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30 09:00:00| 人氣4,1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娃達計劃』(一)《阿涅絲娃達芳蹤處處》Agnès, de ci de là Vard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阿涅絲娃達芳蹤處處》Agnès, de ci de là Varda




這系列共五集、每集45分鐘的紀錄影片,是2011年12月在法國ARTE電視台播映的作品,內容是2009年前後,「新浪潮祖母」阿涅絲娃達帶著她的另一部紀錄片傑作《沙灘上的安妮》Les plages d'Agnès,到世界各地參展受訪的過程,前後時間長逾一年,娃達將這一段又一段旅程中所見所聞,用她隨身的手持攝影機紀錄下來,再加以重組與聯想,構成一篇篇看似漫不精心的旅遊隨筆,其實卻充滿了細膩與感性的觀察、理解、幽默和想像,一組有著清楚人生哲學但也感情豐沛的生命書寫。

第一集:定格與流動的時間(這些標題並不是創作者自己下的,只是我自己的紀錄)



阿涅絲娃達是個極優異的藝術家與影像哲學家,她的作品有時看來散亂無章法,像是信手拈來、隨性所至,但實際上仔細地去分析,還是可以看到清楚的脈絡,以及不斷前後呼應的完整邏輯性。

第一集的《阿涅絲娃達芳蹤處處》資訊就多得快教人措手不及,當然完全放鬆心情地看,也處處是靈光乍現的趣味,更有許多影迷們心中傳奇人物的現身,可以得到充分的知性與八卦的滿足。但如果看完了這一整套作品集再回過頭來欣賞,更會發現這一集其實就是整體的一個縮影,一種想法、一種人生理解的概括性總合。當然,娃達從來也不會正經八百、提綱挈領地對著觀眾滔滔自述,而是大量堆疊著片段紀錄、片段的思考,讓你暈頭轉向,卻彷彿因此看見奇光異景。

你可以看到她用著彷彿任意門般細微的想像連結,快活地跳躍在不同藝術領域、不同時代、不同地點之中,串連著她所著迷的人事物。一下子,我們還隨著她瀏覽柏林各種各樣的熊,漫遊看見溫德斯的天使與法斯賓達的廣場,進到博物館觀賞約瑟夫波伊斯的脂肪雕塑,一下子,我們就跳到了波士頓,認識了一個研究娃達的電影學者,以及一件織給娃達的毛衣,而在毛衣後方一張埃及吉翁貓的大型看版,隨即又帶著我們跳到了一間雜亂無比的工作室,去找吉翁貓的本尊:名導演克里斯馬克,並在馬克的電腦遊戲裡化身為虛擬人物,跟著吉翁貓跳舞。看著虛擬的海洋,我們又忘神地隨著她進入了記憶,順著羅亞爾河來到南特,傑克德米的故鄉,參加德米逝世20週年及他的《蘿拉》Lola上映50週年的紀念活動...

接下來,娃達的腳步又走進了各個不同的博物館與藝術展場,從現代的巨型機械裝置,到古典的油畫中隱藏著骷髏光影,從不斷自我曝露的自拍展,到留存這一代生活記憶的時空膠囊壁,從古巴藝術家充滿原始象形圖騰的作品,到顛覆理性思維的裝置藝術:木屋中的雨。然後隨著雨,我們又被帶到了葡萄牙里斯本的雨景中,卻一下子從一張跳躍積水的雨中即景,瞬間回到她的第二故鄉塞特,為一張她隨機拍下的光芒之城照片,攝製一個想像中的故事背景。最後我們還是回到了里斯本,看了法國大使館裡的沉默天使雕像,見到了當時102歲還在拍片的傳奇電影大師迪奧立維拉,與他結縭超過60年的妻子。



這一大串如流水帳般的紀錄,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只不過是個阿婆的旅遊與生活札記,但真正關鍵的地方在於,這系列影片的內容,其實是經過高度精密的篩選與結構而成的(所以她特別提到了她的剪輯師尚巴提斯特莫宏),這超過一年時間的拍攝成果,要讓觀眾看到什麼、不需要讓觀眾看到什麼、要讓觀眾觀看這個部分多久(是一瞥而過、是出神凝視、是不斷探索聯想),都有著創作者的哲學上的精心意圖與某種藝術的直覺。就像是福樓拜寫小說般的精準與細膩,在一個場景中可能有上萬件可以描述的事與物,而他只要你看到那些他需要你看到的部分。

