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06 20:00:00| 人氣1,7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0我的電影生活結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20年最喜愛電影:

一、《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在街頭侵犯霸凌少女,和在家中幾乎無力管束陪伴女兒的,是同一個男人;要求空拍機少年刪掉偷拍檔案,和企圖散佈死敵搔首弄姿影片的,是同一個少女;在街頭成長並且能夠理解自身社群生存方式,和用橡膠子彈攻擊手無寸鐵當地少年的,是同一個警察。人不可能用同樣一種標準、同樣一種方式來看這個世界、來理解他人,當我們選擇用某一種角度、態度、思維來看待眼前的這個對象(可能是一個人、一群人,或一整個被化約後的族群)時,也就回過頭來決定了那個當下,我們變成了什麼樣的人。

因此人的處境只可能是複雜的,在生活中的時時刻刻,我們面對著地位、親疏、性別、膚色、貧富、資源大不相同的人,因為身份需要、個人記憶、集體偏見、社會風氣,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應對方式,所以不可能是一致的,也必然充滿矛盾與衝突。

拉德利Ladj Ly的《悲慘世界》在其高度設計的複雜情節裡,精彩地呈現出這種矛盾:惹禍的男孩、見證的男孩,都是這弱肉強食社會中的最底層、最受欺凌,卻也是最無顧忌、最不在乎失去的一群;而代表著國家權力的三個警察中,外來者是最遵循規範與秩序的人,在地者卻是失控傷害自己族群弱勢者的人,而濫用職權者則反而成為需要維護權力形象的人。

最後的那一景出現了三重的看,單向的看,是空拍機少年透過窺孔看見被逼到牆角的警察,他自然選擇鎖上了門,斷絕聯繫;而雙向的看,則是持槍的外來警察與持汽油彈威脅的男孩之間對望:對警察來說,男孩是暴徒群體之一,卻也是曾遭無理傷害壓迫的受害者;對男孩而言,那警察既代表無情冷酷的強權,卻也是曾善意照料捍衛自己的成人。他們看到的不再是單一的形象,而做出的對應動作,也就不會是反射性的理所當然。

從一開場世界盃足球決賽的全體興奮高潮,所有人是對外的同一個法國視野,到最後形成了高度緊繃到生死瞬間的衝突,每個人眼中的彼此都是錯亂的、發散的,扭曲的,拉德利神奇地透過對外的看(評斷他人)與對內的看(自我認知)將社會階級種族的衝突,提升到更寬闊、更糾結、更充滿無力感的層次(最後引用雨果在「悲慘世界」所寫:只有壞的栽種者,而這個栽種者到底是誰?在現今層層複雜的世界裡,似乎已經龐大到我們無法簡單歸咎),讓許多英美影壇罹患川普症候群的創作者,那些刻意以古諷今的政治批判作品,顯得偏狹而單薄。

二、《日子》

三、《氣球》

什麼是「生」?除了是生命與存在,也可能指的是經濟上的生存與生計,也可能指的是血脈或牲口的生產與生殖。什麼是「死」?除了肉身的自然毀壞消失,也可能指的是非自然的結束生命,像是墮胎,像是殺戮,或像是屠宰。生與死當然不是對立的兩面,而往往是相伴相依:繁殖牲畜是為了屠宰,屠宰是為了生存;生產是為了延續族群生命,但墮胎節育卻才能避免因人口過多而導致困乏挨餓。

萬瑪才旦的《氣球》從兩顆被浪費用來當氣球的保險套當開端,來回地遊走於生與死之間的曖昧複雜,當然藏人傳統的靈魂轉世觀念也被帶進故事情節中,擾動出更多層次。而不只是內容上幾乎不露痕跡地琢磨生死意念,在影像上,萬瑪才旦也大量使用並強調倒影與鏡像,彷彿也藉著反射的神秘,彰顯了看似真實的生命與生活,卻可能一轉念就是虛妄的存在,而一步步導引出人生猶如幻泡影的主題,好像是越想要抓住些什麼,卻越可能會失去、會落空。

四、《啊,荒野前篇+後篇》あっ、荒野

不值得活的人生,該如何活下去?

