輛火車想衝出來,原來是當時的林運轉運站-東勢火車站,臺中市東勢、石岡、新社等地,是臺中市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區,早年為開闢東西橫貫公路及開發大雪山林木資源,而闢建串連豐原、石岡、東勢的東勢線鐵路支線,如今火車停駛後,東勢火車站再利用成為客家文物館,讓客家文化持續在此展現風華。
繼續往前走,看到牆邊掛著早期的旋轉盤電話及郵筒,於是便走進拿起電話筒試撥一下,原來是將平日常用的客家話經由電話筒傳遞給參觀者。


接著看到許多介紹客家文化的大型海報及多媒體,如想對客家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的話,不妨可以這個區塊靜心瀏覽,想必會有所獲得。


接著看到的是掌中戲,經由戲偶穿著客家傳統的服飾,在戲台上表演早期客家的歷史及故事,藉由活潑生動的情節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同時也可以將其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接著來到了1樓展示區,首先看到的是童話芭比-客家服飾展,芭比娃娃是20世紀最廣為人知及最暢銷的玩偶,也是許多人的共同的回憶,此次展出以「童話」為概念,並以客家服飾等元素作結合,展出中將看到芭比穿著客家藍衫及花布等服飾,並有多家客家文化場景,藉由芭比娃娃來述說客家故事,讓民眾認識豐富多元的客家文化。
在芭比展示區裡面,可以看到芭比穿著客家的傳統服飾,體驗忙碌的客家生活。
接著看到的是客家人日常生活的休憩、飲食文化。
繼續往前走,來到了台灣館及全球館展示區,於是先選擇參觀台灣館,台灣館第一檔特展規劃以「苗栗」為主題,苗栗舊名「貓貍」,位於台灣中北部,境內山多平原少,地形上大致可依序分為平原、丘陵、臺地及山脈等四種,客家族群佔苗栗縣人口約65%,是名符其實的大縣,由於苗栗縣是台灣客家族群的重鎮,明末清初開始有零星閩粵移民渡海來台,而後至乾隆年間達到客家移民來台的鼎盛時期。由於苗栗地區盛產黏土、矽砂等礦物原料,還有天然氣、煤礦和柴薪等燃料蘊藏豐富,因此成為台灣擁有最多古窯的地區;加上客家人向敬天惜地的傳統,發展出特殊的「火旁龍」和「拜斗」節慶活動;另外客家族群順應各地地形、氣候及土質等自然條件,融入客家的飲食文化,栽種各式農產,充分展現客家人向來努力克服困境、奮力求生,並且力爭上游的堅毅性格。


