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期望自己是怎麼樣的存在或活著呢?
自己現在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或活著呢?
自己的這兩種存在或活著有著什麼樣的落差呢?
這樣的落差,我能接受或忍受嗎?
如果我不能接受或忍受,能夠改善嗎?
有必要改善嗎?
如何改善呢?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要回答上述的問題,我們得先回答下列的問題:
現在的存在或活著可靠嗎?
這個可靠的存在或活著,我能靠多久呢?
如果不可靠,我該怎麼辦呢?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存在或活著
最少有個起碼的保障呢?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什麼叫做起碼的保障呢?
那就是靠自己不靠別人的存在或活著!
我們要如何的靠自己呢?
所謂靠自己
絕不是偷拐搶騙或耍賴,
更不是勒緊腰帶的不吃、餓死。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最少先讓自己有工作做,
這就不會勒緊腰帶不吃、餓死或偷拐搶騙,
這就是靠自己的第一步。
其次即同時的充實自己,
讓自己靠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強,
甚而多方的靠而強。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這樣
自己就開始建構了自己的信心,
更由是對未來便充滿了希望和喜悅,
漸漸的就可以讓別人靠我們了
甚而讓國家靠我們,
更甚而讓人類或存有靠我們。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這就是自我的價值與意義
我就從我
經自己而自我矣
由是而為我們存在或活著的義意
意義就由此開拓
意義更由此而真實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因為
就在我們一步步訓練自己的靠自己時
自己就開始逐漸的訓練了自己
讓自己走出了我
我不再是依靠父母的兒童
我已經是自己了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再一步步的訓練自己地充實自己
讓自己叫別人靠
這時候自己就開始有自我了
當自我是公司、家族或國家依靠的對象時
自我就是性了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當自我是人類或存有的依靠時
自我就是德了
德就是人類及存有的英雄
我已不再是一般老百姓中的我了
我也不只是一群出類拔萃的自己
我已經是走出我與自己的自我了
我們能這麼樣的期待嗎?
然而
德是什麼呢
我們先從魂魄這個辭來看
魂魄
它是由魂和魄兩個字組合而成
別小看中國的字
每一個中國字
都有著自己的歷史
它更是一種哲學思想或信仰
譬如仁、無、空等
那就更別說辭了
因此
字、辭在中國
它是一種信仰象徵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自己的名子
乃
中國人最服自己的名字
自己的名子就是自己的命運
象徵著自我的性與德
仁、無、空、魂魄
亦是這樣的意義
就此
魂魄它有三個意思
魂
魄
魂魄
因為:
魂者,就《正中形音義綜合大辭典˙魂》言,魂:形聲、會意。形:甲文、金文魂字闕。小篆魂:從鬼,云聲,本義作陽氣解,(見說文許著)乃指人之精神能離形體而存在者之稱。故,從鬼。又,以云為雲字初文,饒烱氏謂:山川初出者為气,升於天者為云。云為離山川上升之氣,魂為離形體而存在之精神。故,從云聲。音:ㄏㄨㄣˊ。義:(一)人之陽氣曰魂,精神之稱:魂乎歸徠,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只。(《屈原˙大招》)(二)人之心靈:君子獨立不慚于影,獨寢不慚于魂。(《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術》)(三)花木之精神:花魂迷春招不歸,夢隨蝴蝶江南飛。(《鄭元祐˙花蝶謠》)。(《左˙昭七年》)又,萬乘之君而壹心于邪,君子之魂魄亡矣,以誰與圖霸哉?(《晏子春秋˙內篇諫下》)還,魂魄離散,汝筮予之。章句:魂者,身之精也。魄者,性之決也。(《宋玉˙招魂》)(五)表性態如聚精會神:魂,祈夢請卜之。