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11 15:23:10| 人氣1,7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窮源章第三:(1)不尚賢,使民不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窮源章第三:(1)「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賢”本是德才兼備之義。“尚”,是崇尚。自春秋以後,“賢”字已經變味,被世人曲解為有才能的人。“不尚賢”,就是不追求權貴厚祿,不攀比高官權位。這個 “賢”字,已非聖賢之“賢”,而是指世俗權貴的能言善辯,能文行巧,會施弄權術之輩。

“使民不爭”之“民”字,即現代語言的“人們”、“人類”的意思,而不是在上統治者對在下百姓之稱謂。兩者的觀念不完全相同。古時文字辭匯不多,所以每有轉注假借的用法。

尚賢與不尚賢,因時空的運轉,歷史條件的不同,其內涵也不盡相同。換一句話說,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天下人人歸道,個個皆具道德,就沒有必要去標榜賢人與愚人,君子與小人,好人與壞人等等分別。之所以提出“尚賢”,是因為存在著不賢;之所以提出“不尚賢”,是怕那些不賢之徒心生私欲,混水摸魚,偽裝“賢”之名,而去幹不賢的勾當,污染這個“賢”字的尊嚴。

“賢”,即今人所言的德才兼備。但人們往往偏解了“賢”字的真義,只重才能,而輕視道德品質;以頭上所戴頭銜的高低,作為選賢任能的標準,並作為豐厚待遇的依據。於是便出現剽竊論文,偽造文憑,不擇手段,拚爭高職稱的“尚賢”之風。不僅擾亂了社會,更重要的是污染了人的心靈。可見“不尚賢,使民不爭”,時至今日,也還有其現實的積極意義。

人之所以有 “尚賢”之心,是人我之心未了,分別之心未除。追求賢能的人,皆有以才恃勢,以自尊大,爭勝攀高的虛榮心。自大者,必有不平之肇端;爭先者,必有禍患隨其身。所以,在上位之人,若以後天聰明才智施治天下,民必效仿之,便以機巧之心對策於上,這就是“上下相爭”。天下滋生相爭之心,就會出現爭權奪利,攀高附上,人心自私,道德滑坡,民風敗亂,社會亦不得安寧。

聖人以才智內養心性,以德化民,施無為之治,人心返朴,自然無爭心。崇尚賢才本是自然之情,若是有意標榜提倡,必誘使人爭名逐利,追求虛表榮華,而不務求實際;坐享其成,而不做實事;投機取巧,而自以為能。如此之“賢”,已失“賢”之真意,其結果必然是為害民心,危害社會。

太上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動亂,霸道橫行,是紛爭霸主的混亂時期。爭霸者皆網路人才,起用賢士,作為稱霸的資本。那時的所謂“賢者”,就是有才能、有知識、有本領的人。當時墨子特別強調“尚賢”,主張起用賢人主政當政。那時的霸主,多是沒有道德,沒有學問的人,所以墨子才提出“尚賢”。墨子的“尚賢”思想,與太上的“不尚賢”完全相反。太上認為,這種“尚賢”只能是人治的應病之藥而已,已經離開了道德之本,因而後患無窮。

人類歷史上千古興亡的人物,從做人作事兩方面而論,賢與不肖,君子與小人,忠與奸,很難下個確切的結論。有德之人不言功,小人挾才以顯能;人心隔肚皮,真假難分清。因此,“選賢與能”的標準也難定論。或以道德仁義作標準,或以才能作標準,其結果都會被人心歪用。正面標準一立,反面模式便隨之而興。所以古人說:“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此話是說,一個道理、一個標準的立起,就好比打了一個固定的樁,為拴物所用。無論是拴驢,還是拴鷹犬,事所必至,皆由人心。任何事情,如果不人為去標榜,那麼真正有賢德之人,就會順從自然趨勢的發展;才能不足之人,也會心安理得。倘若標榜一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會出現不擇手段地攫取。這種“爭”必生紊亂,必留後患,害人心性。這正是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的本意。

人的心理狀態很怪,喜歡彼此“比周”。“周”是圓圈,若是情投意合者,便成為一個小圈子。對相近者,譽之又譽;對相憎者,群而攻之。人與人之間的是非毀譽,很難有絕對的標準。所以對相互憎怨的誹謗,或互相親近的稱譽,都要小心明辨,不可偏聽而迷惑。如果先入為主,一落入旋渦,誹譽相爭,則必受損德敗性之害。

上古時代,人心樸實,無需標榜什麼標準名號,個個都是有德之人,不需求賢人來治世。後來王道衰落,社會變亂,所以才需要請賢人來治世。法家雖有“國有常法,雖危不亡”之論,但淮南子卻認為不見得:“峻刑嚴法,不可以禁奸。”雖然法律嚴格,然而眾生業海,照樣犯罪殺人。這就是“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的道理。這又否定了法家的道理。縱觀春秋各家之論,雖各有其專,但都是斷章取義,多是對大道的肢解。無論是墨子的“尚賢”人治,還是法家的“法治”,都是一種離道的偏頗。還是要道德化人間,才能使天下真正太平。正因為“尚賢”所固有的弊病,所乙太上才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好名爭之端也,老子藉以不尚賢指引情緒管理,以不浮躁,不報怨,不自卑,無憂鬱,讓心靈世界從人爵與天爵之間不再起爭端。

體悟「道」;在心靈上不被一切根塵聲色所染,此謂常無欲之「物格」,得其妙之「知至」。以常有欲之「格物」得此「知止」之竅。
所謂常有欲,以觀知止之竅;聖人藉物言道,引用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天下人若不「知止」是神明之府,是自古以固存,即不知生命之終極歸宿,將臨終時必會感受有此身價卻是不如鳥。
世人所認知,所言行,離聖意遠矣。因此勿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而妄從,虛譽取爵位而自喜。

“尚賢”之心,則害性君,六賊而爭,識神爭位,性君失權,不得清明,亂道之源,周身天下難得大定平順矣!


濟公老師有慈示:
嫉妒心的原因:他人勝我搶我之功,他人賢我奪我之能。
嫉妒的副作用:會變為成見,把人家好心的建議當作逆言 ,把人家善意的批評當作毀謗,把人家嚴
厲的責備當作侮辱。
嫉妒的後遺症:會產生各懷心互相排斥攻擊。『末法眾生 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

台長: 福哥
人氣(1,7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從道章第二十一(道之本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