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16 15:17:35| 人氣2,7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褓抱筆記49】《相信孩子的能力》 從獨玩到自信成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本書修正了我一些觀念,最大的收穫是發現自己給了很多不恰當方式的對待,而嚇了一大跳。我自己很討厭被干涉及填塞,卻如此待他。我們好像經常在自己生命的歷史中,樂此不疲地重複著一些顯而易見,自己卻怎樣都無法發現的錯誤。

 

1112用書中方式讓小樹獨玩,頓時覺得輕鬆不少,也才發現自己在此之前都窮忙著,怕小樹無聊而給予過多資訊或玩具,塞滿他,像要塞滿自己一般。用書中建議方式換尿布,小樹有一次也很配合。我也好像終於可以停下來,好好檢視那個在育兒生涯中忙著全力奔跑的自己。這本書,陪我邁進育兒生涯的不同階段,而作者的理念,大部分是我很可以接受也願意採用的。所以真的很感謝同事A讓我認識這本書。


ps.第一篇序很好,第二篇序感覺帶入過多主觀批判,較不推薦。 


ps.本書有30章,所以書摘很長,可以尋找有興趣的章節閱讀,但誠摯推薦自己閱讀全書。 

【書摘】

前言 找到育兒的熱情

 

RIE教養法(嬰兒教養者資源,Resourcesfor infant Educators)。這是一種尊重孩子的教養法,由育兒專家兼幼教先驅瑪德˙葛柏(MagdaGerber)所創。p.20

 

「寶寶會自己學習而不必他人來教,會自動發展運動與認知技能,會溝通、會隨著年齡增長來面對不同的挑戰,甚至可以自主發起並引導遊戲,而且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p.20

 

「用一句話來說明RIE教養法,就是「覺察孩子的觀點」,我們感受到且承認嬰幼兒是獨特且獨立的個體。我們給予嬰幼兒必要的空間,讓孩子自由發展、表現自我,使孩子自己向我們展現他們的需求。p.21

 

「我們總是投射自己的意識,而不是確實辨別孩子發出的訊息。P.21

 

RIE教養法要求我們兼用直覺與心智,仔細觀察與傾聽,再做出反應。P.22

「葛柏的RIE教養法就是教你尊重孩子,這是對RIE教養法最好的註解。方法如下:1.誠摯地溝通。2.鼓勵孩子建立溝通技巧。3.邀請孩子主動參與育兒活動。4.鼓勵孩子自主獨玩,不干擾他們。5.容許孩子跟隨自己的發育時間表,自然而然地發展運動及認知技能。6.重視孩子的內在動機與內在導向。7.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心胸開放地接受並認同這些情緒。8.孩子需要有信心和同理心的領導人,以及明確的界線與規範,但不要給孩子羞辱、困惑、處罰與反省時間。9.讓孩子解決問題。10.了解父母身為典範的力量。P.23

 

第一章 寶寶無法告訴你的事(從出生開始)

 

「我們看待寶寶的方式,會塑造寶寶的個性與行為。P.27

 

「對待寶寶的原則:告訴寶寶正在發生什麼事、給予寶寶關注、觸碰寶寶時,尤其是親密接觸(例如,看小兒科醫生、洗澡或換尿布),寶寶會想要參與其中,希望有人鼓勵他專注於眼前的活動,而不是要求他看向別處,忽略正在進行的事、傾聽寶寶,別總是替寶寶決定(……寶寶跟我們一樣想要人們傾聽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改變。以下是寶寶的感受:請不要叫我安靜,安撫我的每一次哭泣。不要為了讓我不流淚,就往我嘴裡塞東西。我希望告訴你我的需求,而不是讓你自以為是地判斷我需要什麼。有時候我只是想在你懷裡哭泣,希望你了解我。請放輕鬆,我覺得你的存在給予我安慰,請你安靜傾聽,試著了解我。)、讓寶寶創造並展開自己的活動、注意寶寶喜歡做的事、坦率且相信寶寶。P.27-30

 

2章 與孩子連結

 

「「與孩子連結」代表我們不能受直覺、情緒與情緒與衝動擺布,必須先思考再行動:我們不想聽見哭泣聲、我們不想當壞人、我們為孩子的遊戲與學習努力、我們沒有耐心應付誇張、過度戲劇化和無理取鬧的行為、我們想儘快完成育兒任務、因為孩子好像沒有在聽,我們便不表達愛、欣賞、感激與道歉。P.32-37

 