那娃達要我們看到些什麼呢?對我來說,最清楚的就是時間,娃達對於時間中那有著極大可塑能力的微妙性,有著一種接近執迷與瘋狂的熱情,那是關於瞬間的點、生命的線與世界種種偶然巧合所錯綜構成的面,在這集影片中,她重新泡製了1982年經典紀錄片《尤里西斯》Ulysse的模式(這部片的片段也出現在後面某一集中),用一個幾分鐘的短片呈現了一張光芒之城相片,那底片曝光瞬間的前後情景,她要捕捉的,正是那運動與非運動的、照片與影片、定格與流動的對比與相容性,也就是電影裡每秒的24格都是一張張照片,那擷取下的剎那,突顯出了關鍵的姿態與美感,以侷限的視野創造出寬闊的想像空間,然而卻是那不斷流動堆疊的一格又一格一秒又一秒,才累積出特定的意義價值,並能夠與這個真實世界與歷史軌道得到連結。



由此延伸而出,繪畫上的光影、雕塑上的一斧一鑿、裝置藝術的互動、時空膠囊的時代傳承、毛衣上的一針一線,都帶有著清楚的時間痕跡,這些好的作品,就會如同一部精采的紀錄影片,可以讓我們看到定格與流動的時光,以及賦予其意義的知識、想法與情感。

再更擴大一點來說,生命所經歷的歲月,以及必然走向的死亡,殘留下混雜著虛與實的記憶,還有渴望接觸永恆的信仰,也都是時間所帶給這世界最神奇的產品,屬於心靈的、模糊的、多樣的藝術泉源。

於是在這集的最後,我們遇見了最擅長以畫面來捕捉感覺而非現實的大師,迪奧立維拉,看了他當時最新作品《安潔莉卡的奇幻旅程》O Estranho Caso de Angélica的片段,聯想到了克里斯馬克的《堤》La jetée,看著他拿柺杖,學著70年前的卓別林(只比他大不到十歲)跳起舞來,真讓人覺得時間在人的身體與心靈上所留下的痕跡,會是多麼地有彈性啊(不也讓我們想到先前在虛擬世界中和吉翁貓跳舞的娃達)!最後,娃達、迪奧立維拉和他的妻子一起合影,娃達在畫面外驚呼,這張照片裡的三個人,在定格的那一瞬間,年齡加起來已經有276歲了!


第二集:土地與超現實,消逝的與遺留的



這一集,娃達首先踏上了南美洲,來到了里約熱內盧參加當地的電影節,見了巴西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格勞貝爾羅沙Glauber Rocha的家人們,以及他經典之作《黑色上帝、白色魔鬼》 Deus e o Diabo na Terra do Sol的片段,然後回憶起半世紀前和德米初訪此地時的吉光片羽,她參訪了電影學校,仿著《艾格妮檢風景》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用手捕捉那些年輕的臉孔,她逛了市集,找到了造型奇特的守護女神瓷像,然後她到了里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從其中有趣的椅子裝置展,聯想到自己曾看過、曾坐過、曾有過的不同的椅子,以及她坐在沙灘的椅上看海的時光,於是,又再聯想到了喜愛以各式物件(煙斗、黑帽)做為符號的比利時超現實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因而一下子跳到她的故鄉布魯塞爾,那熱鬧展出馬格利特作品的博物館。娃達來到童年時的植物園,現在改建成藝術展場,看了橡皮雕刻的現代藝術,那形成動態樹林的畫作。

娃達撘著飛機來到了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為影片宣傳,聽聞了剛才發生的柏格曼遺物拍賣會,一個光頭的女記者來採訪她,反而變成了娃達去拍攝並挖掘了這個也是電影創作者的故事,然後又佇留了一會兒在另一段因電影而起的跨國感情,便跳躍到南歐的義大利,記述起她以馬鈴薯裝置參展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及以《沙灘上的安妮》參與觀摩的威尼斯影展。她在那而看到了西班牙藝術家巴塞羅Miquel Barceló以非洲為靈感的藝術作品,白蟻蛀蝕的地形圖、原始的雕塑,還有以舞台現場完成的黏土繪畫「鬥牛舞」。



