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8 13:48:49| 人氣2,63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閱讀《大藍海洋》99-10-31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時常意識到自己在閱讀上的緩慢與偏食
就像我們的旅行 一向對較容易抵達.可以徒步行走的陸域.對於山行的偏食

我對新書出版的訊息 也是遲鈍的
我總是 也只能依著自己的步伐與速度 往往在熱潮過後許久 悄悄地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

而隨著小咕嚕對事物的理解與好奇 我也開始不斷摸索 如何能夠將自己的閱讀 轉化為可以向三歲半和六歲半孩子訴說 分享的平易語言呢?

找尋這本書 是因為偶然在環境資訊電子報看到一篇好幾年前的自然書訊導讀
最初 我只是在生活的間隙與片段 翻閱起其中一章 但其中內容的豐富與知識的艱深 深深震懾了我
我心中不斷浮現一個詞"科普寫作" 只是 我對文學上使用的名詞與分類 究竟了解不夠深

我相信它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 閱讀艱苦 終究只因自己對於海洋的了解太淺薄
也許我就像一個在潮起潮落間奔跑 撿拾 挖掘沙子 聽聽環頸珩歌唱 或者搭賞鯨船出海遇見海豚 就能開心得不得了的孩子

----------------------------------------------

瑞秋.卡森在這本書的第一章"混沌初始"裡 從地球形成的最初 陸潮 月球形成 不停歇的暴雨 到海洋的形成...說起

如何由無生物產生原生質 單細胞微生物 植物動物移居陸地的過程
陸生動物體內仍帶著一部分海洋 - 循環系統中與海水元素成份相近的血液 與寒武紀海洋同樣富含鈣元素的骨骼
我們的生命 也始自母體的"迷你海洋" 從單細胞而多細胞而細胞分化 彷彿重演著遠古祖先漫長的演化歷程

即使成為陸棲生物 掠奪資源 大肆開墾 在重回海洋探索 研究海洋時 才真正體認 覆蓋大部分地表的海洋 才是地球主宰

第二章 日夜生動

活動於白晝與夜晚 深海與洋面 遠洋及近海 冷暖 清濁水域 分布於不同緯度 受海流影響 以及在藻海中生活的生物
與牠們之間的食物鏈關係
"即使是一杯海水中 可能就包含了上億個肉眼不可見的矽藻 無數個體型與塵埃相當的動物"

第三章 季節輪替

四季的更迭 不僅影響著陸域 動植物的作息與地景的色彩
深藍色的海域 也因季節迭替影響冷暖海水的對流浮沉 使得海洋生物的繁殖 群聚 冬眠 消長 以及海水顏色 都顯得四季分明

第四章 陽光隔絕的深海

地球上絕大部分的海域 是陽光無法穿透 不隨風起伏 不受日月牽引潮汐 也不受四季更迭影響的深海 深達數公里 毫無日照 籠罩在無盡黑暗中
深海反彈層生物 在黑夜時浮上水面 抹香鯨在深海狩獵覓食
海中生物的體色 與牠們生活的地區有關 深海生物有的具有發光器官 造成繁星點點 有的魚類具有大而突出的眼 接收黑暗中的微光
也有退化成全盲 卻長出觸角和細長魚鰭
深海中的聲音 顯示可能潛藏未知的古生物

第五章 隱藏之地

隱藏在深藍色海水之下的各種海底地形 遇過潮線之後 會遇上大陸棚 大陸坡 深海海底平原
以地質角度 大陸坡是深海海盆的圍牆 大陸最遠的邊界 海洋真正的起始 地球上最長也最高的陡坡 以及海底峽谷

海底地形多山 多丘陵 島弧與深海海溝的相鄰關係 是造山運動與海床下沉劇變造成
探索北極海海盆 海底山岳 洋脊山脈

第六章 無盡的雪季

從上層海域不斷飄降的沉積物 形成地球史上最驚人的"雪季" 沉積物造成的海雪 與陸地暴風雪的間歇相仿
大海雪發生於陸地上造山運動 雨水沖刷 侵蝕劇烈時 小海雪則在兩次造山運動間的平靜期
深海洋流影響海洋沉積物的飄落散布 如陸地上的風
沉積物由微小海洋生物殘骸構成 檢視與解讀 能說明陸上沙漠形成 火山活動 推知冰河期 標記生存年代的地球歷史

