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引進也製作了許多音樂劇,喜歡音樂劇的觀眾其機會與選擇均多了起來,就在今年(2006)的初春時分,又有一齣標榜著「台灣自製百老匯‧七年級生展風姿」的戲碼《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即將上演,投入這繽紛多彩的戰場當中。善視者或善思者一定會問,對於這個所謂「台灣自製百老匯」,觀眾可以期待的是什麼?
出身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現任嵐創作體藝術總監的林家億對於音樂劇的熱愛,以及對於商業劇場的投資與經營,促成了這次製作的成形;近幾年,每到寒暑假期間,他總是利用機會到國外觀摩當地商業劇場的運作手法、音樂劇的製作與經銷、音樂劇人才的訓練與培育,每次跟他談起這方面的事情,他總是滿腔熱情地滔滔不絕。這次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鎖定1987年百老匯首演、美國當代知名的重要詞曲作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1930-)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拜訪森林》,做為他多年來音樂劇夢想與熱愛的第一響,著實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審慎與積極,在製作費的投注上面亦不計成本,按照他的理想,希望能「替國內的藝術市場,訓練出一批優秀的音樂劇演員,能唱、擅演也可舞」。
基於嚴謹的態度,他們甚至在今年的1月19日、20日兩天,於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的舞蹈廳舉辦「試唱會」,以鋼琴為伴奏,演員則穿上已經設計製作完成的服裝,加上隨身道具與動作,全本唱完,一方面呈現演員數個月來的排練成績(包括英語正音、表演、舞蹈、音樂等課程訓練),二方面也測試觀眾的接受度;看著這一群七年級新生代演員唱著字正腔圓的英語音樂劇,咬字、語調、句讀、神情都已經接近原汁原味的native speaker,實在是很令人驚訝,也實屬難得,對於聽覺而言,實在是一大享受,尤其對於觀眾在瞭解劇情上面,有很大的幫助,值得嘉許!
當年這群七年級生可能都還未出生、或仍在襁褓之中,但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紐約百老匯音樂劇壇早已戰雲密佈,1987年東尼獎最佳劇本(James Lapine)、最佳詞曲創作(Stephen Sondheim)、最佳音樂劇女主角(Joanna Gleason)均由《拜訪森林》一劇奪得,劇中飾演巫婆的女主角Bernadette Peters也榮獲紐約戲劇評論大獎;同年也在百老匯首演的《歌劇魅影》則囊括所有技術獎項,且遲至1988年才獲得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兩齣音樂劇在獲獎的評比分佈上的確適得其所,由於史蒂芬桑坦深厚的人文素養,使得《拜訪森林》的歌詞更形雋永,這點和《歌劇魅影》的音樂性與技術導向的確是大異其趣的。
有趣的是,這兩齣音樂劇二十年後,又要在臺北的劇場界碰面了,當兩廳院引進《歌劇魅影》而掀起諸多話題的同時,有這麼一群初生之犢的七年級生,挑戰另一齣百老匯的音樂劇經典《拜訪森林》,相較於藝術經紀公司引進歐美音樂劇的方式,這個組合、這種不惜成本的做法,應該值得國內音樂劇迷予以支持,在台灣音樂劇發展史上,或可記上一筆。
《拜訪森林》最吸引筆者之處,在於故事的編寫技巧與寓意上,將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小紅帽、長髮姑娘、會生金蛋的雞等童話故事中的諸多角色融於一爐,另外還有一心想要恢復青春美貌的巫婆,與因為受到家族詛咒而無法生育的麵包師夫婦,巫婆答應麵包師夫婦只要能夠成功取得她所想要的四樣東西,無法生育的詛咒就得以破除,因為這樣彼此的需求與願望,而將這些童話故事重新置放在同一個時空當中,所有的需求與願望都要到森林裡去尋求、解決或獲得;幾條故事線與幾組人物在上半場因緣際會地糾纏在一起,所幸到了上半場結束,這些角色都達成了原初的願望,接著應該就是所謂的「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但是下半場卻是這些圓滿故事的後續發展,童話故事的完滿邏輯被現實考驗著,有著是非道德、善惡標準、生死大題在衝撞著這些原本應享「幸福快樂」的人們。讓觀眾在故事當中,重新思索經典童話的現實價值觀,這是史蒂芬桑坦和安德魯韋伯不同之處。
這幾年書市裡頭流行著所謂「令人戰慄」的童話,而曾經風靡全球的黛安娜王妃,在1981年嫁給了查爾斯之後,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會「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怎料他們會在1992年分居、1996年離婚,甚至到了1997年黛安娜發生車禍而身亡,後來連查爾斯都另娶新歡──或許童話與現實只是一線之隔!
時間:2006年3月12日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舞蹈廳
團體:嵐創作體
演出:百老匯授權音樂劇《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
《拜訪森林》:一次戲劇事件
有的人從不看好這個製作,有的人說它是土法煉鋼,有的人超喜歡這個演出,劇組的人多半說他們是在自我完成一個夢想,一起走入森林、拜訪森林、再一起走出森林,這樣一趟八個月的旅程,換得了無可取代的體驗與成長;我則說它是一次比「練習」好的戲劇「事件」,但若說要改變目前台灣的音樂劇生態,還差得遠哩。
在製作態度上,我覺得是誠懇且認真的,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400萬元),讓這一群年輕、無經驗的演員接受英語發音、歌唱、舞蹈、戲劇表演等諸多的訓練課程,有趣的是,他們幾乎都不是戲劇相關科系出身,反倒是來自英文、音樂、政治、國文、哲學、物理、生命科學、科技管理等學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沒有戲劇系。不管是什麼樣的理由,造成戲劇獨漏的結果,事實是台灣到目前為止,尚無一所專業的音樂劇系所科組,也就是說,音樂劇的風潮只在觀賞消費層次,尚未達到人才培育的市場需求。
這也難怪,因為另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台灣當前的音樂劇熱潮,是在揀拾歐美汰舊音樂劇的大量傾銷,常常是二軍或三軍的卡司,也可以被藝術經紀公司吹捧成一流巨星的組合,演出、製作、經紀等單位削飽了觀眾的荷包之後,緊接著再引進下一齣音樂劇;熱愛音樂劇的觀眾也樂得排隊、花錢、搶購這些演出票券,當然,他們偶爾也買國內音樂劇作品的帳,比方果陀劇場、大風音樂劇場、愛樂劇工坊等。
這次《拜訪森林》的演出,其基本完成度算是高的,但仍可以看到很多戰戰兢兢的斧鑿痕跡,技術部門常有施展不開、不流暢的窘境;演員的表現令人亮眼,絕對歸功於數月的密集排練;最令人讚嘆的,應該還是製作人兼導演林家億的義無反顧,最後總算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夢想。會不會有嵐創作體第二號作品,不得而知,但至少這次的製作演出,已經引發了一些討論與關注,這就是一件好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