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21 00:00:00| 人氣1,12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蔡昀珊:2015年,盛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說:
蔡昀珊,1999年生,夢想是成為一位電影導演。2012年底,我完整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在那之前,我是個完全和電影掛不上邊的人。因為那天,我隔年的觀影量瞬間從前一0暴增到78,再過一年,總觀影量躍升到了200部左右,然後,我就記不清了。2014年國中畢業,我到洛杉磯參加了為期四週的電影營隊,身為整個營隊中語言溝通最有問題、經驗最不足(其實完全是0)、又最搞不清楚狀況的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拍片,也是第一次受到這麼多接踵而來的考驗和挫折!回國後,我加入了微電影社,執導了一部話劇,然後在寒假時到紐西蘭參加英語課程(那又是另一個美好的故事了)
2015
年中,我參加一個企劃案的比賽,得到了一筆獎學金,因此用它來辦了一個公益的「2015青少年英語電影營」,這不僅僅是我體認到自己的幸運,畢竟許多人並沒有機會接觸這一切的資源,更是我認為時機到了,那時15歲的我,終於有一點能力可以用我熱愛的事回饋給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我有過去在去年夏令營的經驗:因為英文不好,所以我知道英語能力的重要;因為我的人生曾經沒有電影,所以我知道電影真的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世界;因為我曾經因為上課跟不上所以有時會被冷落在一旁,所以我知道在電影製作分工中「團體感」的珍貴—更重要的是,我知道學習一件事從無到有,是一件多麼辛苦卻又振奮人心的事;而一年後的我,渴望將我所學到的,傳播給更多的人。
然後,現在的我,去了UCLA修了一門電影課和一門公眾演說,也成為學校微電影社的副社長。一年裡,我從營隊中全班最「菜」、最害羞沒自信的人,竟然搖身一變成為「能夠為他人付出的人」。這也許不是什麼驚為天人的勵志故事,但要知道,這些並不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魔法。有過苦也有過笑,對我來說,這是現在16歲的我,最美好的人生經歷。我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麼考驗發生,但我試著引頸期盼著每一次收穫的到來。
因為這是我,蔡昀珊。(上圖為:我第一次坐導演椅<3<3<3!)


洛城的夜深了……。

昨天的這時候,像忘了時間般的瘋狂準備電影期末考,一頁一頁的做筆記、看著投影片,只為今天的考試;現在考試結束了、最後一堂電影課完美落幕,好不容易落得一身輕的我,卻顯得突兀。

突兀,是因為感覺自己漸漸和這座城剝離,漸漸不再融為一體。人總是來來去去的,只是今夜的我還有些眷戀,還捨不得睡。

還沒離開,我就已經開始想念。想念貴死人卻還是心甘情願被坑錢的COCO,想念每次搭2號線總是會出錯的BIG BLUE BUS,想念綿綿冰店的布丁,想念那家五塊有找的燒肉店,但最想念的,還是這六週靜靜伴我度過的UCLA:像城堡的圖書館、那棟讓我怦然心動的電影學院,和那些我所遇見的每一個美好的靈魂。

給我所有在這個暑假有緣遇見的人:謝謝你們,讓我擁有這麼完美的回憶。

還有謝謝我的爸爸媽媽,讓我在這裡學會及體會了這麼多的事。

一、憶去年
 
圖說:這是UCLA最有名的熊,UCLA本身的吉祥物是BRUINS(布倫熊),甚至UCLA的學生也會自稱自己為BRUINS。好想把這張照片寄給去年的自己,然後對她說:嘿,妳知道嗎,我現在在UCLA上課!

有時候會突然恍然,驚覺人原來是這樣成長的。

其實我還記得,去年那個英文不好又害羞的我,那個不太敢開口表達自己想法的自己。在台灣,很多人都會告訴我,妳英文這麼好去美國一定沒問題,沒問題,沒問題,但到頭來有問題的時候獨自面對的依舊是我自己。那年才14歲的我,勇氣全都用在了”一個人搭飛機到美國”這件事上,因為下了飛機,才忽然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勇氣是用無知所構成:我以為自己英文夠好,可以溝通無礙;我以為自己適應力夠強,能夠瞬間融入我以為我很熟的美國文化。