(《黃宗羲˙萬里尋兄記》)另,《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易經˙繫辭上傳》)又,住而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於泉,其斂以時服。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而遂行。(《禮記˙檀弓下》&《說苑19.23》)再,夫禮之初也,始於飲食。太古之時,墦黍擘豚,汙撙而坏飲,簣掙而土鼓,猶可以致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曰:高!某復。然後,飲腥苴熟,形體則降,魂氣則上,是為天望而地藏也。故,生者南嚮,死者北首,皆從其初也。(《孔子家語 6.2》)還,崩薨三日,乃小斂何。奪孝子之恩,以漸也。一日之時,屬纊於口上,以候絕氣。二日之時,尚冀其生。三日之時,魂氣不還,終不可奈何。(《白虎通43》)仍,得眾動天,美意延年,誠信如神,夸誕逐魂。(《荀子˙致士》)
魄者就《正中形音義綜合大辭典˙魄》言,魄:形聲、會意。形:甲文、金文魄字闕。小篆魄:從鬼,白聲,本義作陽神解,(見說文許著)乃指人死後之精氣而言。人死曰鬼,魄所指為死者,故從鬼。又,以白為迫字省文。白虎通:魄者,迫也,猶迫然著人也。故,魄從白聲。音:ㄆㄛˋ。義:(一)人之精神依附形體而存在者:原叔必有大咎且天奪之魄矣。(《左˙宣六年》)(二)人之軀體:先生至七日果歸,失魄無依。(《列先傳˙鐵拐先生》)(三)意念:其破兆於民矣。注:魄,意之精也。(《國語˙晉》)。(四)月未圓時或既圓以後不盛之光,說文作霸:讓之三也,象三日而月成魄也。(《禮˙鄉飲酒義》)(五)糟魄也,精華巳去之廢料,同糟粕。又,落魄者,流離失所也。安綏也,魄然安定意也。如: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鳥,其色赤,其聲魄。(《史記˙周本紀》)另,上失政,大,及小人畜穀。公曰:所謂失政者,若夏商之謂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奪之魄,不生德焉。(《大戴禮記11》)
魂魄者,就《正中形音義綜合大辭典˙魂魄》言, (四)魂魄、精神與靈性之稱: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彊。疏: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另,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禮記˙禮運》)又,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熟其殼,趏席以坐,疏布以罩。衣其浣帛,醴酸以獻,薦其墦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後,退而合烹,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為大祥。此,禮之大成也。(《孔子家語 6.2》)再,故既奠,然後熱簫合羶薌。凡祭,慎諸此。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改祭,求諸陰陽之義也。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禮記˙郊特牲》)還,宰我問於孔子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魄。氣者,神之盛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於下,化為野土,其氣揚于上,此神之著也……教以二端,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墦燎羶、薌。所以,報氣也。薦黍稷,脩肺、肝,加以鬱鬯。所以,報魄也。此,教民脩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自盡也,此之謂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則必哀,稱諱則如見親,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祭,欲見親之顏色者,其唯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則文王之謂與。