走進台灣館,首先看到的便是好山好水好物-地方特產,苗栗過去被視為「農業大縣、臺灣米倉」,也是客家人主要聚居的地區之一,客家族群順應各地地形、氣候及土質等自然條件,融入客家的飲食文化,塑造出別具風味的地方特產,就像是銅鑼杭菊、大湖草莓、苦茶油及茶等產品。
首先看到的是香茅產品,香茅油呈黃褐色,能釋放清爽的香氣,其主要為煉製香精、人工顏料及香水的原料,亦可用於驅除蚊蟲侵蝕等用途,苗栗的香茅事業始於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於明治45年(西元1912年)就在大湖、卓蘭一帶栽植香茅草,苗栗縣的香茅油產量至民國53年到達頂峰,躍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70%的供應量:此後,因生產成本增加,外銷逐漸減少,更由於民國56年人工合成的香茅油問世,香茅油價格大跌,造成苗栗的香茅業逐漸沒落,近年因在地農民有心復育,在政府的鼓勵下,讓苗栗的香茅業再展生機,至於草莓的栽培在本省已將近五十年之久,但受到民眾普遍的認識,還是最近兩三年的事,說到「草莓」,大家都會想到「大湖」。其實苗栗縣大湖鄉並非本省草莓的發祥地,但由於因緣際會,加上地理環境適宜及農友的苦心經營,使大湖的草莓聞名遐邇,也成了本省草莓主要產地,當季便是草莓盛產的季節,遊客可以享受親自採草莓的樂趣,而草莓在近幾年也研發出多樣化的商品,就好像草莓酒、草莓香腸、草莓酥等產品。
接著看到的是苦茶油,由於油茶樹適合生長在900-1200公尺的高海拔山坡上,因此苗栗三義地區自日據時期就開始栽植苦茶,其種子成熟採收後,經過日曬、脫殼、粉碎、斧炒、製餅、壓榨、過濾等步驟便可製成苦茶油,苦茶油是苦茶籽經壓榨後所得的油品,過去經常是婦女做月子或胃不好之人的養生食用油,有「東方橄欖油」之稱,剩下的茶粕則是很好的洗滌劑,可以用來洗頭、洗衣、洗碗,所以古早人就把茶粕「箍」起來,做成茶箍(肥皂),這就是客家話把肥皂講成「茶箍」的緣故。接著是杭菊,苗栗銅鑼鄉是台灣杭菊最大的盛產地,由於銅鑼九湖台地排水良好,其酸性土質和溫暖氣候適宜杭菊生長,所以杭菊從1950年代便在此落地生根,杭菊的花期是每年的十月和十一月,也有人用「秋雪」來比喻杭菊,因為小巧圓狀的白色杭菊一夕怒放,滿地花開如白雪片片,杭菊的花期約三個星期,採下來的新鮮杭菊要經由烘焙乾燥保存,烘焙溫度從60度開始,慢慢降溫到30度以下,前後約需12個小時。
接著看到的是茶葉,苗栗的茶葉的生產主要分布於銅鑼、頭屋、三義、頭份、獅潭、三灣、苗栗、造橋、公館及大湖等淺山坡丘陵地帶,其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紅茶、綠茶、包種茶及烏龍茶等,茶品則有:明德茶、仙山茶、龍鳳茶、巖茶、椪風茶等,其中又以頭屋、頭份、三灣一帶所生產的「東方美人茶」最具知名度。
接著來到了點石成金-窯業,苗栗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盛產黏土、矽砂等礦物原料,再加上天然氣、煤礦和柴薪等燃料蘊藏豐富,從清代以來窯業就十分興盛,許多傳統窯業廠除了保留了傳統柴燒技藝,並致力推廣傳統古窯,並力求創新,將窯廠轉型發展文化觀光,重新擦亮「陶藝之鄉」的封號。
接著看到的是苗栗許多知名窯廠(如華陶窯、陶色工坊、廣興窯、清窯等)所製作出來的成品。
當地窯廠所生產的成品當然是要發揚一下當地特色,因此可以看到以油桐花為主題的成品亦或是可以彰顯客家特色的相關作品。
接著看到的是在磚窯上面刻劃後燒製出來的各種漂亮造景的成品。
接著是苗栗的另一項活動,記得跟大暖爐家族在苗栗生活的時候,每次到了元宵佳節,整個苗栗街頭都充滿著鞭炮聲及遊街的人潮,雖然剛過完年,不過整個氣氛還是持續延續下來,誠如老一輩長者所言,從過完年到元宵節這一段期間,也算是過年期間,客家人素有敬天惜地的傳統,「苗栗火旁龍」和「頭份四月八」都是苗栗地區極具代表傳統活動,不僅有迎新、消災、納福的意涵,更具有保存傳統習俗及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火旁龍」為客語發音,也就是「炸龍」的意思,是苗栗地區在元宵節時舉辦的傳統活動,民眾會用大量鞭炮、蜂炮去炸舞龍,以達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火旁龍」活動的過程可以分為六個部分:

  1. 糊龍:由龍主取材製龍,必須在元宵前完成。
  2. 祥龍點睛:祈求天神賜降神靈瑞氣,附於龍身,並藉神龍繞境參拜,護祐蒼生。
  3. 迎龍:客家人相信「神龍」登門參拜等於「神明造訪」,能為地方消災,給家戶帶來好運。
  4. 跈龍:許多民眾會一路跟著舞龍隊伍繞行大街小巷,以帶來平安吉祥。
  5. 火旁 龍::客家人相信龍愈「火旁」表示越旺,因此會在迎龍時燃放大量鞭炮,一方面慶賀助興,一方面增加熱鬧的年節氣氛。
  6. 化龍返天:炸完龍後,龍隊須返回神龍點睛的土地公廟進行「謝神化龍」的儀式,表示功德圓滿,送龍神返天。

 


