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之意就是無為之益,施於治道,可復太古之化也,就不會爭名奪利做出不善之事,必不為欲而遷移(不徙),各安其自然,安份守己過著無事太古僕實之風,世界就不會發生戰爭與爭執。修辦過程同事之間亦復如是,宗教與道亦是,不爭而同志向。所以治(修辦)推上古,道合無為,全篇所論,不出乎此,蓋立言之本旨也。故終篇以此,請試而行之,可以頓見太古鴻荒之化。言取效之速如此也。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深有味乎此言也,太上之學,豈矯世絕俗之謂哉。
讀經心得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老子認為:有一個土地不大、人口不多的國家,雖有武器但因沒有紛爭而用不到,也不準備運用。無為是老子的理想世界,國民小,則競爭必然少,生活亦較少煩雜,精神秏費小在教育國小,民就小,比較容易管理,人能安居樂業,就不會背井離鄉而向外地求生,亦不會為求浮華而向外地發展,就不想貪奪霸佔,故雖有利器十百之多亦用不到;讓人民安土重遷,重視死亡,而不願意向遠方遷徙。
我們的「玄關」小國內住一良民叫「道心」,因道心堅固有才能,有智慧,而不屬修,而不用在其他意識來修,在理想國中,人民(六根)的智慧己提昇進步到無為而治,不貪圖非禮。
若不因貪心,小國(方寸之間)小民(心意識)容易合作,各安份守己,安居樂業。因為世人習淳僕,故每能珍惜而不妄用,六根善義自性,「假我、真我」重視借假修真,故不為名為利而將心外放,寧方寸之地而不為外物之誘來這徙他覓,不因天理人欲戰爭,而過著平靜無事樸素意境,就不必冒著不安全(重死)而遠徙(遷移)變志,修道也是看重生死之大事,希望得超生了死,所以道心不可讓他遠走(不遠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船車,亦無人乘之。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舟,船也。輿,轎子也,引伸為車子。船隻與車子可用來提供遷徙之用,但卻不準備使用它們,也就是承接上句的「不遠徙」。雖然有船隻與車子可供遷徙,但卻沒有必要去乘坐它們。
從修道角度來說,身體像車載本性,輪迴控饇殼,無為之所(無固定所在)坐在那裏,二人守一土,坐在中央戊己土(無所乘之)。不徙,是離開,不移動,是不離開「道心」,道也者,不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是在講道心,道心要堅固,不可離開崗位,不可為潮流而執,而變成下流,像野馬,沒馬鞍而意馬亂馳。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雖有甲兵士及兵器,亦就不必微用之,國無暴亂,故軍隊武器自然沒有用了。
從修道角度來說,甲兵像智識巧智,巧智太好,容易亂用傷人害人,要轉識成妙智慧,要藏在內=大智若愚。徒用巧智,不如運用妙智慧的良知,多行善德而施捨換來之自性功德,可致蔭祖先及孫子之用。
使民復結繩用之:
結繩,將繩子打結也;在上古時代,還沒有文字,只以「結繩」記錄或代表事物等。這是老子的復古思想,在那結繩記事的時代,民風純樸,沒有這麼多的紛擾,一切都順其自然無為而已。這時候,人民又復返樸實,以簡單的符號、代碼,有如古代的結繩來記各種煩雜之事,使民復古之道,古人有結繩,界限也結繩,像準繩,木匠出繩劃一黑線作標準,而不超過界線去工作,修道人要守佛規道天律,用佛教四戒徑,儒教的典禮,道教的功夫,自然無為的法則規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甘願享用當下的飲食,衷心讚美當下的服飾,安於當下的居住環境,樂於當下的風俗習慣,用以描述理想國度的生活情景,是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
從修道角度來說,在吃的方面以經濟衛生,不殺生素食為原則。古之生活樸食,雖然淡食,亦感覺很甘味,如顏回之一單匙一瓢飲,樂在其中。修道人吃道義,發出自心,甘其食,感覺很好,在本性裏面感覺穿很美,美質服,本性安份守己住在中央戊己土,安其居,且住在裏面,很習慣,不會跑出來意思為道心不會覺跑。樂其俗,在社會風氣方面風俗良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大同世界。此章為老子之理想世界,充滿高度神奇與價值,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科學文明)提昇的時局中,是可以一一實現的,絕不是空談,而是人類的圓融淨土。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與國之間都能和平相處,彼此間的外交關係也很融洽,幾乎沒有糾紛,只是相互問候而已。鄰居相近雞啼狗吠亦可相聞,如此環境中生活亦優裕安定,淳美的環境中亦過得很快樂,不必靠交通工具來彼此往返,而是靠科技精密的儀器畫面,運之掌上,省時方便。一生至死亦不願遷居他方居住,而至死亦不互相往來。
修道人互相講道理:鄰國相望。勸善之不絕,他勸他客善,他勸他進修:雞犬之聲相聞。而道心不離,死守善道,道心不會出,做出不善之事。這就是民至死不相往來。
心得結論
宇宙唯心,天地一心。心可作天堂,亦可作地獄,萬法唯心生,萬法唯心滅。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人體是心為主宰,太陽則是天地的中心。所以,人身也可以說是一個小世界,大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風雨寒暖的往來,由於陰陽的和合,滋生了萬物,形成一個小天地的我們,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情和鑑別是非好惡的知識,並且有實現這些情感和知識的意志作用,而後才構成了一個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惡混同不分,那就不會造成一個完全的人格。應該歡喜的地方就要歡喜,應該忿怒的時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惡惡,無過與不及,能夠調和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為中庸之道。
天地既為一大世界,則等於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於天地間,人人彼此都當視同手足,彼此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結怨,以仁愛待人處世自然就沒有恨與煩惱了,應當使人人各盡其業,即使是萬物也應當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和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則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產生了。
人身猶如一小國,一小國一微塵,衆微塵為一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皆在一心中,心可作佛,亦可眾生。收圓對世界人類而言乃在儘數十億人為一幅人(合同),化紛擾動燙之世界的人同,化污濁苦勒之世間為人間淨土,對千門萬教而言,收圓乃在團如國籍、地域、種族、教沔,也就是在心裏上、心性上,無教派無門戶之見,對三曹而言,無論是人曹或被度之天曹、地曹皆能共赴龍華會,見彌勤佛聞法,得無上法益,圓滿極樂之人間淨土,誰人不響而往之資何,自己收圓,不能自己收圓皆會自然摒除在大收圓之外,而永沉六道輪迴。彌勤下生經有記,淨土開出收圓期,白陽法船應天時,龍華三會眾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