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自律神經
為什麼可以協奏共舞
我們從胚胎學的角度,來審視人體從一個受精卵細胞到發育成各個系統的過程:受精卵在母體的子宮著床後開始發育,發育的4-8周的階段,稱為「胚胎期」,在這時期結束時,人體主要的器官系統皆已建立。外胚層、中胚層、內胚層都分別發展出所屬的組織及器官。
外胚層
三個胚層的外胚層,是形成人體與外界接觸的器官、構造,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耳朵、眼睛、鼻子、表皮皮膚、毛髮、乳腺、及腦下腺。所以中樞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與收集各種環境情報的感覺器官,在發育原始之初,本來就都是同一個胚層的,關係之密切可想而知。因此,可以很合理的推斷──
當我們刺激耳朵、眼睛、鼻子等部位,以及所相關的嗅覺、聽覺、視覺,皆可以反饋回原本同屬於外胚層自律神經的某一部分。
流傳千年的古針灸學,及歷代演化出各種不同創新的針灸理論,譬如眼針、頭皮針、耳針、手針等等療法,為中醫學在臨床上,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記載。因為歷代醫家都解釋了某一個特定的穴道刺激,能表現出自律神經系統某一部分的反應及症狀的改變。
將一群擁有類似特性的穴道,連成一線,就形成的經絡,五臟的肝、心、脾、肺、腎,及六腑系統的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再加上三焦與心包、便成了十二經絡,再加上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蹻脈、陰蹻脈、陽維脈和陰維脈;於是建構了浩瀚的針灸學。
從古針灸學的穴位療效加以延伸,加上西醫自律神經系統的解剖與支配器官位置,於是就形成我所謂的「調整自律神經系統針刺療法」,同時能將歷代演化出各種不同的針灸理論為什麼有效?與自律神經系統有什麼關聯?等等問題串連起來,便得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之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協調、整合了身體各系統的功能:
內分泌系統
藉由改變血液中的內分泌物質濃度,將整合後的訊息,傳送到要改變和調整的組織或器官。
自律神經系統
藉由神經纖維產生的電位脈衝,傳遞訊息到神經末梢,神經末梢於是釋放神經傳導物質,直接作用在系統的細胞;而血液中的濃度變化,將因為血液循環以及內分泌物質濃度擴散的速度,而表現出較慢的訊息傳遞。
神經系統的電位傳遞則是非常快速,而血液循環的速度又完全取決於神經系統的支配,中醫有所謂的「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所有人的生命跡象,全部都需要經過氣的活動,才能表現出來。這種中醫對於氣血的描述,像極了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關係及特性;因此我的解釋,大致上──
將自律神經系統視為中醫學所說的「氣」;內分泌系統視為中醫學所說的「血」。
透過同屬於外胚層與外界接觸的耳朵、眼睛、鼻子、皮膚等感覺器官,所蒐集的環境、人體需求各方面情報,自律神經系統得以隨時、快速的做調整、校正呼吸、心跳等,讓人體得以在生存的時空中適應得更好,並同步調整內臟器官的血流及肌肉收縮以相互呼應,譬如用收縮運動肌肉,表達回擊或迴避的行為;因此可知自律神經系統,才是「真正」人體生命跡象的主宰!