接著來到全球館,全球館第一檔特展規劃以「東南亞客家」為主題,客家人約從十六世紀後半期開始,紛紛從中國大陸地區移民至海外,其中又以東南亞為主要外移地區,由於大部分的客家移民都是獨自飄洋渡海來到東南亞打拼,來自同鄉族群的慰藉及援助,就成為在移民艱苦生活中彼此鼓勵扶持的最大支援;另外,來自客家原鄉的信仰與飲食文化,就在其語言、祖先崇拜、宗教信仰、婚喪禮俗中,悄悄地被傳承下來,並發展出多樣的海外客家移民生活樣貌,現在所看到的是嘉應會館,客家會館是星馬客家移民最重要的民間組織,不僅協助客家移民安頓生活,也是異鄉遊子的舉辦聚會、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
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馬來亞錫礦的發現,一部分來自中國大陸惠州、梅縣的客家人陸續移入馬來亞的霹靂、雪蘭莪和森美蘭等地,從事錫礦開採的工作。而另外一種便是膠漿的採集,橡膠樹,學名Hevea  brasiliensis,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森林,橡膠樹的樹液,稱為「膠漿」,採集膠漿時,先在樹上割出溝槽,讓膠漿沿著樹幹流出後收集於桶內,採收膠漿通常都在清晨,因為在攝氏19-25度左右,膠漿產量、濃度、流動狀況都最佳,收集的膠漿送去工廠進行粗製,首先在平底大鍋中加入水及酸液,製成大片橡膠,再以煙燻或吊掛方式晾乾。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中藥堂,早期客家移民在星馬種植並銷售中藥材,一直到現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中藥店,有八成左右是客家人所經營。


走進中藥堂內部,可以看到完善放置中藥的專櫃及醫師問診的桌椅,牆壁上介紹著仁愛堂中藥店的淵源,仁愛堂中藥店成立於西元1796年,位於檳城的椰腳街,創辦人古石泉祖籍廣東梅縣的客籍移民,仁愛堂中藥店,不僅為當地各中醫診所提供中藥材,店內也有中醫師坐堂看診。
而客家的飲食也是一大特色,走出中藥堂之後,可以看到製作精美的客家美食樣本,首先看到的是鑲豆腐,是客家菜代表之ㄧ,據說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廣東後,由於廣東缺少麵粉,無法做出餃子、元寶,於是以豆腐中夾肉餡,下鍋煎黃,再以高湯炖熟,做出香滑細膩的鑲豆腐,有許多客家人在過年時都會有一道鑲豆腐,其用意是希望子孫不要忘記中原故鄉和北方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沙威的河婆鑲豆腐,是把大塊香炸的客家鑲豆腐,用大片生菜包裹起來大口吃,用生菜的爽口青脆,中和了鑲豆腐的油膩和鹹度,十分特別。接著另外一道是黃酒雞,又稱為炒酒雞,是以往客家人逢年過節(特別是春節)和婦女坐月子才會做的湯酒,具體作法是取一定量的生薑洗淨剁碎,然後放進油鍋炸,再將準備好的農家雞塊放進去悶一段時間,最後起鍋與黃酒一起倒進瓷鍋煮一個多小時即可,由於使用的是家中自己釀製的黃米酒,口味偏甜,與蒸餾過的白米酒味道極為不同,料理過後的黃酒雞也與閩南人的麻油雞酒有很大的不同,在馬來西亞沙巴丹南鎮,客家婦女生產滿月後,會宴請送禮的親朋好友到家裡來吃飯,招待的主要就是黃酒雞。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家當舖,店家以鐵籠來分隔,避免與典當人直接接觸,可以避免財物損失或是一些無謂的爭執,典當業也是新馬地區客籍移民獨占的事業,從19世紀到今天,星馬地區的典當業大都是由大埔客家移民及後裔開設經營,這樣的現象在新加坡、麻六甲和檳城等地都可以觀察到,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新馬地區典當業經營者多為藍姓家族,或是與其有淵源的家族,這可能與1870年代大埔人藍秋山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當鋪「生和當」有關。
在參觀完台灣館及全球館之後,接著來到了中庭交流斜坡廣場,該廣場空間很大,地面式呈現斜坡的型態,因此站在地勢較低的地方往較高地方看過去,搭配廣場的布景,整個視覺上有不一樣的感覺。
由於是比較晚到達園區參觀,因此在欣賞完中庭交流斜坡廣場之後,看了一下手錶,已經超過了用餐時間,原本一開始便打算去三義品嘗粄條,因此便先行前往客家美食區購買一份客家水粄及一杯熱的菊花茶先把肚子補充一下,而在美食區用餐的時候,往窗外看過去,便是之前在網路上看過許多人介紹的半月池,半月池是早期客家建築的特色,可遠眺銅鑼、苗栗一帶景致,因此便經由餐廳內部拍了一張半月池的照片,後來回到家在整理部落格時,才發現到原來外面也是有一條步道可以通往半月池,不過由於當天的氣候並不好,因此只能留待下次造訪時再參觀了。
在客家美食區短暫補充完體力之後,便繼續接下來其它館的參觀,接著來到了兒童館,該館第一檔展示規劃以「節慶」為主題,設計以一年為時序,串聯「拜天公.送灶神」、「送字紙」、「火旁龍」、「全國客家日(天穿日)」、「伯公生」、「義民祭」、「新丁粄節」及「收冬戲」等八個客家節慶主題,透過生動有趣的多媒體互動展示手法,讓兒童了解客家節慶的意義,另外也規劃了體驗學習教室,精心安排各種不同課程,讓兒童從「動手做」中傳承客家文化的深刻意涵,在兒童館的一邊有寬敞的空間給小朋友嬉戲。


