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萬格勒的指揮神情之一
這兒,除了翻譯《伊莉莎白訪談文》的一篇原始附錄外,另外補充了福老訪美的兩張照片和說明,可以清楚佐證福老於1925年赴美演出受歡迎和受重視的程度。
【一】詆毀、醜化福特萬格勒的幕後黑手
Behind the slanders against Furtwangler
從1925年福特萬格勒首度登台美國,到他1954年逝世為止,美國東部的權勢集團(Eastern Establishment *1),特別是他們的官方刊物「紐約時報」,以大量的抹黑活動構陷他,甚至發出死亡威脅。福特萬格勒,做為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和德國文化傳統最顯赫的代表,無疑,對於一心要消滅貝多芬的古典遺產,並試圖以崇尚非裡性的"現代音樂"來取代的人而言,是無法忍受的威脅。更早,在19世紀開始,位於紐約的外交關係協會和其他「菁英」圈的親英派人士,就決定切斷美國和德國間的歷史與文化淵源,同時歇斯底里地掀起一股反「匈奴」(the Hun對德國人的侮辱性稱呼)風潮,甚至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到達禁止德語教學的地步。
正是這些「菁英」惡意地汙衊福特萬格勒是納粹份子,是屬於國際財經文化的陰謀集團之一,亟於支持希特勒掌權;而席勒學會(Schiller Institute*2)在《 追根究柢希特勒》 (The Hitler Book, New York, 1984) 書中就這麼記載。一向率先表態的紐約時報,先是大力宣傳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 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直到張伯倫失去支持時才改弦更張。
1954年福特萬格勒在一封信中寫道,在美國毀謗他的真正頭子是 Ira Hirschmann *3。二戰期間他是國務院的一名專員,加入以自詡反法西斯的阿圖羅‧托斯卡尼尼為中心的小集團,施展影響力。美國音樂學者Daniel Gillis是福特萬格勒家庭的朋友,著有《福特萬格勒在美國》(1970,New York出版) 一書。書中寫道:福特萬格勒相信紐約時報的特約記者兼托斯卡尼尼的傳記作家 Howard Taubman,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戰後福特萬格勒曾計畫過一次到美國的巡迴演出,但他不得不取消;因為他收到一封匿名信,威脅他說,如果膽敢去芝加哥指揮,會有「致命的後果」:" 慎重考慮這警告。這是最後通牒,沒有第二次了。"
Gillis書中確定,針對福特萬格勒的攻擊早在1925年就發端了。那時他第一次到紐約,指揮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結束後引發廣大的熱情聽眾起立鼓掌,長達15分鐘之久。樂團的成員和其他音樂家建議,邀請福特萬格勒來紐約做定期的客席指揮,甚至當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這時,紐約時報的特約記者 Olin Downes 扮演公開的角色,以惡意的批評破壞這計畫。
幕後真正進行這項任務的,則是負責紐約音樂機構的東海岸菁英們。為了阻止福特萬格勒,他們將托斯卡尼尼帶來美國(*)。這些作為造成兩種後果:一方面成功防堵了福特萬格勒赴美指揮;另一方面則延宕了一般美國聽眾,對整體的古典音樂、特別是貝多芬的了解。(譯註:這一點可以從不少好萊塢電影對歐洲古典音樂的挖苦諷刺,而以自己的西部牛仔愛好為傲的場景和對白,看出一點端倪。)
*這兒原有一段括弧內的插文:(托斯卡尼尼是創造納粹「文化」的威尼斯寡頭政治*4下的產物,他本人曾在1919年出馬競選墨索里尼國家法西斯黨的國會代表*5。)
由於夾在原處譯來極不順暢,故改放在文末。
【二】首度訪美的兩張照片和說明
這是從網誌AndrewAndJoshua 搜索到的相關資料,版主之一的Andrew出身律師世家,看看人家律師的所做的功課,反觀自家情形,實在汗顏。
Wilhelm Furtwangler 1925 Carnegie Hall
﹝網誌一﹞:福特萬格勒在美國
威爾漢‧福特萬格勒第一次到美國是1925年的事。
那年從一月3日到30日,他總共指揮紐約愛樂十場音樂會;九場在卡內基音樂廳,一場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照片捕捉了福特萬格勒首度赴美指揮紐約愛樂演出舒曼第四號交響曲的神態。
下列是他1925年在紐約演出的曲目。有的曲目演出不只一次,星形符號註明演出的次數。
‧貝多芬
交響曲五號
交響曲七號
‧白遼士
《班維奴托‧切里尼BenvenutoCellin》序曲 **
‧布拉姆斯 交響曲一號 **
‧韓德爾
大協奏曲,作品6,第10首 ***
‧海頓
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
第94號交響曲(「驚愕」)
‧孟德爾頌
海布里登序曲 TheHebrides Overture(「芬格爾岩洞」Fingal’s Cave)
‧舒曼
鋼琴協奏曲 **
第四號交響曲 **
‧理查‧史特勞斯
死與變容
唐璜 **
狄爾的惡作劇
‧史特拉汶斯基
春之祭﹝完整芭蕾﹞ **
