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6-28 11:50:07| 人氣14,9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2一葦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緣起與主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22624日至25日(週五、六)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館演講廳

姚一葦教授(1922-1997),本名公偉,王夢鷗教授為其取名「姚一葦」,後以筆名聞於世,為臺灣當代戲劇創作與美學研究的一位巨擘。畢生以讀書為樂,創作、著述不斷,並全心投注於教育工作,嘗言「戲劇是一生的志業」,晚年參與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創建,作育英才無數。

姚教授堅持傳統人文精神與古典美學信仰,治學尤為嚴謹,在劇本、美學、理論、批評、散文等領域皆成就斐然。在學術論述方面,著有《詩學箋註》(1966)、《藝術的奧秘》(1968)、《戲劇論集》(1969)、《美的範疇論》(1978)、《戲劇原理》(1992)、《審美三論》(1993)、《藝術批評》(1996);在劇本創作方面,編有《來自鳳凰鎮的人》(1963)、《孫飛虎搶親》(1965)、《碾玉觀音》(1967)、《紅鼻子》(1969)、《申生》(1971)、《一口箱子》(1973)、《傅青主》(1978)、《我們一同走走看》(1979)、《左伯桃》(1980)、《訪客》(1984)、《大樹神傳奇》(1985)、《馬嵬驛》(1987)、《X小姐》(1991)、《重新開始》(1993);另外在散文與評論方面,則有《文學論集》(1974)、《姚一葦文錄》(1977)、《欣賞與批評》(1979)、《戲劇與文學》(1984)、《說人生》(1989)、《戲劇與人生——姚一葦評論集》(1995);此外,來臺早期還翻譯了《湯姆歷險記》(1953)與《杜里世家》(1954)兩部小說。其中,《紅鼻子》更是戰後最早登陸中國演出的臺灣劇作之一(1982)。

姚教授走過臺灣政治最壓抑的時代,但仍堅持用文學彰顯人性。1950年代起即參與《筆匯》、《文學評論》、《現代文學》等重要文學刊物的編務,與現代文學的諸多名家時有往還,並悉心提攜後進,於發掘有才之士不遺餘力,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

在戲劇教育與劇運方面,姚教授自35歲(1957)起先後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與戲劇系影劇組等院校科系所授課二十餘年,1982年提前自臺灣土地銀行退休,全心全力投入國立藝術學院創校籌備工作,並創辦戲劇學系,為首任戲劇學系主任兼教務長。姚教授無私奉獻戲劇教育四十寒暑,春風化雨無數,尤其於1980年至1984年間主辦了五屆的實驗劇展,推動臺灣劇場現代化,並栽培了眾多劇場創作與教育人才,為劇場人士尊崇為「一代導師」。

2022年適逢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創校四十週年,同時也是姚教授百歲冥誕。遙想斯人一代學養風華,追念其研究創作偉業,並探究姚教授於臺灣現代戲劇美學與理論研究之先行者足跡,期從姚教授畢生志業(現代文學、劇本創作、戲劇美學、實驗劇展、戲劇專業教育)為研討範疇與基點,拓展當代戲劇研究的歷史與文化視野,除邀請國內外相關研究之學術先進外,更積極邀請在戲劇領域研究表現優異之青壯派學者,發表學術論文,共同展開學術對話,回顧戰後臺灣現代劇場發展的諸多面向,並展開對劇本研究、美學理論、戲劇史與戲劇教育等的前瞻性探索。

等歷次學術研討會及相關展演活動的成果。姚教授一生的時代歷經從戰爭到和平、從冷戰到全球化、從戒嚴到解嚴的歷史巨變,適與戰後臺灣文藝走向現代化與全球化的足跡相疊。姚教授企圖在亂世中建立一個足以與政治及商業分庭抗禮、闡發人性價值的藝術美學世界。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本校創校以來,世界變化的腳步急遽加速,全球化、消費化、資訊化、數位化,乃至於AI化與(後)疫情化,不斷重寫「現代」的定義,從而也改變「現代」戲劇的角色和風貌。在本校創校四十年的今天,一代人凋零,一代人迷茫,正是深入反思過去、重探曙光的契機,理解劇場的歷史發展脈絡,就能理解劇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研討會命名為「2022一葦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計畫邀請臺灣、日本、中國、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參與論文發表及圓桌論壇,涉及戲劇文本、戲劇史論、批評理論、戲劇教育與比較戲劇等面向,以當代的詮釋觀點與批評取徑,拓展「現代古典」的可能性,同時也讓跨世代研究者的學術視域被看見,並促使跨世代研究者與跨地域研究網絡建立聯繫、交流的基礎。

1998年起,臺海兩岸分別舉辦了幾次聚焦「姚一葦研究」的學術研討會,包括「姚一葦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國立藝術學院,1998)、「紀念姚一葦先生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戲劇協會,1998)、「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姚一葦藝術基金,2007)、「紀念姚一葦先生誕辰90週年學術研討會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2012),實已累積不少兩岸學者在「姚一葦研究」上的學術成果。 

本次所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試圖循著同心圓的開展,論題主要可以分成三個區塊:

    一、核心層:以姚一葦的作品研討為最核心,包括其劇本、文藝理論、評論、翻譯、序跋、訪談、演講語錄等,這是探觸姚一葦心靈最趨近的媒介與素材,也是姚一葦所遺留下來最珍貴的文藝資產。時至今日,重探其心靈資產,具有追本清源的重要意涵。

    二、中間層:以姚一葦所參與的文藝活動、文學雜誌、實驗劇展、戲劇教育等為範疇(但不限),從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等視角,將其置入/逸出臺灣戰後文藝史脈來爬梳,重新檢視及比對「文‧藝‧史」的互文性糾纏,重新蠡測姚一葦的文史位址。

    三、開散層:從空間上來看,試圖從臺灣境外的戲劇發展(如古希臘、香港、新加坡、日本、中國等),提出比較研究的觀點,共同思考亞洲華文戲劇板塊之間的遙相呼應與涓滴互動,甚或是鏡照關係、他山之石,這樣的觀看或許能夠拉闊「姚一葦研究」與「臺灣戲劇研究」的學術視野。

    本次研討會將在「姚一葦研究」的學術成果基礎上(但不僅限於此),繼續累積並拓展當代戲劇的研究視野。研討會聚焦以下子題展開深度的研討與對話,大致涵蓋了姚一葦的劇本創作與文藝理論、冷戰與美學、實驗劇展、戲劇教育、華語劇場與比較戲劇等面向:

1.     重讀姚一葦劇作的N種視角

2.     姚一葦文藝理論創作的技術與方法

3.     劇場美學與文化冷戰

4.     實驗劇展的再省思

5.     戲劇教育的公共性

6.     華語劇場與比較戲劇

7.     其他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4,9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