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5年11月26日
地點:藝術教育館
團體:綠光劇團「世界劇場系列V」
演出:《求證》(2001年普立茲戲劇獎、東尼獎最佳劇本)
編劇:David Auburn
導演:柯一正、羅北安
演員:姚坤君、樊光耀、羅北安、郎祖筠
既然眾所公認劇本好,那麼還是得花點時間賞析一下的。劇情大綱在許多地方應該都可以找得到,我在此就不贅述,直接切入我所想要談的幾個點。
總共四個角色:父親Robert、姐姐Claire、妹妹Catherine、妹妹的男友Hal(同時也是Robert的指導學生),如果按照兩點一線的對應關係,四個人最多可以有六種關係,不過這個戲劇濃度高的劇本,只處理了四種關係:父女、姐妹、師生、情人,雖然僅是如此,但是語言高度集中在幾個事件點與主題上,讓人還是不能有一絲鬆懈,緊緊地被一波又一波的戲劇張力給吸住。
有趣的是,完全沒有提到母親,不知是早逝?分居?離婚?離家出走?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劇本沒有清楚地交待這個部分。反倒是強調Catherine在其父親瘋病發生之後,放棄學業,在家照顧他,四、五年下來,所付出的愛與關懷,甚至到了父親喪禮結束,都還耿耿於懷,感念至深,不願離開那棟她已住了二十幾年的老房子,以及滿屋滿室與父親相處的回憶。其姐Claire在紐約發展多年,在過不久,就要和身為精神分析師的男友Mitch結婚了,但是姐妹倆感情其實從小就不怎麼好。
希臘神話裡頭有個Oedipus弒父娶母的悲劇故事,《求證》的故事雖然不至於到那種悲慘的地步,但卻讓人看到一些若有似無的相類處:當Oedipus在科羅納斯的時候,其母(也是其妻)Jocasta老早就已經因為羞愧上吊自盡多年,而Oedipus也早已刺瞎雙眼、自我放逐在希臘各地多年,那些年完全是他的兩個女兒Antigone和Ismene陪著他四處行乞過活的,尤其Antigone,除了事親至孝之外,對於兄弟鬩牆相殘而亡的兄長亦極力盡到手足情深,安葬Polynices的屍體,卻惹來與Ismene的不和。消失的母親、事親至孝的Antigone和Catherine、戀父情結、姐妹不和,這些都讓我不得不把這兩個劇本擺在一起參照閱讀,並不是去證明《求證》有所抄襲或重新演繹了什麼,而是純粹在閱讀上找到一個有趣的比較點;文化資本夠的人,應該也可以找到另外的比較點。
回頭看看節目單裡,藝術總監吳念真寫的一段話:「你不得不承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劇本,因為結構與鋪陳的方式透露著好萊塢式的算計,但認真的觀眾或有話要說的評論者,如果想要掉掉書袋、講講內涵,或者探探深沉一點的創作意義,也有絕對的機會和空間。套一句俗濫的劇場術語,真是:可以讓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是作家常常落給評論者的兩難論證,甚至於(我也來套句台語俗諺:「餓鬼,還假勢利」──貪吃,還不好意思說)是想要看到演出評論,卻又想先堵住評論者的嘴,很不乾脆。我只想告訴他:評論是必要之惡!倒是製作人郎祖明講得比較誠懇:「台灣的劇場環境畢竟無法與百老匯相比……我們向世界取經,從各國的資料挑選出適合我們的劇本。」(同樣引自節目單)兩年來,綠光劇團所經營出來的世界劇場系列,從《明年此時》(2003年6月)、《愛情看守所》(2003年12月)、《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2004年6月)、《憂鬱的安妮》(2005年10月),再到《求證》(2005年11月),專業選劇、專業製作、專業演出的成績應該是劇場界有目共睹的。最近看紙風車或綠光的戲,總是會被他們之中的一位大老級人物虧,「聽說你都會寫一些意見喔」,我想他指的應該是兒童劇的部分,我也想告訴他:戲演出怎樣,評就會怎樣,我不會因為誰而改變!(我想這次他應該還是看得到我寫的這一篇東西,呵!)