由造訪巴西開始,到狂野又原始的非洲意象黏土表演藝術做結,這一集的《阿涅絲娃達芳蹤處處》帶有著清楚的地域與鄉土色彩,也因此,她也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布魯塞爾。而她作品中那種帶有著神話意味與圖騰符號式的畫面,也就更清楚地顯現在銀幕上。於是,羅沙與柏格曼,兩個天南地北的電影導演,先後出現在這一集當中,前者的鄉野粗曠,帶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根源與政治社會批判力量,後者的冰冷銳利,則犀利地解剖人神之間的矛盾糾結與心理層次的疏離痛苦,正隱約地呼應著娃達創作中的兩種面向。藉由著各式各樣物件的特寫,建築、神像、椅子、煙斗與黑帽、橡皮章、拍賣的畫冊、失去的頭髮、被白蟻咬得殘缺的紙...娃達依舊回到她所最著迷的藝術品上,看著上面所殘留下的時間痕跡、看著生與死的註記、看著自然與不可知的超然力量所帶走與創造的事物。


第三集:殘破黑暗的記憶深處



這一集娃達帶我們走進歷史。從修剪樹木的枝葉開始,我們將探索藏在晦暗中的根源。第一站來到了德國的古城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裡幾乎被夷為平地,人口少掉了一半,唯獨這裡的精神象徵科隆大教堂,因為天主教會的介入,成為轟炸下僅有倖存的建築,娃達輕鬆拍著年輕遊客們帶著科隆教堂造形眼鏡的照片,也走進了博物館,她的發芽的老馬鈴薯裝置將要展出,而同在這兒,她看見了馬里奧梅茨Mario Merz,這個二次大戰時因反法西斯而遭監禁的已故義大利藝術家,1980年代的作品石造圓頂屋Igloo di pietra,並見證了藝術在今日資本世界裡的遭遇。順著萊茵河而下,想起了華格納的音樂,而科隆之水不也就是古龍水嗎?娃達敲碎了鏡子,拍攝了一張張破碎的臉,也因此記起了當德米剛過世的時候,她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拍下自己的反應與感受,於是就仿喬治西格爾George Segal的雕塑作品「讀詩與聽音樂的艾莉絲」Alice, ihre Gedichte und Musik hörend,作為哀悼的方式。



接著娃達領著我們來到了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當然,非造訪不可的就是埃爾米塔日博物館,而影迷們對此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名導蘇古洛夫的《創世紀》Russian Ark,所以娃達也伴著這部讓她驚嘆不已的一鏡到底電影,順著路線,一覽博物館珍藏與俄羅斯歷史。而就在博物館的另一方,破舊老建築的屋頂上,展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組現代藝術,是當代對過往與眼前世界的反省。一項薄紗後的兒童肖像「此時」Entre temps裝置藝術展,描述著每個人心中死去的那個孩子,讓娃達的思緒跳回到巴黎,她與這作品的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 在自家院子裡談生活、談藝術。我們走進了凜冬的大博物館,去看他執迷於童年、回憶與死亡所創作出的巨型展覽:「人」Personne,心跳聲與堆疊成山的舊衣物,充滿著大屠殺的恐怖悲涼意象。波爾坦斯基的藝術家妻子安奈特梅莎潔Annette Messager也加入了談話,我們再跟著娃達進入了梅莎潔的工作室,看著她帶著私密內心情緒,以及帶著激烈抗爭意圖的兩種創作。

娃達在這裡撥開了這個世紀承平時代的光鮮與歡樂,去探觸二十世紀裡戰爭的、屠殺的、抗爭的、對立的歷史,也在此同時,挑動內心深處(自己生命的歷史)烙下深刻傷痕的痛。


第四集:日常生活的奇觀



伴著娃達的鏡頭,我們來到里昂參加藝術雙年展,娃達也將在此展出她的電影膠捲小屋。這一屆的主題是「日常奇觀」,在工人們組裝她的作品時,娃達也沒閒著,拿著攝影機四處去拜訪她的中國藝術家鄰居們,囤積滿室的華人雜貨、觀看球賽後留下的杯盤狼藉...展現出東方與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奇特差異。她也拜訪了里昂有名的鈕扣蒐藏家:鈕扣先生,聽聽那處處可見微不足道但卻至關重要的小東西,背後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她順道回到了她的法國故鄉塞特,回顧她1954年的處女作《短角情事》La Pointe-Courte,那在電影幕後的真實故事,以及當初在影片中現身的家鄉人物。她走訪了塞特的國際當代美術館Miam並介紹了參與創立的藝術家迪羅沙Hervé Di Rosa及雜物展,她遇見了知名的黑色油畫藝術家皮耶蘇拉奇Pierre Soulages,並跟著他來到那視野極佳的山腰大宅,看他那一幅又一幅不同層次黑色構成的畫作,看那露台外海天一色無瑕的藍,看他活在自己作品裡的人生。



