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13 15:13:51| 人氣2,113|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How fast and how long you can go?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61112

How fast and how long you can go?

「……You see, men are not bad; they just make a lot of trouble, and women have to shoulder those troubles……」

「I believ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don’t have to suspect tha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also happens within lesbians…However, please note that those interviewees told me that they have no fear within lesbian violence, because they always can fight back…」

──────────────────────────

這次參加的研討會(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 68th Annual Conference)是系上很重視的一個會議,因為所有和家庭有關的議題,在這樣每年一次的大會上都會被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拿出來討論研究,許多教科書的作者也都會在大會上持續發表著他們對家庭的了解。於是,早在大會舉辦的前兩三個月,系上的老師們就會開始跟學生們鼓吹去參加大會,也會把系上老師或者學生即將在大會發表論文的名單列出來,一方面方便其他老師或同學到場聽講,一方面也起了一種鼓勵的作用,尤其是當同學們的研究被大會接受的時候,其他學生就會被激起那種『好像也沒什麼太難的』動力。

好啦!背景故事介紹完畢。反正我也交了錢去參加了,一個人交的錢要發揮最大的效用,一直就是這個部落格或者週報存在的最大目的。所以,來吧!就來告訴你們最近的研究結果囉!不過先說好,一個人的興趣再怎樣廣泛,也不可能所有的議題都能涉獵到;那就算所有的議題都涉獵到,也不可能所有的場次都去聽到。如果你們有參加研討會的經驗,就會知道其實在同一個時間裡面,多半是有著好幾場次一起在不同的房間裡頭進行。這次,除了我們自己的報告之外,我主要的火力集中在家庭暴力的議題上,其他那些什麼家庭教育呀,多元文化議題啦,父母對兒童學習成就的影響啦,老年學啦,家庭健康方案啦,家庭政策之類的這些我就沒有辦法去理會啦!

別擔心,不會花掉太多時間講這些學術的,我知道你們中間有些人其實已經準備動動手指,讓我的文章離開你們的桌面了。別這麼做,真的,不然,不然,不然,唉,不然其實也不會怎樣,了不起只是錯過了一次的有趣而已,而且那是我的有趣,也不是你們的……所以,隨便你們啦!已經準備走的人,掰掰囉!下次再來!

回頭來說研討會,其實這幾天來在研討會裡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標題名為『暴力與親職的交會(intersections of violence and parenting)』的場次。略有概念的人應該知道,目睹暴力的兒童他們往後成為家庭暴力施暴者或受害者的機會顯著高於非暴力家庭的孩子。然而實際上,卻很少研究去探觸到那些施暴者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有些暴力僅僅止於親密的伴侶之間,施暴者對孩子來說,有可能依舊是個很照顧他們的(好)爸爸/媽媽。因為這些施暴者依舊和孩子多多少少有著連結,而這樣的連結對受暴者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進而造成親職關係怎樣的改變?

三個講者從三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這樣的問題。第一個講者(Jennifer L. Hardesty)先是跟我們說了其實分居之後許多受暴者恐懼依舊存在,許多施暴者的控制仍在,許多暴力的陰影因為孩子的監護權與探視權的問題還是在家中流動(這讓我想到兩年前跟一位家庭醫師在網路上的小小筆戰,唉,只是,身為醫師的她,或許依舊相信離婚或者離開受暴者就會一刀兩斷受暴的狀態,就可以脫離受暴的威脅……),不過她利用紮根理論的方式檢測了所有的訪問資料之後發現其實有三種家庭面對了三種不同的親職關係:一是未分化的親子關係(undifferentiated parenting relationship),一是分化的親子關係(Differentiated parenting relationship),一是不存在的親子關係(non-existent parenting relationships)。未分化的親子關係其實又可以被稱為親密的恐怖主義(intimate terrorism),就是前面說到的因為孩子的監護權之類的問題,施暴者對受暴者的控制仍在,受暴者的恐懼仍在,這樣的家庭最重要的課題就會是安全及施暴者干擾的管理;第二類的家庭施暴者跟受暴者之間已經不存在暴力的威脅(有可能是因為暴力的產生是情境式的,像是酗酒,用藥之後所產生的暴力,只要酗酒用藥的問題解除,這些威脅就會大大降低),沒有控制的問題,主要的課題就會是在如何建立施暴者和孩子之間的親職關係(Co-parenting);第三類的家庭基本上施暴者跟受暴者之間已經沒有任何聯繫,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麼親職關係需要去努力的部分了。

