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上限也。成,為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最完美最有成就的人,本是圓融無所缺。
若能與他人相配合,才可叫做有用,所以人再怎麼完美,若跟別人和不來,也就沒什麼用處了。為了產生良好的搭配,總會有奇怪的地方,看起來像是有缺失的樣子。
-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盈,滿器也,滿也。大盈,為滿的上限,引伸為最充實的人。沖,古字為盅,在器皿中,空無一物,故為器虛也。
發揮最大效能。也就是人要虛懷若谷,謙沖為懷,這樣的用處才會無窮無盡。
- 靜勝躁:這是人事法則,急躁成不了大事,還很容易壞事,所以處事還是平靜得好。
- 寒勝熱:這是自然法則,炎熱不了多久,就冷卻了。
讀經心得:
大成若缺大,上限也。成,為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狀態,最完美最有成就的人,本是圓融無所缺。最完美最有成就的人,本是圓融無所缺,然由於是明道之人,應以謙虛為懷、不會自是驕傲,仍是有缺欠的須再努力不懈,如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情懷,因此而能時時呈現偉大功能,故不會有敗壞的情事出現。
大盈若沖大道彌諸六合,大盈,為滿的上限,為最充實的人,如在器皿中,空無一物,故為器虛也。有若無,實若虛,圓滿具足,大而無邊際,細而無微塵,無所不有,所以一個大成充實的人,不是將自己擠得滿滿的,而是預留一些空間,包容別人,以虛論的功用,則至神至靈,至虛至妙,似無用實大用,發揮最大效能。也就是人要虛懷若谷,謙沖為懷,這樣的用處才會無窮無盡。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循理而動,循規蹈矩,不投機不取巧,正直不阿,外表反似委曲隨和,逆來順受,不爭而能容,則事事必伸屈自如。
大巧若拙有大智慧巧妙的聖哲們,能力之大,足以替天行道,移風易俗,但從不表其功,不矜其能,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出,看似魯鈍笨拙的樣子,這種魯鈍正是他們的妙智慧的地方。
大辯若訥聖人效法天地,天地不語,而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故聖人不強作口舌的爭辯,感而後應、問而後學,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事實的成就來証明真理的存在,故看似不會說話的樣子。
易經、繫辭、上傳。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此為官之道而已!歷來各個朝代都屢屢証明其真確性。亂之源往往是由言語引發的。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則造成禍害。所以,修道君子處事不要亂說話。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看若訥,但謹行慎行。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脈傳承」脈絡之大盈,並且也歷經若屈、若拙、若訥的處世內涵,不能否定,確是要接受大自然有躁寒靜熱生尅與對治,於漢代的 董仲舒云:夫喜怒哀樂之發,與清暖寒暑,其實一貫也。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清靜為天下正,則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者清靜也,為天下正,統四端而兼萬善。(仁義,智禮,仁智於內,禮義表於外,故靜寒勝於躁熱。)為天下之正道。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與"常"一樣都是道的屬性。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是指道或大得於道(即大德)所表現的完美、充實、直捷、靈巧、善辯等"德譽"。
道是絕對整體,它包容著它所有的分化作用,它對任何"名狀"都能保有若然若不然的柔弱靈動,所以它雖成卻若缺,雖盈卻若沖,雖直卻若屈,雖巧卻若拙,雖辯卻若訥。老子說"孰能濁以澄?靜之餘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他認為在柔弱無為中保有的諧和穩定,是有道之人最應護持的理則(為天下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