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4 04:00:00| 人氣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個體化與個別化的美與藝術

        個體化者,本質或存在各藉對方為存有物也,如人或藝術品的誕生及創作,此即美與藝術也。個別化者,萬物個體化的誕生了,在共相中,或群體中,人無法像在沙灘中的一粒沙或從天而降的一滴雨,(水蒸氣好不容易熬成雲而成雨滴)他仰望超越與現實超越,這就是個別化,乃謂美與藝術的最高境界。唯,用什麼形式?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方法?呈現此,此即美,餘皆謂藝術,這就是孔子之美。因此:西方哲學還沒有歐陸與英美南轅北輒的分歧,弗列曼才把這次事件看作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轉捩點,並以為這個轉捩點是直接與康德哲學的爭辯關係密切,這與後來一般以為的、英美邏輯實證論的分析哲學是肇端於英國經驗論的看法截然不同,這就是弗列曼這本書的新意所在。海德格以為康德《第一批判》主要的目的並不在知識論,而是在存有論,為的是為形上學建構一個穩固的基礎,他說這從康德在寫完《第一批判》第一版以後緊跟著寫《未來形上學的導論》(Prolegomena)可以直接看得出來;海德格還強調先驗構想力(transcendental imagination)與圖式論(schematism)的重要性,把它們詮釋到自己哲學體系的「存有」與「時間」裡(他自己對於「存有」與「時間」的解釋結果也遠離了康德哲學,更不再是胡塞爾的現象學,雖然還是帶有康德哲學與現象學底痕跡)。海德格因此反對以卡西勒為主的馬堡學派(以及新康德學派的另一支西南學派).丟棄掉純粹直覺(pure intuition)底獨立意義,把康德《第一批判》「直覺」與「知性」的兩支認知能力化約成只有「知性」一支而與自然科學緊密地接榫,他以為那樣對於《第一批判》的詮釋將失掉康德為「存有論」建立基礎的原義,是有很大的偏失的。[1]判斷力批判所依據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大自然所顯示的目的性。大自然處處顯示著目的,萬物藉着內在的法則而追求自己的目的。因此,自然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統一的整體。其秩序性和統一性則是導源於一個偉大的智者,我們對於自然界的判斷即是以此原理為基礎。大自然的秩序令我們感覺快樂,其混亂令我們感覺不快樂。令我們感覺快樂的對象是美的,令我們感覺不快樂的對象是不美的。目的性分兩種:一為形式的和主觀的,一為實在的和客觀的。前者為美的判斷的基礎,後者為目的判斷的基礎。因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大自然或可感的實在,另一個是自由或超越的實在。並且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看一道鴻溝,由前一個世界過渡到後一個世界,只憑理性之理論的應用,是不可能的……在哲學思考上,從一個世界過渡到另一個世界應該是可能的。換句話說,我們要在自然哲學(理論哲學)與建基於自由的道德哲學(實踐哲學)之間尋得一座橋樑。這座橋樑即是判斷力批判,藉此可以將以上哲學的兩個部分統一起來[2]此皆在探討自我如何可能?自我在哪裡?要到哪裡去?此即康德《三大批判》的要點,海德格及黑格爾等皆接著說,佛洛依德的發現是自我或潛意識,由是展開別開生面的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世界,更細膩意識而究詰康德的不可究詰說自我。但是,佛洛依德的自我卻是悲劇的誕生。然而,序1[3]本書之吸引人完全在於他那對於藝術之本質與藝術創作之心理過程的睿智而深入的考察。至於本書中所揭槳的戴奧尼索斯與阿彼羅的兩種精神更為後來的美學家立下「悲壯」與「優美」之兩種分類的楷模。序2-3所謂悲劇的精神是什麼呢?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美學的,一是人生哲學的。但尼采說:戴奧尼索斯所給我們的啟示卸是什麼都行,就是不能做一個失敗主義者。且悲劇乃是一種戴奧尼索斯之內觀與能之阿波羅式底體現。亦即,一為戴奧尼索斯內在之藝術衝動底熱烈的表現,而輔之以阿波羅之冷靜的修正。沒有前者,藝術將毫無生命感,甚至根本就不成其為藝術,而若沒有後者則藝術之創作無法傳達。因之,它們二者乃是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的。尼采又說:悲劇乃是倫理學上的基礎,是人類不幸底辯護,在事物心中的悲劇乃是宇宙心中的矛盾。這便牽涉到形而上的問題了。總之,尼采所一再強調的,其後乃變成其超人思想的,實即根源於此書中所闡明的普羅米修士及其兄弟阿特拉斯之高尚的行為及悲慘的命運。普羅米修士為了給人類帶來光明,乃從天上盜來了火種,因此受了天神之處罰、被兀鷹啄食而死。而阿特拉斯為了將人類的世界推展的更遠更高,也被天神罰以托着天庭的苦行。悲劇足夠使吾人深信:既使是再醜惡再乖蹇的事(命運),也不過是自然之一種美學上的遊戲,因此凡是存在此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有其正當存在的理由。因此痛苦本身便是一種愉悅,所謂悲劇之喜感是也。所以尼采說:原始的戴奧尼索斯的愉悅,甚至是在痛苦呈現的正恁麼時也是經驗到愉悅的,此乃悲劇之來源。案:就此,尼采的悲劇不同於佛洛依德的悲劇,後者乃徹底悲劇的伊底帕斯情結。