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也許就在形容像我這樣的人,那年,那些日子,當一切事實相繼顯露,其實我不過是顯得狼狽。我根本還沒準備好,接受這一切讓我瘋狂受挫的事實。

2014年,交到許多朋友是事實,學會一些東西是事實,經歷一些有趣的事是事實,但受到打擊也是事實。

我想我並不常向別人提起後者,就算提起了,也不過是輕描淡寫或佯裝槍輕鬆地帶過,因為其實沒有體會過的人,真的無法嚐到這樣的苦澀。別人以為事情過去就沒了,以為擁有美好的回憶就能彌補一切……,但,體認無知和克服無知其實都需要勇氣。

一直到一個半月前,隔了一年多以後,飛機降落前我還是有無法掩蓋的焦慮。就算我知道自己肯定有進步,就算我不斷安慰自己其實一切沒那麼可怕,我還是無可避免地想到去年語言不通的尷尬及酸澀。

等一下下了飛機聽不懂怎麼辦,找不到去宿舍的車怎麼辦……,有些時候知道太多反而比無知更恐慌,因為我知道有一百件事情能夠出錯。

怎麼辦,怎麼辦……,就算出了問題還是只能自己解決。

因為在美國,就是要靠自己,沒有人會趕來替我解決:解決是我的義務,沒有解決,當然也是我的責任。

前幾個禮拜和室友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去年的自己。看著我的室友時而張嘴笑,時而驚嘆,時而露出同情的表情……,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彷彿像在講一件茶餘飯後的話題,有時候自己也被自己的無知逗樂了。這曾經是我心中一道若隱若現又甜又苦的傷口,常常,我會刻意迴避苦的那一面,常常,我會假裝沒事般地承認其實也不過如此。但現在,我卻能夠真正自若地幽自己一默,自若地說其實我真的有點受傷,自若地說,偶爾我還是會害怕,不管我來了幾回、經歷多少事情。但同時我也知道,我自己已漸漸成長。

我戲謔般地告訴我的室友,去年上課都聽不太懂的我,若知道現在的我在大學上課,一定會嚇到呆住。

我想很多時候的我,是個會先用腳趾試水溫的人。也許我看起來無所畏懼,也許我好像很勇於嘗試許多事,但,那是因為我事先有所準備,我知道該預期什麼,該避免什麼,所以才放膽去做。

但現在,我卻可以驕傲地說,人生再也沒有比直接把一個人丟到水裡,更快學會游泳的方法。其實我很幸運,能夠擁有這麼一個直接了當地成長的機會。

人生直接了當的機會並不多,特別是,當擁有拐彎選擇的時候。

老實說,一直到現在,我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其實是從那次「溺水」開始的。

沒有挫折,我就不會認真練英文;沒有挫折,我就不會接觸拍電影和產生興趣。我不會參加微電影社、我不會去紐西蘭、我不會拍影片、我不會辦個營隊……,其實就像我的教授告訴我的,編劇想靈感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自己生活中最大的阻力或不順心的事,然後將它發展成故事。其實我真的有問為什麼一定是困難而不是生活中最快樂的事……

因為,每一次阻礙,其實都是一次征服自己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最難得,最真誠,也最動人。

困境不是種選擇,但接受是。親愛的,謝謝妳,接受了那個曾經膽小懦弱的自己。

現在的我,忽然真的有那麼一種雨過天青的感覺 。

二、在UCLA的「震撼教育」
 
圖說:
我和電影學院的攝影機。不得不提的是其實這堂課我是在課程結束前兩週才知道有的,於是我便問教授我可不可以去旁聽(教授和我修的電影課的為同一人),不用學分。讓我很感動的是他不只爽快答應了(有些教授是不准的),而且完全不考慮我只來旁聽幾節課的身分,也給我機會操作了攝影機。他不因為我之前的課沒有聽到所以有許多事不知道而不耐煩,甚至可以因為我的一個問題把好不容易設定好的相機重新調過讓我看會有什麼變化。要知道,這堂課有40、50人,每堂課可以操作相機的也不會超過10個。到現在我還是衷心感謝著這位不管在機會、學習還是人生規劃上都給我許多啟發的教授。

