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7-13 00:49:39| 人氣1,3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析論九○年代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的創作美學與政治策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下各位看到的是小弟今年去報考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所繳交的博士論文提要,很慶幸的是,小弟上榜了。未來將根據自己所列的提要方向,進行整個博士班學術研究的學習。嗯!當然也歡迎大家給小弟各種意見。】

截至目前為止,整個華文出版界及學術界還尚未對九○年代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做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與整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一)當代戲劇的研究與觀察,除了盡可能地取得文本與影音資料之外,最重要的仍屬「走進劇場」式的演出欣賞與實際的田野調查,礙於時間、金錢、興趣所限,一般學者並未能縱覽全局,致使許多研究論文都只是在玩文字遊戲,缺乏歷史縱深與實地觀察的縝密性;(二)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與研究的蔚然成風,不過才是近十年的時間,許多大專院校青年(甚至於中學生)將其視為新世代的自我表達方式之一(異於過往文藝青年以文字書寫為主,有些人則開始以影像書寫與聲音吶喊表達自我與抒發情緒),部分社會人文相關的碩、博士生將其視為反映當代青少年次文化的研究對象,少數文化學者則從各自專業的角度與立場從中擷取「有效的研究樣本」,強化其「年度研究指數」(論文篇數)與若干「專案研究計畫」,然而這些資料散落各處,各持已見,缺乏一個全面爬疏與批判的視角。
筆者的個人經驗(請參考所附之履歷表)適可填補以上所提及之學術研究縫隙。筆者從英美文學的大學養成教育,進入到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生態觀察,再從戲劇批評的寫作,轉進到戲劇教學殿堂,前前後後已達十年,相當嫻熟於台灣現代劇場界的人、事、物,對於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的「西方(歐美)/日本移植」性格亦了然於胸,這是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近百年(如果從1911年日本新演劇元祖川上音二郎劇團來台北市朝日座上演算起的話)的宿命,也是近十年來學者喜用的研究切入角度,事實上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除了顯而易見的「後殖民」性之外,實有其自身演進的邏輯,下文將詳述之。筆者雖然來不及參與八○年代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的幾次聖戰,但是對於九○年代則幾乎是每役必與(看戲的密度很高、重要的研討會也沒放過、家中的非書資料堆積如山)。本文企圖從劇場生態觀察的角度,繼續尋找另類的創作美學與政治策略,在此,先將論文架構做成下表,以利說明。

