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8-04 07:02:14| 人氣3,3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貫道-義的內涵:第四「恥」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貫道-義的內涵:第四「恥」

恥<形聲>,<會意>
小篆:恥,從心,耳聲,本義作「辱」解,見<說文>,乃羞愧之稱,羞愧乃心有所慚而生,故從心。又以耳為司聽聞之器官,人每因聞過而耳赤面熱,故「恥」從耳聲。

《康熙字典·心部·六》恥:《唐韻》敕里切《集韻》丑里切,𠀤褫上聲《說文》辱也。从心耳聲。

恥其義為: 大方廣云:

1.羞愧曰恥。如《中庸》「知恥近乎勇。」
2.可恥之事曰恥。如國恥。
3.羞辱、侮辱曰恥。如《左•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
4.羞、可羞曰恥。如《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與「耻」同。

「恥」,有聞過心生慚愧之意。凡人心生慚愧,不覺會面紅耳赤,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嘆呢?試想,起一惡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惡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惡。知恥是保全人心念、行為不離正道的護欄。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人人都有知恥良知。明朝提出「致良知」學說的王陽明先生就用生動的事實證明了此點。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與同行的人被盜賊綁劫,當盜賊得知他是陽明先生時,就問他:「您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們這群盜賊也有良知嗎?」王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盜賊反問:「怎麼能證明呢?」王先生要求他們說:「現在照我說的去做,我證明給你們看。」於是,王先生讓他們脫掉外衣、內衣,一層層地脫掉,直到剩下最後一條褲子的時候,還命令他們脫掉。盜賊喊道:「不行呀,這個不能再脫了!」王先生說:「這知恥就是你們的良知啊!」

「知恥良知」的提倡於當前亂象頻生、道德日喪的社會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人們能從知恥開始,遠離、不做令人羞恥的事,諸惡莫作;繼能再接再厲,為所當為,眾善奉行,則眾人期盼的天下太平自致矣!

恥:恥者,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心莫存邪念,莫做虧心事,羞愧之心,恥也。正人君子知恥,且會納雅言,以智慧化解一時無心的錯誤,這是很高超的情操。在生命中誰人無錯,但是重要的是知錯就是要能夠改過,而且我們也要原諒別人的錯。
 

恥的定義
凡是留心觀察中國人行為的人,幾乎都認為支配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一個核心原則是「面子」的觀念。中國最重要的儒家典籍中所屢屢提到的「恥」的概念即與「面子」有密切關連的。一般的觀點是,當一個人「面子」受到損傷時(「失面子」)便會產生一種「恥感」。
獲得面子有什麼好處?這些好處值得我們為了面子去打腫臉充胖子嗎?

「恥的文化」依賴外部的制裁以達致好的行為,不像「罪的交化」者,好的行為是罪的一種內化的信念。恥是對他人的批評的一種反應…...它需要觀眾或至少想像有觀眾在,而罪則不然。

何謂恥:恥,辱也,悖禮犯義皆源於無恥,六書「恥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慚,則面紅耳赤是其驗也。

孔子曰「行己有恥」(論語子路)「邦有逼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泰伯)這說明自己作任何事應知恥,國家有道貧且賤,是自己無才無德,固然可恥,但國家無道而自己仍能享受富貴,那是自己同流合污更可恥了。

知恥養義的故事
關羽因劉備兵敗不知所蹤,為保兩位皇嫂,與曹操訂約三條後而降。三條為:「一者,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愛極關羽的曹操當即允諾。

曹操得到關羽後,真是盡其所有希望將其留下。但後來關羽聞知劉備下落後,便掛印封金,留下書信辭別曹操。曹操手下戰將欲去追趕,曹操阻攔,說道:「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而後,關羽過五關斬了曹操的六員戰將,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應關公,就不可失信而阻止手下人追趕。

 

一樣人身幾樣心;一 般茶飯一般人,同時天光同時夜;幾人富貴幾人貧,君子貧時有禮義,小人乍富便欺貧,東海龍王常在世?得時休笑得時人,大家忍耐隨時過,知他誰是百年人。

「忠義」二字,為立身處世的要道。為人若能忠志不二,大義凜然,守正不阿,潔身自好,則雖死猶生。

古之聖賢君子,亦不過忠義而已。

因此一個修道人的言行必須要小心謹慎,做不到的不要說,說的一定要做,所以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里仁憲問) 這都是告戒我們言行相顧,不能只說不做,或只會講大話愛虛表,而無實際的行為表現,這都是可恥的行為。

以身示道

人生要追求的是心靈的充實及如何發揮人性的光輝,讓生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而心靈的涵養須具備仁慈心與寬容心,懂得原諒別人,才不會折磨自己,想過得快樂就要接納包容別人,有了正確的心思才能開朗活潑的溶入人家的生命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道在日常生活中,慈悲是心的源頭,不管在待人處事與日常生活中,應保有一顆慈悲的心。道場上常說的:「四無量心」:首要為慈,也就是將心比心,能給予眾生一切快樂,其次要去除不是的心,去除對待的心。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去分別計較才能得到逍遙自在,因此無論如何要用真誠的心善待別人,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在平靜與平凡知足中過日子,『知足常樂,可忘憂』。修道修心,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人往往心口不一而讓人捉摸不定,修道人言行相顧,口說心應,言行合一,才能以身作則,作為眾人的表率。

修道知恥近乎勇

修道知道羞恥是一種接近於勇敢(力行)的表現。知恥的人,是對於自己有所不知、力有不及、心有不正及種種的不足後,會勇敢的、發奮圖強的、力求向上的且努力不懈的修辨不斷的進步。

能誠心抱守:簡言之就是以真誠無妄之心,抱道奉行,學顏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中庸云︰「誠者自誠也,而道自導也。」吾人幸遇此三期普渡,得聞至道,若不能以誠心道心,抱定宗旨,遇魔難而變心謗語流言而反悔動搖,不能確定信心,立定根基修道,則難望結果也。所謂上天堂入地獄,皆存於一念之開,如一念之差,則天堂地獄分別矣。

(乾)實心懺悔:就是懺前愆,悔後過,也就是痛改前非,另作新民。俗云︰「人 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昔日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所以修道者效聖法賢,要真懺悔改過,不可有過不改,文飾遮掩,實欺人欺天也。況天理昭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果真懺悔改過,雖是彌天大罪,難得一「悔」字,因為上天不殺悔過之人。

(坤)實心修煉:佛云︰前世罪孽深重,今生為女身,是故女子為五漏之體(不為事主、身主、家主、物主、聖主),有種種不自由。幸逢此際三期末劫,天開宏恩,坤道有了出頭之日。若坤道得道,仍不知加功修煉,可就自毀佳期,墜沈萬世難拔了。尤其際此末運,理天諸位仙真菩薩,盡下凡塵,倒裝轉世坤道較多;但任你神仙臨凡,若你不修不煉,恐將來毀掉佛性,又墜四生六道輪迴,如此豈不可惜哉。



《周禮·地官·司救》恥諸嘉石。
《註》恥辱之也。《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况國乎。《註》言不可辱也。又《廣韻》慙也。

《孟子》人不可以無恥。《註》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或作誀。《六書總要》从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耻。

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強果則下廉恥,民皆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

《韓詩外傳·卷一》:
為夫義之不立,名之不顯,則士恥之,故殺身以遂其行。

《春秋繁露·竹林》:
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

孔子曰:「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台長: 福哥
人氣(3,36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場-道義 |
此分類下一篇:一貫道:明師一指點,自性般若開。
此分類上一篇:一貫道 明師一指 明心見性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