「如果家長觀察、投入並享受孩子正在做的事,而不是忙著教導孩子做他們還做不到的事,那麼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都會輕鬆很多。──瑪德˙葛柏P.34

 

「育兒的關鍵在於陪伴、接受孩子。P.34

 

「無論何時,照顧孩子絕對要全心全意投入,假如你總是三心二意,從不專心,孩子即會永遠得不到你的全心照顧。──瑪德˙葛柏P.37

 

3章 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

「認同是能與任何年齡的孩子產生連結的方法。P.38

 

「認同不是同意或赦免孩子的一切行為,而是承認行為背後的感受。P.38

 

「認同能平息淚水與怒氣、以認同孩子取代批判與「糾正」,能夠培養信任,並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認同不僅可提高孩子的EQ(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還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除非你很確定,否則不要武斷地「指認」他們的感受…..)、認同幫助我們理解和同理、認同孩子的奮鬥,可能就是使孩子繼續前進所需的全部鼓勵、以認同取代一味的讚美,有助於孩子保持內心的自我引導、認同證明了我們有在注意孩子,使孩子覺得被理解、接受、深愛與支持。P.39-43

 

「讓孩子內心的喜悅自動激發。你可以微笑,向孩子表達你的讚美,但應節制以免過度。請不要拍手,也不要大驚小怪,否則孩子會開始向外界尋求滿足感。他可能會對讚美上癮,變成一個渴望掌聲的表演者,而不是一個探索者。讚美還會干擾、打斷孩子的學習過程,使他暫停活動,把注意力聚焦在你身上,有時甚至不再繼續之前的活動。──瑪德˙葛柏《你的自信寶寶》P.43」「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人們會忘記你做過的事,但是人們從不會忘記你令他們產生的感受。──瑪雅˙安傑羅(Maya Angelou,1928-2014,非洲裔美籍作家、詩人、舞者、演員及歌手)P.43

 

「我們都需要他人的理解。──瑪德˙葛柏p.44

 

4章 如何愛上換尿布

「換尿布時,記得放慢說話速度,讓孩子融入活動,而不是分散他的注意力。請邀請孩子協助你,讓你的手變成溫柔的「請求的雙手」,而不是匆忙的、有效率的雙手,這可使平淡無奇的工作,變成充實而滿足的享受。p.46

 

「以下的建議,可以使換尿布發揮最大的效用:從一開始就要尊重孩子;給予全心全意的、不分心的關注;尋求孩子的協助;保持彈性,敞開心胸,接受所有可能性;運用各種方法,讓孩子更參與其中;記住,你的目標是建立合作關係。P.49

 

「假如(家長)大多以緩慢、溫和、專注傾聽的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在情緒上即可應付家長偶爾的疏漏,甚至有助於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父母只是平凡人。──露絲˙安娜˙哈蒙德(Ruth Anne Hammond)《尊重嬰兒:瑪德˙葛柏的RIE教養法新解》p.49-50

 

「我們發現,若母親的雙手動作緩慢、以禮相待,孩子通常是最滿足、最快樂的。──艾米˙皮克勒博士P.50

 

5章 有益的悲傷

 

「我們已學會如何獲取事物,卻沒學會失去時該怎麼做。──約翰˙詹姆士與羅素˙傅里曼《一個人的療癒》P.53

 

6章 嬰兒的睡眠

 

「「睡覺」這兩個字,能將最想睡覺的寶寶吵醒。──瑪德˙葛柏p.57

 

「寶寶耳聰目明的程度,令人驚嘆。他們能夠辨認重複講述的字詞,理解我們的弦外之音,感受我們的情感和態度。P.57

 

「嬰幼兒有一種特殊傾向,會去抗拒父母的所有制式流程,我們極力向他們推銷的事物尤其令他們反感。P.57

 

「睡眠反映育兒最重要的原則:寶寶什麼都知道,是一個有行為能力而完整的人。他們在聽,在注意,在吸收訊息,無論我們想不想要,他們都已準備好,在每一次的互動中(再細微的舉動都一樣)了解自己的父母與生命。P.58

 

