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30 04:05:19| 人氣9,3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重讀紀蔚然《黑夜白賊》《也無風也無雨》《好久不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臺灣劇作家的角度來看,1954年生於基隆和平島的紀蔚然應該算是幸運而特殊的,近年來的劇作包括《黑夜白賊》(1996年)、《夜夜夜麻》(1997年)、《也無風也無雨》(1998年)、《一張床四人睡》(1999年)、《無可奉告》(2001年)、《烏托邦Ltd.》(2001年)、《驚異派對》(2003年)、《好久不見》(2004年)、《嬉戲》(2004年)、《影癡謀殺》(2005年)、《倒數計時》(2007年),創作的密集度、被搬演度、尤其被出版度幾為臺灣當代劇場之冠,近幾年更形成了一個慣例,每每在其新作被演出時,就有出版社配合出版其劇作。

出身英美文學背景,1980年代赴美國堪薩斯大學與愛荷華大學攻讀戲劇碩士與英文博士學位,1991年返臺後,便投身於數所大學院校的英美文學與戲劇教學的紀蔚然,對於語言的熟悉與操演,適切地反映在他的劇作當中,不僅掌握了語言化為文字的閱讀性,同時更兼具了劇場演出的語音與表演性,不論做為一名讀者,或是一位觀眾,一旦接觸了紀蔚然的劇作(或散文),無不被其語言的魅力所吸引。讀其劇本有趣之處就在於除了劇情之外,他還擅於創造語言的遊戲場,經常可見他對日常生活語言與媒體語言的諷刺,如雙關語、同音異字、多語夾雜、流行語、引經據典、同語異境、耍嘴皮、譬喻、順口溜、廣告詞、髒話、垃圾台詞、言不及義……等,以語音、語意、語用不同的語言面向,來展現臺灣在解嚴之後的「眾聲喧嘩」與「失語狀態」。

紀蔚然的「家庭三部曲」包括《黑夜白賊》、《也無風也無雨》、《好久不見》,創作的年代前後跨越八年。「三部曲」(triology,也叫做「三聯劇」)原指古希臘悲劇的獨特結構,以至今唯一留存下來的艾斯奇勒斯(Aeschylus)《奧瑞斯提亞》(Oresteia)三部曲來看,這種結構兼具有「續集」和「辯證」的意味,或是「主題」與「人物」的延續。「家庭三部曲」在此意義上,呈現了臺灣社會家庭結構的崩解與人際關係的疏離:在《黑夜白賊》裡,因一樁珠寶失竊案而揭開家庭成員之間的層層內幕;在《也無風也無雨》中,則是在一場父親的假喪禮之後,兄弟三房對於父親遺產分配而引發爭執,這兩部曲在現實與回憶的時空跳接上,均採取了意識流的手法;到了《好久不見》,則是以多場零碎的生活場景拼貼,組裝成劇終空洞而僅具形式的家庭聚會。整個三部曲不斷在質疑的就是宏寬在《黑夜白賊》裡所追問的「家到底是什麼碗糕?是給人有安全感的地方?還是一堆人被迫有血緣關係,不得不生活在一起?」 因此有人選擇自我放逐,有人把自己聲明作廢,有人勉力持家,有人從人間蒸發,有人欲走還留,所有的家庭基礎老早就被掏盡一空,當家庭(home╱family)變成了只是一個房子(house),僅剩的血緣關係也很難振衰起蔽。紀蔚然刻意安排了一位貫穿三部曲的人物清水叔,並在《好久不見》裡以「戲中戲」的形式,讓劇中導演來想像清水叔曾是船員的傳奇浪漫,同時也擴及談論生死存活的哲學課題;但是這個偉大的命題就在劇終、家族成員幾乎到齊之際,被清水叔以真實的船員生活打破劇中導演的浪漫想像,同時也呼應了這個家族的崩解與人際的疏離。

細讀紀蔚然「家庭三部曲」的結構形式與佈局手法,還可以發現其中似乎暗渡陳倉了若干中外經典名劇的點子痕跡,像是《黑夜白賊》裡主要有三名敘事者:林母、宏寬、淑芬,場景隨著這些敘事者的回憶而流動,這和前述李國修《京戲啟示錄》與《女兒紅》所使用的意識流手法,都不禁讓人先聯想到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和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的《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甚至是桑頓‧懷爾德(Thronton Wilder)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等作品中,那種景隨人走、戲在嘴上的敘事手法,不過這種方式在義大利的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以及中國的傳統戲曲裡,也常見到。

其次,《黑夜白賊》的時空設定在下大雨的夜晚,這場雨甚至到劇終演變成大淹水,和曹禺的《雷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不好的天氣裡,營造令人窒息的空間,抖露所有劇中人物的不堪。第三,《黑夜白賊》裡的陳忠仁被請來調查林家珠寶的失竊案,陳忠仁問案情找線索,林母、宏寬、淑芬則經由不同的敘事角度接力訴說林家的歷史,讀到最後,珠寶得失倒在其次,甚至讓人懷疑是林母╱紀蔚然故弄玄虛,抖露劇中人物性格的醜惡才是真,看似偵辦,卻又反推理,最終還是會讓人聯想到古希臘悲劇索福克里斯(Sophocles)的《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也許珠寶象徵的是親情至性。第四,《也無風也無雨》裡的三兄弟辦了一場假喪禮將父親「蓋棺論定」之後,就開始爭分父親留下的財產,這會讓人聯想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李爾王》(King Lear),李爾王在第三幕第二場對著荒野上的暴風雨怒吼狂嘯,咒罵兩個女兒的不孝,《也無風也無雨》則是倒過來,同樣是要瓜分父親的「遺產」,但卻無風也無雨。這些聯想與比附當然是危險的、且立論薄弱的,相對於金士傑的《荷珠新配》、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和李國修的《京戲啟示錄》,「家庭三部曲」的確讓人覺得斧鑿痕跡較粗糙,但相信熟稔西洋戲劇與劇本創作的紀蔚然肯定是自覺地作為的。

台長: 于善祿
人氣(9,3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