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04 04:48:05| 人氣3,4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思索劇場經濟的經濟劇場──評《哈奈馬仙之hamlet b.》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0年11月26日,週五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演出:《哈奈馬仙之hamlet b.》

團體: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當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說著:「我不是哈姆雷特,我不是哈姆雷特!」時,我們要如何來思辨這個關於存在價值與身分認同的當下情境?當文化創意邁向產業化,我們要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以及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面對?如果說當初莎士比亞透過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這樣存在主義式的命題,那麼《哈奈馬仙之hamlet b.》則是進一步將該道命題給問題化,將其置放於這個消費拜物的時代脈絡裡,批判並叩問我們的存在處境與心靈狀態;不論是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或者是《哈奈馬仙之hamlet b.》,都同樣提出了值得我們深思的命題。

 

爬上燈光昏暗的階梯,觀眾處在一個充滿符號的空間:整個實驗劇場的表演區被設計成一個大型螢光幕的類空間,地板畫的是可以藉光反白的方框,左右舞台吊的是演員可以穿越的方框,天幕是可以穿插字幕及影像的白幕,頂上的方框一角則懸了座象徵奧菲莉亞的黑色人型檯、腰部著了件白色篷裙,觀眾透過隱形的螢幕介面,觀看表演的一切。這樣的空間令人聯想到,現代人透過許多3C產品的方框螢幕和世界產生連結,在與虛擬實境互動的關係中,我們投射欲望、想像存在,我們複製無限、無所不在,我們曾經都是哈姆雷特,但如今我們都不是哈姆雷特(就如同那位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所說),而只是分身,既是分身,就不是本尊,在布希亞式的「物體系」宇宙裡,本尊並不存在,主體性消失,只有不斷地複製與替換,而我們在這樣的變換關係之間,存在著,或不存在著。

 

我們看到,當那座象徵奧菲莉亞的人型檯降落場中,所有的男演員紛紛變裝為奧菲莉亞,我將其解讀為:當我們不再是哈姆雷特或奧菲莉亞時,所有人都可以變裝、扮演、複製、替換「成為」哈姆雷特或奧菲莉亞,我們面對的不再只有「是為」(to be)或「不是為」(not to be)的本體論問題(主要關於存在與定義),還有為何與如何「成為」(to become)或「做為」(as)的目的論與方法論問題(主要涉及身分的流動)。

 

我們換個觀看頻道,將那扇隱形介面,從3c方框螢幕,轉成劇院舞台的鏡框。大多數時候,對於劇院和觀眾而言,不可能像手握搖控器那麼簡單,想轉台就轉台,而是需要花錢買節目(或製作節目)、買票,才能夠看到不同的節目,劇團則是接受邀請(被購買)到各地劇院演出;在大中華地理區域內,這幾年許多城市競建大型劇院與表演場地,有些已經落成啟用,表演節目的大量需求,的確對區域內的戲劇生態產生影響,在量的需求之外,品質的維護與消費的能力,成為劇場工作者不得不重視的課題,劇場不再只是創作人主導,製作人和經理人的角色功能也越發重要。

 

《哈奈馬仙之hamlet b.》裡提到「哈姆雷特」準備上演第一百場亞洲巡迴演出《哈奈馬仙》,觀眾看到天幕白幕上投影的正是許多城市所建蓋營運中的大型劇院,台詞說的是巡迴演出的演員根本已經搞不清楚劇院和劇院的區別,身體只是在機場、飯店和劇院之間不斷地移動,每個城市的面貌既模糊也單一,演員「哈姆雷特」自覺或不覺地已經成為一部表演的機器。這裡,創作者對所謂的文化產業提出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傳統經濟學中的「生產─商品」邏輯,究竟能不能套用在文化產業上?「人─創意─表演」可以唯物化嗎?文化消費就是可以用錢購買一切嗎(劇中,奧菲莉亞無論如何,想要花錢買下哈姆雷特做為表演行為藝術的兩塊冰塊)?

 

我們也看出這還是個文本交織的辯證空間。文藝復興經典《哈姆雷特》早已被解構得只剩下「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兩個符號,「哈姆雷特」的復仇變成了憤怒的行為藝術,最後卻在金主無理的要求之下被收購,癡心的「奧菲莉亞」變成了追逐偶像「哈姆雷特」的粉絲,以求生命存在的圓滿,最後粉絲終於見到了偶像(大量複製電子公仔的其中之一),但卻也瞬間幻滅,情何以堪?我們也看到海納穆勒以打字機創作後現代經典《哈姆雷特機器》的戲擬情境重現,在解構莎翁經典與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當代世界荒謬的同時,他正抽著名牌雪茄、喝著名酒,後來甚至還喝了一口Coca Cola呢,極盡諷刺!

 

而《哈奈馬仙之hamlet b.》則想像文化產業的近未來「榮景」,虛擬「一幕幕消費時代的酷異景象」,最後可能就像那兩塊不斷溶化的冰(象徵全球暖化問題),化為一灘死水──即便如此,我們應該還是會記得兩個畫面,一個是「哈姆雷特」舉起大鐵鎚,重重地往冰塊敲下,以表演憤怒(歷史與現實的憤怒與抗爭,只能以影像呈現,禁錮在天幕方框之中);另一個則是將紅色顏料淋倒在冰塊上,流洩而下,場燈也為之一紅,象徵另一波的文化消費又即將開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誰也擋不住消費狂潮。

 

面對消費社會的來臨,我們究竟要擁抱之?還是抵拒之?《哈奈馬仙之hamlet b.》對此表現出諷刺、焦慮與批判的態度。然而,從資本主義社會學的歷史發展來看,從「工業生產─勞工運動─殖民主義」到「消費─我買故我在─身分認同」,「消費」(不論是什麼內容或形式的消費)肯定還將會跟我們共存很長一段時間,在擁抱與抵拒之外,或許我們還得學習如何與之共處呢!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4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