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為能得之矣。(《孔子家語17.2》)仍,魂魄者,何謂也?魂,猶伝伝也,行不休也,少陽之氣。故,動不息。於人為外,主於情也。魄者,猶迫然著人也。此,少陰之氣,象金石,著人不移,主於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穢。魄者,自也,性以治內。(《白虎通30》)日之為言,實也,常滿有節。月之為言,闕也。有滿有闕也。所以,有闕,何?歸功於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二八十六,轉而歸功。晦至朔旦,受符復行。故,援神契曰。月,三日而成魄。三月而成時。所以,名之為星,何?星者,精也,據日節言也。一日一夜,適行一度。一日夜為一日剩復,分天為三十六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徑,皆千里也。(《白虎通35》)天子曰崩,大尊像。崩之為言,崩然伏僵。天下撫擊,失神明,黎庶殞涕,海內悲涼。諸侯曰薨,國失陽。薨之言,奄也,奄然亡也。大夫曰卒,精耀終也。卒之為言,終於國中。士曰不祿,不終君之祿。祿之言,消也。身消名彰,庶人曰死,魂魄去亡。死之為言,澌,精氣窮也……崩薨三日,乃小斂何。奪孝子之恩,以漸也。一日之時,屬纊於口上,以候絕氣。二日之時,尚冀其生。三日之時,魂氣不還,終不可奈何。(《白虎通43》)及,仲連子曰:夫將軍在即墨之時,坐則織簣,立則杖臿,為士卒倡。曰:無可往矣,宗廟亡矣,魂魄喪矣,歸何黨矣?故,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是以克之。今將軍東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寶,金銀黃帶,馳騁乎淄、澠之間,是以樂生而惡死也。(《說苑15.8》)
就此,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界就是由魂和魄結合而成的世界,我們也是由魂和魄結合而成的人,我們也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魂魄,若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心物合一論,即這個世界是心與物結合而成的世界。在哲學的世界裡,他們用形質論來表示,形就是物,質就是本質或形式,本質或形式就是世界與萬物的原理,這也就是說世界與萬物是魂魄的組合體。也此,哲學對此還有另一種說法,這就是存在與本質。也此,哲學的許多紛爭就出來了,最有名的說法即本質先於存在而為唯心論,與之相對的就是存在先於本質而謂唯物論。有關此一問題的爭論,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即發現到它,那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問題。有關這兩個問題,至今仍爭論不休,乃無標準答案也。我們先談存在和本質的問題:
要解決存在和本質的爭論問題,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參考點,那就是加入「個體化」的概念。亦即存在和本質的爭論問題,那是兩方的各自本位主義所致。但是,存在—個體化—本質,萬物、世界,尤其是一個個個別的萬物,就真實的為存在物而是事實了。否則,本質等待著個別化而未個別化僅為本質了,存在亦等待著個別化而未個別化亦僅為存在矣。因此,本質或存在個別化後即為存在物了。就此,本質的個別化是物的加入而為存在物,存在的個別化是物進入形式(本質架構)定位後為存在物。如一座建築物,鋼筋水泥的樑柱(設計圖)是它的形式,建料與建材就是它的內容或物,建築師指揮建築工人依設計圖將內容或物穩當的安裝上。最後,再依設計圖作細部的裝潢,這一座建築物就算完工了,由是創造了一幀偉大的藝術品。同理,更偉大的藝術品- -人,也就這樣的被創造出來了。精子和卵子結合的合子,就表示爸爸和媽媽是我們的設計師,我們在媽媽的肚子裏懷胎十月,這就是爸爸和媽媽又兼建築工人了,他們將食物跟胎教定時的提供給我們,我們就這樣的個別化了。這項工作的標準時程是十個月,時間一滿,我們也成的瓜瓜墜地矣,此之謂誕生。誕生後三年,個別化的重大工程仍未了,只是胎教變成了教育、尤其是身教,教育更滲著萬物皆備於我的為仁由己、求仁得仁,個別化的真諦由是潛顯,乃我、自己、自我、性、德由是開始信浮也。然而,這個性德的信浮,開始的時候是以自信冒發出來,就好像種子發芽、樹枝冒新芽,也好像是蝸牛蜉出殼的慢慢冒出觸角來。