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219 219頁8行-220頁8行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
“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發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三:① 修慈;② 修悲;③ 修增上意樂。
巳一、修慈分五:① 慈的所緣與行相 ② 慈心之利益
③ 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
④ 修習次第 ⑤ 真實修習之方法
午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初修慈中,慈所緣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最初在修習當中,慈心的所緣的對象,是缺乏安樂的有情。
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個方面,
即思惟:怎麼能讓他得到安樂?多麼希望他獲得安樂;應當由我來為他成辦安樂。《瑜伽師地論》說:“以慈心者,為欲令得樂義故。”
總之,慈心的行相是三種心:① 著想心(替別人著想的善心);② 善願心(希望他人獲得安樂的善願);③ 責任心(發心為他成辦安樂的善心)。
慈心有悅意慈和與樂慈兩種,悅意慈是見眾生如同獨子般悅意的慈心,通過修習知母、念恩、報恩,自然會生起悅意慈。
此處所說的是與樂慈。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
① 慈心利益之量 ② 慈心的功德種類
為何要宣說慈心的利益呢?
不打開寶囊就不知囊中有寶,同理,若不宣說則不知慈心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對希求大福德之善緣者宣說慈心的利益。瞭解利益之後,就會努力修持。
勝利者。
具足以上三種行相的慈心,能引生極殊勝的利益。以下從功德之量與功德種類兩方面說明,就是要顯示慈心福德之廣大,由其會出生哪些利益。
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三:
① 慈勝廣大財供 ② 慈勝廣修梵行 ③ 慈勝長期持戒
申一、慈勝廣大財供
《三摩地王經》云:“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前三句假設了一種廣大供養,第一句說供養處,第二句說供養物,第三句說供養時和供養境,第四句通過比較量彰顯慈心福德之廣大。
《三摩地王經》說:普遍在無邊俱胝的世界中,用盡不計其數的供養物,以此持續不斷地供養一切賢聖,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於究竟田 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上一頌是說,相比常時對究竟田作廣大財供養,修慈心的福德更為巨大。
申二、慈勝廣修梵行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云:“於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在東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莊嚴,在那裏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滅盡定般的大安樂。
“設於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此段是比較量的功德。一是在安樂世界裏,持續萬億年修持清淨梵行,一是在此穢土娑婆世界,下至一彈指頃的短暫時間中,緣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後者福德遠遠超勝前者,何況日夜安住慈心。
在安樂世界修梵行和在惡濁世界修慈心是兩種修法,後者一彈指頃的修行竟超過前者萬億年的久修,說明“慈”法是一種能力極大、能迅速成就功德之妙法。
比如,通過網路發短信,可以瞬間從青藏高原發送到太平洋彼岸,但叫郵遞員徒步走到美國,幾年也到不了。這是因為運用的方法不同,而導致效果相差懸殊。因此,以慈心修集功德,就如擁有加速器一般。
申三、慈勝長期持戒
《十方廣大解脫經》說:“誰於諸世界,乃至一劫間,護持清淨戒,不如一剎那,修持慈心勝。”
由以上比較量可知,慈心的福德廣大不可思議,下至一念修慈,就能獲得無量福德。若非佛說,誰能了知此事;若非經證,誰會發誓勤修。以上已再再顯明功德藏就在自心,若能修持開發慈心,則確是開啟了無盡藏。
未二、慈心的功德種類
《寶鬘論》云:“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譬如,煮三百罐飲食,內有六十種各類佳餚,如是一日布施三次,持續很長時間,其福德卻不如片刻修習慈心福德之一分。
所以,修心比在外相上修行更加重要,後者雖然辛苦、持久,善心卻微弱、狹小,前者只修片刻,但內在是祈願一切眾生具足安樂的大慈心,所以無法相比,就像每天燃三百根蠟燭的光明,遠遠不如片刻的陽光強烈廣大。
