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我們去拍了全家福,第一次,而且我想不會再有下一次。
「我的優點也是缺點,就是擅長迎合別人的期待。」
某本書裡的一句話,莫名覺得很適合我一直以來的表現,
包括拍照那天。
父親的態度從一開始就不置可否,這點也是從以前開始就這樣,
「我覺得要有成就才值得來拍這種照片。」
那天他竟這樣當著眾人的面對攝影師說,
我在憤怒之餘,很快感受到自己的可悲:
原來我還是想當個「乖女兒」,試圖得到他的一點點認可;
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只能裝做視若無睹、聽若未聞。
那天拍了三個多小時,在大家的「配合」下,
我幾乎以為我們真的可以和樂融融了,
不過那畢竟只是曇花一現;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對父親的恐懼早就取代了一切感情,
即使後來有所緩和,但我頂多能用「相敬如賓」的態度對待他。
挑片的時候,我明顯看到父親在影像中表現出的不自在。
他的不自在更讓我覺得那幾張家族合照其實都是在演戲:
每個人笑臉如花,但全都只是掩飾,
我們是敬業的演員,面對鏡頭時,絕對稱職。
晚上接到攝影公司電話,照片好了,下週便可去取,
但我突然覺得害怕,覺得自己根本無法面對那些照片所營造出的和睦形象。
(對我來說甚至可以說是假象)
我一個人旅行時,從來無法考慮民宿,
想來是我從根本害怕「家」的概念、害怕民宿那種「家」的氛圍、
害怕民宿主人那種「家長」的姿態,
更害怕為了表示禮貌,非得和民宿主人寒暄兩句不可。
任我自來自去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總是假設所有人都喜歡「家」的感覺?
為什麼總是假設所有出門旅行的人都喜歡跟別人交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