它非常的脆弱、柔弱,很容易的就縮了回去,也很容易的就被摧殘掉了。因此,在家庭的父母們,面對自己的兒女,自己就是塑造與培養他們性德的啟蒙師,可不慎乎如此的重責大任乎!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此,存在與本質的爭論,我們在這裡,就有了一些眉目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亦有了一些理解矣。比較特殊的問題是:蛋生雞的蛋,它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它必需是合子。所以,雞生蛋較合理。唯,雞從哪裡來呢?父母從哪裡來呢?設計圖從哪裡來呢?誰叫這個偉大的個別化工程,個個各自獨立又互不相礙且整體的運行著呢?對於此,我們暫時不表了,還是回到心物、魂魄上來說:
心即魂,物即魄,我們就是心物合一的魂魄人。像這樣的形質論,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就把它叫作軀體與靈魂。我們就拿我們自己來說,這樣的說法是非常可信的。但是,當我們再仔細的分「心」時,心就可以分為我、自己與自我了。佛洛依德在此說是三我:本我、自我與超我。哲學叫做意識、意志、意願、心靈、精神與靈魂,宗教叫做心與靈。唯,它整個還是透過心(意識)在運作。即:我們的身體,隨著時間與生理自然發展的生長、成熟與老年,我們的我、自己、自我、性、德、魂魄、三我、精神及靈,全部透過心進行個別化的作用,乃經驗的讓自己慢慢的訓練自己、教育自己、充實自己、掌握自己以運用自己。心就跟嘴巴一樣,只是口是吃食物。口吃什麼,它就在我們的身體內,進行著物理、化學與生理的反應與作用,最有名的說法即標準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我們的身材、身體與體格,便有了吃的直接結果顯示,乃為當下的環肥燕瘦樣態了。當然,運動的鍛鍊,也會影響我們的身材、身體與體格。故,我們要有怎麼樣的身材、身體、體格與健康,吃與運動(衛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同理,心的吃,跟嘴巴的吃是完全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心的食物是經驗或知識,知識是善經驗的累積。然而,吃經驗,太慢了,又太重複且瑣碎了。那,我們就吃知識好了。吃知識,莊子說: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遂無涯,殆矣。這是說:知識,圖書館裏的書,有那麼的多,我們既使不停的吃,吃一輩子也吃不完它。因此,我們到底該吃些什麼知識呢?有關於此,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學生:
(一)吃基本知識。
(二)吃經典。(大學學識化,高中職知識化,國中小常識化。)
(三)吃不下去、學不會、聽不懂或看不懂,學校及學生雙方都該檢討改進。否則,學生就該異地或轉調,重新學習。
(四)基本者,即國家社會大家彼此認識溝通與分工合作的基本知能,並為向上提升奠定可能的超越基礎。
二˙成人(進入社會的工作者):
(一)同學生。
(二)吃興趣、職業、未來的知識。
(三)吃明了自己(認識自己),訓練自己的開發自我之創意、創造力及原創力。此乃性德而讓人靠的擴大資源也,即因其指揮或操作而擴大工作效能也。
因為,基本知識是讓我們進入社會求職面最寬廣的意義,乃讓自己什麼都能作也。不像專業或特種職業,有著專常及專業的限制,如高中及高職之別。當然,常識以上的訓練,就以學識為主了,更以學術為專業。此,所以謂人才(研究所以上)也,乃為創意、創造力及原創力之源。蓋:
我們對對象作知性、理性或感性的面對與處理,(康德的說法)特以美與藝術為原則,更以哲學為要領,作精良的專業指導、指揮或操作。
所以:
《論語》最特別,它從學開始,它跟其它的知識都不一樣,這也說明了為己之學的真諦,乃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自己以往的經驗及竭盡所能的思索,都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者也。故,《論語》從學始。唯,此學非聖俗之別的學,乃自得自道之學也。即: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學也。然而,我們如何變成德的自我呢?那就是下學上達也,乃一以貫之性與天道的聖功而聖可學而至也。