這些與自律神經系統同屬於外胚層的感覺器官中,鼻子是人一生中最常被病毒入侵的窗口,我們從幼稚園、小學、以致於到成年,到底經歷過了多少次被感冒病毒突襲感染,恐怕次數多到難以計算。中醫很重視每次的感冒,所以有「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法,這「風」所指即為現今的「感冒」。
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及治療學說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對於各種感冒病毒入侵人體後,所產生各種因人而異的不同症狀,以及如果沒有將感冒徹底治好,所殘留下來的影響,將讓人體的肺系統,首當其衝的受到傷害。接下來,將進而影響到腸胃系統、肌肉系統,都被牽連受害。中醫學對於感冒的各個階段治療,即便只是一兩個重要的症狀的改變,都提出了不同的治療策略,非常的精確而且講究!難怪中醫學的理論及治療,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時今日,仍在世界各國的醫界深受矚目,並擁有與日俱興的影響力。
相較於西醫對於感冒的診斷及認識非常清楚,但治療學,不外乎就是抗組織胺、退燒解熱藥等,非直接對抗病毒或殺病毒的觀念及策略,不但延緩人體自癒免疫系統的即時反應,甚至壓抑了免疫系統,導致中醫所謂的「外感殘存」,比方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下鼻甲肥厚、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腺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
於是鼻子喪失了調節濕氣、溫度,以及嗅覺的相關功能,這等同於長期讓第一手收集資訊並加以整合的鼻子,不斷回報錯誤的情報,回饋給自律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在經過長期錯誤的修正之後,就處在慢性失衡的狀態中而不自覺了。肺系統的失衡,以中醫學的理論來說,肺開竅於鼻,一旦在第一關把守的鼻子,被疾病影響、發生長期的失誤後,就會由上呼吸道往下呼吸道延伸,慢慢地變狹窄腫脹的呼吸道,將使得含有細菌及病毒屍體的鼻涕倒流,並透過吞嚥進入腸胃道,進而引發腸胃道的胃脹、胃悶、胃炎等等腸胃道系統的失衡。
由於慢性變狹窄腫脹的呼吸道,使得呼吸不順暢,增加了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等頸部肌肉的負擔。當然讓病患處在長期的頸部肌肉緊繃、僵硬疼痛的狀態,甚至因終於「肌力不足」,而導致壓迫性的交感神經症候群。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2013年,出版《感冒應該看中醫》這本書的用意與道理。
某幾次的感冒沒徹底治好、或醫療方法不對,竟然可以逐漸累積引發並拖累到肺系統、肌肉系統、腸胃系統的自律神經失調病症,這是很多身心症病人,想都想不到一塊的事!
另一個在外胚層的感覺器官中,對自律神經系統失衡有很重要影響的就是皮膚!尤其在台灣這亞熱帶地區,室內使用冷氣空調的機會非常大,學校也用,市場也用,家裡、公司行號都用,尤其在餐飲百貨服務業,一年中約有三分之二時間,將室內溫度調控約在22-24°C之間。
從氣象來看,以台灣一整年約有七個月左右的時間,溫度都高於25°C,隨著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溫度都隨時在改變中。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會依循自然環境的溫度而做調控適應的準備,但麻煩的是我們體表的感覺器官,在溫感方面,卻是一年有超過大半時間,一天有超過一半以上時間,回報給自律神經系統的,竟然是沒有什麼季節不同、日夜不同的溫差變化!
這個長年累月錯誤的溫差回報,使得自律神經系統發出的身體調控,表現出不太容易流汗、體表血液循環變慢、排汗代謝速率變慢,於是皮膚失去了非常重要的調節體溫的功能。體內代謝的過程中產生熱能,使體溫上升,但無法透過體表溫度調節機制相互合作來紓解,於是體內各個內臟、器官、系統的溫度相對偏高,這樣的病態,中醫稱為「火氣」。
《黃帝內經》有類似的記載:「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洩,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用現代流行的詞彙來說,叫做「酸性體質」;是容易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及癌症的體質。自律神經系統在經過「長期被誤導的修正」後,不也同樣處在慢性失衡狀態中了嗎?
中胚層
與外胚層同步發育分化的中胚層,形成血球、淋巴球、血管、淋巴系統,心臟、腎臟、脾臟、性腺、腎上腺、肌肉及骨頭等;這整個可以視為內分泌系統的核心,也就是中醫學所謂的「血」的部分。
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其實是密密麻麻的伸入心血管系統、腎臟、脾臟、性腺、腎上腺,完完全全的掌控並確保這些系統、器官能夠執行自律神經系統所發出、人所無意識的命令。自律神經系統是人體內的無形的主宰,沒有自律神經系統的「氣動」來維持人體生命的重要器官運作,人體器官也不過就只是解剖台上的一顆沒有搏動能力的心臟、一顆不能過濾體內毒素的腎臟、一條條無法流動血液的血管罷了!
