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31 17:16:08| 人氣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真實與遊戲的曖昧界線中搖擺—《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TaipeiArts/74959

劇目: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時間:7/27 日 2:30pm
地點:國家劇院
演出單位/:西班牙拉夫拉劇團

看這戲很難不想起布雷希特和亞陶。不過這是一齣大概80%以上的觀眾都會覺得有趣的戲,原因是劇組充分利用這個事件本有的特質—挾持劇院的觀眾和演員,而大量的在觀眾席與觀眾「互動」。說是互動,其實就是演員拿著假槍假炸彈穿梭在觀眾席然後不斷地對觀眾咆哮「不准動!」巡邏、窺看,卻保持距離。

我實在是很想站起來跟那些「恐怖份子」對嗆,看看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既然營造出如此逼真的戲劇幻覺,那麼如果有人自願跳進這幻覺裡一起玩「我真的被挾持了」的遊戲,會怎樣呢?真的很想,但也始終不敢,因為妳知道那有可能就毀了所有的戲劇幻覺。雖然我相信劇組應該有處理這種狀況的對策,但,那就像看太多肥皂劇最後愛上男主角的那種劇情,如果我站了起來加入這「互動」,結果有可能讓自己的下場變得很難堪,並且讓現場所有人不知所措。也因為如此,這個狀況顯示出,其實所謂的「互動」,還是停留在演員打破傳統的鏡框表演空間,而走進觀眾席這件事情而已。

至於為什麼只有這樣,我想全世界的演出團體考慮的都一樣:保護觀眾的安全、控制演出中所有可變的狀況(例如觀眾發瘋真的以為自己被挾持會做出傻事)、不能讓演出的重心因為這個形式而被忽略,這畢竟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但是這個會激發觀眾玩心的形式,在後面的90分鐘裡,也讓我陷入一種既處於真實又存在於幻覺的曖昧狀態裡,搖擺不定,這狀態也或多或少影響了看戲時的情緒,比方:疑惑、有點點被自己的狀態嚇到,但絕沒有生氣。有趣的是,這樣的心理狀態卻絲毫沒有影響導演企圖要讓我知道的事情。絲毫都沒有。不得不承認,這很屌。

假扮成恐怖份子衝進觀眾席這個形式確保了演出與觀眾保持一定的互動關係,也表達了車臣恐怖份子攻擊莫斯科劇院那件獨特事件的特質,某種程度上,導演大概也希望重現恐怖份子挾持劇場的那種驚恐氣氛。可是也正因為那接近真實的氛圍,更讓「我正在看戲」這個句子不停的翻飛在我的腦袋裡。

大致來說,導演創造出的戲劇幻覺都維持的很不錯,只可惜在因為導演「這件事有可能發生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宏大想法下,以運用演出當地的語言和劇院畫面作為落實時,反而出現了尷尬的斷裂,以致於讓觀眾更加意識到:「我是在看戲。」如果被挾持的人員全程說的都是和演員一樣的語言,我相信這種尷尬會消解不少;但觀眾會尷尬地笑了出來,我想也有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那些「聲優」和那個扮演被宰掉的人質父親,他們的表演顯然與拉夫拉劇團的演員落差太大,「不夠真實」,以致於觀眾無法被說服,在這個斷裂之中,無以自處,於是我們只好笑了。

距離是關鍵。觀眾的心理距離是關鍵。很弔詭的,當觀眾在一定的距離之外看著被扮演的恐怖事件時,能夠抽離掉自身的現實狀況,所以能夠安心及專注地在導演所創造的世界中去思索,可是當熟悉的文字及符號冒出,我們被突然出現的現實世界給打斷了沈浸於幻覺中的狀態,我們突然被提醒了有一個真的現實世界,而在那個世界裡,我們沒有被挾持,我們是在觀賞一出假裝在劇院裡挾持人質的戲。那個心理距離的設定忽進忽遠,因此我有一種漂浮的感覺,也有一種暈眩的感覺,失去了一般看戲時我們容易出現的認同及投射,所以我很難不想起布雷希特,始終反抗這種認同感的現代劇場先鋒。

然而在看戲的時候,「如果今天是台灣的劇團做這麼嚴肅的議題,有觀眾會來看嗎?」這個想法也不斷地在我腦子裡盤旋。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一種人性的典型,角色的厚度與這個議題的嚴肅性,若非長期有深刻的思維是很難做出像這樣份量的作品:對恐怖行動中的人性面、政治面、荒謬性,甚至是因為刻意呈現荒謬的場景而產生的荒謬笑料,編導都很精準且脈絡清晰的做出來了。深刻、延長、面向雖廣卻不失焦。說得清清楚楚,完全不需要再有多餘的解釋。台灣的團體做得出這樣的作品嗎?即便可以,又有多少觀眾會願意買帳呢?

然而看看台上的整個舞台效果和那我實在很想衝進後台詢問「你們到底怎麼辦到的?」的出色音響效果,整個技術在與劇本主軸、人物心理狀態及其背景的厚度、事件本身極具論證效果的特質及荒謬,都有著高度的貼合和幫助,這些都是必須要對物質語言、象徵、指涉等等抽象的東西有高度的理解,以及KNOW HOW的人,才有可能運用自如並且有這麼精彩的結合。關於這點,運用所有的技術面達到的言外之意,就很難不讓我想起亞陶和他的「物質語言」論。

這個,這種專業,這種能力,我們還要花多少年才有辦法達到?我們又要花多少年才能培養出一批懂得欣賞這種能力的觀眾?(雖然大部分的觀眾都很專心,但我前面還是有人睡著了,而且睡很久)

最後,我唯一的一個問題,那天在座談會中來不及問,既然導演認為這樣的事件有可能發生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戲中也沒有明確的指出這個劇院在哪裡,更沒提到車臣和俄羅斯半個字,為什麼台北藝術推廣協會要將這齣戲的中文名稱定為「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好啦好啦,我其實也可以自己回答啦……當然是為了吸引觀眾啊……)可這樣我真的就一整個把戲當作在演莫斯科劇院的事了,而不是如同導演講的只是一個背景而已了……

Ps1:沒辦法,職業病,我對於這個劇組卓越的音響工程效果非常配服,同樣是用小蜜蜂、同樣在國家劇院,為什麼他們可以創造出跟台灣音響公司完全不同的麥克風聲音效果?音場聽起來舒服多了。

Ps2:又是一個職業病,切割畫面中的後台,不是國家劇院的後台(好啦好啦,我知道你們也都知道啦,但是還是讓我說一下咩)。

台長: vanish
人氣(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