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28 12:13:41| 人氣2,7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講座‧書》好好照顧您,老年醫療保健 詹鼎正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講座‧書》好好照顧您,老年醫療保健
(106.6.16)
也許是因為生病的父親,讓我感受到老年醫療照顧的重要性
預防重於治療,〈好好照顧您,老年醫療保健〉這議題吸引我去聆聽
在非假日的午後亦擋不了爆滿的人潮!
大多是適齡的長者,在醫師問卷調查中,已惕除不滿65歲人
哈….我還是少數不夠格的「年輕人」
詹鼎正,是老年醫療的主治醫師,詼諧親切的態度,是看診人的福利
生病的人,總是需要多被關心和尊重,而醫院總是理性大於感性的疲乏之處
人不可能一輩子不麻煩別人,可以的話真的要好好照顧自己,延緩老化的時間
不為別人,為了自己,除了身體保健,亦要安排自己不能自理時的規劃
想到安養院,排排坐的長者,自己不能安排就等著被人安排
和J 聊天著,行有餘力請人來照顧我倆,不要獨累一人,
讓自己的晚年能更有自主權!
講座的隨筆摘錄~亦閱讀《好好照顧您》詹醫師的著作
*長照的準備
*恆定的環境,較適合老人
*胖,比較容易有慢性疾病
*老化現象:不覺得口渴,容易脫水(要常自主喝水)
新陳代謝降低(每十年減低2%)
皮膚─ 彈性下降,乾、癢(要適時擦乳液),防禦能力下降
眼睛─ 老花、調節變差(色彩搭配要鮮明,容易分辨)
耳朵─ 耳背20-30%(慢講,低音,不要大聲,耳背消失的是高音)
嗅覺、味覺─ 要清淡、低塩(防高血壓,用香.辣.酸代替鹹)
呼吸─ 肺泡(每十年4%),有痰要咳出
心臟─ 血管彈性變弱,影響記憶力、血流
消化─ 唾腺唾液分泌量少,牙齒沒保護;胃,賁門鬆食物易逆流;腸,蠕動緩,易便秘.痔瘡;腎30-80歲減少25-30%會弱化,所以要減少量,減少腎的負擔(肝.腎損壞不能回復)
骨骼─ 更年期3-6年30-60%流失(男10-15%,女25-30%),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可補充鈣和維生素D)
肌肉─ 30-80歲減少30%,顧膝蓋用走路,不要爬樓梯(補充維骨力);肌少症(走路變慢,補充蛋白質,運動重量訓練,握寶特瓶)
神經─ 樹突數量減少,反應變慢,記憶變慢,但不影響生活(銀杏改善,不預防失智)
睡眠─ 一樣7-8小時,但深度睡眠變少
恆定能力改變─ 姿勢、溫度、不口乾、黑暗會有改變,要注意保健
*成功老化
不生病、生小病、不影響身心障礙、預防重於治療
適量飲酒(男*2、女*1,啤酒1,紅酒120cc,烈酒30cc)
睡眠5-8小時
控制體重=少吃+多動(BMI27,不要減肥,控制即可,減會先減肌肉,會肌少症)
飲食 少塩.糖.反式脂肪,多魚.粗食.蔬果
復健、輔具減少身心障礙
運動、刺激心智活動(閱讀.下棋.看電視不算)
退而不休 (兼職、志工、宗教、樂觀人生觀
《好好照顧您》台大老年醫學專家,教你照護爸媽,不可不知的10大迷思與14項困擾
詹鼎正  

作者簡介:詹鼎正副院長
  台灣老年醫學專家
  目前任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副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部臨床副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
  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老人學與長期照護博士,曾到美國哈佛醫學院參與老人醫學次專科訓練,也曾到美國大巴爾的摩醫學中心擔任內科住院醫師。
  他是台灣少數擁有國外完整老年醫學正規訓練的醫師,為了再精進自己的專業,他還自費留在美國接受臨床訓練後才回台灣。
  他希望把老人的預防保健、門診、急診、住院、出院居家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照護等需求,整合在一個老年醫學團隊,讓老人不必四處奔波求醫,也希望老年照護的模式未來可以在金山地區成型。
  曾發表多篇老年學、老年醫學相關國際學術論文,現為國內多項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及協同主持人。
  已出版《老年營養與膳食療養》(合著,時新出版, 2014)、《老人服務與照護》(合著,威士曼文化,2011)、《活過100歲很容易》(大開資訊,2011)、《你應該要知道的老年醫學》(台灣商務,2007)。
 
目錄
他們都推薦 
【自序】從我一百零四歲的外婆談起……
特別收錄/照顧爸媽,子女最頭痛的14項困擾
1.偷偷吃電台的藥,怎麼辦?
