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2 07:47:58| 人氣6,7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境友善的旅行 - 太魯閣保育工作假期 101-11-3~5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某些時候 遠行中的記憶 往往太過鮮明 豐盛 瑣碎和繁複了
於是 我寧可暫時將它們擱置 放任生活中的其他事物 流動,穿越 任時間雕鑿,侵蝕 磨去一些片段
十一月初參加太魯閣保育假期之後 便是這樣的

既然是"假期" 毫無疑問地 要尋求一種放鬆與放空的狀態
每個人 似乎各自懷著心思,想法; 擱置待解決的問題; 或者 為了一趟期待中的 不一樣的深度旅遊體驗 而來

我又是為什麼來呢? 或許是為了太魯閣而來吧! 或許 是為了從近日的緊湊忙碌中抽離吧?
也或許 是為了讓咕嚕瑀魚 有機會跟著其他大人相處,學習而來?

<之一 聆聽,七星潭>

清早搭上火車 繞行北台灣 穿過山脈 午前抵達花蓮
集合後的第一個下午 活動的講師只帶我們去七星潭海邊
讓這群搭乘火車 飛機 來自台灣各地的成員 學習發呆 睡覺 聽海的聲音

發呆是重要的, 睡覺是重要的, 聆聽海的呼吸與氣息, 也是重要的.
我想 講師想說的只不過是 來到東部 所有的步調 都要放慢 放下所有我們習知的事情 接受新的覺察

咕嚕和瑀魚倒是所有成員裡頭 最懂得放鬆 盡情玩樂的兩位
講師還在說話 兄妹倆早就已經脫下涼鞋 往海灘上跑去


IMG_5319迎.JPG

IMG_5322尋.JPG

七星潭的聲音 我們並不陌生 然而 真要靜下心來聆聽 卻又似乎能夠聽出不同於過往的一些甚麼 距離遙遠時 海的發音位置較高 在口腔 耳際 像一陣陣嘆息聲 靠近時 發音位置似乎從口腔下移到胸腔 腹腔 彷彿整個人 都會跟著海浪 渾厚地共鳴 然而 躺在礫灘之上 細瑣的嘆息聲 卻又消失 變得扁平 不明顯
浪陣推擠著白色的泡沫 向著礫灘持續進犯 以某種不全然規則的韻律
碎裂的時候 拖曳著海水的重量 摩擦著滑過礫石灘 發出碰撞的響脆

不知道多久以前 我在東部的某處海岸領會到
每一處海浪拍岸的聲音 會因底質是珊瑚礁 沙岸 礫灘...而異
即便同為鵝卵石礫灘 也隨著礫石的質地與大小 而有所不同
就像相同的演奏者 演奏同樣的曲調 會因為使用的樂器 而有不同的表現
對於大海來說 海岸的底質 就是樂器了吧?

湧浪 或可視為 是一種陸地與海洋之間 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浪花拍擊 為陸地帶來了海域中才有的元素與生命 也將陸域的生命或物質 帶進了海裡
當然 也包括人類製造的 沒有生命的垃圾  

咕瑀兄妹喜愛在高低潮線之間奔跑 當他們被潮水退去之後 濕亮的礫石吸引 專注地俯身尋覓特定色澤紋路的石頭
往往會忘記 幾次的湧浪之後 便將有一次特別大的飛撲而上 迅即得使他們來不及走避
先是兩個人的褲腳濕了 接著是妹妹的裙子濕了 最後是連上衣都濕了  

或許 這就是孩子們每回來到海邊 必然的盡興


IMG_5331捲.JPG

IMG_5336拋.JPG

IMG_5338撿拾.JPG

IMG_5339築堤嚴陣等待海浪來襲.JPG


<之二 綠水, 登山學校>

曲曲折折的中橫公路 引領我們來到綠水

踏上這次旅程之後 我斷斷續續地知道 阿德會幫我們報名這個由太魯閣國家公園和環境資訊協會合辦的保育假期
是因為前年 他和我同時選上太魯閣的步道志工 但是 考慮咕瑀兄妹的接送和照顧 我們只能夠一個人去
而過去十年間 因為我擔任雪霸的解說志工 向來是他配合我的時間與行程 所以就由阿德先參加太魯閣步道志工 我再等待以後的機會

阿德在去年和前年到太魯閣受訓和實習手做步道時 分別住過洛韶山莊和綠水登山學校
他從太魯閣手做步道回來時 彷彿都帶著新的領會與充沛能量 以及對於古道遺跡探求 重啟的熱忱
他告訴我們 如果有機會要帶我們去看看洛韶和綠水 他們手做的步道 以及附近古道的情況
這次報名參加保育假期的原因之一 或許就是在實現那個允諾