這幾週在UCLA,從陌生到熟稔,慢慢地,又接近離別的時候了。這些日子以來經歷的種種,或許只能以「奇異」來形容。

我依稀記得,自己過去曾經斬釘截鐵地說其實我不喜歡念書;對我來說,念書就是一種義務,一種我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不管我考了幾分、考上哪間學校,那都只是代表「我努力所以我考上」,而並非「我喜歡」。

然而,UCLA撼動了這一切。

就以我上的電影課作為例子:我們期末成績是以四篇觀影報告(40%)和一次其中一次期末考作為依據(各佔30%);其中觀影報告,雖說一篇滿分是10分,但若寫的優秀,教授最高可給到12分。

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寫報告時戰戰兢兢地態度。我希望得到高分,大概8、9分吧!那時的我這麼預期,畢竟,我的英文能力也不是好到寫作能夠行雲流水,我也不是專家,能夠真正寫出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分析。但是,我很努力,不只在課餘時間把整部電影又重新看了一次,許多部分還不斷倒帶重複看,甚至連部分台詞都背下來了;這一切,不只為了獲得分數,也為了想證明自己在電影這方面的能力。

我必須承認,當第一次成績出來,我看到自己12分時,馬上欣喜若狂地截圖給我的爸爸媽媽;因為對我來說,我覺得這無疑是一種肯定,彷彿肯定我就是念這塊的料,肯定我絕對是有某種精闢的見解。

然而,漸漸地,我發現拿12分的人並不少;漸漸地,我發現我身旁的朋友,沒有拿12分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一瞬間其實我有晴天霹靂地感覺,原來不是我比別人優秀,因為教授給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的評價!我彷彿一顆充飽的皮球被洩了氣,我懊惱著,其實自己和一般人一樣,12分也許並不代表我有才華,而是那僅僅是一種對「準時完成作業」和「寫對題目」的肯定。

但,一切又有了轉機,在我利用課餘時間找教授問問題的時候。

其實我的問題並不多,但教授非常鉅細靡遺地告訴我許多關於我對電影的疑問,他提到他的拍片經驗,提到他過去看過的電影,甚至從一個問題衍伸到了第二個觀念,然後第三個、第四個……,甚至,他還能夠當起諮詢的角色,和我討論未來的科系選擇等,儘管,這和他的課程或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和他談話其實很有趣,因為從字字句句中,他會告訴我過去他的教授是怎麼教他的、有什麼方法可以實踐等等。我上的課程像是對電影的「概論」,言外之意就是對整個電影工業和製作流程有全面的介紹,不過都不深入。然而,教授卻告訴我了許多在課程以外多很多的知識,他是富有內涵的,他有經驗、有深度,但「找教授」這件事其實是個人選擇,他豐富的靈魂,只開放給願意去和他談話的人。

這其實很現實,特別是每次來的人並不多;畢竟,教授講的不是期中、期末必考題或秘訣,相反地,考試就單純地考課程內容。沒有人會知道這次的談話會收穫多少,除非真正在場參與。

然而,漸漸地,我很驚訝地發現,自己試著把握每一次可以去找教授的時間。每次的斬獲雖然有多有少,有時啟發了一些靈感,有時得到了一些影響人生的建議,但我只是很享受投入其中的感覺:有時聽聽他有趣的經驗,有時他丟給我一個全新的名詞或觀念……

然後,我更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自動自發地上網搜尋那個新的知識,並且樂此不疲。

其實我是個很現實的人,有時候,就算老師說可以自己額外看淡不會考的資料,我會刻意選擇忽略;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多,當然要把時間花在可以得分的刀口上……

但,在UCLA的日子裡,我每天都被純粹獲取知識的快感包圍著。我發現,其實我覺得恍然大悟的感覺很棒,其實,每天感到自己的靈魂是如此飽滿而充實,注入活水,是一件這麼快樂而美好的事……。

當知道每個人其實都12分時,當知道不必再為了一分、兩分而斤斤計較、與別人競爭的時候,原來,獲得知識的感覺是這樣的。

原來,原來,學習的意義是這樣。原來大家呼喊的「為自己而學」是這種感覺。原來,不是學來的知識就是為了考試用,考完就忘了的。

就算是期中、期末考,其實也不難。想當初我熬夜想破頭拚命猜想教授會怎麼考而緊張不已時,隔天考完才發現原來真的是有念就有分。這並不是要學生把所有的電影名稱、導演全部背起來,或記得所有不同的打光方法:而是他拋出一張圖片,問這是什麼樣的打光方法?有看書,不只是背誦名詞而是知道它是什麼,這樣就夠了。因為,真的沒有人,會出題要學生從第一個默寫到最後一個。