2.很會忍痛,明明不舒服,卻拒絕看醫師?
3.一點小病痛,就每天往醫院跑?
4.看了醫生,拿了藥,卻自行改藥量?
5.常常唉嘆老了沒用,想結束生命?
6.明明有糖尿病,卻完全不忌口?
7.腎不好,卻又迷信偏方?
8.反應很不靈敏,卻堅持騎車、開車?
9.烹調時,又鹹(否則沒味道)又油膩(說這樣比較香)?
10.聽力不好,卻不願意裝助聽器?
11.冰箱裡的過期食物,認為「冰著就不會壞」,繼續吃?
12.面對醫生,無法講清楚症狀?
13.生病的老人家沒有生存意志?
14.對於太過堅強的老人家,如何發現他的異狀?
Part1 照顧爸媽的10大迷思
為爸媽烹調食物時,一定要「軟糊糊」?
爸媽有多重慢性病時,一天吃十幾顆藥無法避免?
爸媽怕三高,什麼都不敢吃,我們應該要好好配合?
跟年老的爸媽說話,就是要大聲點?
爸媽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
爸媽走路愈來愈緩慢,我們無需擔心?
爸媽不想動,是得了憂鬱症?
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一)?
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二)?
爸媽愛吃健康食品,無傷大雅?
爸媽多吃銀杏,可以預防失智?
Part2爸媽生病時,如何正確就醫與照顧?
頭暈、跌倒、虛弱、失智、憂鬱……──老年病症候群
老爸、老媽說不出口的種種壓力
每走一步,膝蓋就痛得哇哇叫?──骨關節炎
我能吃蛋黃嗎?──高血脂
一定要控制飲食嗎?──糖尿病
多數病患其實沒症狀?──高血壓
胃「糟糟」、肚子脹脹?──腸胃道疾病
老人家罹癌,怎麼辦?
瘦到要昏倒?──虛弱
一個小動作就喘不停?──心衰竭
心臟亂跳到快昏倒?──心律不整
我要洗腎了嗎?──急性腎臟病
我需要戒菸嗎?──冠心症
part3 陪伴爸媽,走無憾的人生
如何開口與爸媽談身後事?──預立遺囑/醫囑
我要有尊嚴的離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
【附錄】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相關表格
自序  從我一百零四歲的外婆談起……
  2006年我從美國回來時,剛好台大成立老年醫學部,從原本三個主治醫師,十八床到現在六個主治醫師、四十二床,部門慢慢在成長,自己也從一個年輕人變成頭髮花白的中年大叔。
  一開始走在醫院,跟別人說我們是「老年醫學部」的醫師,常常大家「霧煞煞」,很高興這些年來,老年人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現在大家會說:「啊,老年醫學是一個很有未來的專業。」
  這些年來,慢慢的,我也有了自己看病的風格。我其實不是個太嚴格的人,也滿喜歡與病友商量,所以大部分的阿公阿嬤會覺得來看詹醫師還滿輕鬆的。不過,短短的門診時間,很多老人家自我照顧、保健之道,都只能淡淡提一下,於是我常常在想,有沒有辦法寫書,讓老人家自己看、自己學,就不用講到「有嘴無涎」?雖然之前我也出版過一些與老年人相關的書籍,但我媽媽常說:「你寫的書很像教科書,可能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家會看不懂。」這一次,寶瓶文化來找我合作,想要用另一種方法出書,先請人採訪我,然後整理出文章來修潤,這樣的模式,果然親民多了。
  其實只要談到照顧老人家,我的外婆一直是我最好的病例,我也一直以能照顧她的健康為榮。
  外婆在2014年以一百零四歲的高壽過世,很安詳,沒有遺憾,但最後的十個月過得有些辛苦,也留下一些可以討論的議題。我想,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或許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
