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30 15:44:53| 人氣2,9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The Tragedy of K—審判卡夫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前我一直一廂情願地認為《審判》是一本批判社會現實的小說,反映法律的封閉和不義,控訴法律「不但不能保護規規矩矩的良民、失去了其莊嚴和公平,更進而陷無辜的人入罪」。但看了以後才覺得這本小說真正要表現的重點或許還是卡夫卡個人「夢境般的內心生活」,是「文學形式自我懲罰的文件、想像的贖罪儀式」。整部小說的筆調其實夢幻飄忽,有許多不真實的情景:在初訊時,K對推事、法院職員及整個會場的人侃侃而談,抨擊司法警政系統的腐化,全場的人都聚精會神地聽他演講—這恐怕是「恐懼、自卑、軟弱」的卡夫卡畢生渴望而不可及的得意風光吧!在第五章〈行刑手〉中,曾盛氣凌人欺負K的刑警被帶到K銀行的儲藏室鞭笞,在K的腳下搖尾乞憐;而且在書中,K似是十分有魅力的男子,許多女性都對他投懷送抱。所以我覺得《審判》是卡夫卡記錄自己的夢,在夢中他實現了自己的若干願望。

《審判》各章節讀起來接榫不甚緊密,有些篇章甚至尚未完成,感覺起來就像一個個互有關連的夢之片斷。在這些卡夫卡式的夢中,K一方面是他理想形象的投射(如前述:富於男性魅力、勇於在大庭廣眾前仗義執言、慷慨原諒曾得罪自己的人等等),另一方面卻也承擔了卡夫卡的罪過。卡夫卡把K「寫死」,為的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一種儀式性的滌清作用,一個自知有罪的人為防止良心發狂而不得不有的自解之道。

每個人都是罪人,但不表示每個人都是惡人。

卡夫卡的罪過何在?

「生活之流從來沒有把我抓住,我從來沒有脫離布拉格,也從來沒有幹過什麼行當或做過什麼買賣…。

~~ Franze Kafka’s Diary 1921.10.25.」

卡夫卡總是為他「從來沒有學會任何有用的本領」而挑剔自己,他常常譴責自己冷漠、沒有生活能力、沒有生氣。在回顧他這種無窮無盡的罪愆感時,「他害怕這種羞恥會一直跟隨著他」—這就註定了K的結局。

於是乎,卡夫卡把無用的K判了死刑。K註定了一無所成、撒手歸去,即使他在最後一刻想透過反抗「在生命的餘暉搶一線生機、領略現世生活,這也算不得英雄行徑」卡夫卡畢生追尋一種有益於人的生涯,但K卻總是在城堡和法庭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

卡夫卡在《審判》中藉由教士的口講了一個「在法律面前」的故事,並對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做了討論。卡夫卡自己在日記中說:「在這則傳說面前,我特別感到滿足和幸福的感覺。」這則故事的寓意究竟為何?

「誰說故事非得有寓意呢?不過,現在想想,也許其寓意是,有時候,你必須以死來證明某事。

~~ Umberto Eco《Foucault’s Pendulum》」

是以,毋須問誰殺死了K。兇手就是卡夫卡。

台長: Brsuny
人氣(2,92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 |
此分類下一篇:淺談李商隱其人其詩
此分類上一篇:北大荒一遊

Brsuny
卡夫卡曾和柏林姑娘菲莉斯‧鮑爾斯(在卡夫卡友人馬克斯‧布羅德所撰之卡夫卡傳中稱為F)兩度訂婚又解約。卡夫卡在給父親的信中如是描述婚姻:「結婚,建立一個家庭,接受所有出生的孩子,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裡將他們扶養到成人,甚至要把他們稍稍引上他們的道路,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人盡其所能所能獲致的最大成功。許多人明顯做得很輕鬆,就取得了成功…。首先,真正成功的人並不多。其次,這些不多的人一般並沒有『做』什麼,而是正巧成功碰上了他們。」另外還曾草擬出「贊成及反對結婚」所有論點的表。

卡夫卡和菲莉斯‧鮑爾斯通信五年內總共寫給她410封情書,有時甚至一天三到五封,一寫就二三十頁。卻始終避免和她見面。彷彿刻意維持距離,使卡夫卡得以藉由信件書寫跳脫自我,進而塑造、寫作私密心靈空間。在此期間完成審判、判決、美國、蛻變等主要著作,其書信寫作與小說創作乃一體兩面。「我最親愛的女孩,我今天所寫的小說只不過是一種想寫信給妳的私密慾望。」

第二次解除婚約兩年後菲莉斯下嫁他人,她和卡夫卡一樣是猶太人,後來為逃避納粹迫害和丈夫小孩輾轉由瑞士逃到美國,逃難時仍帶著卡夫卡的情書。至1950年代中期卡夫卡聲望日隆,她將這批情書以天文數字賣給紐約出版商。胡錦媛說得妙:卡夫卡沒有保留菲莉斯給他的情書,使菲莉斯對讀者沈默無言,菲莉斯則將卡夫卡的情書公諸於世,卡夫卡與菲莉斯間,究竟誰審判了誰?
2008-11-29 15:03: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