第七章 島嶼誕生

源於海底火山爆發的島嶼新生 卻也易受侵蝕 註定消失
島嶼形成最初荒蕪至極 動植物成風逐波 搭著漂流木 從遙遠大陸移居
蜘蛛 昆蟲 植物種子 乘著大氣上層的風浮游 附著於鳥類的羽毛攜帶

島嶼孕育出有別於其他陸域的特有物種(這一段讓我想起大衛.逵曼探討島嶼生態學的名著"多多鳥之歌") 
海島生物幾乎沒有天敵 與環境間的微妙平衡 卻因人類入侵 掠奪資源 破壞棲地 帶入外來動植物
而使得經過長久演化的原生生物迅速滅絕

第八章 窺視古海洋

漫長地質年代中 海水多次進犯陸地 而後又消退至海盆 如同潮汐般起落 以一種神祕從容的韻律漲退
白堊紀洪水肆虐 形成廣大內陸海 海洋入侵非洲大陸 沉積許多沙岩 後經風化 成為撒哈拉沙漠細沙的來源
全球各地都有古老海洋留下的痕跡 石灰岩就是為小海洋生物殘骸的沉積 地球上許多自然奇景形成 要歸功於海洋曾淹沒陸地
海陸關係變化 與地殼變動的關聯密不可分 也與陸地物質沖刷入海 冰河消退有關 

第九章 風浪咆哮

波浪湧向...捎來大洋遠方的氣息 越過陡峭深海海床巢岸邊推進 海水由墨藍色轉為深深淺淺的綠色
波浪通過測深繩的探測領域邊界 畫為細浪和湍流湧上大陸棚 繼續掃過淺海湧向陸地 拍擊在群島...上 然後破碎
飛濺在水中暗礁和岩石上方
海浪一直先於風暴抵達岸邊 不斷發出警告 人類卻到最近才開始研究海浪的語言
海浪的研究 可以監測海岸侵蝕速率 以及計算水深
遠洋波浪移動並不規則 無數種波浪相互摻雜 追趕 超越 或吞沒彼此
風浪湧入和潮波相會 就好像兩頭野獸正面對上 冰雪雨都是波浪的敵人 可以平撫波濤或減緩波浪對海岸的衝擊
海洋侵蝕岩岸 會先碾磨 雕鑿岩石 然後帶走岩石碎片 這些碎片就成了沖蝕懸崖的工具...提供海洋更多攻擊的武器
這種碾磨岩石 製造碎石的作用在沿岸不斷進行 只要側耳傾聽就能聽見
海蝕洞 石橋 海蝕柱 正是波浪巧手塑造的成果

海嘯大部分發生在海床上最深的海溝 是地震的發源地 混亂而且失衡的地方 這裡海床扭曲變形
向下延展 形成地表最深的溝渠... 海洋幽暗不平靜的深處 隱藏許多待解的謎團


第十章 行星之流

海流又稱行星流 主要的驅動力來自風(從東北和東南方向吹向赤道的信風) 太陽 地球的自轉(由西向東)

一段在海面遇上墨西哥灣流的體驗:
暖空氣與冰冷海水結合 產生了永遠不會消散的霧...好似航行在一個灰色的小房間裡 牆壁是柔軟的灰色帷幔
地板則如玻璃般平滑 有時海燕像燕子般振翅飛過房間 如變魔術般穿牆進出 傍晚的太陽在下山前 猶如淡銀色圓盤
懸掛在船的索具上 霧氣飄浮 流光四散 看到眼前景象 不禁想吟詠柯立芝的詩句
可以感受到一股強大力量 卻看不到力量的形貌...