有沒有注意到我的用詞,施暴者跟受暴者,我沒有用爸爸或媽媽來代表,因為,第二個講者的內容讓我不再去假設家庭的成員一定是爸爸媽媽跟孩子了。第二個講者(Ramona F. Oswald)同樣用紮根理論的方法訪談了數位(因為人家忘記她說多少了啦,對不起)女同性戀媽媽(Lesbian Mon),想要知道她們如何因應IPV(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親密伴侶暴力)。這個研究最大的發現是,其實在暴力衝突下的受暴媽媽最擔心的不是被施暴,她們對伴侶施加於她們身上的暴力並沒有太大的恐懼,因為她們可以打回去(而且相對於被男性施暴,她們有不小的機會可以打贏,不然至少可以自保);她們最大的恐懼是會喪失對孩子的監護權,怕孩子的爸爸來跟她們搶監護權(相對來說,這樣的擔心也就容易讓家暴的現象被刻意的隱匿起來)。研究者提醒治療師注意的另一個部分是,不要以為同志就不會有孩子,在面對同志親密伴侶暴力的時候,要把這對同志是否有孩子這個選項考慮進來,因為目睹暴力孩童未來發展的潛在問題在同志家庭中依舊可能會產生,而且,同志家庭中的親職關係也是治療師得要開始思考的重要課題。

第三個研究是探討出獄之後的媽媽們如何回歸家庭生活。是的!人家連這個都想到了,我慚愧,根本沒想到受刑人可能也會是自己未來服務的對象,這群人並非不存在,只是我很不情願去承認她們更需要協助。講者(Joyce A. Arditti)一開始打算用問卷來快速解決她的研究,只是問卷發出去收回來之後,她發現自己收了一堆垃圾,什麼都沒有,原因在於研究者本身對這個族群的不了解。於是,大著膽子,她帶著她的學生,開始在她們學校附近的監獄拜訪,尋求協助。然後接觸曾經是受刑人的受訪者,開始了她質性研究的生涯。她的感想?文章一開頭的那句話。她說,她發現幾乎百分之八、九十的女性受刑人都是因為男伴的因素入監服刑:男伴販毒,受刑人陪著吸毒;男伴偷竊,受刑人把風;男伴家暴,受刑人反擊把人打死……所以,她說,「你們看,男人其實並不是壞,只是他們很會製造麻煩,而女人就得承擔這些麻煩的後果……」她的發現?失落的感覺讓這群受刑人會再一次地回到監獄裡,而且普遍來說,受刑人多半有著家庭暴力、藥物濫用以及憂鬱等問題。有人問她到底她的研究有沒有對受刑人的親職角色提出看法?她很可愛地笑著說,「當然有囉!而且是個我自己覺得滿大的發現,不過,你們得明年再來!我們要等到明年才要發表!」

哇咧!連研討會都可以用這種步數喔?真是的!

好了!我的研討會的專業分享大概就是這樣啦!不過,文章還沒完。記得嗎?我們可是那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落落長式囉唆文章的代表部落格之一呢!想睡覺的去沖一杯咖啡再來,反正適量咖啡因有助提升幸福感。

下面要繼續說話。

記得我之前有跟大家提到說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做的那份研究得到優秀學生研究獎勵嗎?反正就是得到獎勵了啦!還有獎狀一紙。不過,唉,嗯,那獎狀就只寫著當初抽籤抽到第一作者的韓國同學的名字,好像整個研究就是她的一樣。她自己也是不好意思得要死掉,一直跟我說她覺得很不好意思(另一個協同作者,啦啦隊隊長的弟弟突然意外身亡,讓她沒有辦法來參加研討會),我搖搖頭假裝一點都不在乎(老實說我覺得自己真的裝得很像),不過招才貓在旁邊說,團體研究這本來就是這樣,其實現在習慣也好……

