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11-12 10:10:18| 人氣3,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境行動案例操與作實務:結合手作步道工法與解決環境問題實務」研習 教學日誌 106-11-1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年於環教中心第四梯次的開課,終於完成了。
    其實這只是我來到環教中心任職的第四個半月(還沒滿五個月),也是我首次將這幾年持續參與和觀察理德的長期實踐,規畫為結合實作與工作假期的實務課程,嘗試放入環境教育機構(環教中心)的展延研習之中。    
    理德從一位常爬山的步道長期使用者,自民國99年參與太魯閣步道志工後,對於步道的認識和了解開始產生視角的轉換與視框的移動,以及自己的反覆辯證。這七年間,他不只是熟練受訓時步道講師們授予的手作步道工法,還能夠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於生活,發展和變化出各種使用現地素材解決環境問題,及處理人的使用與自然介面等複雜問題的方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實踐幾乎都是在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的情況下,以他自己的休假和私人時間,或自己、或帶領一群人慢慢累積、長期行動。他的實踐也逐漸被看見,而受邀到雪霸國家公園觀霧生態中心,協助規劃工作假期進行步道的改善與維護,與解說志工及保育志工們一同協力,許多參與多次的志工都表示「很有教育意義」、「實際體驗環境教育與省思」。這是我嘗試開這門展延研習課程的原因。

    希望學員們都有感受到理德和我從規劃到準備課程分享的用心。(絕對絕對不是辦個虛應故事的活動而已喔!) 透過課程與實作,了解如何善用現地資源,以手作將想法一步步化為親身實踐;透過案例分享及夥伴們的建議,聽到來自不同經驗背景的觀點,擴展視野。也希望大家得到了實踐的靈感與動力。這些經驗,不見得能立即解決每個人眼前的問題,但是能夠增加我們思考的寬度與彈性,促進想法的流動,得到解決問題的靈感與付諸行動的信心。也可能因經驗的連續性與交互作用,在未來產生影響。
    謝謝幾位夥伴分享的案例,讓大家有更多交流討論的機會。雖然複雜的問題,不容易有簡單的答案,許多問題是跨領域、複合性的,但是透過許多人的討論和參與,也許有機會激盪出新的解答。

    理德綜評學員們的案例問題時提到:
    「許多問題,還是要以較長遠的方向思考,並以能夠針對問題徹底解決的方案,腳踏實地逐步化為行動。剛開始可能覺得比較麻煩與辛苦,但是最後其實會發現,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其實是一條『最近的遠路』」「相較之下,發包工程講求的時常是效率,有一個驗收標準,強調的是使用年限與保固期限(但是每屆保固期限,又需要投一筆經費維修)
    我認為理德的想法剛好呼應了我在課程文宣中引用Wendell Berry​(溫德爾.貝瑞)所說的
解決環境問題重要的是,盡量學習你所站土地上的一切,把該土地的問題當做改革議題,靜下來耐心、長期地推動不懈。


    室內課:講師理德先以簡報照片與手繪圖介紹各種手作步道基本工法案例,以及手作步道工法這幾年融會活用在清華蝴蝶園生態營造中的七種應用。
    然後介紹戶外課場域蝴蝶園新區從2015年至今改變的狀況、新區步道改善規劃,以及戶外實作時四個分組的工項。
   並建議夥伴們,也可以參考運用類似的課程/活動模式,規劃及舉辦工作假期於解決問題的長期實踐。

01 室內課PB111792 .JPG


02 戶外課,講師帶學員至蝴蝶園新區(大蓄水池區)現地進行環境營造實作訓練,示範手作步道階梯與駁坎護岸實作 PB111813.JPG


03 手作步道工具說明及各組領取工具 PB111834.JPG

第一組的工作是新區入口水溝駁坎砌石護岸

04 PB111856 第一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水溝砌石.JPG


05 PB111869 第一組工作中 搬運石頭.JPG


06 PB111878 第一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JPG

第二組的工作是講師示範區的上邊坡駁坎砌石護岸步道鋪面(鋪碎石)

07 PB111849 第二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上邊坡砌石.JPG


08 PB111880 第二組工作中 舖碎石.JPG (還有第一組加入支援喔!)


09 PB111886 第二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JPG

第三組的工作是上邊坡駁坎砌石步道鋪面(移除覆蓋的黑色抑制蓆、改鋪碎石)