天黑之前 咕嚕和瑀魚在屋子四週尋找著小昆蟲
我們從綠水登山學校宿舍旁 循著阿德參加實習時手做的一小段步道 接上綠水合流步道(合歡越嶺道的一段)

置身東部幽谷 下午四點以後 峽谷裡早已照不見日頭 天色似乎也暗得特別早


IMG_5346行走步道上 許多景物只在眼前停留一瞬 我們很少想到 這是眾人花費更多時間努力的結果



IMG_5347手做步道.JPG

IMG_5349綠水登山學校後方手做步道.JPG

<之三 山間的簫聲>

夜間課程先由住在洛韶的陳光老師和幾位擅長吹簫的音樂家 為大家介紹各種洞簫 示範洞簫的演奏 簫又稱"尺八" 早在八千多年前的考古遺址中 就出現 傳統洞蕭只有六孔 如今改良為八孔 因而有不同的音律 
老師指導我們以塑膠管為材料 鑽孔製作洞簫 並且耐心指導大家吹出聲音

許多人吹出的第一聲 往往是不經意的 以最放鬆的嘴型呼氣吹出
然而 如何穩定地吐氣吹奏 甚至穩定地持續吹奏出曲調 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我們練習時發出的五音不全的簫聲 幾乎要將幾位老師們示範的悠揚與優美印象 破壞殆盡


IMG_5351.JPG畫出簫的按孔.JPG

IMG_5360在塑膠管上劃線做記號.JPG

IMG_5361老師幫大家把塑膠管剉出缺口.JPG

IMG_5370在簫身畫上按孔.JPG

IMG_5382鑽孔.JPG

IMG_5386試吹.JPG

IMG_5390老師指導吹出聲音.JPG

IMG_5405老師指導.JPG

IMG_5408老師指導吹出聲音.JPG


陳光老師一行人離開後 由講師講述海洋環境教育 探討生活與環境的關係 
然而投影機的燈光與白色的投影布幕 卻也成了山間最佳的誘蟲工具
趨光的飛蛾 螽斯 簡直是前仆後繼 義無反顧地來到燈光之下 甚至有時毫無閃躲地 被無情的登山鞋踐踏


IMG_5421台灣擬騷斯.JPG

IMG_5423一隻雌黃綠枯葉蛾 在投影布幕前 顛醉似地舞蹈.JPG

一隻神似淡綠色葉片的黃綠枯葉蛾雌蛾 披著毛大衣 在投射燈光下的布幕前翩然起舞然而今夜始終沒有一隻雄蛾循著氣味前來 幾乎耗盡了羽化後所有氣力的牠 隔天清晨 被小咕嚕發現 牠仍在附近 卻已無力地倒伏在地 等待生命的終結 

燈光對於趨光昆蟲的衝擊 我親身經驗了... 

<之四 在山與海的注視下,淨灘.>

清晨的綠水 鳥鳴聲來得特別遲 天亮之前 登山學校屋外都浸泡在流水般的蟲鳴中 
從登山學校出發 隨意穿行 通過後方步道 接上合歡越嶺道 一方往合流 一方往文山
地面到處都是台灣獼猴食餘 滾落的黃色果皮的百香果 果皮特別地厚 但是香味格外濃郁  

我走到綠水地質館前 探看了下方的綠水營地 溪水聲嘈切錯雜 遠處一聲紫嘯鶇尖銳的煞車聲 劃破原有的節律
回程見阿德走在往文山的古道上 尋找建築物遺構
返回登山學校時 咕瑀兄妹倆已在屋外 觀察昨夜宿醉未醒的趨光昆蟲


IMG_5424把拔撿到一隻棕長腳蜂 是台灣最大的蜂類.JPG

IMG_5425綠水附近的森林步道落滿了這種果皮鮮黃色的百香果 而且 大多數都留有獼猴的咬痕

IMG_5444綠水登山學校.JPG

IMG_5445登山學校後方是美麗的森林.JPG

乘車離開寄宿的綠水山間 迂迴穿過既窄隘又高聳的大理石峽谷 出太魯閣 來到崇德海岸
視野也從峽谷內到處面山 驟然轉為面向大洋的寬闊
 
講師說明分組與淨灘任務之後 各組逐漸散開
小咕嚕小瑀魚跟著阿德一起撿拾廢棄物 判別歸屬的種類 我負責記錄在"海洋廢棄物監測記錄表"
在藏青色的山崖與蔚藍大洋的注視之下 緩緩向著清水斷崖的方向推進