「以下有關於寶寶和睡覺的微妙重點:寶寶很容易受到過度刺激,因而過度疲倦(我們很容易低估寶寶的敏感度,但是請記住,他們還沒有發展出和我們一樣的過濾能力。想像你的感官開關隨時調到最高,沒辦法調小或關掉。這種高覺察力可使寶寶成為傑出的資訊收集者,但也代表我們可以適應的環境,對寶寶來講可能過度刺激,而使他們過度疲倦。……疲倦的初期訊號包括動作變慢、身體失去協調、偶爾眼神呆滯。);寶寶喜歡規律的作息與養成習慣(父母的選擇讓寶寶了解生活的定義。……我們的選擇具有影響力,因為我們所創造的條件會成為寶寶的習慣,進而形塑寶寶的需求。);如果必須改變日常作息,溝通與尊重是絕對必要的(1.發展溝通的關係;2.簡潔如實的告知寶寶,我們將做那些改變;3.支持、接受與認同;4.睡覺需要放鬆。)。P.58-63

 

「有一個不錯的睡前慣例,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實行,那就是一起回顧這一天。你可以說「我們今天去散步,後來下起雨,我們便回家吃中飯。」我們認為不重要的事可能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孩子吃了什麼、去哪裡、看到誰......回顧這一天能給予孩子安全感,使他帶著愉悅的心情上床睡覺。你也可以談談明天要做的事,把過去、現在、未來連接起來,給予孩子生命流動的連貫性。──瑪德˙葛柏,《自信的寶寶》P.63

 

7章 讓寶寶坐著的問題

 

1.自然發展大動作(寶寶的動作發展不可受限、不可協助也不可教導。……當寶寶的發育條件允許了,他便可以自然而然地發展動作,不受干擾。);

 

2.限制活動(在寶寶還沒成熟的時候,太早讓他們坐起來,他們便無法滾動、扭動、挪動屁股,什麼也不能做。);

 

3.習慣(寶寶喜歡持續做熟悉的事(我們為他們創造的習慣,很容易成為他們的「需求」。);

 

4.延遲或忽略運動發展的關鍵(如果寶寶沒有時間和自主權,你便不能期望他們的動作有什麼發展。如果父母總是讓寶寶坐著,寶寶有時甚至會跳過一些重要的發展(例如滾動、挪動屁股、爬行)。);

 

5.獨玩(扶寶寶坐起來會大大阻礙獨玩);

 

6.彈性、姿勢與模式(大多數的成人都很難盤坐在地板上吧?運動風潮興起,使更多人發覺打坐很困難,就像瑜珈流行起來,人們才發覺自己大腿後側的肌群不夠長。但是,如果你給孩子機會自己去尋找坐起來的方式,他們即可透過自己的發現與運動,以最好、最可行的方式,適當地改造自己的身體,他們當然也可學會如何控制脊椎和臀部的曲線、增加腳踝和膝蓋的彈性。若他們有機會做自己,便會展開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使身體的各種功能逐漸形成一個模式。──身體科學家兼費登奎斯(Feldenkrais,一種身體調節律動課程)教師 艾琳);

 

7.沒有經歷過渡姿勢(寶寶的運動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側躺」的過渡姿勢,寶寶學會側躺後,通常會發展出坐姿(我戲稱這個姿勢為「男性雜誌的插頁姿勢」)。);

 

8.急什麼?(我問過家長「你多大的時候學會坐」,而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記得。早坐的好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有「越快越好」的想法?既然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為什麼我們不能慢下來?為什麼沒有人在意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就緒或引發動機?。──瑪德˙葛柏)。P.65-71

 

「幼年的學習過程對往後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透過這樣的發展,嬰兒學會運用耐心、不懈的努力,使自己具備獨立做事的能力。在運動發展中,嬰兒學習趴臥、滾動、爬行、坐起、站立、走路,都不僅在學習動作,也是在學習「如何學習」。他從中學會自主行動、產生各種興趣,學習嘗試與實驗。他亦學會克服困難,為自己的成功而喜悅滿足,這是耐心和努力不懈的成果。──艾米˙皮克勒博士,《平和的嬰兒,滿足的母親》P.66

 

「即使嬰兒有發育遲緩的情形,還是要讓他們自由活動,讓他們順從自己內心的衝動,這看起來或許很基本,但對於他們生而為人無可妥協的自尊來說,卻是必要的。──露絲˙安妮˙哈蒙德,《尊重的嬰兒》P.68

 

「給妳的寶寶一個安全遊戲的空間,讓他自由活動,不要介入他的發展,不要扶他坐起來,也不幫他翻身。寶寶擁有與生俱來的慾望,會依序發展各種活動能力,他們天生具備「正確的」知識,知道該怎麼做。他們會以自己的步調前進,並從中得到樂趣。──瑪德˙葛柏P.69