‧柴可夫斯基
第五號交響曲 **
‧華格納
《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
《崔斯坦與伊索德》序曲及愛之死
‧韋伯
《魔彈射手》序曲
福特萬格勒的一系列紐約音樂會乃當年一大盛事,其轟動的程度,在大眾間遠甚於紐約評論界。因為評論界大多是托斯卡尼尼流線型 ( streamlined, 或譯:流暢樂句的)音樂演出的死忠份子。1925年,福特萬格勒最後一場音樂會博得的觀眾喝采,是該季最為時最長的──他隨即接獲連續幾年的邀約。
福特萬格勒並未在美國多留一天。音樂會後隔日早上,他搭乘 Minnetonka號郵輪回返歐洲。
11 January 1925
【網誌二】貴賓
這張有名的照片拍攝於1925年一月11日,在曼哈頓的史坦威公司。
照片紀錄了紐約音樂界正式歡迎福特萬格勒首度到訪美國的盛大場面。歡迎會在福特萬格勒抵達紐約的第八天舉行。
有一整隊星光燦爛的傳奇人物出席了這聚會。
第一排是:史特拉汶斯基、尼古拉‧梅特納(Nikolai Medtner)、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
第二排是:克萊斯勒、拉赫曼尼諾夫。
而占據照片右上角的是:亞歷山大。席洛悌(Aexander Siloti )
今天,已不再可能集合這樣一群實力相當的音樂家共聚一堂:已經沒有像史特拉汶斯基、福特萬格勒、克萊斯勒、霍夫曼、和拉赫曼尼諾夫這樣一號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譯後】
《詆毀、醜化福特萬格勒的幕後黑手》一文雖短,但涉及專有名詞和人名的查核,倒花了不少時間。囿於所知有限,只做簡要的說明,進一步的認識唯請讀者自行閱讀參考資料了。
文內所言之事,乍看之下彷彿匪夷所思。尤其習於從英美觀點來看世界的話,更顯得突兀。但進一步查證,就可以看出許多事實背後各種勢力其鬥爭波濤的存在。
文章末了補了托斯卡尼尼一槍,個人覺得有欠公允,故補充實際資料於附註(五),說明經過,以還托老清白。
如果從福老和托老倆位大師的指揮風格來看,固然他們處在兩個極端的位置,但,好像托老的音樂風格更接近規整劃一的法西斯,而福老較接近自由散漫的民主。然世事詭譎迷離:規整劃一的人投向民主國家反對法西斯,而自由散漫的雖留在獨裁之國做困獸之鬥,反而被誤(曲)解貼上納粹同情者的標籤,抑鬱以終。這裡面,頗有值得推敲之處。我倒有個比喻:霸道的人,容不得別人的霸道(到他頭上);祥和的人認為可以感化別人的霸道。然而政治這隻怪獸殘忍無情之處,正是決不妥協,一心一意想吞噬支配一切,用一己的意識型態駕駁統馭一切。就是這一面向,讓我對其嗤之以鼻。它,把人類的存有窄化了、縮小了;也因為鬥爭,把人性變醜陋了。其落後的心態,有如二十世紀前不容異己的宗教信仰。
此外,從十九世紀即展開的去德國化,居然看來眼熟:老美的手段已經穿越時空飄洋過海了。
譯(讀)完第一篇後,查尋資料時找到一個網誌,裡頭有兩張福老初訪美國的照片並附扼要說明。終於有了福老訪美的的初步資料。於是一併翻譯附上,做為餐後的甜點吧!
照片中可見福老當年英氣煥發,迴異於晚年疲憊的神態。而不到30天的行程,指揮了十場音樂會,屈指一算,每兩三天就有一場演出,而最終一場還能贏得滿堂起立致敬的喝采足足15分鐘,可以想見當年他所向披靡的音樂風采。恨生不逢時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註】
*1). Eastern Establishment definition東部(權勢)集團
美國東北部主要城市的菁英大學及財經機構所形成的團體。這些機構憑著他們長久的經濟與社會優勢,發揮不成比例的、極大的影響力。在美國政界,東部集團往往採取自由共和黨liberal Republican的立場。(這裡"自由"的原文 liberal 主要是指資本主義對企業與商業活動的鬆綁、採取自由或放任的措施。)
*2).Schiller Institute 席勒學會
席勒學會創始於1984年, 由美國政治家和物理經濟學家林登•拉魯旭的妻子海嘉•拉魯旭倡議,目的在於振興古典文化,弘揚與傳播人類優秀的人文科學和道德精神,並促進知識的進步與發展。 學會以”自由詩人”席勒之名命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已使席勒的大作“歡樂頌”永垂不朽。
*3). Ira Hirschmann
Ira A. Hirschmann是世界和平與科學文化協會的贊助人,該會成立於1949年三月25-27日。他執行並領導對抗納粹。
*4). Venetian oligarchy 威尼斯寡頭政治
The Role of the Venetian Oligarchy inReformation, Counter-reformation, Enlightenment, and the Thirty Years' War.
*5). 見維基百科Arturo Toscanini 條:
1919年,托斯卡尼尼成功成為米蘭的法西斯黨國會候選人。他被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指揮家。他在法西斯「進軍羅馬」之前就對法西斯感到失望幻滅,不斷公然反抗義大利的獨裁者。他拒絕懸掛墨索里尼的照片,或指揮法西斯黨頌歌。他向朋友發火說:" 如果我能夠殺人的話,我會殺了墨索里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