然後在韓國同學看起來一點都不怯場(她後來說她一直發抖,看起來她也很會裝,裝到讓我們看不出來她在發抖)而且很精采地(我也要那樣!)發表完論文結果之後,有個資深的治療師站起來發表她的感想,她說,這些研究都似乎很有趣,但是,身為治療師,她更想要知道,什麼才是最有效的治療模式……啊~~~聽了她的評論,老實說,沒有辦法做什麼樣的回應,因為討論事情的基礎點已經不同。我們的研究著重在於督導的特質與受督導者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受督導者跟督導之間如果有良好的工作關係(working alliance),那麼不管督導與受督導者之間有多麼大的種族、性別、年齡、宗教、或者性取向的差異(這些背景因素的差異有時候會導致溝通出現障礙),甚至就算督導和受督導者有著衝突(良好的工作關係不表示沒有衝突喔!有可能表示著因為解決了衝突之後更緊密地相互了解),受督導者仍會感受到極高的滿意度。換言之,以往的研究所指出『背景差異』可能會影響督導關係的滿意度這樣的假設在我們的研究中被否定。而過去的研究也指出,督導關係會影響治療師的治療品質,於是,我們的研究等於是在告訴督導們,不管你們的治療師來自哪裡有著什麼樣的背景,努力去建立你們之間的正向關係會是促進督導滿意度的重要指標,也是避免因為治療師的不良治療品質而被牽累的(當治療師被告的時候,督導也得負起相對責任,有時候,責任不小於治療師)不二法門。

然後,她在我們的發表之後問我們到底什麼樣的治療模式才比較有效?天知道什麼樣的治療模式比較有效?!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背景不同,問題各異,治療師的人格特質也那樣的南轅北轍,哪裡找到一個可以一體適用的模式讓每個治療師像吃了仙丹一樣的發揮神奇療效?客人不是機器,治療師不是機器,督導不是機器,用公式算不出來什麼才是最佳模式。而且,早期其實有許多的研究想要比較不同療派之間的效果,結果顯示,或者應該是說,結果被解讀為:治療存乎一心。技巧模式,其實都是枝微末節,重點是那顆願意傾聽不同故事而不以自己的背景妄下斷語的心。同症異病,同病異症;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的理論早在千百年前就闡述了這樣的道理。這其實並不是打迷糊仗,而是千錘百鍊之後的真理耶!不過,或許在美國這樣強調了幾十年的機械論(Mechanism)觀點(就是人像機械一樣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面向來觀察來操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Skinner的刺激反應論),對著這樣一群資深的治療師還是有著無法撼動的影響的吧?畢竟那可能是他們一輩子奉為圭臬的最高指導原則,暫時之間還是沒辦法換個角度思考的。

這四天的研討會,我一個人開車到Minneapolis這個大城市,自己一個人住旅館(本來考慮要跟我一起分擔住宿費用的瑪麗阿嬤,後來決定去住提供會場的Hyatt,所以我就一個人住在汽車旅館裡,亂刺激一把的!每天早上的免費早餐吧都可以看到我一大早端著盤子拿了山一樣高的早餐回房間,因為那也是我的午餐跟晚餐,呵!然後又發現,住宿費用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七折,親切的櫃檯媽媽跟我說她從來沒看到這麼便宜的價格,那是員工價呢!),一個人在旅館跟會場之間衝鋒陷陣地開著非得雙手緊握方向盤才行的恐怖車(韓國同學知道我一個人就這樣每天來回會場跟旅館後,睜大眼睛地瞪著問我,怎麼可以這麼勇敢?她都不敢開,要她老公開……我笑著對她說,如果我有老公幫我開,我也不用自己開。瑪麗說,這也是為什麼她決定住在會場旅館的原因,那裡的交通對我們這些country girls來說太恐怖了!),一個人穿梭在不同的場次之間聽著不同的講者說話,讓不同的陌生人對我微笑,也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有著短暫的交集。

