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電影,於看過後還能記憶猶新的,不多。
這樣的句子,不難見於許多人們的對話之中。
基本上,該句子的鋪陳大致上是:對日常生活某些樣態的事物,能使人難以忘懷者,實為少數。大凡多數生活點滴,多屬瑣碎、無須深刻記憶、甚至是受某種大環境結構、或集體意識所侷限的生活細事吧?
然而,在照顧小兒的過程裡,還是會想到全面啟動〈Inception〉這部電影。
當時在電影院,一方面要不斷吸收電影論述所建構出的知識內容,一方面還要猛然驚訝的、接受那些現實生活裡不可能出現的扭曲與迷宮似的場景。看完這部電影,至少帶來某些程度的疲倦感。該影片裡,有二個人物必須面對他們自身的問題,而當中一個人物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該片鋪陳該故事的主因。
首先是日本人主演的企業家提出一個市場經濟的關鍵問題,這個問題是在開放式社會經濟系統中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資本家必須面對追求壟斷與避免壟斷的恐懼,以至於追求市場佔有率的資本家絞盡腦汁想要讓自己成為唯一壟斷的廠商,以賺取超額利潤;要不然也要避免他者資本家的壟斷,以避免自己的企業帝國崩毀。在此一問題前提下,具有深入他人內心世界、以竊取機密職能的主角,開始他的探險之旅,也開始鋪陳出故事的主要軸線。
其次,主角也必須面對自身在生活上基於家庭情感層面而產生的問題,一個是他老婆的死對他所帶來的罪惡感,一個是他必須面對真實生活中無法回歸家庭、無法扮演父親角色的困境。反過來說,主角想要植入思想給受害者的那位年輕企業家,也必須面對基於家庭情感層面的困擾,亦即受害企業家與他父親的糾結關係。這兩位基於情感層面而產生的問題,或許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總是會碰到許多案例吧?這不就是一般生活的瑣碎之事?
那麼,我就應該修改本文一開頭的句子。
其實使人印象深刻、值得深思與回味的往事,可能都是瑣碎之事。
只是你看出了一點不平凡的味道。
該影片有兩個要素的結合,使得我作為一個觀賞者感覺充滿興趣。一是:要解決問題,必須回歸人類的心理系統,而具有特殊職能、且能夠深入他者潛意識以竊取並植入意識的行動過程,發揮某種吸引我持續觀賞的功效;二是:將科技特效與夢境的想像結合,並結合動作場面擴大節奏的張力,以進一步吸引我的目光。在進入他者意識的行動過程裡,空間層面是能夠設計與想像的(畢竟人類就是作為視覺的一種動物,而使人類自身獲得感官刺激),但行動者必須與時間進行搏鬥,雖然從真實到夢境、進而再次進入第二、三層、甚至第四層潛意識中,時間不斷被拉長,從短暫事件、不斷演變成為中程時段處理,甚至進而成為去時間化的混沌,但是行動者卻要不斷理性計算各個潛意識層面時間的掌握與相互配合。由於單一線性時間被分割梯級,使得各梯級時間的配合成為重要節奏張力,而逼得觀眾必須進行關注。
於是,在電影觀賞流程裡透露某種訊息:作為一個行動者,我們無法從外部來觀察世界,只能從內部、而且必須按照內部心裡世界的本身條件來進行觀察。那個內在心裡世界雖然受到外部世界開放性發展關係的影響,然而關鍵核心的情感問題,仍是必須透過進入到一個完全封閉的自我再製系統中,透過植入者進行引導、間接輔助那掌控自我內心世界的行動者,以他自己的元素來再製自己的元素,進行理性化運作來面對情感問題,而進行意義的再造與確認。
逐漸地,隨潛意識不斷深入底層,電影中植入團隊就會越來越少人進入到更底層的世界(因為必須有人作為協助啟動深層意識的配角,讓配角面對各梯級在問題懸而未決之下所帶來的種種阻礙,以使得行動主角得以探究根源),劇情走向逼得時間越來越遲滯,而且主角最終要在孤獨無他人涉入情況下,獨自面對他對老婆的投射,解決他自身「根本」的情感問題。沒想到,主角也必須在他自身內部心理系統中找出解決他自身關鍵核心問題與再建意義的鑰匙,為自己開啟一扇未來之門,才能脫離意識流的不斷迴圈,也才能回歸現實、回歸時間。
那麼,真實與非真實,只是一種溝通媒介。
或許透過非真實夢境,能夠解決問題也是可行的!