也因為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伸入、掌控中胚層的各個系統、器官,和表現出各自的功能,有疾病時才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中醫於是將外胚層的自律神經系統及支配於中胚層的特定器官,歸類為心、腎、脾五臟中的三臟,將外胚層的自律神經系統及支配於內胚層的特定器官,歸類為肝、肺、脾五臟中的三臟。所以中醫所謂的五臟──
心系統
包括了大腦的思考、決策、意識及心臟血管循環功能。
腎系統
包括了來自父母家族遺傳的基因訊息、生殖繁衍後代、回收及排泄廢料功能。
肺系統
包括了自律神經系統的發布、傳遞、呼吸功能。
肝系統
包括了情緒、快樂中樞、自律神經系統的執行及代謝、酵素合成、儲存能量、解毒功能。
脾系統
包括了消化、吸收、循環血流分配功能。
中醫的五臟分類,只有心系統特別不同於其他的四個系統,《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明朝名醫家張介賓將這個心系統解釋得頗為貼切,他說:「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這充分說明了大腦的思考、決策等意識,是屬於心系統的掌管功能;這與自律神經系統所掌管的無意識、或是不用意識就能維持人類生命跡象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自律神經系統所掌管的無意識神經活動,與大部分動物界的神經功能一致,而人類最大不同於其他的動物,就是靈活的大腦的思考、決策等意識活動,使得人類成為生態界中沒有天敵的頂級掠食者。
中醫對於這個最重要系統的功能,提出了「清靜虛靈而主藏神」的保養建議,而自律神經失調的病症,就是大腦的思考、決策等意識活動太過於活耀,無意識的自律神經系統長期緊跟著活躍,不斷地發出命令去校正、調整心跳、呼吸、肌肉系統、血液循環、免疫系統來配合,但終究有一天,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自律神經系統已經無法有條不紊、不斷地去掌管這麼龐大的身體各系統。
失序的各個系統,在沒有自律神經統帥管理之下,各自率性的自行運作,於是就產生了儀器檢查不出來的自律神經失調病症──身心症。
《黃帝內經》中曾提及,我們人的心、意、志、思、慮、智,都是大腦有意識部分的活動,但其背後支撐的是魂、魄的正常的運作。而自律神經失調的病症,在中醫看來,就是魂、魄的互不往來,各行其事,或者只是部分往來,於是乎出現了一堆西醫無法完全歸類的症狀。
大腦意識功能的部分,舉例來說,當計畫趕不上變化、遇到人謀不臧、人事攻擊、競爭壓力的緊繃......引起怒、喜、悲、恐、寒、炅(火)、驚、勞、思等氣機紊亂的九種致病因素;如此一來,更明顯加重自律神經系統的負擔,成為自律神經失調的致病主因。
在中醫學的臟腑理論情志分類上,心、意、志、思、慮、智等心智的活動,屬於心這君主之官系統所掌管。要執行這決策,就屬於肝這謀慮出焉的將軍之官系統,肝的屬性是「氣急而志怒,勇而能斷」, 一旦於事不順利時,就會有各種情緒表現出來,而在中醫學的病理機轉上,就表現出氣機不暢。
《黃帝內經》中的「舉痛論」記載:「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暑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過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我個人的理解看法是:
中醫古籍指出了不同情緒的變化,會產生九種氣機紊亂的行為,而其所謂「氣的紊亂」,應該是指自律神經系統電位脈衝傳送的紊亂,及神經末梢傳導物質分泌與釋放的紊亂。
電位脈衝的傳送,速度是極快的,是在執行大腦分析後的命令,像極了中醫執行君主命令的將軍之官肝系統。而情緒的表現,又依五行屬性有所不同,肝、心、脾、肺、腎不同的系統,分別表現出怒、喜、思、憂、恐的五種不同情緒。
目前西醫療法中的藥物,或許有部分可以處理神經末梢傳導物質分泌及釋放的紊亂,但由於副作用比較大,也並沒有完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至於電位脈衝傳送紊亂,目前完全沒有因應之道,也因此可知自律神經失調病患身心的醫療照護,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而更糟糕的是各行各業職場競爭白熱化日益明顯,不斷榨乾大腦意識方面的功能,導致生活壓力更持續地緊繃。
面對門診的自律神經失調病患,我總覺得醫治速度趕不上快速累積上升的病人數量。中醫即便是在過往農業社會,壓力沒這麼大時,也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因情緒過大起起伏伏而致病,因此提出了「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的主張。
當然,眼下的社會景氣也好,大環境氛圍也好,可能真的沒有辦法什麼事都能讓人坦然清靜,但是身為人,絕對要守護維持健康的陽氣;因為如果長期過勞緊繃的話,會產生讓人包括視覺、聽覺等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就治療學來看,中醫除了會特別注意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心系統外,並有其他對應治療的經絡系統、臟腑系統,為依據來做補強醫治。
人類靠著高超智慧、各種慾望,成就人類的文明,但是卻也如此輕易的,影響到原本僅只是為了要維持人類生存下去的無意識神經系統。雖然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卻讓人活在莫名的水深火熱之中。或許這本書點出了問題之所在,將有助於自律神經失調病患在尋求醫療的過程中,能有更正確的方向,來恢復自身的健康。
大腦的外層是負責掌管意識活動的地方,而在腦的中央位置,像是下視丘以及邊緣系統,是主要負責無意識的活動,是人類進化發育最原始的部分,與一般其他哺乳類的物種,只有些微、小小的不同。
所有的身體功能如呼吸、消化、心跳、體溫、血壓、憤怒、恐懼等本能的反應,及週期性的行為比如睡眠,同樣的存在於人類及低等動物。
所不同的是,人類的無意識的腦,會受到有意識腦的影響而有學習行為,所以人類無意識的腦,也同樣掌控自動執行的活動;所以人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想東想西,甚至嘴裡還可邊吃邊喝,享受一心多用。其實是無意識腦,用某種方法,激發學習的運動程式,以及記憶自動執行活動的結果,控制這些無意識的、不隨意程序的真正主宰,就是下視丘!