一個從台灣來唸書之後留在美國的十八歲老師(她堅持大家要說她是十八歲,儘管她女兒已經十二歲),臨走之前握了握我的手,要我撐著,撐過去拿到學位之後就算要去當農夫(奇怪她怎麼知道我想當農夫)也不會有人管我,但是就是要撐著;一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系的高老師在休息時間演練了十二經脈拳的小小部分,但是她飄逸的動作已經讓我們嘆為觀止。年齡比我多了約莫十歲的她,語重心長地說,要注意身體的保養,不要一味地往前衝,如果不是四十歲那年因為心臟病發作從生死關卡走回來,她不會發現活著是需要努力的;還有一個不想被我叫老師的老師,剛拿到博士學位,分享著她們家取名字的有趣故事。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地想著,在高速公路上的閃亮香檳金只要路上沒有其他的車輛,她可以飛馳到時速一百六十公里還不會有太大的晃動,但是就算只用著一半的速度在Minneapolis的連結道路奔跑,也會讓我感到左支右絀,因為車子太多,那樣的速度根本,沒辦法安全地保持時不時就會有其他車子插入車道的安全距離。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用著八十公里的時速走在高速公路上鐵定也會引發後方來車駕駛在心裡頭的暗暗詛咒。怎麼樣的速度是最適切的?

幹嘛要想到車子,這跟研討會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在研討會裡頭我聽著其他人的研究分享,有學生有老師,但不管他們是否已經拿到學位,有的研究老實說不忍卒睹,他/她們上去發表自己的研究結果的勇氣真的讓我五體投地,如果是我做出那樣的研究,我會不敢投稿。然後韓國同學,在台上的表現落落大方,英文不是她的母語,可是她可以用她的英語跟會場的聽眾開玩笑。那,是我的同學,那研究,我在裡頭起的作用不能說不關鍵,但是,我在台下,她在台上;她受獎,我鼓掌。原因?因為我不敢,因為我以為我還不行,因為其他太多的藉口……

剛到美國來的時候,或許我就像是剛從高速公路下到平面道路的車,用著原本的速度亂竄,險象環生了幾次之後,學會了要放慢速度;現在,已經習慣了平面道路的悠閒速度,卻忘記自己已經在老師們的設計下又開上了高速公路,難怪後方來車一輛一輛超前之後還不忘回頭看一看到底是誰在開車。

只是,要開多快?我又想要開多久?


台長: andie
人氣(2,113) | 回應(1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theory |
此分類下一篇:妳到底是幹嘛的?
此分類上一篇:啊!大哉問!

光點
我喜歡「治療存乎一心」這句話,讚!

果然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落落長式囉唆文章代表部落格,中間我喝完一杯精力湯,又冷泡了一杯清茶,每兩段要休息一下,真是太多感想了。

我很好奇,如果多數研究者或是治療師都沒有機會參加這種研討,把你的落落長文章整理一下拿回來投稿應該也是造福人群。

我相信你可以寫更長^^哈!
2006-11-14 09:51:00
andie
哈哈哈哈!妳怎麼這麼厲害,知道我可以寫得更長?

邊寫我邊看著頁數,然後邊寫,邊跟自己說,那一塊不要寫了吧!或許這一區就等下次再說!超過五頁了耶,一半的人已經睡著了...

至於投稿呀?可能沒有適合的期刊可以投,因為只是研討會的心得,這種既不是純然專業也不算大眾化的題材,很難找到適合的地方投稿,只好放在自己的部落格裡面,讓有緣的人來看一看了...

其實前兩天我在想自己的文體,為什麼我會寫得這麼長?

後來發現,因為一開始寫這樣的文章的作用是讓朋友可以知道在這一個星期裡面我發生了什麼事情,心情有著什麼樣的變化,所以,七天的醞釀有好多話想說,好多感觸想要讓大家也思考一下,加上,為了怕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在寫東西上面(這個妳應該很知道,寫字會上癮),所以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星期一篇,於是,一篇文章,就會這樣段段相連到天邊去了。

連回應回應都這樣囉唆,哎呀,糟糕呀糟糕呀!
2006-11-14 12:00:50
噢,文字有點看不完. (拍拍屁股)

噢!照片很漂亮!! ^_^
2006-11-16 13:44:54
andie
頭啊,謝謝妳ㄋㄟ!