從我角度的來看,這的確是件「大事」。我從國中開始念的就是最有競爭力的「資優班」,高中也是念第一志願,因此我對這樣競爭、考試的事,自然特別有感觸。我見過太多老師,只為了考試而教,對課本以外的內容及不會考的內容一律不教或不感興趣;我見過太多老師,要學生背起來很多東西,不管學生知不知道它的意義;我見過太多老師,拿到了好大學、研究所的文憑,卻對該教的課程一蓋不了解或不熟悉,要學生回家自己看、自己領會;更重要的是,有太多老師,特別不喜歡考課本的內容,他喜歡考他上課說過的話或能和課本扯上一些關係的知識,不管學生是否知道,彷彿,只要班平均60、70分,就能意味著什麼。

這並不代表我的求學階段沒有遇過好的老師,而是,我見過太多太多這樣的老師,而且過去的我,真的相信這樣是可以被接受的。

當學習成為一種衡量的工具,當考試變態地成為一種「渴望把人考倒的工具」,其實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許多人將考上大學視為一種解脫。

有些人說,考試這樣大家都高分一點鑑別度都沒有;然而,難道真的要有人低分的考試,才能稱作有區別性嗎?其實就像我知道所有人都12分這樣的心理,難道,真的要踩在別人頭上、贏過別人,才能證明自己很好嗎?要知道,UCLA的學生,身為全球十幾名的學校,並不比台灣第一志願或台大的學生差。但在這裡,我卻驚異UCLA的學生為自己學習的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之餘,互相幫助、有公德心、熱情又不失穩重、有禮貌、在路上會毫不猶豫地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的態度,讓我真正體會,原來所謂”資優生”是這樣的模樣。

我不是在極力頌揚美國而貶低自己的國家,相反地,我覺得台灣的教育能做的事情還很多。我是這樣長大的,也是這樣,一點一滴認識自己的。

不得不提的是,我永遠記得,我有一次向教授請教大學電影系的申請時,他竟然衷心地建議我,其實大學可以選其他科系,到研究所再讀電影也不遲。我震驚了!我無法想像,一位電影系的教授,竟然這麼誠懇的建議我別念電影。他建議我,該去選擇其他的背景知識,培養一個看世界的角度,而非直接就從「電影」看「電影」。學考古學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一定和學政治的人有所切割,然而,這就是造成電影世界多樣性和有趣的原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處在世界電影中心、身為好萊塢中心的電影學院,卻不希望學生僅僅進入好萊塢賺大錢。他們歡迎擁有不同背景的學生,有沒有經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渴望培養一個可以真正說出「自己的故事」的人。從課程的安排,其實就可以發現教授費心地挑選歐洲、亞洲、美國、南美洲等地的影片,也挑選從1900年代初到今日的電影。

原來,電影不是只有好萊塢,也不是只有現代。神奇的是,過去的我覺得自己很了解電影,現在我認知了電影世界的廣闊和無限可能性,卻覺得自己知道的不過是雞毛蒜皮。

電影不只有一種可能性,人生也是。11堂課下來,我突然覺得很感動;感動,是因為看見世界各地的人,在電影從無到有的這一個多世紀間,這麼熱情而活躍地從批評、評論、影片製作、觀影等方面,回應著這個迷人的藝術。

三、洛城,謝謝你

 
圖說:UCLA電影系,等我!

寫到這裡,忽然又有點想哭的感覺。之所以想哭,不僅是因為看見了自己一年以來的成長,更還有這些割捨不下的眷戀與回憶。這些年,走過了一些地方,經歷了一些事,遇見了一些人,其實都讓我深深相信,人性本善,世界是充滿溫暖的。我不敢說自己看遍了很多風景,畢竟我依然還在學習、還在探索,但是,可能是我真的很幸運很幸運很幸運,因為我不管到哪裡,總是有緣遇到幫助我成長、豐富我靈魂的貴人。

或者,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充滿溫情與驚喜的吧!