回到正題。
這四個角色的四種關係,可以說是從一團「混亂」(mess),經過「數學」(math)的運算之後,達到「終極美感」(extreme beauty)。一方面因為愛與關懷的力量將他們糾纏在一起,但同時他們彼此之間又像數學裡的「質數」一樣,除了本身與1之外,其餘的數均無法將之整除,也就是說他們每個人除了自己的話與自己想聽的話之外,什麼也聽不進去,就語言狀態來看,顯現為邏輯、推理、求證、辯論、勸慰、哄騙……等等各種語言的對辯與紛亂;如果還是以數學為比喻──畢竟劇中有三個角色都是數學專家(除了Claire不是)──四個人之間難解的人際方程式,在以語言彼此卸除掉一層層的防衛與偽裝之後,至少留下了Catherine和Hal繼續沉浸在數學的終極美感當中。
原來的英文劇名,Proof,基本上是一個雙關語,它既是劇中三個數學家想要解開的數學「證明」,又是眾人要相信Catherine的「證據」,有個證明,就又可以讓數學界的理念再往前突破,有了證據,才可以證明那深奧難懂的證明是Catherine所寫,而非其父所為。也就是說,不管是證明,還是證據,其實Catherine真正渴求的是Hal的信任,就像她信任她老爸那樣,但是Hal卻在Claire面前,對Catherine的數學能力表現困惑、質疑、甚至是徹底否定的態度,嚴重地撕裂了兩人之間的情感,雖然到最後兩人仍復合,但所造成的裂痕僅能慢慢以愛與關懷癒合之。
進一步看,Hal所代表的是理性的數學家,也就是科學家的一種,講求的是眼見為證,只有筆記本做為物證還不夠,因為還缺乏人證,但人證Robert已死(Hal’s value:proof, seeing is believing, scientific, reason, etc)。而Catherine所表的正好相反,表面上,她也是個數學能力頂尖的人,但是卻沒有相配應的學歷、學位、學術位置、學術論著等,甚至於可能是因為她的性別,導致Hal對她的數學能力根本不信任,但她對Hal的期待卻是信任、浪漫、關懷、與愛(Catherine’s value:belief, romantic, love, and care)。而Robert就是那種介於瘋狂與天才之間的藝術家型數學家,這可說是所有文化中最古老、最持久,也是最具爭議性的觀念問題,這個劇本採以非常人性化的處理,讓Robert出現在Catherine的回憶之中,而且她的回憶所及(即觀眾所看到的部分),幾乎都是Robert處於理智還算清楚的時候,除了偶有數學式的閒瞌牙與書袋,其實更多的是兩人誠摯的父女之情,令人動容,尤其對飾演Catherine的姚坤君而言,她不斷地要跳躍於回憶與真實的時空之間(大約來去於四、五年之間),必須在表演的方法與技巧上,表現出不同年齡的差異,但偏偏這差異只在四、五年之間,想必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地。
談到表演。我想姚坤君的方法演技在這裡絕對是發揮了,看她在大女孩與小女人之間來來去去,還得三不五時勸慰回憶中老爸的瘋言瘋語、和姐姐賭氣吵架、和小情人Hal又吵又愛的,真的是很過癮;同樣也在現實與回憶中出現的Hal(樊光耀飾),其在表演上,做出時間區隔的功力就弱了許多,不很明顯;羅北安演的Robert老爹,外型與表現均是恰如其分,不過他只處在一個時空裡(即Catherine的回憶當中),表演的挑戰度沒有樊光耀或姚坤君來得高;至於飾演大姐的郎祖筠,就有點溫弱掉了,嗅不太到那種在紐約曼哈頓金融區打滾多年的味道,角色也塑造得不夠立體化。
最近參與了某學會的討論,欲從過去一、兩年的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當中,挑選幾齣本地原創的、可以推薦的戲,去參與下一屆的華文戲劇節(香港,2007年1月)演出,幾位委員想破頭,也列了一些劇目名單,但不是改編或翻譯的,要不就是傳統戲優於現代戲,原本和幾位委員認為這齣戲(《求證》)的演出水準也是相當好的,但一來是翻譯的,二來是上海與香港都演過了,台灣應該算是華人地區第三個演出該戲的了(據悉明年上半年還會有某校戲劇系的學生畢業製作,也是要演出這個戲)。令人傷腦筋的是,台灣的原創劇本能量似乎衝不出來,創作劇本的量雖然還是有,可是演出品質卻常令人擔憂,所幸在這個氣溫低涼的周末夜,總算還看了一齣好戲。
參考閱讀:
Donald Kennedy著,楊振富譯,《學術這一行》,台北:天下遠見,2000。
Kay Redfield Jamison著,王雅茵、易之新譯,《瘋狂天才》,台北:心靈工坊,2002。
Sigmund Freud著,常宏等譯,《論文學與藝術》,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
西爾維雅‧娜薩著,傅士哲、謝良瑜、全映玉譯,《美麗境界》,台北:時報,200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