10 PB111857 第三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上邊坡砌石.JPG


11 PB111866 第三組工作中 舖碎石.JPG


12 PB111875 第三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JPG

第四組的工作是開闢步道(路緣砌石步道鋪面)

13 PB111854 第四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開闢步道.JPG


14 PB111860 第四組工作中 舖碎石.JPG


15 PB111883 第四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JPG


16 PB111845 後勤備料區:搬運石塊.JPG

中午收工前夥伴們很興奮地跟一起努力完工的作品合照。

17 PB111887 合照.JPG

    下午的課程先由講師以簡報分享運用手作步道工法,解決環境問題的案例,以及課程安排的實務分享,讓參與學員能夠了解如何規畫與執行此類結合手作工法與工作假期的參與式學習,課程安排上的實務。包括:在小學至大學舉辦親子工作假期實踐永續綠校園;動手蓋一個綠屋頂菜園、生態池、水泥廣場的綠化、可持續採收菜園的作法;學校荒廢的綠屋頂菜園復興及閒置水生植物池的水稻田營造;以植草、步道、護坡解決學校草地光禿與水土保持和排水問題;以導水、生態池解決積水泥濘地問題;以砌石駁崁修復鄉下老家的田埂...。

PB111898下午先由講師分享運用手作步道工法,解決環境問題的十幾個案例。.JPG

    接著再請學員們將自己服務的工作場域、學校、社區…和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真實問題,或希望能透過類似的手作和一群人的參與協力實現的環境營造案例拋出來進行討論,由並講師和夥伴們給予彼此建議、發表。希望透過早上的室內室外課程與小組成員們的腦力激盪,能增進每位學員思考的寬度與彈性,得到解決問題的靈感與付諸行動的信心。
    第一位學員提出他承接的案子於南部某海岸防風林的平地優勢植物龍葵、大黍中施作步道的案例。其他夥伴們及講師們提出包括運用倒木樹幹、鋪設木麻黃枯枝落葉、碎石木屑、「以草抑草」的「原生草生栽培」、運用廢棄枕木、電線杆、木棧板等方式。學員後來補充,因這步道必須考慮居住於土壤中的台灣暗蟬,避免因遊客踐踏壓實,後來是採用木棧步道工程。
    第二位學員蜻蜓分享自己的一塊階梯狀農地,該如何改變?講師理德建議,先想想自己想要在這塊地做些甚麼,要有規畫。當然自己的土地也可以甚麼都不作,也可以只以植栽區別步道。蜻蜓表示,鄰地將開發成露營區,他希望能夠帶露營的人到他的土地作生態教育。理德建議,可思考用公益性或公領域的目標來凝聚一群人參與;另外兩位學員另建議了南投生態旅遊,以及日本里山體驗的案例供蜻蜓參考。

18 PB111902 學員問題案例討論.JPG

    第三位學員高老師分享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的烏來福山部落,從蘇迪勒颱風後凸顯一處共有的生態池對於學校與社區的重要性,然而生態池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填補缺口、留得住水,一個是學校洗手台的生活汙水流入圳道,影響生態池水質。社區嘗試過不少方法,但都未能有效解決。講師和其他夥伴建議,可嘗試營造一上池放水生植物淨化水質,河道可用砌石(另一學員建議種植薜荔),生態池以砌石、加上底層厚度40~50公分的黏土。高老師表示,會再把想法帶回去跟社區討論。

19 PB111908 學員問題案例討論.JPG

    有一位曾以自學方案至菲律賓學習樸門的高三學員也分享道,他對於帶國中小學生進行食農教育很有興趣,也有相關經驗,他覺得他能夠運用今天學習到的手作砌石,帶同學們一起動手建置食農教育的菜園。

    一位社大的環境社造師近期將執行公家單位委託的手作步道,但情況是委託單位已採購備料,材料都是一般步道工程材料,並非為手作步道材料。講師的建議是,就現有的材料,只要方法是正確的,仍然可以執行。

    透過下午的案例分享及講師與夥伴們的建議,希望讓大家得到許多不同經驗背景的觀點,擴展視野,也得到了實踐的靈感與動力。這些經驗,不見得能立即解決每個人眼前的問題,但是能夠增加我們思考的寬度與彈性,促進思想的流動,也可能因為經驗的連續性與交互作用,在未來產生影響。
    雖然複雜的問題,不容易有簡單的答案,許多問題是跨領域、複合性的,但是透過許多人的討論和參與,也許有機會激盪出新的解答。