下視丘控制自律神經系統,以及由腦下垂體釋出激素的系統,來完成維持生命跡象的不隨意活動。在自律神經系統方面,完成無意識的維持生命所需的各種活動,是透過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來執行;而我們身上大部分的器官,受到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共同支配,相互制衡。
交感神經系統
在有壓力時,活動佔優勢,不過這些活動都是比較消耗能量的;刺激交感神經,能引起腹腔內臟及皮膚末梢血管收縮、心跳加速、瞳孔散大、消化腺分泌減少、疲乏的肌肉繼續撐著工作的能力增加等等。
副交感神經系統
在休息及靜養時,副交感神經活動佔優勢,而副交感神經活動,是用來保存能量的;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是使唾液和淚液分泌增多、瞳孔縮小、心跳減慢、皮膚和內臟血管舒張、胃腸蠕動加強、括約肌鬆弛、男性生殖器的勃起等。
心、肺、肝、脾、腎,中醫學的胸腔與腹腔五種系統
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有:「精藏于腎,神藏于心,魂藏于肝,魄藏于肺,志藏于脾,此之謂五藏也。」表面上看起來是心、肺、肝、脾、腎,存在於胸腔以及腹腔的五個內臟,但其實中醫學講的是「五種系統」。而這五種系統,都包含了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繫的外胚層神經系統的有意識及無意識,及中胚層、內胚層的血管及內臟器官。
神、魂的功能,可視為腦中樞神經系統,神是下決策的君主之官,藏于肝系統的魂,可以將腦的一個觀念、或是意志,透過肝的系統化為實際的「Fight or Flight」戰鬥或者逃避,所以魂會隨神往來。一個想法、一個行動,在中醫學的定義裡,心是君主之官,屬火,火是無時無刻、變來變去的,屬於意識腦的部分,就像是一個個的想法、藍圖,不斷地在產生;在屬於無意識腦的部分,不斷發出維繫心跳、呼吸、循環等必須遵守效率的命令。而要供給心火源源不斷的燃燒材料,就是肝了。
以中醫學的五行說,肝屬木,肝木可生心火,功能運作正常、健康良好的肝,是能源源不絕的供給心足夠的能量,可以幫助心達到的目標,讓想法完成、或持續維護生命跡象的運作;這便是肝所藏的魂,會隨心所藏的神而往來的原因。
腎藏精、肺藏魄的功能,可視為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精,是父母所傳承下來的先天基因,其中屬於意識腦的部分,就好比一個人生下來就擁有的智力、腦力;至於屬於無意識腦的部分,就像是製造各種產品的製程設計圖,藏於腎系統,在中醫的定義裡面,「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伎、指多能,巧、指精巧。說的是擁有先天從父母傳承下來的基因、智慧。
腎系統在中醫五行中屬水,掌管身體的津液,是將腸胃消化吸收所得來的各種營養成份,依照各臟腑所需,轉化成各個系統的精華液,滋養器官組織。在中醫學的定義,水是無時無刻、變來變去的,要將這些津液轉化成精華液,那就是肺的職責了。
肺屬金,在中醫五行的關係中,肺金生腎水,為母子關係,因而有了肺系統的運化,使得腎系統所主管的津液,能夠成為活水,所以肺所藏的魄會隨腎所藏的精出入。
有了這樣子的理解跟連結,可知道人們為了工作及應付日常生活的各種狀況,常常需要規劃、有主見、有想法,而且要有可行的做法去執行、完成,就需消耗心神與肝魂的能量,這是交感神經佔優勢的活動。而吸入氧氣,排出代謝廢料產物,如二氧化碳、大小便等,就是保留能量、更新新細胞,以替代衰老細胞的腎、肺系統了,是副交感神經佔優勢的活動。
因此,在對治自律神經失調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治療策略上,就可以透過這樣子的觀念,去降低或節制神、魂的耗能,同時強化、補強腎、肺系統的修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