  外婆長期以來有糖尿病、心衰竭、中風、甲狀腺機能亢進、骨質疏鬆以及大重聽等問題,她行動不便,過去十年來都需要外勞照顧。但她老人家一直是個笑口常開的老菩薩,她每天快樂地吃飯、看電視、刷假牙、睡覺,以及坐在椅子上踢踢腳,當作運動。慢性病在老人科醫師的控制下,也都還算穩定,除了最後一年外,幾年來,住院的次數是用指頭數得出來的。
  比較大的問題是發生在2008年,有一天,因為外婆的尿布上有血,我做了指檢,發現長了一個腫瘤。由於外婆有多重共病,當時預估的平均餘命,可能不到兩年,而大腸直腸癌又是一個不會長太快的疾病,再加上快一百歲的老人家如果開刀,風險也大,所以我們在家族會議中決定暫不處理,先觀察。堅韌的老人家,除了偶爾有些肛門出血外,一直沒有什麼不舒服。
  2013年八月,外婆肚子痛,照了電腦斷層後,發現大腸癌吃破了腸子,引發敗血症、休克,需要緊急開刀,不然當夜可能就會過世。
  舅舅、阿姨們決定開刀,清清肚子,控制感染。開刀很成功,但外婆的氣管插管無法移除,最後氣切,需要使用慢性呼吸器。在醫院住了兩個月左右,待回到家中,就使用居家呼吸器,但就算這樣,外婆還是快樂地看電腦中的連續劇,以及阿基師的節目,滿足一下呼吸器不能進食,只能用胃造口進食的遺憾。
  只是,平均一至兩個月,就會因為肺炎或其他感染住院,其中還發現休克時下肢缺氧,造成骨髓炎,但又因下肢動脈嚴重阻塞,血流不足,就算使用抗生素,也是效果有限。
  在部裡的病房主治陳人豪醫師主持的家庭會議中,長輩們覺得外婆半年多來的生活品質實在很差,所以決定不再治療骨髓炎,回家接受安寧緩和照護。
  但在外婆過世之前,居然又因中風,住院了一次。出院一週後左右,可能真的是時間到了,半夜三點,我媽媽還跟外婆道晚安,五點多,外勞發現呼吸器一分鐘只打十二下,是本來設定的速度,因此叫我去看,但也來不及了。
  家人們雖然很傷心,但其實也替外婆感到安慰,因為她終於獲得解脫。如果再來一次,或許在2013年八月時,大家會選擇不開刀,讓外婆好好的走,讓她少受一些苦,只是當下太緊急、太不捨,也無法預期到管子會拔不掉,造成後續一連串的問題。
  其實,在很早以前,大家(包括外婆本人)就有共識,如果情況不好,會以放棄急救(DNR)為原則,不過那次遇到的狀況,是開刀一切順利,是能救命的,也還沒有到末期,所以大家才會想拚一下。
  其實,就算自己是醫師,一遇到親人的緊急狀況,還是很難下決定。在這本書中,我們也特別開了一個單元「陪伴父母,走無憾的人生」,來討論這些困難的決定。
  除此之外,這本書是希望以一個相對輕鬆的方式,帶領大家來看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而且希望是比較從子女的角度出發的,當然,長者如果自己看,應該也會有收穫。
  寶瓶一開始來找我的時候,是先用「照顧爸媽的10大迷思」來破題。因為很多照顧老人家的觀念,病友/家屬與醫師常常不太相同,可是又不一定有機會溝通。
  其中,像我最喜歡談的一個迷思就是「吃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在門診,我真的遇到很多老人家,當他們被診斷出骨鬆的時候,都會一臉驚訝地對我說:「可是……我都有吃維骨力啊!」那時,我就要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遍:「維骨力是治療骨關節炎的,所以不論怎麼吃,骨質都不會變好。」解釋的次數多到連助理都會背了。
  另外,我們還設計了短短的「照顧爸媽,子女最頭痛的14項困擾」,每一篇都只有五、六百字,這也是在做一些觀念上的澄清。而另一個大單元「爸媽生病時,如何正確就醫與照顧?」其實是在談一些老年人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以及老年慢性病,這與之前的兩本書《你應該知道的老年醫學》,及《活過一百歲很容易》的內容相呼應,但是相對簡單,強調自我的照護,拿掉很「醫學」的內容,希望這次詹媽媽不會覺得像是在念教科書,一看就睡著。
為爸媽烹調食物時,一定要「軟糊糊」?