而在另外一邊則是撥放著收冬戲、慶豐收的兒童戲劇,秋收後,為了感謝上天一年來的庇佑,都會獻上了一齣精彩的客家大戲,來酬謝神明。


接著看到了一尊可愛的伯公造型玩偶,二月二伯公生(亦即閩南人所稱之土地公),崇尚自然的客家人相信不管在田間、山林等,都有伯公保護,因此便把伯公以此型態呈現,這樣可以拉近跟小朋友的距離。
最後來到了樟腦產業特展,明鄭時期以來,樟腦為臺灣三寶之一,亦為臺灣早期貿易大宗,因而對中北部客庄經濟發展與區域發展扮演舉足輕重之地位,其後發展為三義木雕,再因應世界競爭,轉型為文創休閒產業,如三義鴨箱寶、面譜文物館等,因此客家族群為樟樹產業發展及轉型的見證者,透過本次特展,除了展示傳統產業之傳承,培養下一代文化視野,並讓民眾了解樟腦產業之文化、技術、發展與轉型。
走進樟腦產業特產,首先迎面而來的便是一股濃郁的樟木香氣,可以使人在瀏覽樟木的相關介紹時,心情可以沉靜下來,樟樹可分本樟、芳樟、油樟、牛樟、老樟與陰陽樟等,只有本樟含砂量高,可提煉樟腦砂,芳樟適合提煉樟腦油,樟樹大都生長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台灣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山區、丘陵,樟樹越好含油量越高,做這一行最困難的部份其實是分辨樟木的種類,至少要能分辨出本樟、芳樟,才不會壞了整個鍋爐的樟腦油。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以樟木所雕刻出來的木偶。


而在另外一邊則是許多木雕作品,在前面的介紹也已經提到了,木雕業也是苗栗的一大產業,在整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情形下,創造出許多創意的產品,最後在瀏覽完以木雕所創作的劉、關、張三人的臉譜之後,當天的苗栗文化客家園區之旅也將告一段落,看了一下手錶,在園區裏面也已經停留了3個多小時後,這時候肚子也已經有點餓了,於是便按照原來的規劃,打算去品嘗一下懷念已久客家粄條。

 

 

  

地址: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

電話:037-985-55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 ~1700,週一休園 (暫不收費)

網址:http://thcc.hakka.gov.tw/wSite/mp?mp=19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金子齡
人氣(13,202)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苗栗旅遊 |
此分類下一篇:餅乾小廚師來囉の『飛牛牧場-飛飛教室』DIY體驗
此分類上一篇:2011銅鑼杭菊

新聞台Blog小天使
親愛的台長金子齡:
恭喜您!您此篇文章投稿本週徵文「【徵文】玩瘋台灣!你的首選口袋景點是?」,文筆極佳、切合主題,已通過小天使的審核了,您可至 http://mypaper.pchome.com.tw/index/solicit-weekly/148 瀏覽。也別忘了請親朋好友推薦您的文章,活動小組將從通過審核的文章當中,評選出優秀文章,評選標準文章內容70%、文章推薦數及人氣30%,將於投稿截止日後的七天內公佈喔。
2014-03-20 19:07: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