溫暖的靛藍色灣流遇上來自北極的深綠色冷流 拉布拉多海流 海水界線最是分明... 這條界線兩邊溫差極大...
彷彿冷牆事實際存在的障礙物 分隔著兩個水體 這地區有著世上數一數二的濃厚霧堤
這片覆蓋在拉布拉多海流上方的厚重白霧 是大氣對墨西哥灣流入侵冰冷北方海域所做出的回應

在對海中環流動態更深入研究後 發現海洋和大氣有許多相似之處
地球上最長的西向洋流北赤道洋流的主流-日本海流又稱黑潮 紊亂的南赤道洋流 往極地的環南極洋流
複雜的深海洋流 富含礦物質孕育無數海洋生物吸收來自深海湧升流的冷流-漢保德海流(秘魯海流)

某些地方 流向相反的洋流激烈衝撞... 海上浪潮唏噓嘆息 海面泛起一道道飾有白沫的波紋 波濤起伏不定
海水翻攪滾動 甚至有宛若遠方碎浪的聲音響起 都是深海海水上升到海洋表層的現象
由於這些看不到的深海洋流 各海域才能融為一體

第十一章 潮來潮往

即使海溝最深處的海水 也受到製造出潮汐的神秘力量支配 海水回應月球和太陽牽引的潮汐運動 牽動水量非常驚人
漲潮時間與潮水高度 隨月球升起時間與月亮盈虧而變化
天體引力使海水波動 但潮汐起落方式 規模 強度 卻取決於地形

潮汐的磨擦力正逐漸減緩地球的自轉速度 也把月球越推越遠...隨著距離增加 月球對地球潮汐的影響力降低 潮浪力量就會減弱
潮汐導致每日時間變長 使得計時系統問題更複雜

湧潮發生在潮差很大 河口有沙洲或其他障礙物 漲潮時大量潮水化為波形高陡的波浪湧入河口
潮間帶的附著生物倚賴潮水生存 送來食物 為適應險惡環境 演化出奇特外型 結構
最特殊微妙的是 有些海洋動物將繁殖週期調整到與月亮圓缺 潮汐起落一致
在大潮時繁殖的牡蠣 只在滿月之夜釋放生殖細胞的海膽 繁殖行為完全配合潮汐週期的海生小蟲
如沙蠶 銀漢魚 漩渦蟲等 潮汐狀態以某種未知方式影響這些生物
漩渦蟲沒有腦 沒有所謂記憶 但是移到沒有潮汐的水族箱 仍每天兩次從沙裡爬出 接觸陽光
用牠們綠色小身軀的每個細胞 記住遠方潮汐的韻律

第十二章 世紀冷與熱


第十三章 無窮的寶藏


第十四章 擁抱海洋

......

(待續 )

 

讀到書的最後 我才回頭重新閱讀瑞秋.卡森的序 她在五十年前 就呼籲著社會大眾 重視原子能源廢料 對海洋污染的問題

五十年後的今天 我和咕嚕 瑀魚 行走在南寮的沙灘上 兄妹倆頂著強勁東北季風的飛沙走石 奔跑於濕潤 充滿寶物的泥灘地
我注視著沙地上靜止著被潮浪帶回陸地的各式生活廢棄物 感覺著人類對於海洋的態度 還是一樣無情地忽視及蹧蹋
或許也反映著我們對於海洋污染問題的無知與漠不關心?

後記:

馬拉松似的讀完《大藍海洋》 
驚嘆著瑞秋.卡森將大量研究資料 與函括大氣 古生物 地球科學 物理 及海洋生態...的科學知識 轉為文字悠美流暢的書寫
若將它歸類於科普寫作 似乎又過度化約 忽略了它的文學性

或許 它就像大洋一樣 深邃 厚重 豐富 兼容並蓄...
賜予我一個寬廣 對未知充滿敬畏的開闊視界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2,638)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讀書心得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 99-11-28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99-10-29

圓恩
這本書也在我的待讀書堆中
是在讀完她的傳記後
以及,吳明益似乎也有推薦過

感謝妳的導讀
改天我會翻開它的
2010-12-02 07:43:51
版主回應
或許是分成許多次零碎地閱讀 我讀起每一章 都有不同的感受

它還是比較接近"科普寫作" 我時常一面讀 一面回想高一的地理 地球科學 以及高二高三生物課 :)
但是她以書寫整合這些知識的時候 還能保持結構完整 真的很了不起
2010-12-02 09:50:1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