不過文字看不完算拍馬屁喔?沒被拍到說...
2006-11-16 13:47:22
不是拍馬屁耶! 
是戲看完了,從草地上站起來,要拍拍屁股啊

其實我有看完啦,只是就看過而已,沒有想太多的那種,專業領域不一樣啊,就跟我如果寫一篇資訊的東西,你大概也就瞄過去而已,類似的意思 ^_^

(油門踩大力一點啊~ :P)
2006-11-16 14:26:34
噢,我把那堆專有名詞忽略過去,有一點感想.

我啊,講英文的經驗比妳來說應該少很多,可是八月就這樣去了一個以英文為生活語言的地方當了二週的講師,其中一班是30個穿著軍裝的軍人(細節私下說),那個震撼應該不是太多人有,哇哈哈.

我的英文不夠好,所以有時他們聽不懂,我要講好幾次,或者找人救命.有時我也聽不懂他們的問題,後來才搞懂他們是用很像英文的當地語言跟我講話,難怪我大半都聽不懂 ~>.<~ 不過,so what?! 我還是回來了啊!怎樣?!任務完成了,問題也都解釋了,英文不夠好是事實,不過不是問題!怎麼去抵抗那個害怕,和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挑戰,這個才比較是問題. 嘿嘿~~ 

加油啊!沒在怕的啦!! ^_^

(嘖嘖.總覺得我是咬著一根棒棒糖在講話 :P )
2006-11-16 14:41:00
vollenca
至於投稿呀?可能沒有適合的期刊可以投,因為只是研討會的心得,這種既不是純然專業也不算大眾化的題材,很難找到適合的地方投稿。
-------------
ㄟㄟㄟ,要當老師的人這樣子是不行的喔!(我管妳將來是不是要當農夫)

看樣子,妳真地很少在看學術期刊文章。

其實,參加研討會心得真地可以當成期刊文章來發表!不單單只是中文期刊如此,英文期刊也是有這樣的園地!

中文期刊部分,至少與妳主題相關的部分,妳可以試試「社區發展季刊」(內政部)(ps: 有稿費的喔!)、或者「婦研縱橫」(台大婦女研究中心)。

英文期刊部分,妳的領域我不熟習,但是,我至少看過商學及同志研究相關期刊,都曾刊過參加研討會心得。

在針對這些期刊撰寫這方面文章時,有一點要留意的地方是:「有哪些新知,或者妳有怎樣的觀察,可以讓閱讀者耳目一新!?」

甚至,妳除了說說妳的心得之外,妳也可以參考大會論文集,針對妳這個領域有可能的最新發展做一個簡單扼要的交代與整理;或者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研討會的重要性。

就像妳在週報所說的,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有怎樣合適的研討會可以參加、或不知道這個研討會是在做些什麼、或者對於某些研討會的評價或地位不是很清楚。這時候,其他人的參加心得,就相當有意義與價值了。至少,可以給其他人一個簡單的指引。

文章長度,可長可短,我有在期刊中看過中文兩頁的心得,也有看過英文15頁的心得。所以,所以,別這麼枉自菲薄喔!
2006-11-16 16:01:20
光.點.
我就說可以投嘛!

頭了還有錢可以多買一點種子勒^^
2006-11-16 21:13:36
andie
啊~~~

怎麼突然覺得屁股後面有好幾把火突然猛烈燒起來?

昨天台灣的老師也發email來要我不要再悠哉了,趕緊畢業...

好啦好啦!等我把手邊的這個研究處理好在來看看啦!

澆花大隊長:

給你另一個任務,好嗎?適時幫我點一下火?

光點:

謝謝妳的想法,把澆花大隊長的經驗引出來...