寺山修司版的「荒原」,在末日前的世界,人心的腐臭敗壞與百無聊賴之中,兩個神話般的人物,透過崩毀肉身的血與痛,將自己昇華到幻境般的被愛與狂喜裡。每一拳都是在為沒辦法愛、失去了愛、渴望被愛而揮動,每一滴血都在為需要愛填補的空虛寂寞冷而噴灑,影片最後的對決極其震撼,同時噴湧著冷血與熱血,簡直歎為觀止。

五、《影裏》影裏

故事中關鍵的那句話:「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就要看向他的影子深處」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指的是一個人的存在,關鍵不在於他是什麼或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無法成為什麼或他失去了什麼。

故事似乎為從夏目漱石「草枕」、「後來的事(而後)」、「心」傳承而來的非人情角色,提供了另一層詮釋的方式,那是一種生命的主體藏在影裏,因為遺失、沒歸屬、無法成為,所以必須孤獨、飄蕩、無止盡追尋的旋律與情調。編導在刻意隱晦與跳躍的原著中,不僅抓住了暗湧的情慾與執迷,也透過對於自然景緻光影的捕捉,擴大觀看這個世界的影裏。

宇宙萬物的給予,是其光明的一面,而必然如影隨形的收回、剝奪與毀壞,則是我們看不清也不敢正視的暗影。不看一個人的影裏,便無法理解其無盡的渴望與絕望;不看這世界的影裏,便無法面對並接受,其中的虛妄與無常。

六、《1917》1917

刻意製造的一鏡到底假相,建構出絕對封閉的狀態,讓這段在戰場上的旅程,化為一種集體心理狀態的描繪,裡面種種光怪陸離、幽暗恍惚、魑魅魍魎,都是在這極端狀態下,人往自我內在深處不可碰觸角落的試探,猶如這場戰爭是將人類文明底層毀滅性慾望的釋放。

我們和主角一起被困在狹窄的視野中,外在的世界因而不斷向外擴張,變為無限巨大,存在變得虛無、孤絕而窒息,於是理解,那個封閉著我們的,是尋不著惡魔、聽不見神啟、看不到全景的無力感,因而只能躲在自己心裡仍稍透著光的角落安歇。出版商將派特巴克Pat Barker的小說「重生三部曲」搭著《1917》電影熱潮,帶著偽裝的原著假殼重上市,但這兩者的內在精神,卻還真是美好地隱然相繫。

七、《幻愛》

八、《南巫》

九、《85年的夏天》Été 85

十、《晨曦將至》朝が来る

十一、《雨天.紐約》A Rainy Day in New York

十二、《蜜蜂與遠雷》蜜蜂と遠雷

原本以為不可能改編成好看的電影(誰會想在電影院裡聽一段又一段的古典音樂),如果老套地用口述評介來推展劇情可能會變不好笑版的「交響情人夢」,沒想到精簡後光是指定曲和協奏曲兩大塊,就足以把幾個重要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藤倉大為電影所寫的指定曲「春與修羅」,從主旋律的詮釋到裝飾奏的觀點,真的純粹就用音樂塑造出四個角色對音樂的態度與感情,協奏曲的部分幾乎沒有用到旁觀者的評語,我想即使不熟這些曲子的觀眾,也可以從鏡頭的暗示和人物表情的微變,感受到他們在彼此啟發中找到光明出口的意旨,最後的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編劇把原著中馬薩爾彈的普三和亞夜彈的普二對調過來真的是厲害的選擇)完全讓人高潮到顫抖。

十三、《她們》Little Women

這一版的「小婦人」刻意以今昔交錯的形式來述說故事,明確地強化了屬於記憶以及書寫的成份,於是便能在熟悉的情節上,籠罩一層迷人的主觀與創作的意念,因而更讓我們看到那個在時代變遷的背景下,這個說故事的女子,在回想與述說之間流露的感性與感傷。提摩西夏拉梅與瑟夏羅南間的默契好到不行,編導葛莉塔潔薇應該讓他們繼續合作十部片,然後二十年後再重拍《長日將盡》。

