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27 07:55:47| 人氣15,9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89-下篇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89-1  28811-2896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金二、建立自宗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因此,對此即如前文(廣論「特以四力淨修道理」引《分別熾然論》1471,11行。)所引清辯論師的觀點:以四力所淨治的惡業以及由邪見和損害心所摧壞的善根,都如同敗壞的種子,即便遇到助緣也不會發芽一樣,以後遇緣也不能生果。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故有一類雖壞佈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又如前面所說(廣論14410行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中所宣說。)以四力淨治所造的罪業而獲得清淨生起上上道遲緩並無相違之處。因此,有一類雖然摧壞了佈施、持戒的果報——圓滿的身體和財富,但並不能摧壞修習能捨之心和能斷心的作用等流,以後仍然容易生起佈施、護戒的善根。

(宗大師在前文懺悔品中曾說:以四種對治力雖然可以懺除罪障,但因為以往的罪業將導致修行進程遲緩,屢屢難以成就。古德說識法者懼,修行人萬萬要謹小慎微,不要以為惡業可以懺淨就可以放逸,實際上這將導致修法久久難以相應。)

這是說明有一種情況,即雖然摧壞了善根的異熟果,但並未摧壞善根的作用等流。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

又有一類,雖然摧壞了佈施、護戒等作用等流的同類相續,但不能摧壞感生圓滿的身體、資財等。

這是說又有一種情況,即雖然摧壞了善根的作用等流,但並未摧壞善根的異熟果。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8,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又有一類如前文所說(廣論2413行),如果沒有瞋恚已得授記的菩薩,則在一劫中所能圓滿的道證,因為生起了瞋心,導致雖然未捨棄自相續中已有的道證,卻使得一劫中的進道推遲延緩。

  8 如前所說(廣論2413行):如《般若攝頌》中說:如果未獲得授記的菩薩以瞋恚心鬥諍輕毀一位已獲授記的菩薩,則其生起多少剎那的噁心,就要在那麼多劫中重新擐甲,發起精進。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惟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總之,如同淨治不善業不一定是無餘淨治一切作用,同理,摧壞善根也不一定是壞盡一切作用,按這樣理解非常重要。

對此唯一應依止佛陀聖教以及聖教的正理而思惟抉擇,因此須好好參閱經教,而善加思惟抉擇。

戍三、攝義

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如是,瞋恚有三種不現見的過患:

一、對自身來說,能引發極不悅意的粗猛異熟;

二、對其他善業來說,能滅除其他善業所引發的最極悅意的無量異熟;

三、會延緩修道的進程。

 

日常法師開示

【故於此中清辯論師如前所說,以四種力淨治不善,及由邪見損害之心摧壞善根,俱如敗種,雖遇助緣而不發芽,後雖遇緣亦不能生果。】

所以清辯論師特別說明:就像拿四力淨治不善以後,這個惡業就不會再感得惡果了;反過來說,你雖然種了善根,而心為邪見所損害,摧壞了善根,那時候這個善業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是淨惡也好,是壞善根也好,那個種子就像敗種,已經損壞掉了。就像一粒稻子,你把它放到火裡面烤一烤,然後放入水裡面泡讓它發霉,那麼雖然春天把它種在土裡,也曬了太陽、加了肥料種種的助緣,它也不會發芽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種的善根如果被摧壞了,以後就不能生果了,這個才是斷善根的真義。

【又如前說,雖以四力淨所造罪而得清淨,而與發生上道遲緩無相違義。】

除了這個以外又順便說明一下,前面曾經說過,我們經由四力懺悔得到清淨了以後,惡果是不感了,但是並不是說,這個惡業就完全沒有影響,它的影響是這樣:你去修行的時候,要想證果會慢很久很久。所以下面特別說明這個差別:

【故有一類,雖壞布施護戒之果圓滿身財,然不能壞修習能捨及能斷心作用等流,後仍易起施戒善根。】

它會破壞我們的善業。有很多人造了惡業以後,就把布施、持戒這種感得圓滿身、財的異熟果報斷壞了;但是那個等流還在,下一世遇緣的時候,他不一定會很有錢,乃至窮得要命,但布施心卻猶在,所以它不能壞修習能捨的等流,這是就布施來說。「能斷」是指持戒,下一生他持戒的心還在,所以這是我們要的。「後仍易起施戒善根」,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原來布施持戒的善根還是容易生起來的。