有時候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能夠把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和分離看開:畢竟,當我越走,遇見的人越多,就越知道緣分和人其實都無法強求;沒有什麼人、什麼事會永遠留在身邊,但重要的是,我知道我關心的人在其他地方過得很好。有時,卻覺得自己還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間聚散與悲歡離合,因為,畢竟是凡人,離開這樣一個擁有情感與回憶的地方,依舊執迷而禁不住地憔悴。

對於一段旅程來說,也許這是最美好的句點吧!眷戀也意味著不捨,不捨意味著還有燦爛的回憶和人、事、物值得留念。其實我也好害怕,尤其是當我知道UCLA電影系的錄取率不過2%時,在校園的每一步都讓我覺得自己很可能沒有機會再來;害怕看著UCLA優秀的男男女女,然後忽然覺得自己不和他們一樣傑出,也不夠努力。我好害怕,害怕現在大言不慚地和教授說兩年後見會失約。雖然,我也知道美國不是只有這間學校或電影系,雖然,我也知道放開以後得到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就是UCLA教會我的。但是,當人產生情感,其實一切都不一樣了。對我來說,紐約永遠比不上洛杉磯,就像其他再好的學校也永遠比不上UCLA。這不僅僅是我來過、我知道這裡,珍貴的是,它承載了我一切的回憶:那夜坐在台階上聊的夢想和未來、那段在路旁放聲大笑的瘋狂。

洛杉磯,這座伴我成長又帶給我友誼、緣分和回憶的天使之城,謝謝你,讓我現在回頭看自己的14歲能夠充滿驚喜。UCLA,這間在我14歲就承載著我和許多朋友夢想的學校,那一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躺的沙灘,一起曬的太陽,一起聊天的黃昏,一起用羨慕眼神徘徊的攝影機店櫥窗。

那時,我們在洛城拍的影片,在洛城爆炸的、五彩繽紛的夢想。

就算很多年以後,我們都變了,也許我會看著現在擁有雄心壯志的自己,默默地會心一笑。笑自己曾經這麼執著、這麼義無反顧,笑自己用情這麼深,這麼輕易地,就把一座城市當作自己心靈寄託的地方。

但至少現在的我,是這麼認真、這麼努力的,哪怕機會再這麼渺小,也盼奮力一搏對UCLA許一個再會的心願。人生,最可貴的,除了是有一個努力的目標,就是有一群在夢想路上和自己一起做夢、支持著彼此默默走下去的朋友。

有些城市,見證了一些人的失意;有些城市,笑著擁抱人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而洛杉磯對我來說,則是同時接納了我的好與不好。它是一座讓我長大的城市。有人說,好萊塢拼湊了全世界;然而,只有當人們真正駐足於這塊土地上,才發現原來這裡世界各地追逐夢想的人比好萊塢更加精彩!電影的、藝術的、商業的……,各種目標不勝枚舉;然後,漸漸地我會發現,上帝雖然不是眷顧著天使之城的每個人,卻賦予每個人一個期待未來的機會。洛杉磯不是完美的,它有無家可歸的街友、某些髒亂的街頭、和一般人熟知的毒品和槍械,但,來這個天使之城看看吧!因為這座城市,溫婉而狂放地接納了全世界有夢的人。

這是一座謎樣的城市,它不費吹灰之力地讓這些人屬於這裡,在這裡生活、在這裡茁壯。洛杉磯之所以如此磅礡而有活力,是因為他流轉著生生不息的夢想。

每一年,總是有新的種子落下,讓洛城漸漸長成一座繁茂的森林。

洛杉磯,謝謝你,豐富了我青澀的歲月,讓我活的這麼精彩而有意義。

我們,兩年後見!

 

——蔡昀珊,2015年09月,於洛杉磯UCLA

台長: 文學樹
人氣(1,12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創作坊的孩子們 |
此分類下一篇:天將破曉:聽昀珊學姊分享造夢步履
此分類上一篇:寫作,是人格教育

Rose
妳很棒!繼續往夢想努力前進!
2015-09-22 16:10:09
Nick
勇敢女孩!我們永遠支持妳!加油!
2015-09-22 17:08: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