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3-02 16:35:24| 人氣3,4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語-八佾篇-第五章 天命傳承的寶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語》-八佾篇-第五章

【本文】                      興毅忠信.禮義聖道院-福哥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讀論語心得

包咸注:「諸夏,戰國時代的諸侯也。亡,無也,失權也。」。

夷狄,通稱外族,不必指定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諸夏是中原,通指春秋諸國。中國自古有禮樂倫常之道,但至春秋時代,諸侯不聽命於周天子,大夫專權,無父無君,弒父弒君皆有之。雖有禮樂而無所用。孔子有感而發此論。此意是說,夷狄是外國(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雖無禮樂教化,猶有其君(領導者),不同於諸夏這樣目無君主。故云:「諸夏之亡。」夷狄尊奉君命,而有上下之分,是為有其君矣。諸夏蔑棄君命,而無上下之分,是為亡其君矣。此夫子嘆傷其時之亂,而嘆之也。

皇《疏》:「夷狄雖有君主,而不及中國無君也。」因周朝的制度文化典章還在。

孔子說:「夷狄有國君,但不明禮知義,還不如夏朝雖然國君亡(失權)了,但仍保存了禮義。」如今時的台灣就是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大道」,道的重點就是啟發良知良能,行仁由義,把仁及禮義保存下來,這便是道統的傳承。

孔子強調說:夷狄即使有國君,但沒有王道的制度典章,不明禮義,還不如諸夏即使國君亡了失權,但仍保有周朝的制度典章禮義。孔子作春秋大義,提倡華夷之辨,不強調以種族為標準,而以 王道的制度、典章、文化作量度。

編輯心得結論分享

孔子為保存中原文化的制度與典章的獨特性,堅決反對用披髮左袏的夷狄文化來改變中國文化,所以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因中原文化還保存著堯舜禹、文武周公的制度文化典章德政。

道與教門的不同處在於,天道(一貫道)有道統之天命傳承,教門是由「道」產生的教化,形之於表面的工作,道與教不可偏離,道、教是一體兩面,不可分。若教門離了「道」的天命傳承,也不如 一貫聖道,雖  師尊歸母已歸位了,但受命的點傳師還在人間傳道,不失其天命真傳,來得寶貴與殊勝。

孔夫子的思想裡,天下觀念是重於國,所以他可以周遊列國,甚至可以「欲居九夷」。依此,孔夫子重天下觀,因周朝制度典章還在,諸侯地方的小國,雖有國君被架空失權,但周朝制度典章還在,所以諸侯的亂臣也不敢亂來,因此遠勝於夷狄沒有制度文化典章,及王道之教化來得好。因此孔夫子之忠卻是忠於天下,是周朝的制度典章及天命。

不論君子所處是「富貴」、「貧賤」、「夷狄」、及「患難」等各種不同的變化環境,都不能改變「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之有守行為,即是按己位而行,不因外在因素而改變,所以「居處」能「恭」,「執事」能「敬」,「與人」能「忠」,既使在夷狄,亦不會有所改變,所以孔夫子才講「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按此「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是讚美唯有天是為大的,並只有堯的則(效法)天之為大,這是孔夫子只有讚美堯一人而已矣!若人人皆為堯舜,人人都法效天,那麼又有何需「有君」來領導呢!在此情況下,不再需要領導者了。這樣人人皆自治,人人皆收圓,天下就成大收圓,大同世界便來臨,我佛彌勒下生,龍華三會,證道回理天面娘。

若人人皆為堯舜,人人都法效天,那麼又有何需「有君」來領導呢!人人自性自渡,而非他渡。

最後,我們從「夷狄」、「諸夏」來綜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時,即說明了「諸夏」不是「諸侯」,「夏」者為「中原之人也」,而「中原」是具有深刻的制度文化典章意涵,絕非用「諸侯」一語帶過。當孔子講「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時,相信他既使到夷狄之地,亦是要化夷,要使人人盡其性,讓人人皆可為堯舜。如今天道大開普渡,不分種族國度,皆開荒闡道,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大道。

天道發源地在於中原,老子出涵谷關道轉入西域,至達摩二十八代,再老水還潮,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原,至六祖道轉入火宅,至今東方十八代,辦理末後一著收圓大事,大開普渡。道傳萬國九洲。貴在一貫大道有天命之傳承。

台長: 福哥
人氣(3,4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儒學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論語-八佾篇-第六章 僭禮祭天的 季康子
此分類上一篇:論語-八佾篇-第四章 林放問禮之本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