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看電影的時代 李展鵬
本期的寫作任務,是要談談如何看電影的問題。這主題在腦海盤旋,卻不知怎樣下筆。《他們的911》中十一段作品各有不同切入點與獨特影音風格,可以作為觀摩電影技法的教材,但是我怕在澳門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不多;從分鏡、取景大小與角度、鏡頭運動與場面調度等電影的基本元素去談,又怕了無新意。終於,副總編催稿之時,丟下一個問題:作為廿一世紀的年輕人,我們為什麼要看電影?
問得好!就用這個問題破題吧。
因為這是影像主導的時代
都說這是一個屬於影像的時代。
1895年,電影在巴黎誕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來臨。電影的出現與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令人驚嘆這是一種結合文學、戲劇、音樂、繪畫、舞蹈、雕塑的藝術。是的,一部好電影需要好的演員、好的導演、好的劇本、好的音樂、好的攝影構圖、好的動態,這使得電影成了一種跨領域的藝術媒介。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仍然首推影像。
在過去千百年的藝術發展史中,人類一直承受「看不見自己」的痛苦。當然,寫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和繪畫雕塑都嘗試重現人類的生活面貌而各有豐碩的藝術成就,然而,那總和是我們直接感知的世界有段距離。到了十九世紀,攝影與圖像轉動的技術發明,為電影的出現奠下基石,終於,我們可以用影像記錄人類的生活,以共時的方式捕捉人的動態與時間的流動。法國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它只是拍攝了一段火車進站的短片,就令世人嘩然,因為那是人類首次在大眾媒體上「看到了自己」,這是一個影像時代的誕生。一時間,電影成了眾多藝術媒介中的新貴,備受重視。
有趣的是,如果說當時電影帶給世界的震撼是它可以呈現生活面貌的真實性,那麼,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電影的趣味則在於它可以建構虛幻世界的虛構性。伴隨著電影的發展,是漫畫的大行其道、電視的快速普及、MV的潮流文化及電腦的勢不可擋。當寫實的影像新意不再,人們就尋求新鮮刺激的影像。今日,電腦技術幫助電影虛擬未來世界、古代戰場、巨魔怪人、魔幻學校,把影像潮流推向另一個高潮。
在這個影像的時代,一部《鋼琴戰曲》的影響力勝過萬千記錄納粹暴行的史料,一部《臥虎藏龍》的影響力勝過汗牛充棟的中國俠義小說,一部《魔戒》的影響力勝過大文豪托爾金嘔心瀝血的原著。文字的魅力未必完全喪失,但若果沒有了電影,《哈利波特》小說的風潮絕對會大打折扣,沒有了電影,托爾金與《魔戒》不會像復活一樣風靡一時。電影,是影像藝術的典範,也是這個影像時代的重要標誌。彷彿有過這樣的說法:只有搭上電影的列車,一個人才不枉稱為新時代的藝術愛好者。
因為這是商業主導的時代
電影的地位之所以特殊,也在於電影既是藝術創作,也是文化工業。放眼中外藝術史,這是一種與商業結合得最緊密的藝術媒體。在現代,一個中國人未必讀過魯迅余秋雨,一個美國人未必讀過艾略特與沙林傑,一個人日本人也未必讀過大江健三郎與川端康成,但是,他們應該十居其九看過《鐵達尼號》和《魔戒》。原因不必贅言,那是電影的商業魅力,是大公司的市場運作。
電影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關係微妙。首先,資本主義社會賴以為生的是消費活動,而鼓勵消費背後的黑手,就是要挑起大眾的欲望,創造一種需求。但是,當現代人的物質生活豐裕而心靈仍然空虛,電影,就把滿足大眾的欲望變成一種消費行為;電影推銷歡樂人生,推銷美滿愛情,推銷科幻歷險,那都滿足了生活刻板的都市人的某些心靈渴求。花不多的錢,去買一個夢,去買一段沒法在現實中實踐的經歷,成為一種上佳的休閒活動。文學自然也有使心靈得到滿足的功能,但電影的聲色效果,更近似於一種「夢境」,那是文字沒法提供的一種快感。當然,別忘了電影有著切合都市人生活的特性。對於忙碌的都市人來說,看完一本小說要動軏花上十數小時,而且還會因時間有限而使閱讀過程常被打斷,影響閱讀樂趣。但是,只要花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一部電影,一氣呵成,簡單便捷。另外,看電影作為一種群體行為,電影院也為都市人提供社交的環境,那又是必須單獨進行的閱讀行為不能比擬的。
電影的商業性取向,並不意味著其藝術性的低落,藝術與商業在電影中是相輔相承的。一部好的商業片,往往也有著一定的藝術價值,《魔戒》就是一例;而電影的商業化,也拓大了非主流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法國每年的康城影展,就是藝術電影的大買賣場。而觀眾水準的提高,亦令藝術電影成了一種生活品味,在很多大城市,藝術電影的入座率都不低。尤其在影碟盛行的今天,電影沒有了巨大的票房壓力,觀眾的選擇就更多,藝術電影也更容易打入不同地區的市場,這對於電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助益甚大。
在電影與商業合間無間的情況下,看電影已成為一種避無可避的消費活動。
因為這是文化研究的時代
文化研究,是當代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種顯學。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是一種文化理論;後現代思潮與後殖民主義,其實是都是一種文化觀察;女性主義,也就是檢視固有文化的一把利器。在全球化浪潮中跨國交流頻繁的今日,在男權意識型態備受質疑的今日,在大眾傳媒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的今日,在社會越趨複雜的今日,不同國族的文化、性別文化、大眾文化、不同社會族群的次文化,都成為人文社會學者關注的焦點。
當電影成為影像時代的最亮眼標誌,當電影在商業的推動下發展蓬勃,電影折射文化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電影,往往成為我們了解一種文化/次文化的重要文本。電影文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結合了影像、音樂及語言等多種元素,可供分析的素材非常豐富。以王家衛的電影為例,我們可以從《阿飛正傳》的色調處理探討電影對六七十年代面貌的重塑,我們可以從《花樣年華》的音樂運用討論一種全球化下的文化交雜語境,我們可以從《墮落天使》的快速剪接思考MV時代的影像文化,我們可以從《春光乍洩》中「離家」與「回家」的主題看看九七前後香港人的集體意識。
另外,不少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常常利用電影文本,或引起話題,或深入分析。家庭輔導專家或會以《美麗有罪》談如何處理家庭危機,心理學者或會以《沉默的羔羊》談精神分析,女性主義者或會以《浪漫情色》談女性情慾自主,青少年團體或會以《跳出我天地》談青少年自我發展。電影在藝術性之外,之所以有其豐富的社會文化研究價值,一是因為其文本的確豐富,二是因為其登堂入室的文化普及性。關注當代文化的人,總得對電影略知一二。
所以……
為了漫遊在那影像天地間,為了買一個夢,為了觀察當今的文化生態,活在廿一世紀的我們,似乎難以切斷我們跟電影的關係。電影選擇了這個時代,時代也選擇了電影,於是,我們都看電影。然而,愛上了電影的你,會否覺得對這門藝術無從入手?從今期開始,本欄會閒話一些看電影的方法,不敢說「為你打開電影藝術之門」之類的空話,只是,在看看聊聊之間,我們也許會懂得更多,思考得更多。(看電影系列之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