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23 21:21:28| 人氣6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電影的兩個為什麼--看電影系列之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電影的兩個為什麼   文:李展鵬

  也許這是很多人欣賞電影遇到的瓶頸:對於一般的商業娛樂電影已經意興闌珊,但卻又對所謂藝術電影不得其門而入。這個「看電影系列」的目的,正是希望畫出一張地圖,標示電影藝術之門的所在地。上一期談過電影作為當代一種綜合性視覺藝術的重要性,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要看電影」的問題,這一次,會因應一些電影觀眾──特別是有意提昇個人觀影層次的觀眾──的兩個疑問,開始談談如何看電影的問題。

Q:我為什麼看不懂一部電影?

  這是每個對電影藝術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問過的問題。然而,有時候,我們其實不必急於全然「看懂」一部電影,只要先看出個感覺就是很好的開始。例如,我們不必很懂梵高,但在他的畫作面前,你大概會感覺到一種極富感染力的生命迸發能量,然後慢慢的,你才從他用色的強烈與筆觸的厚重等手法了解那種強烈的感覺的由來。同理,當影評人對王家衛的《阿飛正傳》推崇備至,你也不必馬上懂得王家衛,如果你看這部電影時被那種揮之不去的沉鬱、或是那種彌漫四周的灰暗所觸動,那你已經站在進入王家衛電影世界的起點。欣賞藝術作品,最怕看不出一點感覺,當你覺得它索然無味,便意味著你已關掉心門,這藝術品就無法與你交流。

  有了初步的感覺後,你可以開始發問。看不懂一部電影,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這部電影的手法遠離了與我們日常的觀影經驗。香港的電視劇與電影的手法,令我們很依賴以下這些手法:一、明晰的故事結構:也就是所謂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起承轉合模式;二、明快的剪接:一般每個鏡頭控制在三到七秒間,企圖不讓觀眾感到沉悶;三、接近演員的鏡頭:面部特寫、近鏡的大量運用,牽動觀眾情緒;四、相對穩定的鏡頭運動:不能搖晃跳動,否則令觀眾眼花;五、藉著人物對話去推展劇情的說故事方式。

所以,當一部電影敘事線不清晰,我們便不習慣──《此時此刻》中三個不同年代的女人糾纏不清的故事便令很多人看得一頭霧水;當一部電影沒有明快剪接及接近演員的鏡頭,我們便不習慣──侯孝賢的電影多用遠景長拍手法,便被不識貨的影評稱為「悶藝」;當電影棄用穩定的鏡頭運用,我們便不習慣──有些作品全用上搖晃的手提鏡頭,便被認定為「扮野」,以丹麥導演拉斯馮特爾等人為首的”Dogma”運動的作品便為一例;當電影不依靠人物對話,而改以獨白或非語言的元素(如音樂,身體動作)去推演故事,我們也會不習慣──《東邪西毒》全片充斥喃喃自語的獨白令觀眾受不了,蔡明亮的電影對白極少更令觀眾無所適從。

只要能分解一部電影的技法,我們便能較深入地看懂一部電影。有關視覺語言與敘事手法的部分,稍後會在本系列中介紹。

  第二個看不懂一部電影的原因,是我們無法掌握電影傳達的訊息。首先,一個藝術作品的內容與手法常是分不開的,例如《東邪西毒》運用獨白貫穿全片是一種手法,而透過這種手法表現的是人心的孤寂與對話的失能,這又變成了是內容,是訊息。所以說到底,我們必須先了解電影的視覺語言與敘事手法。然而,除了是手法的問題外,有時候能否掌握一部電影的訊息也跟個人的文化涵養有關。我們可以這樣作類比:要讀懂卡夫卡的小說,必須對存在主義有所了解,要看懂Frank Gehry的建築,多少要懂點後現代理論,同樣,看高達的《斷了氣》也要懂現代主義,看《此時此刻》也最好有點女性主義的背景,看侯孝賢的作品則要懂一點台灣的歷史。也許有人會被這一連串的文化知識與哲學述語嚇怕,但我仍必須強調當代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密切關係,這是這個時代的一種創作傾向,而當代一些堪稱偉大的作品也往往不只在於其美學價值高,而還有其深刻的文化意義。雖然這是個看來艱澀的課題,但當你一旦入門,我保證你必定看到一個美麗新世界。例如,在你懂了後現代、新歷史主義及全球化之後,王家衛的作品對你來說一定會有趣十倍;在你懂了東方主義後,你對張藝謀早期的一些作品也許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有關這個文化的部分,不是個容易長話短說的課題,但本系列仍會挑戰難度,稍後將簡介一些相關的入門知識。

Q:為什麼導演那麼重要?什麼是「作者論」?

  總有不少電影愛好者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何在談到一部電影時,我們總說「導演的意圖是xxx」或是「導演表現了xxx」,為什麼導演是一部電影的總負責人?常言道「劇本是一劇之本」,編劇不是更加重要嗎?

  我們現在慣於視導演為一部電影的總負責人,源頭可追溯至五十年代的法國。當時法國導演杜魯福在雜誌《電影筆記》撰文,強調一個導演在影片中會展現其個人的影像風格,而一部好作品該是導演的獨立影像創作,而不是按照劇本或文學作品略加改編的,所以導演才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情形就像一個作家之於一部文學作品,這就是「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開端。作者論提供了一種新的電影研究方法,也就是從一個電影作者(導演)的創作脈絡去討論電影。杜魯福的此番言論,改變了在當時的片場制度下電影被視為一種標準化而無任何特色的商品的看法,而當時希治閣在片場制度下仍拍出個人風格,就是作者論的有力證據。另外,作者論也有其實際的意義,編劇寫好的是文字,但導演才是片場中的統帥,拍攝過程中導演可以因應各種情況而改動劇本,這也是導演的重要性所在。

作者論的發展,確立了導演的領導地位,除了某些名編劇對一部電影甚具影響力以外,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導演先有了開拍一部電影的意念,然後才找編劇按照其意思寫劇本,甚至是導演本人自行撰寫,因此,雖然很多電影都看似是「劇情先行」的劇情片而不是「影像先行」的實驗性電影,但是最終操控電影的創作取向的人仍是導演。香港導演許鞍華的作品大都不是由她自己編劇,但我們總可以從她連串作品的創作脈絡找到她的特色與風格,無論她拍靈異的《幽靈人間》、武俠片《書劍恩仇錄》、民運題材《千言萬語》或是家庭問題片《男人四十》,都可見她注入了個人對時代與社會的觀察與感懷,這便使得許鞍華的電影可被視為一個「作者系列」去討論。至於如王家衛、陳果及侯孝賢等有更強烈而顯而易見的個人風格的導演,就更是作者論中的「電影作者」典型。(看電影系列之二)
  

台長: Pan
人氣(6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