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01 23:00:00| 人氣1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仁的藝術精神

    《禮記˙孔子閒居51》: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聲之樂,志氣既起……案:馬浮先生引藍田呂氏曰:無聲之樂,是和之至。又引慶源輔氏曰:氣志不違則持其志,無暴其氣矣。氣志既得則志帥氣,而氣充乎體矣。氣志既從則養而無害,日聞四方則塞乎天地之間矣,氣志既起則配義與道,合乎沖漠之氣象矣。氣是生理作用,志是道德作用。無志之氣,只是一團幽暗的衝動。即今日之所謂潛意識或意識流。無氣之志,乃是一種理想性的虛無,朱元晦常以無搭掛處加以形容。志與氣二者皆具於人的現實生命之中,但二者經常發生矛盾、抗拒,這裹便如前所說,須要有樂以養心,禮以制外的修養工夫。而孔子上面所說的話,總括一句,是生理的欲動,融入於道德理性之中。生理與道德,在人的現實生活中,已得到澈底地諧和統一與充實。此之謂氣志不違,氣志既得,氣志既從,氣志既起。這種精神狀態的本身,已完全音樂藝術化了。人生即是藝術,於是為人生而藝術的外在, 藝術對人生而言,反成為可有可無之物。所以,站在極究之地以立言,便歸於無聲之樂。馬浮先生說:三無之中,以無聲之樂為本。有無聲之樂,發有無體之禮、無服之喪。並謂:此皆直探心術之微,以示德相之大。所謂心術之微,只是一個仁字。馬氏更推廣其義曰:三月不違仁,不改其樂,無聲之樂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無聲之樂也……耳順從心,無聲之樂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無聲之樂也……其所存者,無非至誠惻怛。其感於物也,莫非天理之流行。故曰:無終食之間違仁……人心無私欲障蔽時,心體烱然,此理自然顯現,如是方識仁,乃詩教之所流出也。我願補充一句,此亦即樂教之所從出,亦即孔門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之所從出。今日要領取儒家真正地藝術精神,必須在這種根源之地領取。論中西藝術之異同得失,也必須追溯在這種根源之地來作論斷。否則,依附名義,裝套格架,只是不相干的廢話。(頁32-33)這段說得很好,尤其是引馬浮的話,更尤其是點出了馬浮識仁的方是意義。由是更可證明:徐復觀先生識仁未透矣!蓋,識仁方能仁總德而忠孝信等殊德矣,更體殊德質直好義的由琴棋書畫舞及日用百行出而文質彬彬或單純、善良、淳樸、勤儉也,即天下歸仁矣。因此,故國為禮儀之邦,除行禮如儀外,更質直好義而嚴也,乃所以下學上達的近悅遠來遠懷化民異俗焉。故,不識仁,何以謂為人生而義述呢?何以能領取儒家真正地藝術精神呢?乃確實是依附名義、裝套格架。因為,無聲之樂,乃吾與點也的和樂飄飄處處聞,無有不和之聲也,猶一言堂或一致通過的無異議也。另,生理與道德在現實生活中澈底諧和統一與充實者,它既是存在的基本現象,儒家乃謂常的沒有矛盾、對抗,其乃人文價值的產物。人文價值,實個人志道、據德、依仁、遊藝的庶民、性或德操作而已。由此,它更是學的:以志操作心,以心操作身(手等),以手操作琴,琴韻武舞或韶舞也,曾點更鼓瑟希的異三子而吾與點也。就此,我們看《孔子家語˙辯樂解》及《史記˙孔子世家》的文王操,不難理解此中的意義。於是,方能人生即藝術。蓋,不敢不敬恭領受明了自己乃能領取儒家真正地藝術精神。因為,識仁乃能無仁難的戰戰競競問仁為仁,雖貳過而內省自訟的慎獨改過求放心存之集義養心養性養氣充實,乃能質直好義的沛然莫之能禦仁者無敵,是謂孟子道性善而今謂之人性本善也。由是展現或呈現無惡的我或自我也,尤其是盡善盡美的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其仁,更尤其是民到于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乃歷時性與共時性的人個個,無處不時無事不展現或呈現自己無惡的創意、創造力及原創力。故,就徐文言無聲之樂,其何以言武舞與韶舞呢?由是,其乃非可有可無之物了,實文已載道或意象言的經也,乃藉媒介自由的展現或呈現我或自我且盡善盡美如其仁,是謂從心所欲不踰矩、末由既竭卓爾、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尤其是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的展現或呈現,尚尤其是源頭活水的呈現,更尤其是和而不同的性與天到一以貫之的下學上達呈現。因此,此處徐著雖然指出了根源之地:仁!卻仁是什麼呢?雖然我們可以從《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慧見,此卻是中國哲學、中國思想而為中國藝術精神的原理,甚可謂原始儒家原理的中國藝術精神,更可謂仁原理的中國藝術精神。然而,就此反而無以應徐氏的《中國藝術精神》之中國藝術精神。蓋,該著雖然指出了領取儒家真正地藝術精神,卻未指出仁在中國藝術精神的原理與其真實意義,更尤其未就《易經》及《論語》來指出,我乃謂識仁未透也。即:仁何以可以為孔子藝術精神的所從出或根源呢?既使指出其為價值本源了,亦不足以謂藝術根源。故,我肯定它,卻無法認同它。因為,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為知之,百姓日用而不知,習矣而不察焉。但是,安仁利仁,不正是儒學的原理及藝術精神嗎?這是說:

    美即本質:易太極、易有太極、仁在其中、和而不同、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求仁得仁、仁者無敵、盡善盡美如其人

    藝術即美的開發、展現或呈現:誠哉是言也、民到于今稱之:民到于今受其賜底下學上達仁禮學見群龍無首吉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吾與點也

正是我們識仁的一以貫美與藝術而為仁的藝術精神,乃:

    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個個人,皆無處不時無事不展現或呈現我或自我無惡的創意、創造力及原創力也。

而安仁利仁矣,尤其是歷時性的見群龍無首吉之永祀永錫大同禮運!如此之美與藝術,還有什麼可以超越它呢?有,那只有是超級特性了。唯,超級特性,那已道不遠人、遠人非道矣!故,中國藝術精神而非人文藝術精神,亦非自然藝術精神,尚非宗教藝術精神,更非哲學藝術精神,乃仁的藝術精神。

 

台長: 楊冀華
人氣(1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