娃達的眼睛依舊無比眷戀著迷於塞特的海與海灘,那是她創作的源頭。來到詩歌節,她拍了尚路易坦帝尼昂朗誦詩的段落,享受優雅靜謐的時刻。接著她還造訪了海濱小屋裡的卡利兄弟,觀看他們數十年經驗下精湛的編漁網技巧,看著架上曬著一大捲一大捲的漁網,搭配著碼頭那海、陽光、船、帆的景緻,這不就是一個最精采最動人的裝置藝術品嗎?

這集娃達回到了童年躲避戰禍居住的法國故鄉,和悲鳴呼喚著歷史的上一集形成極大的對比,在這兒,多了更多熟悉與親切,多了鄉愁。她著墨最多的是一般人的生活,那些日常中最簡單平凡的瑣碎細節(雜物、家庭齟齬、單一顏色、讀誦、漁網),透過了理解、詮釋與放大,都可能創造出打動人心的奇觀,而成為藝術。


第五集:宗教與死亡


美國,娃達來到曾和傑克德米一起住過好幾年的洛杉磯,在聖塔莫尼卡拜訪多年的雕塑家好友,派翠西亞諾普Patricia Knop,看她家中各種各樣的天使雕像。派翠西亞的女兒也鍾情於雕塑,而她最熱衷的主題則是伊甸園的亞當與夏娃,她蒐集了不少稚拙派的相關作品。娃達向南區貧民窟前進,想看看更多稚拙藝術,像是西蒙羅迪亞Simon Rodia最著名的瓦特塔Watt tower。在當地社區,她還看到了紀念1970年代黑幫械鬥亡者的紀念牆,聽聽那段時期的駭人故事。回到了威尼斯海灘,娃達拍了早逝的搖滾樂手也是她好友:吉姆摩里森,在他故居牆上那巨大的畫像,畫與景奇妙地拼貼在一起。

從天使雕像,娃達聯想到了在荷蘭畫家凡德威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聖母領報圖」裡,天使與聖母的關係,以及這個在十四、十五世紀甚受宗教畫家喜愛的題材,各種各樣的畫作,關於受難、關於人類的罪與人類的痛,然後又聯想到了在亞維農,法國畫家卡爾東Enguerrand Quarton「聖母哀子圖」Pieta裡,那著名的聖母悲容。



回到美洲,娃達往更南的方向去,來到墨西哥參與電影節活動,還特別搭車到了卡洛斯雷加達斯Carlos Reygadas的農場,去拜訪這位極受爭議的名導演,和他討論關於人為何活著、自殺與性等等巨大的問題。接著又造訪了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的故居,回顧她那充滿暴虐性痛苦的人生與畫作。最後,娃達出現在托納拉Tonala的市集,尋找她喜愛的動物陶藝品,看到了以骷髏為主題的藝術品,延伸到種種用骷髏探索衰敗、死亡與虛無的創作。

在最後一集中,娃達往更大更複雜也更形而上的主題探索,講人為何而存在,人為何而受苦,是命運?是原罪?是自尋苦惱?再講救贖從何而來,是宗教?是情愛?是創作?或是逃脫?最後當然無法躲避地講死亡,是結束?是開始?是恐怖?還是一種極致的美?

最後的最後,回到了每集開端作為片頭那段,娃達家院子裡被修剪掉枝葉的老樹再現新綠的過程,更發現,這不正是這系列作品最完美的註腳嗎?它是關於時間的,透過瞬間與瞬間的連結,我們看到了光陰與記憶的流動;它是關於生命的,從近距離的觀察與思考,我們看到了生活點滴留下的痕跡;它也是關於藝術的,從人性、歷史與信仰的根源樹幹,再生出枝繁葉茂的創作,是對死亡的抗拒,也是對世界的禮讚。

(全文完)

台長: 牛頭犬
人氣(4,1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我的偶像 |
此分類下一篇:「此情可問天」(1/10)站在小說與詩的分水嶺
此分類上一篇:《藍色茉莉》Blue Jasmin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