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17 17:30:14| 人氣3,99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創作社《不三不四到台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06年11月17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演出:創作社《不三不四到台灣》

這是一齣「狀態」(situation)的戲,而不是一齣「行動」(action)的戲。與其要去論析它,不如去感悟它。「不三不四」在台語裡頭,指的是不正經、名不符實的意思,編導周慧玲將這樣的語義擴展到整個當代台灣,應該是有文化批判的象徵行動(symbolic act)意圖。

戲藉由兩位好友文芳(徐堰鈴飾)與Sandy(吳維緯飾)的死靈對話,探問生死的真相與存在的意義,辯證中帶有高度的形上義涵與語言趣味。過多的辯證占去了戲的主體,劇場性卻也少了許多,這倒成了周慧玲編導四齣戲(2000年的《天亮以前我要你》、2002年的《記憶相簿》、2004年的《Click,寶貝ㄦ》、2006年的《不三不四到台灣》,平均兩年一部編導作品)以來的一貫特色,這與她的戲劇學術背景有絕對緊密的關係,與其說是「看」她的作品,不如說是「聽」她的理念辯證。

佈景和道具多半成了劇場裡頭的裝置藝術,包括一張不像病床也不像棺木的床、兩座象徵上山下海的A梯、三尊沒有生命的男型模特兒、一架沒有盡頭的長鐵梯、劇場牆壁上的裝置圖案、還有與真實時間同步的鐘面等。這些象徵與喻義濃厚的裝置,形塑了不生也不死、不進也不退、不上也不下、遊魂飄盪、沒有出口也沒有盡頭的「僵」、「卡」、「中陰」狀態,文芳與Sandy就在這個臨界面討論生死。不論生死,都需要面對,但是文芳卻不願意,並找盡各種藉口,拒絕承認自己亦已身亡。

雙方運用了許多語言技巧來做攻防,但是聽在筆者的耳裡,卻更覺得她們是生是死、是人是鬼完全不重要,也根本不是這齣戲的主題,反倒是語言成了存在的真實,意識也在語言陳述的同時間顯露,這是很西方哲思式的,也就海德格所強調的「語言是我們的居所」(We are dwelling in language.)。

幸虧找來了兩位身經百戰的小劇場演員,透過徐堰鈴有層次的、和吳維緯兼具喜感與一點點妖媚的表演技法,才能夠將這麼迷離難辨的狀態劇敷演出來,至少觀眾在看戲的過程當中,慢慢地瞭解到文芳在戲一開始的時候,不斷地對空氣講話,其實是利用藍芽手機在講電話(但也可能不是),或者是文芳和Sandy的存在狀態從生生對話,到生死對話,到死死對話,其間的界線不見得非常清楚鮮明,但並不影響對戲的理解;兩位演員的表現讓這齣戲,並未使其糊成一坨。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99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DO
深有同感。
2006-12-21 21:23: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