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目的在於「明心見性」
一般聽經皆以眼耳意去聽法,每個人都有自性,自性就是六根的根性,自性不在內也不在外,在內也在外。
主耶穌曾說過「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約14:10)「我與父原為一」。
「我與父原為一」那不就是一體了嗎?耶穌是主,人人皆是上帝的兒子,佛說人人皆有佛性,主就是佛,人的佛性是主人,那我們的裡面也有自性(佛性)(主人翁),我們的自性就是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就是我們人人的自性,研經典下手就要從六根根性起用。楞嚴經稱做第二月。
楞嚴經上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告阿難:「就是你現在看見我的進修,這見即是第八識心王,精明之元體。雖然不是妙明真心,但亦是見精之真本,就好像用手指來捏目,便看見有第二個月亮。這第二個月,雖然不是真月,但和真月是沒有分別的,只是多一個手捏而已。它不像水中月影之虛幻,和真月是完全有虛實的分別的。」
佛以第一月喻純真無妄之妙明真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緣塵分別之識心。這識心即八識心王,上可通至佛性,下則至第七識,所以八識之本體,雖然不是真心,但真心亦就在八識裏。故不要誤會佛說,不是妙明真心,就不是真心。六祖云:轉識成智。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又云: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本來是一個月,但因眼有病、捏目,便看見有二個月,遂生出分別心,分別誰是真月,誰是假月。文殊,你應當知道,但只有一月真,中間是沒有是月和非月的。
若有是非,便有對待。但菩提覺道,一體真心,是沒有對待的。是絕諸對待的。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
是故你們今日,對於見精和空塵諸物象,雖經過種種發明,思忖研究,說是道非,都是妄想所現,縱然經過歷劫尋求,亦不能於其中間,找出是和非啊!
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這個真正見精,妙不可思議光明覺性,不明白時是可以使你有所指示,但又不能成立所指的道理。好像你先說見是物,後來又說見不是物,究竟是物不是物,根本是沒有是和不是的,所以你所指出來的,完全是錯誤,根本是不可以指的。
若能明白,見精和空塵諸物象,本來是一體(一真法界),便無自他的分別,哪有是和非可指呢?
所以大家都應該知道,迷、悟、真、妄,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則妄計心生,是非蜂起;一念悟,則妙覺湛然,是非全清。
我們求道就是契入第二月,老師活佛師尊就叫我們找到第二月,第二月找到了,就跟真月接近了。
臨濟老人云:「有一位無位真人,在汝六根門頭,出出入入,放光動地,未証據者,看!」就是指我們的佛性,亦即是我們的真如心。
所以禪宗叫我們要「悟」啊!悟什麼呢?能看的是雖呢?看到為是雖在看,是眼睛在看嗎,眼睛不能見呀!能見的是心不是眼睛,眼睛只是媒介的窗而已,眼睛是靈魂之窗,那是眼識在見嗎?眼識見會有分別,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眼識見會見到色塵,耳識聽會聽到聲塵,那一定要用六根的根性(真如本性)就見到自性這叫見性,那什麼叫做六根的根性呢?我看到聞道的一念心,那就是見性見,但你起了分別就是二意,起了分別之後就落入意識了,所以保持第一念就是顏子的不二過啊!「二」就是分別了就有對待,顏回復聖能保持在第一念心,所以不二過,沒有分別就是自性見,自性聽經聞法不要用〝心意識〞去聽法,不用心意識當然就是真如本性見聞。
就如汽車在行駛中在動,其實不是汽車在動,也不是馬達車輪在動,是司機在掌控而動,沒有司機車什麼能動?六祖在壇經上: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仁者心動,此心是本心,根性做用。
聽經要捨識用根,不要去分別,用你的根性,不要用識,「捨識用根」就是不用三心二意,而是用六根的根性,根性就是真如法性,簡稱空性。五蘊皆空,五蘊(色受想行識)皆依空性起用,《楞嚴經》六根圓的時候就是根,根具足性,根就是顯性,用六根的根性來聽大乘經典,就能明心見性。求道時十大愿,第條一愿「誠心保守」,誠就是一念心,是初心是本心,保守本心而不離,此心為原心(愿心),道心、真如心。能保守此本心,才能實心懺悔實心修煉,返本歸元盡性了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