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16 01:29:13| 人氣9,148|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失落的台灣博士生(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兩年的新聞媒體與網路上,常看到有文章報導分析台灣當前高等教育人才的困境。一是擔心台灣人才不夠,二是高等教育人才沒有出路。這兩者之間看起來頗有矛盾,但這是結構上的問題,從不同角度看自然有不同的詮釋。但可以確定的是,我身邊唸博士班的朋友都很焦慮,不管是在台灣唸還是在美國唸。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世代的台灣博士生,似乎已經沒有上一個世代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嚴重的失落感。這個年代的台灣博士生,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一堆人這麼憂鬱?為什麼大家都在擔心工作的問題?

 

這篇文章原本其實六月份就想寫,但因為很多事情而耽擱了。重新打開檔案要寫這篇文章的動力有二,兩個禮拜前我的部落格突然被某位不知名的學妹貼上PTT留學版,讓我當天的瀏覽人數暴增,總覺得受之有愧,想來應該多少寫點東西感謝大家的願意光臨。第二個動力是上禮拜和在台灣唸博士班的朋友聊天,談到不少彼此的焦慮,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要先聲明的是,這篇文章我不想提出解決方案,畢竟僅僅一篇短文就要勾勒出解決台灣博士生焦慮的方案根本不可能。我想分享的是這幾個月來我聽到的幾個小故事,希望這幾個小故事能給有計劃要唸博士班的朋友(不管是想在台灣唸或是國外唸)一些參考,做出對自己最正確的決定。再者,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問題,本文謹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班學生為主要討論範疇,科學領域的部份恕我能力不足無法兼顧,還請其他朋友分享。

 

        六月的時候,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Studies Association)來到匹茲堡大學開會,身為local manager,自然是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大會忙了好一陣子,好在最後順利落幕,與會學者與來賓也對這次會議行政頗為滿意。會議中,我除了忙著準備自己的報告、張羅所有人的伙食外,也問了不少一起在北美(也有英國)唸博士班的朋友,對於未來幾年的規劃。畢竟會來參加這個會議的很多是資格考剛通過,或是正在寫博士論文的台灣留學生,大家的進程差多,也都要面臨接下來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我問了他們,論文寫完後要回台灣服務嗎?還是要留在美國?所得到的答案幾乎都很悲觀,不管唸的是史學、人類學還是社會學,大家都很不看好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市場,雖然在國外學得一身好本領想要回國服務,但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界的職缺實在很難找,每年從南到北大概各領域的新開的職缺大概才五個上下。留在美國是另外一個選擇,但要面對的挑戰更大,不僅在語言與學術能力上要達到很高的水準,美國景氣不佳各大學在財務上也都跟著緊縮,開的職缺相對比之前少很多!換言之,美國的狀況未必有比台灣好

 

在會議期間的某個晚上,我約一位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任教的台籍人類學教授一起晚餐也討論自己的研究,聊到最後也講到就業的問題。教授說,在課堂上她都跟學生說,在這個年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生應該要有所覺悟,不要再去依賴機構,而要去自己創造工作機會。在LSE,學校邀請畢業校友回來,幫學生整合人脈,帶領學生思考自己的專長如何結合社會的需要,開啟創業的可能。

       

會議中,也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今年下半年要到香港唸史學博士班。我很好奇她拿到多少的funding,一問之下竟然與我拿到的差不多,學費與生活費都包了,儘管香港寸土寸金,但能拿到這樣高額的獎學金,她自然也就不考慮台灣的博士班了。

 

上個禮拜,MSN上在政大唸企研所博班的老朋友海龜敲我,問我有沒有推薦信的範本可以借他參考。他所指導的學生需要幫忙,他想先看看推薦信的範本,才比較知道如何指導學生做申請的動作。他提到,台灣很在很多的教授都要學生自己把推薦信擬好,自己只幫學生做簽名與信封彌封的動作。聽到這兒,我實在聽不下去,畢竟我大學、研究所階段的教授都是親自寫推薦信,根本就不需要我插手。到了美國唸博士班之後,申請各類獎學金的機會很多,自然也要多拜託系上或系外合作過的教授幫忙寫推薦信,每一位幫忙寫推薦信的老師都把這件事當成自己工作分內的事,寫完之後還跟我說他們很努力地根據我的表現在信上推薦我!聽到他們這樣講,除了感動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和海龜也聊到他就業的焦慮。他提到現在台灣的國立大學裡先選國外博士班畢業有能力英文授課的,這就直接排擠掉很多優秀的國內所訓練出的人才。接著還要再看SSCI,本土博士找工作時沒有三篇國際期刊的出版經驗,想都不用想。雖然發表文章,累積學術能力天經地義,但別忘了國內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博士生除了要自己付學費,每個月給博士生的待遇也差不多才八千多塊錢,對於離鄉背井到外縣市唸書的學生來說,這大概付完房租之後就所剩無幾了。別忘了,到了這個年紀之後,每個月大概都得還要包個三千多塊的紅包給朋友(這可以說是另類的標會吧),八千塊這數字讓一名國家培育的人才情何以堪?這逼得他還得犧牲自己的研究時間到處接案,幫助企業做研究,不然就會有斷炊的可能。

 

說到這裡,比較台灣、美國與香港的博士生待遇,我只能說慶幸自己很早就把出國唸書當目標。不是輕視台灣所能提供的訓練,而是台灣學術界的殘酷與對於博士生的不友善,讓我更確定自己要走上出國的路,追尋自己的夢想。即便這個留學夢想已經可以看到盡頭,至少,這個國家還願意在我身上投資五百萬台幣。

 

這類的故事大概講也講不完,走進各大學,不管國內國外,任何一個博士生都可以有一堆苦水要吐。每一個故事都直接連著當事人的辛酸,也牽連著國家(不管是台灣還是美國)甚至是國際整體的態勢。我沒有彭明輝教授那樣的洞見,可以告訴大家問題在哪裡,台灣要怎麼走,畢竟我人微言輕,對於這議題整體的認識也還不夠。但跟各位講這個故事,最主要想表達的是,博士班絕對不是逃避社會現實的避風港,而應該是為出海準備的造船廠。要不要走入這工廠造一艘船,每個人要自己決定。船造好之後,人無法決定海象(是海上的狀況,不是有牙齒的動物),會碰到風和日麗的好天氣,還是要人命的驚濤駭浪,沒有人能預先知道。能給的建議僅有:既然要進場造船,就要把船造好,要能經得起大風大浪(自勉之)。還沒決定進場的,先想清楚到底該不該投入這片大海,免得到時候才想到「學海無涯,回頭是岸」,卻發現已經離岸太遠,無法棄船又游不回去,那可就太糟了!

 

 

 

P.S 1. 我寧願海上有風浪,也不要碰上學術界的冰河期!!

P.S 2. 僅以此篇感謝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所有工作伙伴,海龜與因為PTT來看我部落格的朋友。




台長: 咖啡海
人氣(9,148)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業餘的社會人類學觀察家 |
此分類下一篇:憤怒.鳥世代
此分類上一篇:911十週年

霧裡看花
你今天的努力必定會得到日後的回報的
我相信功不唐捐
祝福妳
2011-10-17 00:45:23
仲恩
同樣身為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深有同感,另外版主有空可以在部落格上幫NATSA打個廣告嗎?
2011-10-17 05:04:04
小雅子喝咖啡
其實正在台灣念的我,
也覺得好在我是先有工作
因為大環境真的感覺很不樂觀
2011-10-25 17:04:13
持久液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20:42: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