食物還是要兼具色、香、味,老人家才會有食慾,也才會健康。
我建議長者或照顧家人的子女可以與醫院的營養師商量,如何兼顧美味與營養。例如肉不能吃,就可以換吃魚;整塊肉咬不動,就可以換成絞肉,並不是一定要煮到「軟糊糊」。
阿春嬸在上個月住院三天,當她回家休養時,鄰居看到她,都嚇了一跳。
因為阿春嬸看起來很沒有精神,原本圓潤的她,也消風似的瘦了好幾公斤。大夥兒問她:「怎麼了?是哪裡不舒服?」
阿春嬸嘆了氣說:「就是前一陣子感冒不舒服,我一直咳嗽。我兒子很緊張,就叫我住院檢查,結果住院時醫生怕我用假牙不方便,就拿掉假牙,後來假牙竟然就裝不上去了。我沒有辦法吃東西,就只好吃流質的。流質的難吃死了,就吃不下呀,一吃不下,就瘦了。」
鄰居們七嘴八舌地給建議,要她趕快去調整牙齒,才能正常吃東西。除了阿春嬸,鄰居鄒伯伯也說,他有一位老友就是因為常常嗆到,只好裝鼻胃管,但如此一來,就不能享受食物的美味了,很慘呀!還有一位鄰居說,她女兒為了營養均衡,但又怕她不好下嚥,就把食物都打成糊狀,她很感動女兒的孝心,但那真的很難吃呀。
一群老人家感慨,人老了,日子就一定要過得這麼辛苦嗎?
很多人為了怕老人家進食被嗆到,就改變烹調方式,除了盡量將食物煮得軟爛外,也會把食物送到果汁機、加水攪拌,打成泥狀,這樣雖然進食方便,但對長者來說真的很可憐。
我在門診時,就常常聽到老人家哀怨地對我說:「醫生,可不可以有別的方法呀?」
食物如果都沒有味道,就會影響食慾。食慾一不好,吃得少,就會造成老人家營養不良。
家人會提供老人家軟爛食物的原因:
1.牙齒問題。
2.吞嚥功能不佳。
3.容易嗆咳。
「裝不上去」的假牙
其實多數長者都裝有假牙,有的更全口假牙,如果假牙能維持正常運作,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有一段時間沒有戴假牙,牙齦的牙肉就會萎縮,原來的假牙就可能會裝不上去,或者裝上去後,因為齒齦浮腫,會牙疼,就難以繼續戴假牙。
一個人一旦沒有牙齒的咀嚼功能,當然就難以正常進食。有的老人家住院住了三星期,為了照顧方便或安全起見,醫護人員或家人會先將老人家的假牙拿下來,但即使只是短時間沒有使用,假牙都可能裝不上去。
還有的狀況是,病人因為住加謢病房插管,或容易嗆咳,就拿下假牙,結果再裝上去,就可能不能正常咬合,老人家咀嚼起來會痛,就只好吃軟爛或流質食物。
我建議長者或照顧家人的子女可以與醫院的營養師商量,如何兼顧美味與營養。例如肉不能吃,就可以換吃魚;整塊肉咬不動,就可以換成絞肉,並不是一定要煮到「軟糊糊」。
雞湯除了喝湯,更要吃雞肉
中國人習慣熬雞湯,認為雞湯才是最精華、最營養,但對西醫來說,要補的是肉類所含的蛋白質,不是那碗雞湯。雞湯當然也有營養,不過那是微量的營養素。
要長肉,還是要吃肉類,所以雞肉不能完全不吃,而只是喝湯。因此如果老人家真的牙口不好,咬不動,我會建議老人家去調整牙齒。
當老人家可以正常進食,吃一般正常烹煮的食物,就能維持基本的營養與健康。牙齒不好,吃得不夠多、不夠好,老人家就會比較瘦。老人家如果太瘦,確實會有一些健康問題。
流質反而比固體更容易嗆到
至於擔心老人家被食物嗆到,其實,老人家大部分不會被大塊的食物嗆到,會嗆到反而是小量的食物,而且流質比固體更容易嗆到。