頭:

我鐵定被妳傳染了,明明寫的是拍拍屁股,我竟然看成...hmm...謝謝鼓勵!
2006-11-17 01:07:43
vollenca
誰是澆花大隊長呀?
我嗎?
我什麼時候變成澆花大隊長了?我不知道耶!
不過,我要怎麼點火呢?我不喜歡那種在旁邊閒言閒語說:「怎麼還不畢業?」的話,我也不喜歡說:「不要再悠哉,趕快畢業」的話。
人生境遇或目標,自己選擇。況且,一路貪看好風好景的,也不是只有妳,我也是呀!
嘿嘿,所以,所以,我最多會做的,大概就是,就是,還是依照原狀吧!
嘿嘿。
2006-11-17 14:04:59
版主回應
To 灌溉大隊長澆花大隊長whatever雪梨特派員:

為了喚起你的記憶,回去查了一下留言版。

留言版第二十一頁,2003-07-08兄台允諾常到留言版澆水,2003-08-05提供灌溉大隊長職稱予兄台,遲遲未見拒絕,根據民法不知道哪一條哪一款,沒有拒絕之意思表達,視為默許...

哎呀!這樣貪看風景會讓台灣的朋友們脖子都變得很長很長很長,呼吸會有困難啦!當然你不一定要回去,但是,哎喲!推我一把啦!太多承諾在那片土地上,好多人等我等到心急如焚了耶!

沒事要來提醒我一下!不是閒言閒語,是暮鼓晨鐘!

幫幫忙啦!
2006-11-17 14:45:32
要推嗎?

我推推推推~~ :P
2006-11-17 14:54:16
版主回應
呵呵!

謝謝妳也來幫忙啊!
2006-11-18 01:53:57
vollenca
啊!2003年8月份的留言!妳竟然還真地花這個時間去找三年前的留言?啊!

不過,那時候的我由於正在放「寒假」(是的,別忘了,我那時也仍是在雪梨,所以八月份真地是寒假,別懷疑!),所以閒閒的。

但是,現在狀況有點不一樣了。欠了一兩篇稿,而當初其他說好的稿的期限也日漸逼近,啊!真是!所以,一直在趕稿。

好吧!看在好朋友的份上,我就三不五時上來暮鼓晨鐘一番吧!這次,我是真地答應妳了。我會盡可能三不五時上來暮鼓晨鐘一番的。
-----------
總還是要提一些與妳這篇週報有關的東西:

關於投稿,我有一些建議:

因為,在這次研討會中,妳應該不會只有聽一個場次的論文發表;而每個妳所聽過的場次,妳多多少少會有些看法與心得。

再加上,其實,我猜,在台灣,還是有很多實務工作者、甚至是學術領域的人,不確定什麼是家族治療。

因此,妳要不要就「什麼是家族治療、這研討會的性質與意義、妳所聽過的場次、及妳的心得與經驗」等幾大項內容,做一個簡單、簡單的陳述,而後把它變成一篇文章,投到「社區發展」季刊呢?

這樣,妳一方面幫家族治療做了小宣傳(也是幫妳自己做了小宣傳);一方面讓讀者能擴展眼界、獲取新知;一方面,還可以讓有相關興趣或相關領域的人知道,「喔,原來有這個研討會可以參加!」另外一方面,增加妳自己的發表文章數,充充個人履歷的場面。喔,還有一點小錢會進妳的戶頭。這豈不是一舉數得嗎?

妳只要把妳這篇週報,再加上一些妳原先想講、但卻沒講的東西加進來,甚至妳還可以用一些妳以前就已經寫過的東西。我相信,會是一篇不錯的文章的。

所以,要不要考慮看看呢?

啊!一個不小心,我又說了一堆話了!
2006-11-20 17:48:31
andie
好啊好啊!

我今天正好也要跟招才貓見面,順便問問她那篇督導的研究是不是也可以在台灣發表...

真是需要一個不時敲鐘提醒時間的夥伴呀!

你盡量寫,寫到回應的版面不夠的話,我們再來一次斷背山似的特稿...
2006-11-21 01:38: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