[1] 這就是存有(同一性- -渾沌)的遺忘,從存有開始,越走越遺忘了存有,乃一路不斷的分析切割捨棄,整體性(同一性、生命、「身+心」及忎)一旦被切開,(直覺比擬切開)就再也組合不了了。物理切開,可以膠合。但是,這只是假象。化學切開,在氧化還原的意義下,還可以還原。生命切開,在保存生命的完整性及未死亡前切開,于生命自我保存的意義下還原,還原或移植是深具意義的,猶抽刀斷水而船過水無痕。最有名的例子即接枝及壓枝移植生殖,其次即細胞或器官移植。然而,生命切開若缺少了前述的兩個大前提,生命切開即如物理、化學切開,生命切開及其後必殆矣。仁的仁與不忍,闡釋的就是生命的如此尊嚴,面對如是的生命尊嚴,我們只有尊敬與謹慎矣。既尊敬生命的完整性或整體性,﹝生命的每個片段或階段,都緼含著生命的完整性或整體性,如種子→根芽→枝葉→枝幹→開花結果→仔→子,每一個片段或階段都緼含著前述的生命完整性或整體性。如花,花即開花結果→仔→子→種子→根芽→枝葉→枝幹→開花結果,生命最小的基礎完整性或整體性即DNA。﹞更謹慎於生命的死亡,時時告誡自己生命不能斷送在自己的手上。(他人的自我,更千萬不能斷送在自己的手上,既使擾都該避免,此之謂人性本善的惟敬惟和。)在此一大前提下,忌刀,聽看問把脈的診斷,藥引、本藥與後帖的祖傳秘方藥到病除,是謂仁心仁術,此即中醫原理也。因此,大自然最有名的切開即誕生與剪臍帶,最有名的還原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百花齊放,蝴蝶雙雙翩翩飛舞,蜜蜂忙碌於花叢中,生命的珍貴、喜悅與美即此,存有的〈乾〉〈坤〉個體化即此,(大生與廣生)存有的〈乾〉〈坤〉個別化亦此。﹝有教無類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之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乃:我之所以為自我者,更自我之所以為自我者也。醫病看診,藥到病除,這是小仁的仁心仁術。大仁的仁心仁術乃:個體化後的個別化見群龍無首吉培育自我而如其仁的呈現自我也。所以,康德哲學的要點即個體化與個別化的闡釋,其卻冥冥的預設著闡釋。

[2] 孫振青著︰《康德的批判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73.9初版,頁308309

[3] 尼采著,李長俊譯:《悲劇的誕生》,臺北:三民書局,61.5再版。

台長: 楊冀華
人氣(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