 

8章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與注意廣度

 

「我們常常不經思考的干擾幼兒,主要是因為我們不重視嬰幼兒的所作所為。P.72

 

「生命的第一年是專注力的發展時期。以下有幾種方法可以培養孩子長時間的注意廣度(attentionspan):

 

縮減娛樂和刺激到最低限度(寶寶是習慣的產物,他們會習慣去期待娛樂,跟著周遭所發生的事物行動,而不是做真正出於需求的事。父母經常給寶寶刺激,不但會導致自己精疲力竭,過度刺激也會創造容易覺得無聊的寶寶。根據嬰幼兒專家瑪德˙葛柏的教導,寶寶不會自己覺得無聊,無聊的是父母。自己身體的活動方式、所見所聞、聲音、氣味、成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小事,都會使寶寶著迷。他們需要不受干擾的時間,才能體驗和學習這些事物。);

 

兩歲前不要看電視(電視和影片最會干擾孩子發展注意廣度,電視和影片會入侵、佔領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無法靈活地控制自己的專注力。這就好像你坐在世上最迷人的人身邊,視線卻不由自主地受到可惡的電視吸引一樣。對於電視問題的深度研究,我強力推薦一本書:《瀕危心智:為什麼孩子不思考,而我們能做什麼》珍˙希利博士著。);

 

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為了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寶寶必須有一個安全的空間);只有簡單而開放式的玩具和物品(除非受到干擾,否則寶寶通常會徹底研究每一件事物,例如拿著毛巾端詳上面的圖案,接著嘗試搖一搖、放在嘴裡咬、放在臉上,或把毛巾揉成一團。寶寶還無法理解的東西(例如波浪鼓以及其他會發出神秘聲響的物品),或只能讓寶寶被動地觀看、聆聽的玩具,以及只有單一功能的玩具(例如玩具電話與發條玩具),都可能使寶寶感到厭倦或過度刺激。這些玩具只會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而不會加強他們的專注力、研究熱誠與互動能力,就像電視和影片一樣。);

 

觀察(觀察寶寶而不要干擾他們。);

 

讓寶寶有選擇權;

 

不要鼓勵分心(專注就是力量)。P.72-76

 

9章 嬰兒遊戲是偉大的心智運作

 

「寶寶是自學者,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時間、自由,以及大人對他們「所作所為」的信任,這會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成年人總是忘記,世上的每個平凡細節對寶寶來說都是新的、刺激的,各種形狀、對比、聲音以及最微小的動作,都引人入勝。P.78

 

「我們要鼓勵的是主動學習、兒童主導的解決問題遊戲,以及創造性的實驗,而不是「正確做好」。P.79

 

10章 醫生、牙醫與理髮師

 

「難還有睪固酮驅動的衝動,會測試所有物品的破裂點,尤其是新玩具,而他們測試的結果可想而知。P.80

 

「告訴寶寶身邊發生的事,也告訴他將要發生什麼事。P.80

 

「寶寶迫切地需要可預測性。他們喜歡按部就班地控制自己將要參與的事。這讓他們稍微覺得世界沒那麼混亂,比較安心。P.81

 

11章 安撫黏人的小孩

 

「感覺被需要是一件好事,但直到我們為人父母,我們才知道,自己原來不懂得什麼叫作「需要」。瑪德˙葛柏貼切地指出,無論父母當下有沒有與孩子在一起,都會有一種「被限制自由的感覺」。在孩子的生命中,第一年(此時孩子更能覺察與父母的分離),以及早期的幾年,他們的主要照護者通常就是他們欲求的單一對象。黏人時期大多是孩子走向獨立發展的過渡時期(就像學走路)。有時孩子變得黏人,是因為他面臨陌生的情況或轉變(例如媽媽的期望)。P.84

 

「鼓勵自主性(我們看待孩子的方式,本身就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切勿反應過度(寶寶都是善於觀察而敏感的,這代表他們經常透過我們的反應和行為接收我們釋放的訊息。);自信地離開(一定要告訴孩子你要離開(偷偷溜走只會造成更多焦慮與不信任),說話的口氣要溫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這種情況。);不要說服孩子改變他的感覺(請一直認同孩子的感受,傾聽、支持,如果孩子想要,請擁抱孩子。孩子的感受是有份量的,需要被妥善對待。);先給孩子建立信任的機會,才能離開(而且最後一定要返回孩子的安全基地)(父母總是製造分離的人。孩子需要相信與你分離後,你會再返回(根據約翰鮑比的依附理論,孩子體驗分離所產生的信心,是形成安全依附的基本要件)。);欣然接納孩子的黏人(父母的需求和限制是親子關係的必要元素。父母對照顧自己(即使孩子不認同)感到有信心,對親子關係來說至關重要。……若我們接受孩子需要和我們在一起,並向他保證,我們絕對不會抗拒親近,便可以解除分離焦慮。因此,請盡可能立刻放下你的期待與私願,全心全意緊緊抱住孩子,想像有一天,他不想再坐在你的腿上(或是長得太大坐不住了)。嗯,沒事,先別想那些有的沒的。)。p.85-90