【表格若貼過來格式會跑掉,很可惜也很抱歉,我自己又解決不了此一技術問題,所以表格從略。】

首先,必須先界定本論文的時間框架,自1987年的解嚴至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為止;台灣曾有過三十幾年的政治戒嚴經驗,「噤聲」的集體潛意識還深駐在人民體內,對於表達,最熟悉的方式可能就是「一片靜默」,或是「齊聲同語」,要不然就是「照本宣科」,一旦張嘴發聲,卻是嘰哩瓜啦,五音不全,有的甚至患了後現代失語症。對於解嚴後、尤其是九○年代以降的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論者總喜歡用「眾聲喧嘩」,甚至是「諸神退位,群魔亂舞」等詞語來形容這個「邏各斯中心」消碎的年代;遙想八○年代,尚有所謂的「第一代小劇場」對於戰後台灣的僵化舞台觀做美學上的革命,更有「第二代小劇場」因緣際會地將劇場行動與社會、政治運動聯繫在一起,只是這些都已隨著政治緊箍咒的剝除、劇場行動者的各奔前程,而使得八○年代、九○年代之交的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脈動沉寂了一陣子。「沉寂」之後的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重新思考自我的文化定位,整個新時代所提供的氛圍與困境,包括多元文化、兩岸角力、媒體開放、網路世代、全球化與後殖民、性別重省、策略聯盟、景氣低迷等等,促使不管是八○年代延續經營的劇團,還是九○年代才成立的新團體,都必須具備一套面對新時代的態度與方法。
其次,為這段期間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自身發展側重點的轉換,有從八○年代上半葉的劇場記號學(即前段所提「所謂的『第一代小劇場』對於戰後台灣的僵化舞台觀做美學上的革命」),經八○年代下半葉的劇場社會學與政治學(即前段所提「『第二代小劇場』因緣際會地將劇場行動與社會、政治運動聯繫在一起」),再到九○年代的劇場經濟學緩進的軌跡(即前段所提「必須具備一套面對新時代的態度與方法」);而這樣子的滑動軌跡,事實上也反映在部分的媒體報導與新聞分析,同時也反映在戲劇評論觀點的轉移,當然這說明了僅僅抱持戲劇美學本位的觀念已不足以含納九○年代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眾聲喧嘩的花樣年華,有必要進一步細究其創作美學與政治策略。
第三,即針對這個階段,深入研究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創作者創作美學觀的展現。對於身體論述與身心鍛鍊的探尋,尤其在歷經了八○年代上半葉的劇場元素實驗期以及八○年代下半葉的半社會半政治狀態,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的創作者與實踐者終於可以沉潛下來,好好地思考劇場裡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表演者的身體(另一個元素為觀眾),於是從理論辯證與實務操作(舞踏、太極、瑜珈、傳統戲曲、民俗藝陣、儺戲等等)雙管齊下,進行所謂的「身心鍛鍊」。中性的身心鍛鍊之外,部分實踐者也慢慢地展現出性別操演與認同政治的創作特質,在知識樣態上,這當然也跟九○年代社會人文學術界大興的性別論述與後殖民論述有關係,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這也解釋了前文所謂「文化學者從各自專業的角度與立場從中擷取『有效的研究樣本』」云云)。再者,相異於「八○年代下半葉的半社會半政治狀態」,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在創作美學上也找到了另一條「應用劇場」的路線,即發展劇場在社區、教育、藝術治療、心理輔導等實用功能,一種平靜革命的社會參與模式。
第四,即九○年代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面對後工業時代的大眾文化趨向(商品化、標準化、強制性)以及劇團永續經營所遭遇的阻難(經濟上的、政策上的、民眾認知上的),而衍生的幾個政治策略課題。包括九○年代上半葉因「人間劇展」(1994年10月)而引發的「抵拒/收編」論辯(簡言之,就是領有補助者是否就是政治不正確之類的論爭);還有劇場在都市/媒體/空間的不同場域裡頭,所扮演的角色,或其角色是如何被塑造的,之類的台北/外台北劇場論爭、資源分配論爭、媒體操作機制等等。除了一系列的爭爭吵吵之外,劇團自身的經營發展手法以及與其它單位團體所組的策略聯盟,都異於狂飆的八○年代,大部分的劇團仍在為下一個年度能不能申請到藝文補助而傷腦筋,少數幾個劇團已嘗試性的將觸角西進大陸,面對這些最新趨勢的發展,本論文企圖能夠提供一些建言。
第五,即針對以上所提各點,本論文所預計採用的切入角度與論述方法。先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探究這個階段台灣社會的集體精神徵狀,再針對關鍵性的演出作品與發展趨勢做出文本分析,檢視其在敘事和語言上如何反映集體精神徵狀,如何落實在創作美學與政治策略之上,並驗證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內在邏輯的轉換軌跡。

從以上的架構表與分項說明,乍看之下,論文的規模似屬龐大,所跨時間雖然僅有十餘年,所跨學門將包括記號學與結構主義、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身體論述、性別論述、後殖民論述、權力論述、空間論述等,所採方法也將包括媒體分析、精神分析、文本分析、敘事分析、語言分析、文化工業批判等;然而,這些都僅僅做為切入的角度與方法罷了,最終目的其實只是要「呈現」跟「再現」九○年代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的喧嘩情境與繽紛樣態,「呈現」是必要的,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孽世代」(next generation)半途闖入,不知(「不想知」、「不知道到哪裡知」、「沒有資料知」等等都有)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發展之所來,亦不知要往哪裡去,只是一味地自我耽溺、自我表達、自我歡愉於與同儕所架構出來的「小劇場」;「再現」當然更是必要的,因為有更多參與過的革命同好(很多善戰分子都是屬於所謂的「五年級」)對於古戰場與逝去歲月的懷舊(當然,這也是一種時髦的「五年級懷舊症」),以及人們對這一段倏忽即逝、似乎沒有留下什麼的台灣現代戲劇及劇場史的一股輕嘆。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3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