    最後一段時間我們來到戶外,早上實作的現場,讓各組夥伴們看看彼此的成果,並發表一日課程後的感想。

20 PB111920 學員分享工作成果與心得.JPG

第一組
周同學(高三):開始施工時駁坎的地基已疊好,我們就繼續往上堆疊。這部分我們選取較大的石頭,土挖深一點,埋大約石頭的一半。
看老師施工很簡單,但實際自己施工卻一直重挖、重堆、拆掉重來,
平時大家覺得石頭只是石頭而已,但今天學到它們可以是小動物的生態棲地,以及可以有水土保持作用,是很棒的運用。
也很符合樸門裡面學習的:在大自然中,沒有一個事情是廢物,都可以拿來不斷利用。(錄音檔1)
賴蜻蜓開始那時候以為是像砌水泥那樣,一層土一層石頭,老師來之後說,不是,是要讓石頭跟石頭去接觸,(力量是靠石頭與石頭的嵌合),慢慢才學到訣竅,包括它的角度傾斜,都沒有去想到,其實是有一些「眉角」在,真的就像剛才周同學講的一直重來、很難,而且小細節一堆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錄音檔2)
潘同學(大四):(錄音檔2)其實我是第一次做這麼辛苦的工作,我第一次真的用手挖石頭、摸土,覺得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講師回應:以後有機會看看能否可以應用得上。

第二組

陳先生
:我們這一組是從老師示範在這道駁坎砌一個階梯,再繼續砌駁坎,並將黑色抑制蓆移除。有很多其他組夥伴幫我們推碎石和搬運大石頭,所以我們這次是共同合作。本來是要做到那裡,但是做不完。底下的土要挖得比較深,才能夠讓大石頭進去裡面,有一點傾斜而且比較深。後來慢慢做,然後我就生病了躺在那邊。(錄音檔2)
戴老師
:我很感謝老師,今天我們來到這邊,學習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砌石的自然工法,是祖先的一種生活智慧,我很高興能夠學到了,以後我們能夠將這種智慧分享給更多的人還有我們的學生或同學、朋友。(錄音檔2)
李小姐:我們一開始也是做了又拆,因為我們一開始很猴急,覺得好像很好玩,就一直往上堆,老師來了之後告訴我們,你要開始堆第一層然後再堆第二層。並感謝第一組的夥伴們,後來幫我們鋪了步道的碎石鋪面。
潘老師
:我們能在這邊做真的很好,因為拍照時除了我們做的之外,會覺得延伸下去都是我們做的。
我們(指服務的南港社區大學)在南港確實有一段步道需要手做,來清大參加研習發現利用現地的素材與手作的工法,作為步道的改良或新闢步道,或是將來作為溪流護岸,都可以運用於所在的環境操作,收穫很大,也比對了我之前對於手作步道觀念比較錯誤的看法。
不管是步道或溪流,對我以後都有蠻大的幫助。
(錄音檔2)
講師回應:以後有機會仍可以回來看看。

第三組

鄭小姐
:現在有沒有哪一段完全看不出來是我們做的?就可以知道我們做得有多好了,跟老師做得很融合啊。
一開始做的時候對每顆石頭都不滿意,找步道完美的石頭放在那個位置。所以我們也是重新疊了幾次但是都不穩,明明我們就只有兩層而已。
我自己覺得,你慢慢就會找到卡的技巧(指石頭疊石頭的技巧)。(葉先生OS:這就是人生)實際上我們做的只有一公尺。
以前沒有砌過石頭,經過這次經驗,對於我們基金會的一個場域--貢寮水梯田的石砌田埂,以前永遠無法理解那是怎麼砌的--現在自己砌過一次之後,覺得我好像懂了喔!下次在說明這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相較的傳神,而且是正確的。
(錄音檔2)
葉先生
:就像剛才鄭小姐講的看不太出來是我們做的。
我們本來砌的是開始有點變成蛇狀的,老師過來指導一下說,我們做的開始有點不太一樣了,就開始修改。
在過程中,我覺得不是單單純純只是一個工法的學習,我覺得老實講好像還有點功力在裡面。要怎麼去挑一塊石頭?擺來擺去好像都找不到一塊最好的,後來發現這一顆可以放上去。
來上這課程,讓我改變最多的是,以前走步道時不會想這麼多,因為今天蹲在那邊一個半小時只砌了一公尺步道的經驗,從今以後我對於已去了好幾趟卻不會特別留意的步道,會更多一些感激的心情在其中。
(錄音檔2)
琬瑜:我加入這一組的時間最多,我覺得最好玩得是大家發現,原來每顆石頭的差異都這麼大,原來我們每一個坑洞都是要為每顆石頭量身訂做。我們一直不停的換石頭,轉角度,想著哪一個面才是對的,一直在嘗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只有透過自己做、自己參與,才能夠學到這些內涵。
(錄音檔2)