與西部相較 東海岸的海洋廢棄物少了許多 也較少來自日常生活的廢棄物
原因之一是遊憩的人數較少 另一個原因是北赤道洋流-黑潮經過 會將隨海水漂浮的垃圾往北方帶走
然而 細看之下 乾淨的海灘仍隱藏著不少垃圾
尤其是漁業用保麗龍的碎片 繩索與螢光棒 或藏在馬鞍藤中 或躲在某處石縫裡
而廢棄的魚網 往往半埋在沙礫中 最難清除
屬於日常生活的廢棄物 仍以塑膠瓶 飲料杯瓶 便當盒 塑膠袋為主

比較特別的是 昨晚夜釣的人在沙礫間棄置了不少做為誘餌的新鮮烏賊和尖銳的魚鉤 泡麵 便當盒 以及三十八根菸蒂
這些發生在幾個小時之前 暗夜間的拋棄遺跡 彷彿能夠讓我們管窺 解讀部分島嶼居民對於海的態度

向著清水斷崖的方向拓進 更多的廢棄物在礫石的縫隙間浮現 引我們越走越遠
在海邊 時常撿到單隻的不成對的拖鞋 或許是穿久了的鞋子 左右腳的磨耗情況不同 載浮載沉間 將被洋流與潮浪帶向不同的地方
這些走不上路的鞋 倒成為小瑀魚最有興趣研究和收集的海洋廢棄物
 
回到集合處 各組將麻袋中的廢棄物秤重 倒出 並且詳細分類
看似乾淨的崇德海灘 竟也有驚人的垃圾量


IMG_5467看起來乾淨的海岸 還是隱藏著許多垃圾.JPG

IMG_5469妹妹最有興趣的垃圾就是鞋子 沙灘上發現的鞋子通常都不成對.JPG

IMG_5471有些夜釣的人 會把餌料和魚鉤魚線一起棄置 是海岸隱藏的危險.JPG

IMG_5473從崇德的海灘望去 遠景就是清水斷崖.JPG

IMG_5476撿拾海洋廢棄物 對孩子而言也是尋寶和探險.JPG

IMG_5482海廢物秤重.JPG

IMG_5485海廢物分類.JPG

IMG_5591海廢物紀錄表.JPG

離開崇德後 講師帶我們前往匯德隧道口 從最佳的角度 展望清水斷崖 因為這處臨海的斷崖是石灰岩 經浪濤侵蝕之後 海水中溶有許多石灰岩的微粒 折射陽光而呈現幻夢般的碧綠至靛藍


IMG_5522清水斷崖.JPG

IMG_5529海在這個時候 也神似天空.JPG

阿德說 這片臨著石灰岩山壁的海水 乍看之下也神似天空和雲朵 

我們所見的事物 會因為光源的位置在哪裡 造成不同的陰影 而呈現不同的感受; 而某些時候 是否也因為觀看的我們 心中滲揉了不同的意識 情感 與經驗  正如海水中石灰岩微粒的折射 使得進入瞳孔的光線 有了差別? 究竟何者為虛?何者為實? 越往其中深究 彷彿將進入一種思考極度混淆之後澄清的臨界

<之五 合歡越嶺道 綠水-合流段> 

登山學校的午後 大人們多半在屋內小憩 不太喜歡午睡的小咕嚕和小瑀魚則端著相機 在屋外繼續尋找著小昆蟲 回家後翻看記憶卡中留下的相片 我才意識到 小咕嚕開始喜歡用相機的觀景窗 框住他心目中的小風景 學習"靜獵"這門深奧的學問


IMG_5555舞 大鳳蝶雄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560一枚造型很特殊的蛹.JPG

IMG_5567一隻波紋蛇木蝶.JPG

IMG_5572一隻青帶鳳蝶 正啜飲著聖誕紅的蜜杯 小咕嚕攝.JPG

IMG_5575一隻翅膀有些殘破的無尾白紋鳳蝶.JPG

IMG_5584一隻停在大花咸豐草上的青斑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588屋內的牆面 來了一隻美苔蛾.JPG

下午先造訪了綠水地質館 而後前往後方的綠水-合流步道 這段步道是合歡越嶺道的一小段縮影 我們在瑀魚將滿一歲的時候來過

小咕嚕和小瑀魚很活躍地一路跟著講師 走在前頭.

