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03 13:17:36| 人氣2,1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 常足章第四十六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德經》心得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有道,是指太平盛世。卻:止息。走馬:善走的馬,可用於馱運物資。糞,屎也,引伸為肥料。當天下有道,在太平盛世時,戰馬一無用處,所以拿牠來運送肥料。
     
  2.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無道,是指亂世,人人唯利是圖。戎,兵器也,引伸為戰爭。戎馬,戰爭用的馬。
      當天下無道,在亂世時,就連母馬也要送到戰場,無法在產房裡生產,戰爭用的馬匹也有可能出生在郊外。
  3. 咎莫大於欲得:
      咎,罪也,罪過也。欲得,為想要得到,引伸為貪得無厭。
      人若起貪念,就會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利益;當貪得無厭時,就會無所不用其極。

讀經心得: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當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人人知足知止,天下無事,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的時節,戰爭絕跡了,即使是善走的馬亦不再於戰場上馳騁,或馱運軍用物資,或對敵人嘶殺了,它們必須要退回至田間,改為耕田播種之用了。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反之,若天下無道, 國家不太平時,人人逐利爭名,貪得無厭,國與國之間戰爭不斷,疆場干戈四起,即使是那些將生小馬的牝馬也須當戰馬用,結果於作戰期間,小馬都在郊野出生了,民不聊生,怨聲必然四起。

內在心性修養的方法。心思必須無所雜念,無所為,才能達到氣和的境界,在動靜之間也要常保平衡,時時調息,於日常生活之中無所間斷。如果心思如猿猴不定地跳躍,像快馬四處地奔馳,而難以控制,就會讓神氣散亂,如此一來,想要修心養性,是不可能的。心猿意馬這句,比喻心意不定,不能自持。當自身有道時,意馬歸田(方寸寶田,知其止);當自身無道時,意馬四馳於郊(聞色六根、六塵、六識之中)。

罪莫大於可欲。戰爭一景,牝馬生子於郊,魏晉時代的王桀唱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圓,驅馬策之去,不忍聽此言。」亦描述出戰的殘酷與悽涼。戰後到處變成殘壁,逃難痕跡,淒慘田倉無有糧食,無辜嬰孩丟棄田野任他啼哭自生自滅,夫離子散嚎哭泣聲,當今世界,核子武器恐懼,萬倍利害,如任慾心,人類悲劇恐難預料。

天底下的罪惡,均起因於物欲交攻,私慾橫生,迷失本性所產生的。諸如殺生害性,敗德亂倫等罪行均是。因自心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又相對於欲界粗弊之五欲,稱色界、無色界之五欲為財、色、名、食、睡。正因為這『欲』居於如此重要的因緣,『欲』字就需要從根本處去理解,『欲』乃是存在於人的意識中的一股『無明的衝動』,這股衝動稱之為『欲』,如清靜經云:『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又說:『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也就是說當人心清淨之時,從意識中可以見到『欲』的存在;正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諸如此類潛存於意識深處的衝動,可能把人類行為帶向『無道』的方向發展。

我們的自性,人之初性本善,本無好壞之別,是清淨無為的,但就人類的成長過程,因為妄意之『可欲』、『貪欲』的發展,就有產生『變性離道』。以我們以人的身體來說,人身的細胞本來都是正常的,無所謂的好壞問題存在,它們的行為的動機,都是為了保持整體生命而運作,在這前題之下,每一細胞的運作,無不公而忘私,無為而為互動而協調,但如果某種因素使某些細胞變成『癌細胞』,這些變性的細胞,其求生能力、求生意志及行為的積極與活躍,更甚於正常細胞,這時這些變性細胞的特性,就是它們的行為與動機,是會促使與整體同歸於盡。

禍莫大於不知足。天底下的災禍,均起因於私慾,本性迷失,故捨其自性福慧兩足,求其外在之足,貪多不已,希求無厭,以致敗國之家、覆宗滅族或身敗名裂。

咎莫大於欲得。災禍之起,起因於爭名於朝,逐利於市,終而貪得無厭所惹來的。

自性的迷失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當『欲』這一關失守,也要努力在第二防線守住,也就是說『知足』與『自我克制』,不讓『欲』的衝動漫無止境的發展。如不知足,向外追逐,與人比較爭執,則永無寧日,只有知足,透過修心養性,了悟什麼是諸法空相,才能為心性可能變性而把關,不讓自己的心性往變性的方向發展。所以知足是一個關鍵。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知,凡能夠知足者,可以免掉「可欲」、「不知足」、「欲得」三種「貪」之苦,無時無刻沒有不滿足的,所以才能常足。

老子說凡治國者,若主動的發動戰爭,驅人民死守當砲灰,置民食於不顧,這就是犯罪行為,那麼這種犯罪是由何而起呢?此不外主治之少數人,看到別國之土地資源等,生了「可欲」之念頭所致。再如一旦導成戰爭干戈四起,人畜盡遭塗炭不算,即連一切有用之資財亦挪為戰用,這樣下去國勢一定衰退,如敵強我弱時,那麼亡故敗家之禍便接踵而至了。這就是一場大災禍,那麼若問這災禍之根源由何而生呢?這就是治國者不知足,妄想擴張國勢所致,還有戰爭過後,眼見陳屍遍野,田園荒廢,妻離子散,房屋倒塌,戰敗後從此亡國,雖僥倖而戰勝亦不免大傷元氣,到此時那個發動戰爭的一方再細想一下時,這豈不是悖道而行的大錯事,既知今日,何必當初,那麼這若尋求鑄成大錯之原因時,此不外治國者懷有貪得無厭的欲得心所致。

總結

天下喻身,自身有道,性身心安泰,這時末那識(含意馬)這隻馬,不起分別執著,轉識為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歸於如來藏(方寸寶田),施德於良田(心田),利生利民。

自身無道,妄意肆無忌憚,肆意妄為,世人由「可欲」、「不知足」、「欲得」三者所致的結果,就是人類犯罪、災禍、過咎之來源。當其六根清靜的時侯,則眼、耳、鼻、舌、身、意,均用之為行善立德的工具,提昇生命的意義,養我方寸寶地,清靜自如,心猿意馬均被制服不致妄動,克己禮天下歸仁。一旦六根不清靜時,意馬亂奔、心猿作怪,眼、耳、鼻、舌、身、意成為為非作歹的工具,於是馳騁於榮華富貴的疆場,神不守舍、心不安閒、到處造孽緣,自闢內心戰場,詭計層出不窮,心機四伏,危不可及。

故知「可欲」的貪念是罪魁禍首,唯有不見可欲,方可使心不亂,「不知足」則私欲橫起,迷失真性,捨其自具自足的圓融本性,墮入輪迴,惹禍纏身造業受苦,而且最大的憂咎,均因內心的執著與貪念所引起,落入惡性循環、悲苦自生。唯有能「知足」方能復吾真理,它是一個人心靈上最大財富,由此以全性全真,不居不去,一切無不俱足,因為性為一身之主,天理通,萬事足矣。

在本章,老子勸世人最須戒貪,知足,在上者當以無為,無欲自然之道,以之為治天下之義,自然不會產生兵連禍結,而致民窮財盡之情事,修身若能知足,妄意即不會行險僥倖,而致惹禍傷身,惟此中道理,必須知、必須行,否則造罪造業災禍將至,故不可不察也。

 

台長: 福哥
人氣(2,115)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道家資料夾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 知見章第四十七
此分類上一篇:道德經 虛靜章第四十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