 

12章 育兒的神奇關鍵字及其十大用法

 

「瑪德˙葛柏特別讚揚一個字詞的力量,這個字詞是她愈兒理念的基礎,反映她對於嬰兒天生能力的核心信仰。她尊重每個嬰兒獨有的發展時間表,滿足嬰兒親身體驗、親自掌握的需求,讓嬰兒成為具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且能表達情感(有些情感是我們很難見證的)。這個關鍵字可以了解嬰兒,為全年齡的人類提供愛、關懷與信任,是實用的工具。這個關鍵字就是等待。以下是等待的運作方式:等待嬰兒的發展,包括運動、學習上廁所、語言等學齡前技能的發展(正如瑪德˙葛柏常說的:「孩子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就緒。」準備就緒的孩子做得更好(你可以把這句話貼在保險桿上面嗎?)他們完全掌握自己的成就,因而建立了一生的自信。);不干擾,只等待(這樣一來,你傳達給孩子的訊息就是,你很重視孩子所選擇的活動(因此他會重視自己的選擇)。);等待問題解決,並允許孩子在建立應變能力的過程中奮鬥與受挫,這樣最後通常會導向成就。」;等待發現,而不是把新玩具展示給孩子看,也不是告訴孩子玩具該怎麼玩。(教導孩子,等於永遠奪走他自己發現的機會。──兒童發展學家皮亞傑(1896-1986));等待和觀察(請你在下結論之前,看看孩子到底在做什麼。);等待衝突的解決辦法,並給予寶寶機會,讓他們自行解決同儕問題,只要我們保持冷靜和耐心,他們通常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自己處理的結果。而且,大人看起來像衝突的事件,在嬰幼兒眼裡,往往可能只是「一起玩」;等到孩子準備就緒,才能介紹新活動給孩子(……過早分享從來不是一件好事,耐心一定會有回報。當寶寶哭泣的時候,等待可讓你更深入地理解寶寶的需要。多數人會跟隨本能衝動,想要盡快平息孩子的眼淚,然而,我們必須停止將自己的需求頭設在孩子身上,不要假設孩子有和我們一樣的需求,兒要真正了解孩子想要傳達什麼。);等帶孩子的情感表現,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充分處理自己的情感;等待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將我們的想法強加給他們,鼓勵孩子成為有耐心的思考者和腦力激盪者(無聊只是想法產生之前的過渡期(有時候甚至是靈感的泉源))。P.91-

 

13章 容許孩子成功

 

「成年人與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很難發現自己的行動已經悄悄支配了遊戲。P.98

 

「試著清空自己的期望和預測十到十五分鐘,盡量客觀地觀察孩子。另外,如果孩子希望與我們互動,我們應該照做,但保持最低限度的反應,以免過度介入。兒童照護者練習這種觀察方式,即可得到寶貴的洞見,進入孩子的心靈。看著孩子全神貫注地探索環境、與同伴互動、做自己設計的活動,會令人驚奇又有領悟。P.98-99

 

「瑪德˙葛柏說過,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把手裡的東西拿給你,表示他信任你。P.100

 

「如果我們幫孩子做一些他原本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等於是在剝奪他的重要學習經驗,並沒有真正幫助到孩子。P.101

 

 

14章 遊戲的治療能力

 

「兒童會本能地利用遊戲來處理環境造成的壓力與內心衝突。遊戲治療會幫助他們釐清可能遭遇的混亂,紓解擔心和恐懼,這對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還無法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P.103

 

