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8 01:01:15| 人氣2,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厘頭有餘,表演不足──評瘋狂劇場《先知大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06年5月13日
地點:誠品敦南店B2藝文空間
團體:瘋狂劇場
演出:《先知大廈》

這戲幾乎有一點超現實了。

在演出前台,有一張小小的桌上,立了一張小紙牌,上頭寫著:「尷尬」,很快地匆匆瞥過,並沒有太擺在心上,只是覺得怪怪的。《先知大廈》演出的過程當中,左後舞台的黑幕之後一直傳來不小的對話聲,干擾不小,但似乎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導演說那是香連寫的一齣短劇,就叫《尷尬》,後來那黑幕還拉開,讓《尷尬》的戲演完,下戲的演員直接斜斜穿過《先知大廈》的演出空間,然後退場,這比表演工作坊的《暗戀桃花源》還要更並置、冷感、勁爆、無厘頭。

而在《先知大廈》正式開演之前,還有若干演員以諧擬的表現手法,替即將上演的兩齣友團小劇場作品打廣告,一個是徐堰鈴的《三姊妹Sister Trio》,另一個是台灣春風歌劇團的《飛蛾洞》,中場休息甚至於還有一些表演秀;台灣渥克劇團有位團員邱威傑的作品就已經常常是動漫、網路世代的思維了,幾乎可以說是「火星人」了,沒想到在這裡,卻看到了比邱威傑還要更接近周星馳式無厘頭的蘇芷雲──這位瘋狂劇場的團長兼編導,在小劇場這江湖上走動,她以「阿鼠」做為渾號。

台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加上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碩士的養成背景,讓她在這次的編導作品《先知大廈》中,了卻她多年來想對「玉米田裡的先知」芭芭拉‧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lintock,1902-1992)致敬的心願,這是一位於198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的美國女遺傳學家,她早在1950年代,就已經發表了若干前衛的關於跳躍基因的學說論文,但未受重視,且遭受許多攻訐與批判;獎項與認同對她而言,都已經是遲來的榮耀與肯定了。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阿鼠」做這齣戲除了向她致敬之外,也隱含著對女性科學家抱不平的口吻。

「先知大廈」其實是「阿鼠」創發出來的一棟虛擬建築,根據節目手冊中那位虛擬的建築師「C. Y. Mouse」(其實就是「芷雲阿鼠」,就是編導本人)的說法:這是一棟圓柱體建築物(很像是邊沁所說的圓形監獄),房間的亂序號碼其實暗指麥克林托克的轉位基因學說的一組奇妙的數字:369;另外還有麥克林托克的安息之地──建築物中央的真理之柱(令人聯想到聖經裡頭的巴別塔);每個房間都可以聽到先知的聲音……等等。舞台上主要是以六個電子顯示器來表示房間號碼,用可旋轉的半透明塑泡簾當做房間門,同樣以可旋轉的布簾來代表真理之柱的底座部分,可以看得出來,舞台設計與製作在有限經費創作出來了多重空間的巧思。

筆者對於表演的質感要求有點不滿足,導演似乎刻意地抑制了演員的表演張力,她在節目手冊的〈後記〉中如此寫道:「這次的演出中,我跟演員們一起作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有時叫演員用放棄的心態來演出,有時下一些怪指令給他們:講英文、講廣東話,或者叫平常很中規中矩的演員感覺自己很身輕如燕……他們有的排斥,有的玩得很開心,最後看到一堆怪東西在舞台上,我真是開心的不得了。這樣看戲還會有共鳴嗎?我也不知道,對我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是實驗,未知。」筆者並不太能夠參透「放棄的心態」為何,只感覺到表演的力道與節奏很鬆垮,也許這「鬆垮」感是導演想要的,那麼這也許是一種「共鳴」;但是導演也在懷疑「這樣看戲還會有共鳴嗎?」筆者常常被友人說太和善,常常會替創作者找作品的詮釋,筆者也常常陷入詮釋與過度詮釋的迷惘當中,常常希望創作者可以為一般觀眾將戲的訊息透露地清楚些,但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不見得每位觀眾都參得透的,甚至於不見得每位創作者自己想得透的,難怪導演要說:「我也不知道,對我而言,一切的一切都是實驗,未知。」

不過老實說,對筆者而言,就個人當下觀賞的心理反應與感受,這已經是一齣既超現實又富有哲思辯證(先知的在與不在,對先知的信與不信,理智與瘋狂)的戲了,如果再欠缺表演的戲劇張力,看起來確實鬆散無力許多,當天下午筆者的精神是飽滿的,但有幾次就看到打瞌睡,事後也和某位演員聊到,筆者覺得「刻意地抑制」讓人看起來其實比較像是無力統籌戲劇節奏。也許周星馳真是新一代創作者的偶像或精神導師,但不要忘了他可是很認真地在創造「無厘頭」的美學語彙哩!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2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