聖可學而至,此聖乃實踐理想的人也。其之理想,實關於人類與存有也。也此,我們就可以回看:雞從哪裡來呢?父母從哪裡來呢?設計圖從哪裡來呢?誰叫這個偉大的個別化工程,個個各自獨立又互不相礙且整體的運行著呢?這是說:
魂魄是怎麼結合的呢?魂魄為什麼要結合呢?魂魄結合了以後,為什麼還要離開、分散呢?即:人為什麼要誕生呢?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呢?我們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既然誕生了?為什麼還要死呢?這不是很荒謬的事嗎?人、萬物及這個世界,亦或是存有,這樣的生生死死,是不是跟雲聚雲散、浪起浪落一樣的那麼無聊荒謬而無意義呢?實在的說起來,確實也有著這樣的意義。因此,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尤其是:未知生焉知死。更尤其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矣。但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乃學《易》而可以無大過矣。孔子乃:子在川上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矣。更: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也,實民到於今受其賜的誠哉是言也地見群龍無首吉也。
此一意義,即魂魄的聚散與歸趣,基督宗教交付予上帝,一切都是上帝的愛、計畫與作為。佛教說此乃沒完沒了的緣起緣滅,如永不止息的浪起浪落。除非,覺醒的離開此岸當永恆的渡者。道家道教說此為無自然,墨家乃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的為泛神論,科學說此為大爆炸,馬克斯主社會運動的說鴉片而無神矣,儒家曰仁而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見吉凶。陰陽兩儀,乾坤魂魄。因此,魂魄論即故國傳統的形質論,形質論即故國傳統的心物合一論。心物合一論,即萬事萬物都是由心與物結合而成的事物,乃世上無純心或純物之事物,是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若:人死為鬼,鬼死為魙。魙即魂飛魄散,即真正的死亡而什麼都沒有了、任何希望也都沒有了。蓋,人之生也,天之氣曰魂下降,地之氣曰魄上升,魂魄二氣相遇和合而為萬物。人因萬物之靈及最為天下貴,乃有機會及可能下學上達的變化氣質轉化魂魄為性、德而不朽。性不朽於國家、社會、機關、群體、家族或家庭,德不朽於禮與存有,此乃超越於世上矣。因為,人死後,性、德不會因為魂兮歸天、魄兮歸地亦死亡,更不會魂魄無所歸的魂飛魄散再次死亡而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反而因為魂魄的轉化而為性、德的在其所在,尤其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最高存有。即:當魂魄和合的誕生我們後,我們學的下學上達由仁義行,我們即將魂魄轉化為性或德。當我們死了以後,原始的魂魄各歸天地,轉化魂魄為性或德者即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的鬼神了,自我由是不朽矣。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禮記˙禮運》)此段引文把人、禮說得多好,更由是結合了我們存在(形質論或心物合一論)的魂魄與鬼神意義。因此,魂飛魄舞的真諦:即德的自我,乃美與藝術的從心所欲不踰矩,人生即魂飛魄舞的活著過一生而藝術人生也。因為,魂魄聚,(形質論)萬物為,(為萬物)庶民亦其中,是謂易太極、易有太極、萬物絜齊。惟人,萬物之靈,(《書經˙周書˙泰誓上》:惟人,萬物之靈。)最為天下貴。(《荀子˙王制》的最為天下貴)靈貴即孟子說的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此靈貴幾希即性、德,其即深緼其中,乃需從逝者如斯中自覺,繼由志學志應中覺醒,終由下學上達一以貫之性與天道而覺悟,乃和而不同的見群龍無首吉也。因此,人生的意義即呈現靈貴幾希,是謂未知生焉知死。蓋,第一個靈貴幾希即形質論的體驗存在而非莊子的莊周夢蝶之蝶、傅柯的瘋癲或笛卡兒的惡魔,讓我們直接以自己體驗存在而非夢、瘋癲或惡魔。又,體驗即本質乃從存在而來的本質體驗、體驗本質與存在,乃即本體即方法的存在自身之本質呈現。