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尋到了張曉風的《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一時興奮莫名,一口氣看完了,
彷彿慣例似的,讀她的書,我總要哭上幾回。
讀到〈城門啊,請為我開啟〉那一篇,
講到嘉峪關的夜,講到長城,
講到夜戍邊疆,講到口字形的甕城,
心裡一緊,眼淚就滾了下來。
我想到〈秦.兵馬俑〉的第二樂章;
彭老雖定名為「幻想曲」,
可怎知他心裡不曾被那樣的景象、那樣的心情、那樣的故事震動過?
第二樂章,起初聽,只覺淒涼,
但絃樂主旋律又那樣柔婉動人,
細細聽過幾回,寫在音符裡的疼痛才昭然若揭。
一直覺得〈秦.兵馬俑〉是一首「很難懂」的曲子,
或許因為曲子本身的龐大,
許多樂團在處理時,都著眼於第一、三樂章的速度、音量和張力,
第二樂章則多半當一般慢板處理,幾乎所有的版本都一樣:
淒涼。
但這淒涼是樂器的聲音所堆砌出來的,不是對音樂的情感。
我不只一次嘗試揣摩那段音樂的情感,
做我慣常做的「角色扮演」遊戲,
可是我始終抓不住自己的角色;
我的角色代表什麼?我傾訴的對象是誰?
在壎的領奏之後,阮的回應代表什麼?
箏的角色是什麼?琵琶和簫所合唱的第二段主題代表的是誰?
二胡獨奏在回應誰?絃樂的主題在說什麼?
管的聲音代表誰?最後中胡和柳琴的對唱又是什麼?
果真是戍城人與家鄉妻子的千里相思嗎?
練之前,我當它是一首編制很大、技巧難度頗高的曲子;
練過之後,才知道自己對這首曲子仍然一無所知,
CD的曲目介紹總簡略寫過便罷,我想知道的卻更多。
會不會有知道答案的一天呢?
說不定有一天有人會告訴我這個答案,
說不定那時候我會驚覺一切可能再簡單不過;
只是聽著第二樂章的旋律,
我還是覺得心裡一陣酸楚,眼淚還是忍不住要掉下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