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第五十六真行章
【本文】 興毅總壇-經典研習班-心得報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讀經心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開悟証道的人,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真正悟到「道」的人,因求道時受明師指點,能心與道合,可是却難以用言語表述說明白。因言不及道,道本無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下為例↓
老子在清靜經上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釋迦牟尼佛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達摩祖師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談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道渡眾生授真傳,無無有有口難宣,明知大道非遙遠,人不體悟永難還。」
古時點道法:授記;右手袈裟把欲求道的人眼面遮住,左手伸進在玄關竅一點,只有當是人知道,其他人皆不知道。
摩頂;兩個動作,一為用右手在欲求道的人頭頂摩摩,二為伸出中指在玄關竅一點,也只有當事人知道(古代時是單傳獨授)也是「知者不言」。
今點傳師傳道,右手中指直指玄關竅,左手再遮蓋起來,也是「知者不言」
有智慧的人才能悟出「生死門」。
「末後一著昔未言,明人在此訴一番,愚夫識得還鄉道,生來死去見當前。」,
「道是路來理是法,千經萬典證明他,翰墨文章滿天下,並無一人知道他,經論綱史人人讀,只少一指路便差。」
在在詮釋「知者不言」。
塞其兌,閉其門:兌在卦意喩口,門、口喩關口也,意在「守玄」起心動念不離道德。(內聖)
挫其銳,解其紛:去其本無,回復天真無染的本性。(內聖)
和其光,同其塵:親民渡眾,如蓮花入污泥而不染。(外王)
是為玄同:以上都是為了返本歸元、平等同覺。修道的目的在於復明性德,所以要二六時不離方寸常玄同,守玄與天理良心合同,合同皆在懺侮中,修道的功夫皆在於日常之間常玄同,一日中以早中晚献香作揖,面對上天求合同,良心對天理。
不可得與可得→的差別在於分別計較,而分別計較在於有一個「我」,可得為有我,不可得為無我。
得與不得之間→是有智慧悟道之人的選擇「善道」與「惡道」,善道為→親、利、貴,惡道為→疏、害、賤。
何謂善道→親:親近善知識、親近自性天理良心。
利:利益眾生。
貴:效聖法賢。
何謂惡道→疏:背道離德。
害:殘害身心。
賤:流轉六道、生死輪迪。入三惡道,或人或畜
故為天下貴:中一亦貝,最為貴。守中抱一的聖人、佛、菩薩、仙真是人間最為貴。
心得結論
知者是一個契証開悟的人,不以語言去表述証悟,因言不及道,道本無言,如人飲食泠暖自知,如果利用文字語言去表述,那我們就知道,他還沒証悟道。此章在比喩道之寶貴,在於心聆神會,不在於言語文字。凡向外表述皆非道,要向契証才是真知者(才是有智慧的人)。
開悟有智慧的人能塞其兌(清口),閉其門(寡欲),挫其銳(脾氣毛病),解其紛(無明煩惱),和其光(慈悲、新民),同其塵(喜捨、親民)。是謂玄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祗世界大同,化娑婆為淨土)。二六時不離方寸常玄同,守玄與天理良心合同,合同皆在懺侮中,修道的功夫皆在於日常之間常玄同,一日中以早中晚献香作揖,面對上天求合同,良心對天理。
以心經的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在親疏、利害、貴賤中去擇其善而為之。
一個開悟的聖者對親疏、利害、得失、貴賤,這些對他來講,也都泯除了,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遠離因緣二法,超生死輪迴,超然於塵境,遠離於識心,抱元守一而歸真。
儒家的道德觀
孔子以後,「人」的份量重了,「天」的份量則相對地減輕,即所謂「天道遠,人道邇。」但是孔子以下的思想家,並沒有切斷人間價值的超越性的源頭(天)。孔子以「仁」為最高的道德意境,因為這個意境內在於人性,其源頭仍在於「天」。不過,這個超越性的源頭,不是一般語言能講得明白,只有由每個人自己去體驗。「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或「敬鬼神而遠之」及「敬神如神在」等,孔子不正面去發揮這一方面的思想,並不是不相信「鬼神之道」及「性與天道」的真實性;「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之語句,對孔子本人而言,是不可能沒有真實的意義。加以《大同篇》「天下為公」的道德基礎,使人人能知修身,然後推己及人;人人都能修身了,則世道人心就會日日向上向善的至境發展,人類才能永遠享受和平與大同的生活。
論「道」與「德」之體用,所謂道一而已,流佈於宇宙是無所不在。若以數理,而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為之八卦,其謂「體」;而應用於事理的,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為之八德,其謂「用」。八卦統宇宙一切之命數,八德統宇宙一切之善行,故曰:「聖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若一卦有缺則八卦皆非,同樣,一德有缺則八德不真,而一德是真則八德全;卦數亦復如是。天性所求者八德之全,然人性秉諸於天,八德何嘗有缺?先哲教人「在明明德」,意義在人若能盡明其明德性,則是明其八德之用、用之八德必全;八德全了,自然而然人與天地合其德;與天地合其德了,則可與天地同其「能」。所以,天地有不可思議的「能」,但人也有所平衡的「能」。人能擴大其性能(靈),與天地的性能(靈)齊一,即《大學》說的「止于至善」、《中庸》說的「盡性可以參天地化育」、佛說「自性同天地萬能,可生萬法」,或道說「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齊一」。這都是說明人有是能,皆屬天人性能一體的配備。
易云:「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間聖人的最貴。有大智慧的人,效聖法賢,証「無生」為天下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