論中已如是明示,若仍不知努力趣入,豈非愚者?若誠信聖言,誰不死心虔修呢?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慈心修到究竟,可得解脫。如果暫時沒有解脫,也必定能獲得慈法八德。
“慈法八德”即:
1.人天慈愛,“愛人者人恒愛之”,慈愛眾生,將得到人類與諸天等的慈愛。
2.獲大守護,非人等都會發心守護。
3.內心喜悅,慈心生起時,會顯現安詳、輕鬆、柔和、充滿喜悅的良好心境。所以,慈心是歡喜之源,令人當下安詳、寧靜。
4身多快樂,慈心能令身體生起樂受。
5毒不能害,
6刀不能害,以慈力,水、火、刀、毒等不能傷害。
7心想之事無需勞苦,就能順利成辦。
8上生梵天,為何佛說以慈心感生梵天呢?《大智度論》中解釋:古印度人尊崇梵天,對梵天家喻戶曉。當時,印度婆羅門數量眾多,他們求生梵天,所有修法福德都祈願轉生梵天。若眾生聽到修慈能生梵天,就會生起信心、嚮往修慈。基於此因,佛說修慈上生梵天。
以下解釋“慈心是最殊勝的守護”。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
如果具有慈心,人類和天眾自然對你慈愛,由於被你的慈愛感召,他們會圍繞在你身邊擁護你。佛陀成道前,也是以慈力戰勝魔軍。這說明慈心是一切守護中最殊勝的守護。
慈心具有淨化相續、產生喜樂、增上功德、消除業障、創造和平、實現淨土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應將慈心視為如意寶,讓它在心相續中真實生起。
午三、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分二:① 總說 ② 引經文具體解釋
未一、總說
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因為慈心功德極為殊勝,所以即便難以生起,也要努力。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 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集學論》中說:應以一切心思惟《金光明經》中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下至以讀誦詞句來修。
按照寂天菩薩的開示,上等修行者須一切心思惟修習慈心,下等者則應讀誦詞句而修。
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遍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因為慈心功德極為殊勝,所以即便難以生起,也要努力。《集學論》中說:應以一切心思惟《金光明經》中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下至以讀誦詞句來修。偈文是說:「以此金光勝鼓音,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意思是說,願以此金光明鼓出殊勝的妙音,至三千大千世界,凡聞此鼓音的眾生,無論是惡趣苦、閻羅苦、或是人道求不得等苦,都能息滅。
請詳閱文末堪布開示此公案
午四、修習次第
修慈次第,先於親修,次於中庸,次於怨修,其次遍於一切有情,如次修習。
修慈的次第:首先對親人修,其次對中庸者修,然後對怨敵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大慈心才能真正生起。
午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修習道理,如於有情數數思惟苦苦道理便生悲愍,如是亦當於諸有情數數思惟缺乏有漏無漏諸樂,樂缺乏理,若修習此,欲與樂心任運而起。
此段是以修悲為例,說明如何修慈。
慈和悲的側面不同,慈是與樂的心,悲是拔苦的心。
慈緣缺乏安樂的有情,悲緣苦惱有情。
修心的原理是相通的:1.對有情具苦多思惟,就會生起願拔其苦的悲憫心;2.對有情缺乏安樂多思惟,就會生起願施安樂的慈心。這是由緣起規律所致,法爾如是。
“有情缺乏安樂”:有情不僅沒有無漏的安樂,連有漏安樂也沒有。
所以,重點在於數數思惟,須由此而開發慈心。
當作意種種妙樂施諸有情。
應當作意以種種妙樂施捨有情。
公案 堪布開示
《金光明經》中這段經文有一段不可思議的來歷。
當年,妙幢菩薩在佛前聽法之後,歡喜踴躍,他專心致志地思惟,回到自己的住處。
當晚,他夢見一面巨大的金鼓,如太陽般金光燦爛。在大光明中,他目睹了十方無量諸佛安詳端坐在寶樹下的琉璃寶座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諸佛正在演說妙法。
這時,有一位婆羅門用木棒擊打金鼓,發出巨大音聲,演說微妙偈頌,闡述懺悔之法。
妙幢菩薩聽後,都銘記在心,繫念而住。
天亮後,他在無量百千大眾圍繞下,帶著各種供品走出王舍城,登上靈鷲山,來到世尊的住處。頂禮佛足後,佈置各種香花,右繞三匝。
妙幢菩薩合掌恭敬,陳白佛言:“世尊!我夢見婆羅門手拿木棒擊打金鼓,發出洪亮音聲,演說微妙偈文,闡明懺悔妙法。我能一一憶持,唯願世尊慈悲,聽我訴說。”
然後,妙幢菩薩復述夢中所聞偈頌,演出一段《夢見金鼓懺悔品》,慈悲偈文就是其中的一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