即:該呈現的本質有著認識之功能,該功能發揮而知道及肯定自己是正常的莊子,是謂清晰明瞭的我思故我在。蓋,生命預設了可能,人藉著實踐給予了可能以真實,實踐之至即意象言的累積及學思再的繼承與開創。第二個靈貴幾希即男人或女人的結合,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為夫妻,由是以乾坤體驗生與生生的一索得男、一索得女,生命的原理直接由婚姻呈現。正是這個生命原理,乃為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和合而生與生生焉,此之謂第三個靈貴幾希。更是如此,第四個靈貴幾希隱喻而現,此即預設也。因為,預設即:
一˙易太極、易有太極:此即存在、有的意義,乃有或存在的原理、原因、立場、具體與真實也,特別於抽象、概念、符號或想像,更別於無或死亡也,即一切從存在、有開始也。
二˙和而不同:一與多的形而上與形而下之一以貫之原理,特為不僅我存在,別人也存在也。還不僅是尊嚴與神聖的存在,尚是人人、所有事物都尊嚴與神聖的存在也,更是終極的人人、所有事物都尊嚴與神聖的存在也。
三˙仁在其中:存在乃即內在即超越的既是具體存在之個別存在物,如一粒粒的花生仁。更是花生仁全體而與杏仁不同的存在,是謂種差。同理,人而不仁如禮樂何的人,也跟花生仁與杏仁不同而為人的種差存在矣。更是同理,草木瓦石,莫不為種差之一而各自又總體的存在著。此一各自與總體,既是草木瓦石自身,更是超越草木瓦石而謂各種差之總體。就此,各個具體存在的一個個花生仁或杏仁等,我們都可以用仁來各稱或統稱之。讓我們對一粒粒的花生仁及一堆堆的花生仁、杏仁、黃豆或葵花子等,如雜糧種行堆積一堆堆的待賣五穀雜糧。這樣,一粒粒的各種各個存在,它們既是各自在己而具體真實的仁,它們尚是各自在群亦具體真實的仁,它們更是各自在己、在群又互彼總體而具體真實的仁,此之謂仁在其中也。這也就是說:仁,既是故國形質論的具體存在指稱,還是所有具體存在的形式本質,仍是桃仁發芽抽根長枝生葉開花結果的一路真實本質,尚是一路真實的動力、過程、歧出、反復、目的與自由,更是花生仁等在己的三才仁、花生仁等在田的兼三才仁及花生仁等在乾坤的參伍以變參伍之神本體仁,此之謂仁在其中的真諦也。就此,我們看到桃仁發芽抽根長枝生葉開花結果的一路真實,這既是桃仁的歷史,這還是桃仁的本質,這尚是桃仁的生命,這更是桃仁發芽抽根長枝生葉開花結果一以貫之桃仁的可能而真實的方法,一路不息的生與生生。因此,任何的切片或斷代史,都只是切片、片段或斷代的說法,乃該還原說法的回歸到生與生生地一路不息,全史的看待生命、存在與仁,更該可能與真實一路不息的生與生生看待生命、存在與仁,在繼承與開創中給出自由或目的的可能或真實。然而,其可能或真實是什麼科?乃仁在其中的讓生命、存在或仁由是呈現奧秘,此之謂未知生焉知死也。
四˙美在其中:正是桃仁的發芽抽根長枝生葉開花結果,此即美在其中也,乃美在仁中、因仁而美也。更重要的意義是:美不僅是在己,亦在田,還在三才,尚在兼三才,更在立體的一以貫之這些美,其皆美在其中矣。
五˙美之至也:正是美在其中,尚是偕時而發的發芽抽根長枝生葉開花結果,更是在己、在田、在三才、在兼三才及在一以貫之,此即美之至也。既是當下呈現之美,尚是當下呈現的歷史之美及未來之美,更是未來之美的目的與自由、尤其是自由而為可能之真實也。(突變、意外或偶然不謂自由)
六˙下學上達:易太極及易有太極,這是生物與心理發展的自然自覺,無需學而自然知道的事也。但是,和而不同、仁在其中、美在其中及美之至也,不僅要學,還要志學志應好學,更要下學上達,這才能理解易太極、易有太極、和而不同、仁在其中、美在其中及美之至也的舉一三反一以貫之識仁,呈現了下學上達的意義。
七˙萬物絜齊:此即仁在其中的個個、粒粒、在己、在群及互彼總體之分分合合,尤其是桃花不會結李果,此即萬物絜齊的意義。即:萬物各是在己存在且無任何混淆,有混淆即種差而為桃仁及杏仁之別,乃各有各的本質、種差而為形式,實吃飯而不會吃雜糧飯也。除非,我們刻意煮五穀雜糧飯。
八˙為仁由己:在易太極及易有太極的生物與心理發展自然自覺中,為仁由己是自然之事。但是,認識易太極、易有太極、和而不同、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下學上達及萬物絜齊以非自然之事,尤其是舉一三反一以貫之的下學上達,可仍是為仁由己乎?就美之至也及下學上達言,為仁由己是可能與真實的,只是須要不放棄且不懈惰的奮力不懈也,是謂百千之的只要用力夠久一旦豁然貫通焉,為仁仍然由己也。蓋,為仁由己的真諦乃內動力的點燃與啟動也,尤其是內動力已備的只待經典充實與自我開創也。因此,為仁若不由己,以上的自然之後皆跌回自然矣。
