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上蒐尋了樣板戲「現代革命京劇」《智取威虎山》(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E0LDNycE8)來觀賞,這是1970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上海京劇團劇組集體改編的演出版本,影片的畫質和音質還可以,重點是演員們的唱作唸打均很到位、不走樣,亦非一般大陸戲曲錄像DVD常見的音、像分離,看起來倒是暢快淋漓,令人熱血澎湃、慷慨激昂。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樣板戲的演出,幾年前就曾經看過由中國京劇院青年團所帶來的《紅燈記》,在國父紀念館的現場演出,這些年來,在系上教授「中國戲劇現當代」此一課程時,也偶爾會播放《紅燈記》的演出錄像片段給學生欣賞,並一邊講解其表演特色,除去意識形態的主題內容之外,學生反應一般也覺新鮮有趣。
這次之所以會在年節期間,上網找《智取威虎山》的影片來看,主要還是因為去年底再次(應該說是第三次了,我曾經看過1996、2000兩個版本)看了屏風表演班在城市舞台演出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2011),裡頭有兩、三個《智取威虎山》的片段,主要都是參謀長和楊子榮的對話,商討如何剿破山匪座山雕的巢穴,此外,並有兩人和解放軍們(此即傳統京劇中的龍套演員)一起翻掀白色雪衣披風的舞動場面,倒也令未曾看過樣板戲的觀眾一新耳目,只是經由表演形式以及這兩、三個片段所擺放的結構脈絡突兀使然,導致引來不少觀眾的笑聲,和原本《智取威虎山》所要達致的戲劇政治教化功能,當然是大異其趣,不過這也正看出李國修在編創《京戲啟示錄》時,交織安排不同時代、不同劇團、不同劇種於一爐,企圖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之餘,凸顯荒謬並置的生命本質與戲劇趣味。
順帶提一下,這次屏風表演班由黃致凱導演、李國修主演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算是我閉關前所欣賞的最後一齣戲,這令我聯想到,我所看到的第一齣舞台劇,同樣也是屏風表演班的戲,那是1991年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哇!好久沒在那兒看演出或電影了)演出的《蟬》,這齣戲改編自林懷民1969年所創作的小說,主要演員有李國修、王月、陶馥蘭(以前還曾看過她的舞團「多面向舞蹈劇場」的演出,這些年已久未聞其活動蹤跡了)、朱陸豪、郭子乾、韓賢光等。
言歸正傳。這次主要就是想看看《智取威虎山》的演出全貌,雖然這是個電影版,但除去特寫鏡頭、淡入、淡出等部份影像鏡頭語言之外,基本和舞台演出應該相去無多。
劇情主要突出解放軍幹部楊子榮(童祥苓飾)的足智多謀、英勇果敢(也就是樣板戲編創公式所謂的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深入敵營,獻上聯絡地圖,取得山匪座山雕(賀永華飾)集團的信任,最後和參謀長(沈金波飾)所帶領的解放軍與民兵,裡應外合,瓦解了山匪集團,是謂「剿匪」;原著小說《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1923-2002),就是根據1946年冬在東北牡丹江深山老林剿清效忠國民黨土匪殘部的親身經驗,而寫出這部小說的,似乎是在和1930年代國軍對共軍的剿匪嗆聲,只不過那個年代的國軍剿匪(1934-1936),共產黨這邊則是自稱為「兩萬五千里長征」。
因為是意識形態先行、政治正確的產物,處處可見二元對立的概念,幾乎可以做成一張敵我對立、立場鮮明的對照表格(表格內的稱呼、立場,均是傾向《智取威虎山》),如下:
左翼
|
右翼
|
毛主席
|
老蔣、美帝
|
革命、解放
|
反動派
|
人民、群眾、工農兵、學生
|
土匪、權貴、地主
|
解放軍
|
國民革命軍
|
鄉村、地方
|
城市、中央
|
共產黨
|
國民黨
|
無產階級
|
資產階級
|
被壓迫者
|
壓迫者
|
其實,同一套意識形態、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敵對邏輯,完全可以照搬到台灣1950年代的反共抗俄劇,只要將這些概念左右對調,再將這些稱呼標籤貼到那些符號化、空洞化的人物身上,兩邊幾乎是系出同門、蛇鼠一窩,只怕是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兩,都差不多。
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老掉牙題目,談起來沒勁。我覺得真正有趣的,還是樣板戲表演的形式美學。過去人們總是以「京芭體」來形容,意思就是京劇的動作身段,加上西方芭蕾的混合體,但我在看過《紅燈記》及《智取威虎山》之後,認為應該改為「京芭交」,還得再加上交響樂的整體搭配,才更為周延,或許也可以戲稱之為「金芭蕉」吧!
從頭到腳,由裡到外,樣板戲的表演美學,大致呈現如下的形式特點:豎眉、睜大眼、圓黑睛;唱唸時,咬牙切齒,但卻也字正腔圓,不走津音滬語等地區方言,只為讓更多群眾聽懂看懂;經常緊握拳頭,來表示緊張剴切的情緒;或者將雙臂一高一低斜舉,雙掌打開平伸,很像李連杰所飾演的黃飛鴻動武前的起手式,這應該是從芭蕾的基本手位來的;挺胸,腰椎打直,結合剛勁的肢體動作,很多的定格、定式、定角,身手的頓勁,和鑼鼓點搭配得天衣無縫;演唱時,音量高亢,情緒、表情均誇大,下巴微微上揚,而且眼神經常望向遠方某一不知名的定點,目光炯炯有神,志壯力強,精神煥發,似見遠大光明的前程目標;每一場戲的結尾,在場演員一定會做出正面(或斜側45度)的肢體雕塑定格畫面,象徵眾志成城;應該也是來自於芭蕾基本腳位動作的啟發,演員很喜歡踮腳尖,一方面彰顯角色的高大形象,二方面演員的身體也更顯輕靈。
這些羅列於上的肢體表演特色,再加上交響樂、文武場、鑼鼓點三合一,音樂激越昂揚,熱血澎湃,慷慨激昂,激勵人心;有評論者就認為,大陸舞台表演在經過文革樣板戲的一番攪動之後,似乎只會「高、大、強」的表演了,「溫、細、柔」的表演美學已杳然無形、不易見到,但「高、大、強」的表演形式,只怕連內容也是「假、大、空」了。
關於《智取威虎山》的表演,我還注意到兩個特色。首先,因為這是個場景設定在東北關外的一齣戲,所以劇中的解放軍會穿上白色雪衣披風,或是連身過膝的大衣,在作身段時,經常以雙手抓起左右衣角,舞動起來,很有氣勢,同時也很有視覺效果。其次,則是參謀長帶領解放軍和民兵要上山攻打座山雕的那一段武戲過場,有滑雪群舞的場面調度,有騰空翻躍的京芭體展現,好看至極,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就像《京戲啟示錄》上半場第四場〈風屏劇團I──假戲真作〉中,修國與豪陸的對話一樣,
修國:樣板戲形式還不錯,內容缺少了人性和感情。
豪陸:樣板戲還有一個優點,節奏快,絕無冷場!可惜就是歌頌共產黨!太政治了!
修國:任何藝術,尤其是戲劇,一扯上政治這頂大帽子,它的壽命就不長。
戲劇可以表現政治,但絕不應該服務於政治,戲劇一旦被政治綁架,通常是被撕票,很難留下活口。我非常贊賞李國修以《京戲啟示錄》一劇,提出許多關於戲劇、歷史、生命、記憶的真知灼見,改天再來提出我的理解,在此衷心期盼他早日恢復身體健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