山棕葉小羽片碎裂的末端  藏著賽夏族與矮黑人的傳說; 葉子即將在深秋搖落盡淨 樹幹滑溜的九芎; 匍匐爬過岩石和樹幹的伏石蕨 盛開著紫紅色花朵的油點草 .... 都是吸引孩子停步駐足 引起對話的步道住民  

九月十月以來 全島幾乎沒甚麼降雨 植物們似乎都處在一種萬分饑渴的乾旱狀態 每見萬年松捲曲成球 應變這段雨水貧乏的日子


IMG_5628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闃暗隧道中 有許多灶馬蟋蟀和高腳蜘蛛 藏身石縫間.JPG

IMG_5631異葉卷柏 正設法度過乾旱期.JPG

對孩子們而言 最有趣的是經過日據時代開鑿越嶺道時手工開出的小隧道 小隧道周圍全是岩壁 裡頭黑漆漆的 一盞燈也沒有 然而 手電筒的燈光才一點亮 許多小動物紛紛在岩壁的凹處現身 被手電筒的強光照射時 牠們彷彿被是震懾住了 並未即刻走避 原來 黑暗無光的隧道裡頭 正是一隻隻灶馬 高腳蜘蛛喜好的藏身之處   

古道經過了緊臨著崖壁的一段 得以從高處俯瞰中橫公路與立霧溪的曲折 之後 路開始變得寬闊起來 過了弔靈碑後 講師停留在一處 拔起幾株腎蕨 講述貯藏水份的球莖

古道靠山的一側 出現一條荒草沒膝的不明顯小徑 阿德告訴我 那就是上一次來太魯閣手做步道 發現通往合流駐在所的小路 跟著小路走一段 雖然長了野草 路基卻大致是完整的 越靠近駐在所 路的狀況就越好 裡面有好幾層大平台 似乎遠比我們過去造訪過的日據時代駐在所 都要寬敞


IMG_5647當樹木老朽到某個時刻 卻生出許多耳朵 聆聽.JPG

IMG_5658滿載著不定芽等待落地的東方狗脊蕨.JPG

IMG_5661一群艷紅色的椿象和若蟲 聚集在山芙蓉的花苞上 吸吮.JPG

IMG_5678只生長在石灰岩地形的太魯閣櫟.JPG

秋天是太魯閣櫟落果的時節 地面很容易撿拾到它們的落果 櫟子的形狀大小都與青剛櫟相仿 比較明顯的差異只在頭頂戴的殼斗帽 比較不容易覺察的差異是生長的環境 太魯閣櫟獨鐘石灰岩地形的酸性土壤 這是太魯閣櫟與青剛櫟相較 族群稀少的原因

午後的山芙蓉花朵 沉醉似地 隨著陽光偏斜 色澤越來越深; 駐足檢視一株滿綴了不定芽等待落地的東方狗脊蕨 卻讓我們遇上了一隻鮮艷如烈焰 如晚霞的黑脈樺斑蝶; 一隻黃尾鴝母鳥 停駐在不遠的前方; 一隻孤猴 在人群走遠的時候 現身 

陽光撤退之後 溪谷也逐漸失去了溫度 帶著一股灰藍色的冷清 順著公路從合流返回綠水

<之六 蚊子電影院>

晚餐後 屋外又架起了布幕 放映早晨崇德淨灘的影像記錄 而後是太魯閣新出版的紀錄影片<<大地情深>> 

參與保育假期的成員心得分享時 有些伙伴的提到 經過這次的淨灘與海洋廢棄物分類 讓他們會重新思考 檢視 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 有哪些是不必要的消費和包裝 而這次參與太魯閣保育假期 也成為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旅遊新體驗  

<之七 晝夜交替 - 綠水.塔比多> 

第三天清晨 我在天光之前便已起身  
站在綠水登山學校門前 一面望向峽谷的幽暗 一面豎耳聆聽四下如流水的蟲鳴聲
黃嘴角鴞在對面的山林裡遙遠地呼喚著; 紡織娘在森林下的暗處 在近身的草叢 演奏著隱隱的絃音; 雲層開裂時 我和週遭群樹 屋宇 一同曬著淡淡的月光; 這是太魯閣 綠水的清晨

或許源於峽谷的高聳夾峙 天色亮得很慢 我喚醒阿德 提議出門去走走
我們沿著公路 往天祥行去

清晨時的天祥 無比靜謐 沒有人車的熙來攘往 店家也尚未拉起鐵門 彷彿又回到了日據時代的"塔比多"


IMG_5704塔比多(天祥)的一隻孤猴 高舉著權仗般的尾巴.JPG

IMG_5705猴子的面孔輪廓 真的很像人.JPG

IMG_5712牠打呵欠時 露出銳利的犬齒.JPG

從天祥折返時 我們撞見一隻佇立在橋墩上 壯碩的台灣獼猴 獼猴是群居的動物 孤伶伶的一隻 通常是遭到猴王驅逐 才離群索居的公猴 牠看起來並不太懼怕慢慢走近的阿德和我 彼此對望了許多 牠才移動到靠近山壁處