「可以用以下方法鼓勵孩子的遊戲治療:1.拋開成見、期望與遊戲程序;2.盡量到室外;3.培養自主遊戲的習慣(寶寶天生愛好遊戲,但必須靠大人才能養成遊戲的習慣,使遊戲成為寶寶一天的基本要素。……做我想做的事,就是遊戲治療的關鍵。你可以將寶寶放下,讓寶寶躺著,觀察他的反應,如果寶寶有所埋怨,便告訴他你聽見了,問他需要什麼,是不是想要被抱。不要直接抱他起來,或做其他動作,有時候寶寶跟我們一樣,只是想要被傾聽和理解。);4.觀察、學習、欣賞。。p.103-105

 

15章 阻礙獨玩的七個迷思

 

「兒童主導的遊戲具有舉世認同的價值,也是少數幾個育兒專家與一般人都認同的方式。獨玩可以造就高行動力的快樂孩子,轉而使父母變得更平靜、快樂。而且獨玩是依循天性的,創造遊戲的慾望與能力是與生俱來的。P.106」「獨玩迷思一:嬰兒做不到(嬰兒期是極度依賴的時期。即使如此,我們仍應容許嬰兒從生命的初始開始就為自己做些事情。──瑪德˙葛柏);獨玩迷思二:如果把嬰兒放下來,他就開始哭,表示嬰兒一定不想玩。(嬰兒一放下來仰躺就開始哭,通常是因為下面幾個原因:1.突然把嬰兒放下,沒事先預告;2.嬰兒已經習慣被大人撐著、揹著或固定;3.父母將孩子放下來就立刻離開。);獨玩迷思三:玩的意思是「做」一些事情;獨玩迷思四:封閉式遊戲區是受限的監獄;獨玩迷思五:獨玩代表讓孩子孤單。(培養兒童自主遊戲的最高價值,在於父母因此學到新的方式,可以享受與孩子一起玩。);獨玩迷思六:當孩子沮喪或要求幫助時,我們要為他們解決問題;獨玩迷思七:娛樂孩子、與孩子遊戲,是父母的職責。p.107-113

 

16章 養成嬰兒健康的飲食習慣

 

「人類是習慣的動物,孩子生命的頭一年是最容易建立健康習慣的時機。P.114

 

「瑪德˙葛柏的餵食建議:放鬆,享受奶餵或瓶餵(1)嬰兒再度得到關愛(奶餵或瓶餵時嬰兒若得到足夠的關愛,他們便可享受獨玩時光)(2)嬰兒學到吃東西要專心(不專心餵食的父母,會教導孩子忽視飲食經驗)(3)最重要的是,孩子會感受到尊重與重視,父母要求孩子積極參與餵食經驗,而不只是被動地餵食;

 

集中注意力,小心不要過度餵食(在餵食期間把注意力放在嬰兒身上,也會幫忙嬰兒發展內部訊號……「專注力」在奶餵的時候比較容易形成);

 

盡量不要把食物當作安撫工具;

 

食物份量要小,而且不要「再吃一口」;

 

吃飯不坐高腳椅;

 

無論何時何地,吃飯一定要坐好,不可狼吞虎嚥;

 

不要邊吃邊玩,邊玩邊吃;

 

別過度擔心;

 

以身作則,健康飲食。P.114-120

 

17章 鼓勵幼兒說話的最佳辦法

 

「1.         從一開始就建立雙向溝通;2.用真誠的聲音與第一人稱(與寶寶說話,要使用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對話模式。);3.講述真實的、有意義的事(說話不是用教的,而是需要運用與練習。);4.互動式讀書與說故事(互動式讀書是指不要預設立場,而要隨著孩子的興趣反應);5.慢慢來(我們慢慢來,孩子們才能聆聽、理解);6.放輕鬆、有耐心;7.不要測試(要讓孩子開口說話(或做任何事),最需要我們的信任。但如果我們測試孩子,即會失去孩子的信任,亦不夠尊重孩子。瑪德˙葛柏有個經驗法則:「別問孩子你知道答案的問題。……我們常會興奮地到處分享幼兒說話的可愛語調,但承受表現壓力的幼兒會更不願意開口說話。」);8.牙牙學語也是說話(「修正和無視」會遏止嬰幼兒的語言發展,請注意。……「孩子開始學說話,常會用同一個名詞來泛指一群相似的物件」。──約翰˙霍特,《全時間學習》,換句話說,幼兒把每種動物都稱為「狗」,不代表他不知道其中的差異。)P.122-128

 

18章 培養創意:學會閉嘴

 

「只要我們不指揮、不批判,創造力的流動會更自由。P.130

 

「不要為孩子描繪藍圖。──比芙˙博斯(Bev Bosp.130

 

