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1-13 15:09:14| 人氣4,3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18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18  2182-2197 

未三、修習報恩分四: 若捨諸母則無有慚愧乎

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呵斥不報恩讚歎報恩

三、修報恩者。

修悅意相的第三步,是修報恩。

申一、若捨諸母則無有慚愧乎

如是惟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

因為生死輪迴轉世,而使得彼此已經不相認識對方,實際上眾生都是前世對我有大恩的慈母。

彼等受苦無所依怙,捨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

這些前世的母親正沉溺在苦海中無依無靠,若捨棄無量母親不管,只求自己解脫,則沒有比這更令人慚愧的了!

如《弟子書》云: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沉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

就像《弟子書》所說:此時此刻,諸親屬正趣入生死苦海中,如同淹沒在大水當中,如果以轉世彼此不相識,就捨棄諸親屬只求自己解脫,難道還有比這個更加令人慚愧的事?

申二、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故若棄捨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與我法豈能隨順?如是思已,取報恩擔。

所以,如果捨棄對我們有大恩的母親,對下等人而言,尚且不合理,何況這種行為,與我修習的法類又豈能隨順呢?這樣思惟之後,提起心力,勇悍承擔起報恩的重擔。

即前書云:嬰兒始產全無能,飲誰慈力授乳酪,依慈多勞此諸母,雖最下等誰樂捨?

《弟子書》說:嬰兒剛來到人間時,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是喝了以慈力授予的乳汁才得以存活,母親懷胎、生產、養育,如此辛勞的撫養我們長大,即使是最下等的人也不願捨棄她,何況是大乘道的佛子,有誰會捨棄母親呢?

又云:由得誰腹而安住?由誰悲慎而取此?此母煩惱苦無依,最下眾生孰樂捨?

又說:在中有身飄泊無依時,是得到誰的腹部而安住呢?呱呱墜地時,是誰慈悲、小心地把我抱在懷裏呢?如今母親陷入在煩惱、痛苦,孤單地漂泊在生死大海中,沒有怙主、沒有依處,即使最下等的眾生,誰願意拋棄母親,只求自己解脫呢?

悲慎是說,即使生產面臨死亡,母親仍以慈悲心不讓孩子受傷,處處注意自己的行為,即使孩子身上沾滿了不淨物,也抱在自己懷裏。

《無邊功德讚》云:有情無明盲,意樂衰損慧,為父子承事,慈悲饒益我。

《無邊功德讚》說:有情的心識猶如盲人般不見光明,以致於智慧衰損。他們昔日都做過我的父親或孩子,也曾經承事過我或以慈悲心饒益我。

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故汝發願度,無怙諸眾生。

捨棄前世的親人只求獨自解脫,這並非我所修的正法,所以我要效法佛陀,發願普度無依無怙的眾生。

申三、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若爾如何報其恩耶?生死富樂,母自能得,然彼一切無不欺誑。

那麼,如何才能報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樂,母親自己也能得到,但是這一切都只是暫時的安樂,無一不是在欺誑虛幻的處境當中。

欺誑,世間一切看似安樂而實為苦性,最終無不欺騙眾生。雖然外現樂相,但並非真實安樂。

輪迴中,轉輪王乃至梵天等的富貴圓滿,一旦享受窮盡就會轉成痛苦,這說明生死中的富貴並非真實的安樂,因為若其本性是安樂,則必定不會轉為痛苦。

故我往昔於由煩惱魔力所傷,如於重傷注硝鹽等,於性苦上更令發生種種大苦。

所以,我就像在母親因為往昔煩惱魔力所造成的重傷上面,再加一把硝鹽,使母親在自性的痛苦之上,又產生種種大苦。

如果不以佛法引導,只讓母親享受生死中的快樂,則母親在享樂時又增貪愛,由貪愛而取輪迴後有,長夜漂流生死,感受種種難忍大苦。

或者理解為:如果只將母親安置在有漏安樂中,最終仍將退墮,就像把母親安置在懸崖邊暫時休息,最終仍將墜入深淵一樣。所以,這並不是究竟報恩。

所以,慈心饒益,應將彼等安立解脫涅槃之樂而報其恩。

所以,以慈心饒益母親,應當將母親安立在解脫與涅槃的安樂中來報答母恩。

解脫,就果上而言,是截斷結生相續;就因上而言,是斷除煩惱和有漏業。涅槃,是消盡一切障礙,圓滿一切功德。

諸母之苦,根本在於生生死死,不能解脫。無始劫來,由煩惱造業,由業感苦,由苦又起煩惱,恒轉生死輪。所以,真正的報恩是幫助母親解脫生死,把她們安置在決定勝中;進一步,一切母親不想要的痛苦,都從根斷除,一切母親希求的安樂,都無餘圓滿,最終把母親安置在佛果中,這才是最好的報恩。