【又有一類,雖壞施戒作用等流同類相續,然未能壞發生圓滿身資財等。】

反過來,有一種人做了壞事,破壞了這個善業種子以後,他的作用等流(等流心)破壞了,以前是布施、持戒的,可是這一生碰見了因緣,他既不能布施,也不能持戒,但是卻感得圓滿的財位、身相等等。也許大家會奇怪:這怎麼可能?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能明白,比如說這一世你雖然布施、持戒,可是後來心裡面生起了大邪見,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思,但是你本身並沒有做特別惡的行為;所以在因地當中,把你那個等流心破壞掉了,但由於你行為上面沒有造很大的惡業,所以到下一世,這個異熟還會感果。所以為什麼講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以意樂為先的原因就是這樣。我們眼前也看得見很多人,錢多得不得了,但是他的心卻縮成一團,不要說不肯布施,連自己都捨不得用,就是這種狀態。當我們辨別得很清楚了以後,自然對這一種行相就很了解。

【又有一類如前所說,若不瞋恚授記菩薩,一劫所能圓滿道證,由起瞋心自相續中已有之道,雖不棄捨,然一劫中進道遲緩。】

假定你所瞋的對象,是一位已授記的菩薩,你一旦對授記的菩薩起瞋恚心,要想懺乾淨的話很難。又有一類人,他所瞋的對象並不是授記的菩薩,而是普通的,這種惡業雖然經過四力懺悔淨除了,他身心相續中已有的道也並沒有棄捨,但在一劫中的進步卻非常非常慢。這是說四力懺悔雖然可以把異熟淨除,本來在一劫中可以往上證道的功能,卻不是懺悔可以還原的。

【總之如淨不善,非須盡淨一切作用,故壞善根亦非壞盡一切作用,此極重要。】

這個地方再特別辨明,對做了善事以後發瞋心壞善根,以及做了壞的事情,經過如理的懺悔修持而淨除,都不是壞盡一切作用。前面引了很多例子,比如說布施、持戒的異熟果在,然而等流沒有了;還有一種是布施、持戒的果雖然沒有了,下一生很窮,但是他布施的心還在。這個概念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

【唯應依止佛陀聖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擇,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

這個地方,特別下一個結論。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要教我們這樣辨別?因為我們真正要實踐佛法的時候,會發覺有的祖師這麼說、有的祖師那麼說,大家的概念莫衷一是。而現在不要說祖師,一般人更是百家競鳴,各說各的,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一定要依止佛陀的聖教,然後還要經過細辨,依正理而善思擇。所以學佛一定要根據大經大論,然而就算是大經大論,各家各派的說法又有不同;本論真正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經過大師這樣的決擇以後,你曉得原來龍樹菩薩性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哪裡,無著菩薩相宗一系解釋的意趣在哪裡,彼此之間絕對沒有矛盾衝突,只有深淺程度的不一樣,以及針對眾生根器的差別而有不同的宣說。如果我們對這一點完全了解的話,就不會弄錯,所以這裡告訴我們一定要善思擇,而在這之前要善閱經教;閱經教不是單單多看,我們現在是看得很多但是不善閱,善閱就是善聞,善思擇是善思,要是能把握住經教的真義,那就對了。

【如是能引極非可愛粗猛異熟,及能滅除餘業所引最極可愛無量異熟,是為非現見之過患。】

不忍的過患分二部分,一個是眼前可以看得見的,一個是眼前看不見的。上面已經說明了眼前看不見的種種嚴重的患害,我們了解了以後,就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去除掉。尤其是後面辨明斷善根的內涵,非常地重要,實際上這不僅是說明善根斷不斷,它的重點是要告訴我們,真正想要把握住正確的根本因,乃至於如何把根本圓滿,在一開頭的時候,根本的理路就不能偏差。

平常我們學的時候,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所覆,總是陷在自己的執著中,遇境現起的都是先入為主的概念,這種概念往往會對我們產生非常深遠的絕大禍害,所以凡是碰到這個地方,我都會特別指出來讓大家了解。  

上面一段辨別了以後,我們知道應該依止佛陀的聖教,及依教的正理去善巧的思惟、觀察、分辨。這個話一聽就懂,但要做到它非常難,因為現在我們依止的是聖教,而不是聖人親口對著我們講的,這二者有絕大的差別。這個聖人就是佛陀,他是徹底圓滿、具足十力、四無所畏等等,所以對弟子的種種根性都瞭解得非常清楚,說法時針對著個人的個性所說的法理也一樣沒有一點點缺陷。等到佛說了以後,弟子記錄下來的這個經典叫聖教,但這個聖教用到我們身上來卻沒有佛親口說的力量。這是因為我們判斷的時候,還是陷在自己個人的見解認識當中,只能見到局部,而這個局部就是我們自己相應的那部分。所以說我們是應該依止聖教,但是我們對聖教能夠理解得像佛陀告訴我們那樣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定要依論而善加決擇。這個論還要是無垢的經論,能夠仔細而善巧的闡釋佛法彼此之間的理趣何在,而又跟經裡的意旨絕不違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是那麼簡單。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本論也告訴我們「故當善閱經教而善思擇」,它不說廣學而說善閱,換句話說,你對經教裡面所講的真正的內涵,要能夠如理的決擇,不要弄錯,這個才是善閱。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