不管是真實或非真實,他都必須解決自身內部心理系統的糾結,唯有解決內部情感核心問題,才有可能改變他外部社會系統的不堪。意義與知識的建構始終是內部運作的建構,你要指向未來,就要面對自己。在電影裡,呈現心理系統(意識)與社會系統(溝通)二者的交織,一方面因為有著現實人群的關懷與企圖理解,主角才會進一步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方面主角最終仍必須面對自身的封閉心理系統,給自己一把解決根本問題的鑰匙。只要問題一旦解決,就要面對一次撞擊(每次要回歸上一層心理世界就必須接受撞擊-電影中於是包含爆破效果),就是面對自我內部元素的再造與創新。要不然就如同電影的陀螺不斷旋轉,陷入混沌之中,而終究在理性追求問題的過程裡徹底迷失、瘋癲。
***************************************
一個生命的誕生對於家庭的衝擊,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矛盾,而這種矛盾雖然是在時間的流動過程中展現出來,實際上根本的核心問題往往也是去時間化的。
也是就是說,我的兒即便一再地顯示他正在成長,但是在這時間的流逝過程中,我正是在解決某些家庭的既存問題,那些問題只要不去處理,就好像時間停滯一般,牢牢地圈死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人。
沒有孩子以前,兩位成熟的男女雖然步入婚姻生活的制度中,但是他們依然在享受一種所謂「永不消逝的青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虛擲光陰的生活。他們倆日日規劃與享受感官的刺激、生活的舒適、以及暫時擺脫家庭問題所產生的美好年代。他們倆也日日地類似犬儒似的抱怨國家、社會、家庭,卻根本沒有任何實踐的可能。而依據他們倆人所延伸出的兩個家庭,也依然深深地隱藏關於自身家族所具有的深刻問題,就像是一塊頑石,悄悄地埋藏在倆人的心裡。
孩子的誕生無疑是一種萌生。
孩兒成為一本開啟關於兩人情感泉源的鑰匙,他似乎讓那即將消逝於時間中的、陌生的「他倆」,變成一個更為凝聚、設法解決起自於家庭根源問題的「我倆」。我回到了一個堪稱陌生地家、一個過去我曾經想要一再逃避且置之不理的家,卻沒想到解決家庭關鍵的鑰匙卻在於兒子的微笑與啼哭。
我倆回到了原生家庭,透過一個新的內在矛盾,開始鋪陳出一趟新的旅程。
關鍵根本不是那些技術性的經驗學習,也就是說關於溫奶、泡奶、換尿布、觀察嬰兒生活、注意嬰兒大小便等等的學習過程其實是次要的。如果沒有解決原先根本沒有處理的情感問題,這一切技術性問題的解決也是毫無用處的。
事實也是如此。
透過與家人關於養育嬰兒的唸叨,一切的溝通都在冥冥之中展現開端。
我聽著妻與母親的對話,我聽著父親與母親的對話,我聽著弟弟與兒子的對話,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是前所未見的,那些互動的話語像累積已久的冰塊在豔陽下迅速融化,我甚至聽到弟弟對妻子的話語:妳放心,這個家是不會沒有愛的,妳兒子將會得到滿滿的愛…。
家庭成員就是在嬰兒不斷接手的過程裡,擴增互動的氛圍,而更加對彼此的過去產生釋懷,也同時被嬰兒的一顰一笑給牽制著。妻的父親來看嬰兒,妻也重新選擇認識關於他的父親。那個似乎彼此非常陌生、且不熟悉的父親。
我們都試著找回一個關鍵的開端。
直到近日我才發現,兒便是那情感的根源,他開啟關於情感的溝通,也開啟了家族對於共享意識的認識。這個家因為此兒而更加凝聚了意義。
PS.照片是弟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