十四、《大地蜜語》Honeyland

令人難以置信的紀錄片,題材本身就精彩得不可思議,而記錄下來的影像也美得讓人懷疑自己的雙眼,這是一場秘境探訪、是一場視聽饗宴、是一場自我與天地間關係的無言省思。

十五、《少年阿罕默德》Le jeune Ahmed

三個女性與唯一的真主。達頓兄弟Luc and Jean-Pierre Dardenne一如既往的近距離跟拍與純粹外在行為描繪,在這部作品中仍然發揮巨大的刺激與煽惑,青春期男孩無法預測的行為,讓我們看到如鋼索般在宗教族裔社群與依戀渴望迷惘之間遊走,觀眾在未知中提心吊膽,卻因為不斷揣想著他的動機與心境,所以一步步涉入編導引誘著我們進入的生命矛盾中。極端主義與恐怖活動是個模糊的背景,但透過這個男孩,我們得以稍稍對焦到其中,屬於人性的理解上。

十六、《真實》La vérité

十七、《戀愛倒帶中》Chambre 212

十八、《棕櫚泉不思議》Palm Springs

十九、《小魔花》Little Joe

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的變形版,女性的情慾壓抑,以及對於孩童的控制欲求,構成了故事底下湧動的恐怖幽魂。女主角節制的表演,以及看似純潔卻時露狡獪神情的男孩,完美地構成這幅詭怪圖像。

二十、 《美好拾光公司》La Belle Époque

將巨大虛擬的記憶(包括自身記憶或集體的歷史想像)轉換為明顯虛構的影像,可以讓人去正視並理解當下現實的狀態。有著極其聰明的劇本,揭露了一連串的虛構、虛擬與虛假,記憶可能是虛幻的,眼前可能是被設計模擬的,感情與感受也可能是被假意誘發或自我蒙蔽的,但總還是有些衝動是真的,有些共鳴是真的,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意義是難以被完全否認的,在虛與實交會的剎那,似乎可以碰觸得到,那或許是真或很接近於真的東西。

2020年最失望的電影:

(以下內容可能刺激產生不悅情緒,請斟酌閱讀)

一、《我們的相愛時光》The Souvenir

日舞影展大獲好評電影,蒂妲史雲吞母女合作演出。或許導演有超厲害的想法而我沒有慧根所以完全看不出來,就我的觀點來說,這是一個沒什麼東西可說、沒什麼想法足以鋪陳,於是把瑣碎雜念當作是細膩、真實、生活化的餿水之作,沒營養到讓人為她感到難堪,就像是全身都沾滿了腐臭的屎泥,卻還聲稱這是名牌設計師搞的新花樣一般。

二、《默愛》Ammonite

《春光之境》God’s Own Country導演新作,凱特溫絲蕾與瑟夏羅南演出同志戀人。如果想要知道,女同志之間的情慾與狂戀,在男同志眼中到底可以有多無聊,看這部片就對了。

三、《畢業舞會》The Prom

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入圍作品,梅莉史翠普、妮可基嫚歌舞演出。看完之後會覺得,湯姆霍伯Tom Hooper的《CATS貓》Cats好像也不是真的那麼糟。

四、《芝加哥七人案:警世審判》The Trial of Chicago 7 &《曼克》Mank

一者是大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執導的法庭攻防,一者是大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向經典致敬的影史幕後。電影都拍得好看極了,飽滿的時代感、犀利睿智的對白、高潮起伏的情節,看的時候聚精會神,完全被故事牽著走,但看完之後卻覺得空虛異常,那種人物的扁、事件的扁、政治意圖的扁,剝掉了該有的層次與複雜性,彷彿只是在宣揚創作者的某種單薄信念,回想起來直讓人感到尷尬。

五、《靈魂急轉彎》Soul

面對這種大家都讚不絕口,自己卻實在熱衷不起來的作品,發言批評總覺得好像是刻意在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說,當創作者把故事所企圖展現的尺度,拉到那麼大的情況下(全世界的靈魂都來自於那個投胎先修班),最後卻總結在一個中產階級自由派打高空、唱高調的自我催眠與自我安慰上,我還真他媽的怎麼想都不對勁。想想如果22號掉到新疆或西藏去(看來很像是),叫他在集中營裡或在自焚的時候,提醒一下自己,活著就是在享受生命的每一刻,看看會有多荒謬。

台長: 牛頭犬
人氣(1,7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