「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有時我覺得自己必定是對的,但我不知道原因。──愛因斯坦p.131-132

 

19章 「實況轉播」孩子的爭執

 

「要以「非批判性、只說事實、口語表達」的方式,支持嬰幼兒發展新技能。實況轉播員不批判、不修正、不羞辱、不責怪、不投射個人情緒。我們只需保障孩子的安全,在旁觀察並說出他們的所見所聞,提供孩子開放的空間,等待他們自己解決問題。P.133

 

「實況轉播有五大好處:1.我們做得越少,孩子思考、學習得越多(少即是多);2.提高信任感(應該發生什麼就發生什麼,我們不為孩子解決問題,不養成孩子的依賴性,而要養成孩子的應變能力與自信);提醒我們不要批判或偏袒任何一方(實況轉播使我們放下天生的批判與投射傾向。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每當我們批判孩子或其行為,就會造成羞辱、內疚與距離,使親子關係出現阻礙,破壞孩子的學習和自信。……透過實況轉播我們證實,接受現實的狀況可幫助我們擴大視野、敞開心胸。);4.鼓勵孩子不要自認為是加害者或受害者(大人的過度保護、羞辱或選邊站,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問題。);5.幫助孩子對情勢能有更清楚的認識,教導孩子語言、社交與情緒智力。」

 

20章 幼兒與分享

 

「分享是至關重要的,世界的未來取決於孩子的慷慨精神。P.139

 

「幼兒想要他們看見的東西,他們看見的東西就會變成他們的。「我的」一詞代表:我看見、我想要、我正在使用。p.140

 

「給予和接受玩具成為社交行為,這是嬰兒與其他嬰兒接觸的初步嘗試。P.140

 

「「實況轉播」是指,以就事論事的方式,認同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要有責怪的意味。孩子感覺到大人的理解,往往會平靜下來。P.140

 

「幼兒的世界沒有壞人也沒有受害者,有的只是孩子藉由各種行為實驗來學習的社會行為。P.140

 

「當嬰幼兒有機會進行不受干擾的社會化,他們會嘗試各種選擇。P.141

 

「自學學到的無論是分享或緊抓不放,都會與孩子共存很久。──瑪德˙葛柏,《你的自信寶寶》P.141

 

「孩子經常表現出,自己有興趣的是與另一個孩子的互動,而不是玩具本身。P.141

 

「那麼,我們該如何教孩子與他人分享呢?1.成為慷慨的模範;2.孩子表現得慷慨便加以認同;3.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有耐心,並且相信我們的孩子將學會分享。p.142

 

「當孩子開始對別人產生同理心,孩子就會分享;而同理心的塑造,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耐心與信任。P.143

 

21章 上廁所訓練的問題

 

「孩子準備就緒,便會自我訓練。我們只須耐心等待,創造認同孩子需求的氣氛,讓孩子可以啟動從尿布到廁所的轉化過程,輕鬆掌握如廁技巧,獲得屬於孩子的自主權。孩子的身體、認知及情緒三者兼備,正是關鍵。身體:必須具有大小便的能力,能夠控制肌肉。認知:必須充分了解他們應該做什麼。情緒:必須準備好放棄一種較舒適的狀態(亦即隨時可以利用尿布排尿和排便的狀態)。P.145

 

「在孩子開始顯露上馬桶的跡象之前(孩子告訴你他尿尿了;孩子想要立刻換掉濕尿布;孩子在尿前先跟你說),不妨先準備一個小便盆。而且每個照顧孩子的人都要有所準備,千萬別要求或催促孩子用便盆。P.146

 

22章 世上沒有壞孩子

 

「幼兒的脫軌行為並不可恥,也不需要懲罰。孩子可能是想要引人注意而哭泣,想要睡覺而胡鬧,或許他們的行為只是提醒了父母要更堅定,設下的規定要更有一致性。這是孩子們在測試自己剛萌芽的獨立性,是不可壓抑的,他們想要掙脫界線,同時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安全無虞、沒有越界。P.148

 

「孩子必須守規矩,這是毋庸置疑的。嬰兒專家瑪德˙葛柏說:「不守規矩,不代表父母仁慈,而是疏忽。」P.148

 

