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29 11:56:51| 人氣1,20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竹高中家長讀書會筆記:轉大人的辛苦 108-11-29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P_20191224_190410.jpg

這學期很幸運能跟著孩子踏進新竹高中校園,成為家長讀書會的新鮮人。讀書會共讀的書籍是榮格分析泰斗河合隼雄的著作:『轉大人的辛苦』。
讀書會帶領人是新竹高中輔導室退休的曹之瑗主任(她拍攝過ㄧ部非常感人的紀錄片『俊翰的故事』)。
在展開共讀討論之前,曹老師先以白板上的兩個圖說明榮格心理學的內涵:
剛出生的原初的「我」,在長大的過程總像是「心向太陽」,「爬著父母和社會期待的人生山峰」,從「我」-->「陰影」-->「意識我」-->「理想我」;但走到了最理想的境地、最高峰的「理想我」之後,就開始回頭了。這也就是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歷程「英雄之旅」。
「理想我」又稱「人格面具」,是在不同場合的穿著和表現;「陰影」是原屬於「我」但被壓抑的部分(潛意識)。而每個人都受「集體潛意識」影響很深。

讀書會帶領人曹老師以兩個圖說明榮格心理學的內涵,這是我的手寫筆記的部分P_20191224_194359.jpg
 
曹老師透過深度提問,帶我們爬梳了『轉大人的辛苦』這本書的內容。
*「什麼是好孩子?好孩子具備哪些條件?」
「什麼是有覺察力與智慧的父母?」
曹老師先問了我們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意識到所謂的「好孩子」並沒有標準答案,反倒是父母需要學習「培養自己的判斷力」,成為有洞察力的父母,所謂的「壞小孩」往往是在社會價值下適應不良的孩子,但父母要能夠看見「問題背後的意義」、看出孩子所有行為背後有一顆良善的心。
*孩子轉變成大人的過程經歷的各式各樣挫折?「挫折」的意義?
(以下為重要的書摘)
可能是:生病、失敗、意外、反社會行為、非社會行為...。
挫折對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成長的契機」,是「邁向飛躍性成長的過程」。挫折的背後可能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問題,多半是周遭大人的問題,甚至是家庭、社會、文化等問題,藉由一位青少年浮現而出。
青少年的挫折有必然性與必要性。
孩子所經歷的挫折,其實是對父母提出重要問題。 面對孩子的挫折時,思考其意義遠比思考到底誰對誰錯來得有建設性。
*「成年禮」的意義?
現代社會已沒有制式的成年禮儀式,每個人的成年禮都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現。
在較原始的未開化社會中,「成年禮」是「讓個體成長,從一個階段邁入下一階段的儀式。」「等同於存在條件的根本性改變」、「彷彿改頭換面變成另一個人」的「死與重生」。
一位家長分享了從憂鬱症中成長與重生的經驗。
我也分享了自己「等同成年禮」的經歷,是大學加入登山之後,研二畢業爬山為期一週的高山縱走,過程同時感受著身體的勞頓挫折驚駭與辛苦,和只有置身於野地才能夠感受到的美,也從中更加認識自己、貼近自己、延展了生命的極限與潛能,釋放了過去的拘謹,並從中學習對大自然更深刻的愛與謙卑。
*現代成年禮的「死與重生」
河合隼雄使用這兩個隱喻的詞彙「弒親」與「殺子」(並非真正的「弒親」「殺子」),象徵父母親與孩子關係的決裂,但仍會發現彼此的關係無法完全斬斷,一方或雙方會努力去改變關係,都源自家人間的愛。雙方都需要經歷曲折漫長的過程,直到孩子完成他的「個體化歷程」(自立),雙方才更能夠維持平等與尊重的關係。
*青少年成長過程,父母為他們鋪路太過週全,安排太完備,反而阻礙了青少年的成長路,甚至造成關係的裂痕。如果能及早放手,讓孩子面對他自己生命的考驗,往往是靈性成長的養分。
一位有三個孩子的資深家長分享,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像放風箏,父母親是拉著那根線的手,拉得太緊風箏也很難乘風高飛。
父母親如果不去保護孩子、少講自己的期待,孩子們更能夠有好的選擇。讓他們自己去經歷與成長,學習面對選擇與必然的挫折、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時,會更有成就感,因為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
*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衝擊
對於「自我」、對於「大人」、對於「人際關係」認知的差異,讓「轉變成大人」變得更形複雜。
*從旁守護青少年成長的「輔助者」(父母、老師、心理師...)須持守哪些原則?
(以下為重要書摘)
「從旁守護」是一個核心:能給予孩子建議的人出乎意料的多,願意聽從建議並重新振作成長的孩子則相當了不起...。成長是一條辛苦的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走過,對孩子來說,如果有人從旁守護整個過程,他會非常安心。
對個人來說,真正的成長,是他自己找出或是鋪設一條自己的路,不是可以經由其他人輕易教導的。
從旁守護,是盡量給予孩子自由,持續陪伴在他的身旁,永遠不失去期待。
為了持續抱著期待,我們必須學習相信人類的可能性。孩子只有與對他懷著期待且從旁守護的人建立關係,才能以此為基礎,開發出潛力與可能性。...參與他,陪伴他逐漸成長改變,才能在日後成為他強而有力的後盾。 ....
(希望了解更詳細的未盡之處,可去圖書館借來閱讀)
*大人有哪些特性?
(以下為討論及重要書摘)
學會自己和自己相處(自己一個人獨處),並且有能力處理問題。
具備處理事情的能力。
摸索出一種生活方式並對此負起責任。
擁有自己的世界觀,以自己的方式看世界。
心中仍留有孩子氣。
不輕易判斷善惡,勇於置身其中,並決意對結果負責。
善惡並沒有那麼絕對,能夠對於兩極化存著悲憫的心。
後記:
我記得孩子國中時,常每隔一段時間就提出許多「大哉問」,比如,問我為什麼學校教育要學習這些東西?練習這些刁鑽的題目在以後、真實生活中真的會用到嗎? 我和爸爸當時都還算蠻沉得住氣的,沒有急著給他答案,也沒有用「你應該要...」或以考試成績或與他人比較...來檢視、要求和壓抑他。 我後來發現,他在這些提問的過程裡,其實是在向著世界探問、或許也是向著他自己的內心探問,或者,是在找尋著屬於自己的意義與動機、自己的方法與答案。 我們就這樣看著孩子持續提出「大哉問」,也看著他面對一次一次的小挫折,看著他難過,然後又自己產生了動力,從挫折中再摸索與出發。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過程對於孩子、對於我們而言都好重要,我們就是這本書所說的「從旁守護的輔助者」,並且也從中學習了許多。

