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尼可 C.W. Nicol─著 呂婉君─譯 序曲文化
這一本書有著可愛的插圖封面,不知道是哪個同事推薦的,只記得場內的圖書館買進來時,一看封面就令人興起想讀它的衝動,當然有時封面是會騙人的,這本書為例外之一。
我隔了很久,才從圖書館裡把它找了出來。一翻開就很喜歡,他是一位住在日本的英國人,在《每日新聞》的專欄中以春、夏、秋、冬的時序分享著他對自然的感動以及人類破壞生態的省思。序言裡說:「人類不依賴自然是不能生存的,因此自斷命根是愚蠢的,這不是誰都了解的道理嗎?尼可的另一個魅力,就是他的溫柔。那蘊藏在他對生命的關愛、注視著自然之美和驚異之處的溫和目光中。活著有必要的正是那天經地義的感覺以及溫柔,尼可至今為止都不斷的闡述著這個道理。要去調和而非破壞自然、找出人與大自然更加和諧的共生方式,正是他畢生的職志。」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不得不採取法律或罰款的強制手段就不能守護自然的話,那樣就錯了。唯有每一個人都抱持著正確的心態,才有辦法解決問題。」最後這句話,給了我深深的鼓舞。這不正是解說員可以努力的方向嗎?
你喜歡種樹嗎?作者提到,「在溫哥華,觸目所及都是高聳並立的老樹,各式各樣、種類繁多。對於幾十年前種植這些樹木的人,他們的眼光及先見之明,我唯有感到佩服而已。」原來,種樹也是一種眼光。
書的後半部,比較偏向於保育與政治、商業掛勾之間的拉扯。這是很現實,卻也很重要的部分。看著作者寫出一篇又一篇這樣的文章,你可以感受到彷彿每一分鐘,都有一塊大自然被利益吞沒,好像完全來不及為它們發聲,它們就被處以極刑了。「和好朋友舉杯對飲時,雖然已乾掉了半瓶威士忌,但『還剩半瓶喔!』我心裡突然浮現這個反叛的聲音。截至目前為止,以及從今而後的日子裡,我都想要保有這種批判的思考模式,即使一直一直往壞處想,發現自己在白費力氣,也沒辦法。因為我們自己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必定只有靠自己的這雙手,才有辦法守護。我,願意保持著這個信念!」只有我們心中堅持著什麼,希望才有成真的一天!
尼可還說:「我曾經歸納出冠上自己名字的『尼可的法則』。簡單地說,就是這麼回事──每當有人在地方政府的許可之下,進行大規模的環境破壞行為時,背後必定牽涉著官員貪瀆的骯髒行為。雖然大家都不會說出來,但是某處必然有黑金在流動著。」保育這條路,似乎總有著層出不窮的打擊、無力,卻又必須時時滿懷信心以待。利益和永續之間的不間斷拉拔,何時會有個平衡生出?在這,為那些默默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的人士們,致敬。
我最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對話,是與一個遊覽車司機。解說員在帶隊離開梅峰場區的行程,有時候就是搭乘學員的車一起,那時的工作除了負責學員的行程安排、沿途解說,還有就是得陪司機聊天。所以,也碰過各形各色的司機呢!事實上,我不太會講話,所以要是碰上不喜歡的言談、或對話不投契的司機,有時我就很没用的沉默了。
這個司機主要是發出他的「生存論」:也要讓我們有錢賺嘛!你們農場都不給司機回扣,我們這行大部分就是靠這個生活啊!這樣誰要幫你們載客人來啊?(還好,大部分都是客人自己指定要來);往合歡山的道路應該開寬一點啊!現在台灣不是在發展觀光嗎?路不開大一點,怎麼發展觀光?如果什麼都要以保育、生態著想,那不是要讓大家都沒飯吃了嗎?…..,好熟悉的言論,大概許多大型開發案,一面對到環保人士的抗議,就會發出類似的論調。應該是可以有錢賺的,只是這錢要賺得長、賺得久,還是大賺一筆,往後卻無以為繼?而賺不賺錢,也許和自己工作的態度也有關,我是這樣以為的。以這個司機為出發,就可以看出社會上還有多少抱持著謬誤觀念生活著的眾人了,就像我回家最不能忍受的事就是,我媽每次一抽衛生紙,不連續拉個五張不收手。因為她有潔癖,大概覺得這樣比較乾淨。所以她每次抽衛生紙的時候,我只有在一旁尖叫的份:「妳….妳..幹麻又抽那麼多衛生紙啦!」可是我也沒辦法怎麼改變她。關於這樣的部分,好難。所以我一直都慶幸及珍惜著,還有人願意花錢來聽我想辦法在他們心裡種下些許對自然稍稍和善的理念。那不是好幸福的事嗎?至少還有可以著力的所在!
作者提到他小時候發現了一處有水獺的河灘,因為擔心洩漏秘密,替水獺惹來殺身之禍,而認真的保守著秘密,只是每天偷偷的去看望牠們。直到有一天因為看水獺太晚回家,必須誠實交代行程,而在取得媽媽答應不告訴他人的承諾後,才說了出來。結果隔天媽媽去小酒館喝酒,微醺之際,忍不住炫耀起自己兒子多喜歡大自然,之後是一隊獵人走向那處河灘,讓水獺就此消失。類似這樣的情形,台灣也存在,例如發現了某種稀有蘭花,而堅持不告訴他人所在位置,除非是同好,有時連同好也不講。畢竟,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會不會成為那個劊子手?應該說,大家對環境、生物的認知和愛護的心都還不夠,不然又怎會有這般的情況發生呢?
書裡頭也有我並不全然贊同的論點,卻汲取著能產生共鳴的角落。還有,它讓我想起了中村的狗屎事件,透過這位外國人的描寫,你會發現日本的垃圾問題、黑金問題等一點都不比台灣遜色(當然,這没什麼好五十步笑百步的),但為什麼中村可以這樣講台灣?除了台灣人本身對環境真的不具有什麼美感的對待外,是不是還有些許自悲的心緒?那麼,就趕快開始吧!許我們自己一個乾淨、美麗的台灣。
看這本書,會有「許多對於生態保育的努力、挫折,都有人去付出、嘗試,踩在前頭疾行著了」的感觸。它感覺是很微薄的力量,就像認真仔細的資源回收,只有少少人是真正貫徹著的。但卻可以期待,終有一天,以小成大!而哪天,當你旋開水龍頭,可以追想著水是從哪座森林中而來?或許,這就是一種進步了。
最後,農場有個讓我很喜歡的地方──可以拆卸,以簡易溫室支架完成的「員工車棚」,是最早的場長康老師曾提過:「當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裡時,可以拆一拆帶走,不要留下東西。」就像書中提到,一群採礦的粗工,也毫無怨言地遵守著露營的規則,「因為即使是他們,也明白離開的時候要讓營地維持來時原有的狀態。」我喜歡這般的天地開闊。跟隨著作者的筆觸,或嚴肅、沉思、自語、幽默…….,而一種“正確的心態”,也緩緩的走向了你心深處。08022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