「健康而有效的管教才是關鍵。幼兒期是磨練父母教養技巧的絕佳時期,可為孩子的未來提供誠實、直接、富有同理心的領導。以下是指導原則:1.選擇在幼兒熟悉的環境,給予實際的期望(寶寶熟悉的日常慣例使寶寶能參與人們對他的期望。這就是管教的開始。);2.不要害怕,也不要責怪自己(不要為孩子的行為貼標籤,反之,應該在錯誤行為萌芽之際,先若無其事地制止。……他是以幼兒的方式尋求他所需要,卻沒有得到的限制。);3.在當下從容反應,表現得像個CEO(為孩子設定界線(行為限制),需要一些時間找到適當的口吻);4.以第一人稱說話;不要用「暫時隔離」的管教方法(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行為不妥,通常表示孩子累了才會失去控制,此時父母必須帶孩子離開現場)。;6.後果(當一個三歲孩子藉由前述的方式自然地體驗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即可學會守規矩。);7.孩子想哭就哭,不需要受限制(孩子的行為須要受限制、守規矩,但他們對我們設下的界線與規則等,當然會產生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合該被允許,父母甚至應該鼓勵孩子們表現出這些情緒。);8.無條件的愛(管教孩子守規矩的時候,若收回關愛,等於是在告訴孩子,我們的愛與支持瞬息萬變,會因為他暫時的行為不檢而瞬間消失。……美國教育家艾菲˙柯恩2009年於《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有時家長說「我愛你」意思是「照我說的去做」〉(When A Parent’s ‘I Love You’ Means ‘Do As I Say’),他探討這種條件是教養所造成的傷害,會使孩子反感,不信任也不喜歡父母,還會讓孩子感到內疚、羞愧、喪失自我價值。);9.絕對不要打屁股(真正的愛不會故意讓兒童痛苦,但不幸的是,孩子往往嚐到愛與傷害的關聯。我們愛孩子,不代表要無時無刻讓孩子快樂,避免親子的權力鬥爭,是指我們要做全天下最困難的事:真心誠意地向孩子說「不」。孩子需得到我們直接而坦白的回應,才能夠內化是非概念,並發展出真正的自律,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如同瑪德在《親愛的父母:懷著尊重照顧嬰兒》(Dear Parent-Caring forinfants With Respect)一書所說:「教養之目的是養成孩子內在的自律、自信與合作的喜悅。」)。P.148-154

 

23章 界線爭奪戰(三個常見原因)

 

「孩子需要徹底的安全感。事實上,太多自由反而會使孩子感到完全的不自由。P.156

 

「父母要設定有效的界線,使自己得以享受孩子的幼兒期(其實是讓父母生存下來),則必須習慣這種基本的動作平衡:我們滿懷信心地設定界線;孩子表達不滿(還有無奈、失望、悲傷、生氣、暴怒);我們在風暴中屹立不搖,有耐心地接受和認同孩子的不滿。孩子經常測試我們的底線,因為他們本能地知道自己需要我們冷靜、有信心地反應,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釋放內心不舒服的浮動情緒。我們接受這些情緒,可紓解孩子的測試需求,這是可深切表達母愛與父愛的方式。P.156-157

 

24章 小孩對守規矩的想法

 

「讓我成為你的盟友;不要因我的反應而害怕設定界線;告訴我真相;不要生氣憤怒;如果我一直重複同樣的行為,是因為我還沒明白;從我的觀點來思考,並且盡量認同……(世界上沒有錯誤的慾望與情感,只有錯誤的表達方式。);請記住,我不想當老大;請給我很多「肯定」;讓我成為問題解決者。P.162-165

 

25章 自然而然讓幼兒守規矩

 

 「把孩子視為一個「人」(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是有感覺、有知覺的人,準備要與我們建立一段坦誠、溝通的關係。透過相互尊重的關係,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更願意傾聽與合作。另一方面,我們試圖使人去做我們想要的事,這或許偶爾有用,但這麼做並不會使我們喜歡彼此,也不會真的教導對方什麼(或許只有不信任)。我們當人父母,身為溫柔的領導人,指導、身教、展現、示範並幫助孩子做出適當行為,都是孩子是否守規矩的關鍵。);

 

重新定義什麼是有意義的時間(……他們需要保證,擁有我們的認同和支持;它們需要抱怨、抗拒、跺腳、哭泣,以表達負面情緒;他們想知道自己有領導人,在他們說「不」的時候,會幫助他們遵守規則和界限,而不會被它們的不滿嚇倒。)p.166-170

 

26章 讓孩子對你生氣

 

「讓自己的孩子知道,即使他們生我的氣也沒關係,我不會離開。P.174

 

27章 容易遺忘的禮物

 

 

台長: 圓恩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