九˙求仁得仁:仍是在易太極及易有太極的生物與心理發展自然自覺中,求仁得仁亦是自然之事。重要的是:為仁由己也是自然之事,為仁由己更是個人之事,尤其是喝水的喝開水,更尤其是反省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最少不讓自己後悔,叫自己呼吸、喝水、反省及沉思(探賾)都能呼吸、喝水、反省或沉思。否則,自己要活下去都是困難的事,尤其是快樂幸福的活下去,更別說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活下去。
十˙如其仁:正是活下去、快樂幸福的活下去、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活下去,展現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意義,更呈現了自然與人文的雙重為仁由己、求仁得仁,尤其是快樂幸福的活下去及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活下去,更尤其是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從心所欲不踰矩也,此之謂如其仁也。然而,此中的重點是: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自己到底,自我即由此逐漸形成。就此,如其仁的真諦由是呈現,為己之學的宗旨由是達臻。
十一˙顯諸仁藏諸用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說實在的,顯諸仁藏諸用及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乃本體仁的本體體認與詮釋,乃仁的本體特性而為本體義也。由本體義體證與分析,尤其是若且唯若的下學上達逆溯體證或分析,我們乃能理解或體驗本體仁。同理,此中的重點是:當我們體驗了仁後,自我亦可由是的比擬呈現,乃如其仁的呈現自我也,即顯諸仁藏諸用、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呈現自我也,是謂從心所欲不踰矩也。
十二˙惟敬與德可禱祭如在賓于帝永祀永錫:不息的生與生生,此即暗示了不朽,特為欲望之至而為宗教情懷或終極價值。故國,伏羲氏畫八卦的啟動了人文,周公制禮作樂的展現了人文躍動,孔子集大成的為三才兼三才郁郁乎文哉而成就了中國文化。就此,故國的宗教在《禮》與禮的卜筮人意義下,自有其傳統。然而,辛亥革命將天壇異化為觀光景點後,中國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傳統宗教,眼下為民間信仰而為故國宗教意識的墜落。但是,故國的宗教性極其強烈,尤其是民到於今受其賜的百世可知之因,乃為即內在即超越、即本體即方法的和而不同之可禱祭如在賓于帝永祀永錫不朽。(和而不同前已表述,此乃隱而不著也。)蓋,和而不同是儒家宗教性的原理,惟敬與德即人對天的唯一態度、方法與實踐,可禱相應於丘之禱久矣及褻瀆則不可禱,祭如在即儒家的實在論,尤其是思想、精神、價值、信仰及傳統等。賓于帝者,相應於基督宗教的上帝之城及佛教的涅槃等,實即故國的宗廟、家廟、宗祠及祖宗牌位(含祖墳或先人的墳)等的意義,乃陰陽兩世的溝通媒介。天壇,即其總歸而為天命象徵,特為故國終極價值的儀式宗教意義。更重要的意義是:人因魂魄而生,魂魄因下學上達而為性德。性則不朽於家國宗廟,德則從心所欲不踰矩而不朽於禮與存有也。就此,我們個人的不朽由是為真,特以精神、思想、精神或價值等存有而顯諸仁藏諸用的存在,此之謂美與藝術也。美者,精神、思想、精神或價值等存有也。藝術者,美的顯諸仁藏諸用具體存在也。永祀永錫者,陽間永遠有後世子孫在祭祀,死後賓於帝的永遠有祖先庇祐賜福著子孫。
十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這是儒家的目的性,從心所欲不踰矩即仁、德的自身而為儒家的具體宗教性,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乃學孔子的非孔子第二而為見群龍無首吉的如其仁一位位自我。吾與點也者,即前述的人才承諾德治政正寶位與權經權之結果也。
這都是即內在即超越、即本體即方法的性、德、魂魄、自我與仁,天地萬物、世界與一切即其展示、展現與呈現。後世的代代子孫,觀其言,行其事,考其實,乃誠哉是言也的民到於今稱之,更惟敬惟和的命與天命百世可知之因民到於今受其賜地見群龍無首吉。
文章定位:
人氣(134)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