天祥往綠水 沿途靠山的一側多為沉積岩 雖然並未形成變質岩 然而每見地殼反覆擠壓 造成的明顯褶曲 有時 僅是一處十數公分寬的山壁

返回綠水 小咕嚕小瑀魚知道我們將離開綠水 已經在收拾著房間 收睡袋 捲睡墊 無需大人置喙叮囑


IMG_5723最後一天清晨 咕瑀兄妹倆整理房間和打掃.JPG

IMG_5741離開綠水登山學校之前的大合照.JPG

早餐後所有成員分工清掃綠水登山學校 還它來時乾淨的面貌

<之八 布洛灣 上台地步道> 

離開綠水登山學校後 我們前往立霧溪的古河階-布洛灣台地 台地的名字源自於太魯閣族語"回音" 對著山谷對面的山壁大叫 會聽見如遙遠應答的回音

一位非常開朗 笑口常開的解說員阿姨 帶我們往上台地巡行 她非常用心地準備了許多解說資料和照片 但是我們給她的時間較短 讓她解說起來有點壓力

上台地步道大致環繞著山月村外圍 林木幽深 刻意栽植的蝴蝶蜜源植物 吸引了許多蝴蝶 特別是斑蝶家族 小咕嚕端著相機 專心地追著蝴蝶

遇見了辟荔 解說員阿姨 就從背包中拿出顯微放大下的愛玉小蜂照片 解說愛玉小蜂與辟荔或愛玉共生的生活史; 遇見蝴蝶 她就分享蝴蝶長途遷徙靠的是觸角末端的亨氏器導航; 遇見了台灣騷斯 她說明了蟋蟀和螽斯的"樂器"弓與絃分別生在哪裡; 雌蟲的尾部有勾的產卵管 沒有"樂器"; 而耳朵(聽器)生在前腳 跟蟬生在翅膀下方肩部的"耳朵"位置不同


IMG_5752停在解說牌上的洋燕.JPG

IMG_5756在布洛灣上台地步道 很容易見到黑脈樺斑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764一隻台灣大蝗 將自己藏在綠色背景中偽裝.JPG

IMG_5766台地遍植台灣澤蘭 吸引了為數眾多的青斑蝶 這隻是琉球青斑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771黑鳳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776前翅的青斑比較寬 似乎是小青斑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778又一隻台灣擬騷斯 小咕嚕攝.JPG

IMG_5780解說員阿姨抓起這隻台灣擬騷斯 並且向我們展示 牠的耳朵在前腳 小咕嚕攝.JPG

IMG_5783小咕嚕發現一株蕨類的葉子被一隻不知什麼蟲捲成一球做成蟲巢.JPG

IMG_5786一株掛滿了蝶蛹的樹 想像一下眾蝶羽化那一天的景象 小咕嚕攝.JPG

IMG_5809翅膀殘破的黑鳳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813一隻訪花的弄蝶 小咕嚕攝.JPG

IMG_5814長喙天蛾 有著神奇的空中振翅 同時吸食花蜜的飛行本領 小咕嚕攝.JPG

IMG_5816長喙天蛾拍翅的速度是如此之快 相機也難以捕捉 小咕嚕攝.JPG

活潑的解說員阿姨還準備了許多蝴蝶和蝙蝠的摺紙 當作回答問題的小禮物 並且不吝將摺紙的製作細節 傳授給我們 讓我從遊客的角度 感受解說員能夠傳遞的志工熱忱 並聯想從解說對象眼中所見的我自己

離開布洛灣後 直奔花蓮後站 等火車到站之前的時間 同伴們紛紛相約去逛街 我們很快地買好需要的東西之後 回到後站廣場附近 在已經除役的舊火車頭 車箱附近逗留 咕嚕和瑀魚則爬上蒸氣火車頭和煤水車 演起蒸汽火車司機員的遊戲 直到該進站的時刻


IMG_5823咕嚕瑀魚在花蓮後站 開蒸氣火車.JPG

IMG_5828瑀魚當小小司機員.JPG

太魯閣號在東部幹線上往北奔馳 穿越雪山山脈北端的三貂嶺隧道 便告別海的視野 而家已在不遠處


IMG_5879把拔在幼稚園親職手冊分享的留言.JPG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海熊
異葉捲柏與萬年松皆屬於卷柏科卷柏屬不過是不同物種喔。
2013-10-25 22:56:17
版主回應
謝謝海熊!已更正。
2013-10-26 07:43: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