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資料
小川洋子著,伏怡琳譯,《沉默博物館》,北京:人民文學,2011。
這部小說應該不算太厚,約莫17萬3千字,我讀的是簡體字版,差不多250頁,繁體字版則由台灣的麥田出版社出版,原著出版於2000年,簡體字版出版於2012年2月,而繁體字版出版於2012年12月,在中文世界裡,算是一本新書;因為我們這個月的讀書會要討論,我花了許多次搭乘捷運的時間,總算在兩天前才將它讀完。我讀得很慢。
我一直在感受故事中這間博物館的建構過程,主角接到徵聘博物館技師的面試通知而來到這座村鎮,通過大宅院女主人老婦的面試之後,他便開始一點一滴建構這間博物館,由大宅院的馬廄改建而成,園藝師幫了很大的忙,這是一間專門蒐藏及展示遺物的博物館,老婦幾乎花了一輩子在蒐集遺物藏品,主角花了許多時間,聽老婦憶述這些遺物主人的生平故事,並將之記錄下來,再由老婦的年少養女謄寫出來,而在這個工作過程當中,博物館技師也要負責去蒐集新近死亡人士的遺物,這些遺物都要是最能代表死者生前的一件東西;故事最後,老婦也憔悴氣盡死去,而由博物館技師和少女繼續這項永遠沒有止盡的工作。
凡物皆有史。這部小說可以說是由好幾個物件的小故事所組織起來的,更精確地說,是這些遺物主人的生平故事,或者應該說,是物跟人之間的故事,物的意義,人的價值,因為彼此的依存而存在,而互相豐富。對於這間博物館而言,最特別的是,再怎麼精彩或乏善可陳的人生,最終只能選擇一樣最能代表其生前行誼的物件,當作遺物產品,可能是總結其人生的最終註腳,也可能是象徵某個人生的最精華(或最狡猾、最悲痛、最歡樂、最窩囊……)片段,有點像是「舉隅法」的文學修辭。
睹物思人。這點完全表現在主角身上,在他來求職的行李中,有兩件對他來說相當重要的物件,一是母親留給他的遺物《安妮日記》,他每天臨睡前總會隨性地讀幾頁,另一個則是哥哥送給他的顯微鏡。他在大宅院工作餘暇,每隔一陣子,就會寫信給他哥哥,他推算嫂嫂應該臨盆在即,緊跟著胎兒出生,哥哥的教學工作繁忙,又要同時照顧嫂嫂和小孩,幾封信看下來,可以感受到這對齡差十歲的兄弟,感情應該不錯;只是,我讀到一半,開始覺得納悶,為什麼哥哥從未回過信?這個疑問,到最後才解答,因為他寄去的信都因為地址查無此人而被退回,而退回的信件通通都被園藝師截走了,最後園藝師竟當著他的面,將信件全部丟入火中燒燬,有勸其告別過去之意。園藝師另一個令人吃驚之處在於,竟以自己手工做的折刀,削去三名受害年輕女子的乳頭,警方幾次前來大宅院盤問技師,懷疑技師可能涉入此案,最後雖然不了了之,可是卻造成技師總覺得有人在暗地裡跟蹤他的心理陰影。至於《安妮日記》和顯微鏡,最後技師也將它們一併捐給博物館做為藏品,向家族與記憶告別,或者說將其永存在博物館。
麥田版的書封是一隻左耳,主要是因為主角博物館技師在故事中,第一次去蒐集的就是一位年邁死去的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他生前專門幫人做縮耳手術,因為該村鎮的官員會讓納稅人聚集在村政府後牆的窟窿前,要是他們能將耳朵伸到窟窿裡,就表示還沒到繳稅的時候,他們相信,人的身高會停止增長,但是人的耳骨卻一輩子一直在長,所以他們就會去找江湖醫生,做縮耳手術,所以麥田的書封是有其意義的。相較而言,簡體版的封面弄了一套老舊的黑褐色西裝,就讓人不解其義,因為在小說的敘事中,似乎沒有提到黑褐色西裝,只能假設它是在老婦向技師口述遺物故事中的其中一件,但這樣的封面力量就弱多了。
【4月20日讀書會之後……】
小說裡的村鎮有歐洲田園鄉村的地方感,客觀上來說,這其實是個開放的空間,但是在小川洋子的設計之下,對於主角而言,卻是一個越陷越深的漩渦,或像流沙,或像陷阱,或像耳朵的迴紋。主角其實是個沒有什麼自主行動力的人,對於少女,他有愛慕之意,卻不敢直接地表白;對於從沒有回信的哥哥這件事情,幾乎從來沒有懷疑過原因何在;最能夠吸引他的,其實只有顯微鏡下的世界、母親的遺物《安妮日記》,以及博物館的建構工作。主角像是走進卡夫卡的世界,他曾經有機會休假去找哥哥,但卻又臨時接獲通知去尋找某位死者的遺物;他也曾在園丁說出秘密(燒了主角寄給哥哥卻被退回的信、為了試試刀子的鋒利程度而去割取死亡女子的乳頭)之後憤而離去,卻在大雪紛飛之際昏迷於少年的沉默修道院附近樹林中,而被少女喚醒,並且又回到大宅院中,接續老婦的工作,那就更離不開了。
關於博物館的建構,整個過程牽涉到話語權的運作。遺物是老婦及主角挑選的,是否能夠代表遺物主人生前的生命故事,便有待商榷;其次,透過遺物而口述/轉述生命故事,這已經是書寫與重新詮釋的層次,再加上少女會再謄錄一次,也會有所微調與修正。經過這一整個過程,最後展示的說明牌內容,和遺物主人生前的生命故事之間,已經經過許多道處理手續。這裡聚集了許多人的故事片段,一片一片的故事,拼貼成民眾的小歷史,相對於傳統的君王將相英雄人物史觀。
通篇小說讀完,還是覺得作者的設定感太強烈,甚至導至有若干不太合邏輯之處,讀起來卡卡的。不是太有趣的小說,但似乎可以引發一些主題的討論,譬如記憶、歷史、生命、死亡、敘事等,場面的調度並不是太豐富或複雜,有好些篇幅可以讀成是幾個人物的分段故事,能量的強弱程度大致上差不多,比較巨爆的畫面應該就是廣場的爆炸案、村裡的哭節儀式,以及園丁跟主角淡定地說出秘密,主角驚懼、氣憤地離開大宅院。當然,很多人讀完之後,可能會想:「如果是我,死後能夠代表我的遺物會是什麼?」這應該是個有啟發性的延伸思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