《中觀心論》云:又由煩惱魔,傷害已成瘡,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

《中觀心論》說:由於煩惱魔的傷害,眾生已經生長了毒瘡,而我就像在毒瘡上又加入灰水,反而加深了她的病苦。

毒瘡是指五取蘊。由煩惱力,造成這純為苦性、苦源的有漏蘊,如果只讓他享受有漏安樂,而不引入解脫道,則享受的同時便會增上貪執等煩惱,從而感召未來的生老病死。從因上觀察,有情的心識始終貪執三有圓滿,若不教他發起出離心,只讓他享受五欲,則只會增益串習常、樂、我、淨四顛倒相,而成為苦因。

若有於餘生,慈敬及恩益,欲報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如果對其他眾生慈悲、恭敬、報恩饒益,欲報答母恩,則除了將彼等安立於涅槃,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申四、呵斥不報恩讚歎報恩

呵斥不報恩的惡劣行為,以往昔鼓音傳記讚歎報恩。

不報恩擔,重於大海及須彌擔。

不報恩的負擔,比大海和須彌山的重擔還沉重。

不報恩擔,即由於不報恩,而心中業債沉重。

若能報恩,即是智者稱讚之處。

如果能報答母恩,就是智者所稱讚的地方。

佛在《雜寶藏經》中說:我不但現在稱讚慈愛孝敬,我在無量劫中也常常讚歎。

如《龍王鼓音頌》云: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若人心不掉,報恩及知恩,令恩不失壞,智者極讚此。

如《龍王鼓音頌》所說:大海水藏、須彌山王、大地等,並非我的重擔,若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若有人能心不散亂,知恩報恩,令恩德不失壞,智者對此無比讚歎。

總之自母未住正念,心狂目盲,復無引導,步步蹎蹶趣向可怖險崖而行。

總之,自己的母親沒有安住正念,狂亂(顛倒無正知正見)、盲目又無人引導,她正一步一跌地走向可怖的險崖。
既無正念、心識狂亂,又無眼目不識正道,又無明眼人引導,前方又是險崖,這是何等可怕的境地!

其母若不祈望其子,復望於誰?若子不應從其險怖救度其母,又應誰救?故應從此而救度之。

此時,母親若不祈望自己的孩子,又能希望誰來幫助她呢?如果孩子不從險難怖畏中救度母親,又該由誰來救度呢?所以,孩子應當從險難中救度母親。

如是,若見諸母有情被煩惱魔擾亂內心,心識無法自主而成瘋狂,而且遠離慧眼,不見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聖道。又沒有真實善友的引導,每個剎那都在造作身口意的惡行,就像一步一跌一樣。

總於生死,別於惡趣,奔馳懸險。

母親完全趣向生死輪迴之途,特別是趣向惡趣,正奔馳在懸崖險道上。

母當望子,子應濟母。如是思已,拔出生死而報其恩。

母親希望孩子救護她,孩子也應救濟母親。如是思惟後,從生死中拔濟諸母,以報母恩。

《集學論》云:煩惱狂癡盲,於多懸險路,步步而蹎蹶,自他恒憂事,眾生苦皆同。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稀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集學論》中說:「為煩惱覆蓋的眾生,心痴目盲地在險道邊顛簸馳走;而自己和眾生的處境相同,都要時時面對種種憂愁苦惱,這正是眾生本具的行苦性。」這個偈頌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尋察他人的過失,因為眾生被煩惱驅使不得自在;進一步說,自他是處在同樣悲慘的境地中,理應同病相憐;所以,應看眾生的優點,就算只有少許功德,也要覺得稀有。此偈頌所說之情形,也符合眾生為無明所苦的道理。

《集學論》中這五句的本意,是教人不要尋求眾生的過失,因為自他同處在悲慘境地中,理應同病相憐,若見眾生有少許功德,也要覺得稀有而讚嘆。

《集學論》前三句所說的情形,也符合眾生苦惱的道理。換言之,為了表達佛子應報母恩這一意義,宗大師借用《集學論》中的三句比喻,描述諸母有情悲慘危險的處境,說明佛子救度母親義不容辭。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