第四組

張小姐
剛開始部份的人先挖(路面),其他人先砌石,但老師來卻告訴我們這樣施工步驟不對,挖完後土會掩埋到石頭。結果真的!只好先把路面的土挖完之後才把石頭鋪上來。
其實手作步道是苦差事,以前都覺得挖土好好玩,但實際工作起來真的很累,還好有另外兩個男夥伴多幫忙。(錄音檔3)
林同學
(碩一):中間離開去領中午便當,回來嚇了一跳,發現路面已經鋪上了碎石。
今天我做得比較少,但是跟大家一起工作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剛開始邊整地邊堆石頭,但後來才發現必須先整地再堆石頭,當挖好土都將石頭蓋住,只好把石頭拿出來重挖。
也體會到這就是手作步道的好處,不滿意的話還可以去修整它,讓它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雖然沒有幫到非常多的忙,但真的覺得非常有趣。(錄音檔3)
講師回應:每一個工項都有一個步驟,步驟都是經驗累積下來的,照著步驟進行會比較順利,初學手作步道步驟要多加磨練。(錄音檔3)

學員發表回饋的逐字稿以及參與觀察(以觀察的參與者)進行質性分析,可簡單歸結以下數點:

1.   課程內容包括運用現地素材進行生態營造的實作知識

2.    課程內容包含永續的概念與知識

3.    課程內容是參與的、合作互助的學習

4.    實作課程內容需要做中學、按部就班解決問題

5.    課程內容對學員有實際的幫助

6.   學員的改變(包括學員自覺的改變以及參與觀察發現的學員的改變)

從學員課後問卷之量化分析結果,教師授課方面整體表現(每一問題滿分5分)平均分數為4.95分,課程內容方面平均分數為4.88分,自我評量方面平均分數為4.88分。顯示學員們對於教師授課情形、課程內容、自我評量之滿意度,均有相當程度的滿意。


    觀察國內其他環境教育機構,應該很少有機構開辦此類行動實務的研習課程。
    呼應環境教育的目標與目的,是要培養公民,對自然環境和相關問題有知識基礎的關切,並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和有動機去實際採取行動。 規劃這次研習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實務課程,提供環境行動技能與行動參與經驗,讓各場域的環教人員增能;往後具備規畫工作假期志工參與的實務能力,帶領活動/課程的學習者在缺乏經費資源的情況下,也能夠運用現地素材與手作展開解決真實問題的長期行動。並能夠以較長遠、永續的方向思考問題,以能夠針對問題徹底解決的方案腳踏實地逐步化為行動
    講師也以過去幾年實踐的經驗勉勵學員,要成為一顆持續轉動的齒輪,可以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和團體,而不只是轉動的陀螺。齒輪有分主動輪和從動輪,主動輪就像團隊中的關鍵人物,他相信會來參加此研習的學員,通常都是團隊中能動性較強的主動輪/關鍵人物。
    從招生及連絡學員的過程,了解十四位報名學員的背景都不相同。有興趣參與本研習的學員,確實有一定比例為比較有心、對於手作及生態工法有興趣,或帶著問題來的環境教育工作者,不只是為了得到展延研習時數。
     有幾位原來電話中表示純粹是為了展研時數來上課的學員,在回饋單中特別提到老師分享的齒輪的概念,並且留下e-mail,如果後續有活動也想來當志工;也有學員課程結束後電話連絡時,再次強調很感謝我們很用心地舉辦這次研習。讓我覺得這門課應該是有讓一些學員們得到視角的轉換與態度的改變。我也相信,透過這門課引起的反思仍持續在發生。
   這樣的課程確實能夠激發學員們參與的熱情,以及面對問題時耐心、紮實、一步步行動的態度,也隱含著永續思維,極富教育意義,值得持續。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