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18 02:07:10| 人氣1,8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萊辛《漢堡劇評》選讀筆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萊辛,張黎譯,《漢堡劇評》,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譯文出版社,2002。〈譯本序〉,頁001-012;正文,頁001-031、502-522。

1. 在萊辛看來,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的文風是雕琢的、矯揉造作的;它們那雍容的語言、空洞的辭藻、華麗的韻律以及舞台上那種有著球型桂樹、幾何形棱角的法國式公園,都表現了法國宮廷生活違反自然的特徵。在萊辛看來,雍容華麗的語言,正是缺乏感情的表現,是封建階級失掉了活力的表現。他提倡用單純的、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代替垂死的貴族階級的華而不實的語言,主張在戲劇中即使表現貴族階級的人物,他們的談吐亦須是自然的。(譯本序,頁7)
2. 萊辛是第一個從理論上對「三一律」進行了詳盡分析和批評的人,他在第44、45、46篇中,以超過前人的敏銳洞察力,精闢地說明「三一律」是由希臘戲劇有歌隊這一特點產生的。他指出法國新古典主義者不明白,古希臘人講的地點和時間的統一,是由行動的統一決定,並由此引申出來的。行動統一才是根本規律。在現代戲劇已經廢除了歌隊的情況下,法國人仍然把地點、時間的統一絕對化,這就犯了教條主義的毛病。(譯本序,頁8)
3. 萊辛常常在劇評當中,夾帶許多他心目中理想的德國民族戲劇應該朝向的戲劇美學思想,各方各面的。另外,讀他的劇評,雖然常常有些當時戲劇界的人、事、物,讀起來並不太熟悉,但這些卻都無損其劇評的整體價值,那些人、事、物的記錄,甚至因此而被唯一地保留了下來。
4. 萊辛的評論語言是非常敏銳、犀利且精準的,下舉二例:【1】克洛奈格的劇本他自己只寫到接近第四幕的結尾,其餘是由維也納的「一支筆」續寫的【按:維也納一個檔案管理員卡西昂‧安東‧封‧羅什曼-賀爾堡,續寫於1764年該劇於維也納上演該劇時】,我之所以稱他為「一支筆」,是因為在其中不太能看得出一個有頭腦的人的勞動。(第二篇,頁11)【2】在另一齣遠不像樣子的悲劇裡,主要人物當中的一個人竟突然死去,一個觀眾詢問他鄰座上的人:可是,她是怎麼死的?鄰座上的人回答道:怎麼死的?死於第五幕唄。的確,第五幕是一種非常可惡的害死人的瘟疫,儘管前四幕答應讓她長命百歲。(第二幕,頁12)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
1766 37歲 《拉奧孔》問世。
1767 38歲 接掌漢堡民族劇院的藝術顧問。
1769 40歲 《漢堡劇評》(Hamburgische Dramaturgie)出版。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8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