所以半流質的食物反而比較好吞嚥,至於被固體食物嗆到,是運氣很差才會遇到,或是本身就很容易嗆到。  
當老人家吞嚥能力不太好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讓老人家將口中的食物充分咀嚼。若是咀嚼能力不足,又不小心在吞嚥時「下錯管」,萬一部分食物跑到氣管,就比較麻煩。
牙齒不好,會嚴重影響健康,因此口腔健康很重要。口腔要保健,就要有正確的刷牙方式,例如刷牙時不只是刷牙齒,還要刷牙肉,並且要定期洗牙,處理蛀牙等,千萬不要讓自己滿口爛牙,那不僅會讓自己很難過,也會影響健康。
◎詹醫師給子女的貼心叮嚀
當發現老人家的吞嚥能力不太好時,子女們或照顧者最需要注意的是,在老人家吃東西時,務必給予充分的時間,讓老人家將口中的食物充分咀嚼,千萬不要急、不要催,以免老人家被嗆到。
藥物也會造成食慾不佳
另外,藥物也是造成食慾不佳的因素之一,例如有些藥物會讓嘴巴很乾燥,或者是化療、電療療程時,都會造成唾液分泌功能受損,導致沒有唾液,嘴巴是乾的,這時就要靠人工唾液輔助。
精神科開的安眠、鎮靜、抗精神藥,或感冒用的抗組織胺藥物,也會造成口乾。
有個病人因為口乾,病人本身以為是風濕免疫科的問題,但看了七、八個醫生,一直未能改善。後來才發現他總共服用了六種精神科的藥,藥包上每一種藥都寫著副作用是「口乾 」,所以他的問題是吃了六種精神科的藥,每種都會口乾,那麼六種藥,就是口乾「乘以六」,難怪看風濕免疫科也看不好,後來看到他吃的藥,才找到原因。
如何解決口乾的問題?方法是先設法刺激它生口水,例如可以含點酸的,或者涼涼的喉片,有如望梅止渴。
當吃的藥不能改變時,可以用行為去改變,例如要多喝水,要注意的是「喝一口水」,而不是喝一杯水,因為目的是要潤濕嘴巴。
不管哪一種原因造成進食受到影響,重要的是要查出原因。當然老人家如果可以配合做一些訓練,例如加強吞嚥、咀嚼功能的訓練,那麼之後進食正常,就不需要再食用軟爛的食物。
以加強吞嚥訓練,取代插鼻胃管
如果醫生判定病人仍有嗆咳危險,那麼有時確實會建議採用鼻胃管,不過不如想像的有效。
老年醫學一般不是很建議插鼻胃管,反而是將重點放在加強吞嚥訓練,因為管子預防的效果真的沒有很好,尤其是住在養護機構的老人家,就算有了鼻胃管,常常每幾個月就會因肺炎住院一次。
病人都覺得看病就是要讓壞的情況變好,但殘酷的現實是,有的身體情況隨著年齡漸漸變差,即使治療,也只能延緩與控制,往往無法再回到從前。
醫生不是萬能,除了一些急性病可以完全治癒之外,並不是每個疾病都會好,還是要靠個人有好的生活習慣,並配合醫師建議的治療,才有機會讓健康可以保持久一點。
所以不一定要因牙口不好,就吃軟爛的食物,反而要讓自己吃得更好些,營養更均衡些,才可以活得更健康!
◎詹醫師給子女的貼心叮嚀
站在老年醫學的角度,如果老人家沒有牙齒,我建議務必考慮植牙或戴假牙,因為這對一位老人家來說,他才能感受到食物的色、香、味,才會有食慾,也才能完全吸收食物的營養,更才能讓老人家身體真正的健康。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