台長: 玉山薄雪草

玉山薄雪草
在2019年最後幾天整理完『轉大人的辛苦』的筆記之後,最近又接著看河合隼雄的前一本『孩子與惡』,同樣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其中一章「以善意為名的惡」探討大人的善意所帶來的惡,他舉出幾個父母或老師「為了孩子好」的作為,反而扭曲或阻礙了孩子成長的案例,總括來說是:
======================================
父母親/師長為了使孩子獲得成功或幸福,對於孩子的「長期干預」、「過度指導」,使孩子退縮,無法自由發展自己的可能性,或者,造成孩子出社會以後無法以自己的意志判斷事物、採取行動。

父母親或師長對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和幸福的看法,過於狹隘與刻板。急於教導、指導,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本身來自內在的成長。

「善意」成為一種壓迫的原因,是源自大人心中的不安,讓自己無法信賴孩子本身成長的可能性,無法扮演在一旁的靜靜守候者。
=====================================

因此,有時候家長出自「善意」的行為(在孩子的學習上越俎代庖、出於關心而凡事替孩子聯繫安排好、替孩子做決定...),可能成為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讓孩子失去自主性的「惡」。

如此,孩子能夠長成有能力獨立處理好生活和工作上所有事情的大人嗎?
也許必須離開父母的保護,自己經歷與面對挫折,才能夠從中真正長出自己的能力。

這兩本都是非常值得深讀和深思的好書。

*我還沒讀完『孩子與惡』,只是先很簡短地記下「以善意為名的惡」這一章的書摘。我覺得這個部分其實跟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自主學習能力有關。印象特別深刻。之後會再有另外一篇完整的心得分享。
2020-01-05 20:25:37
美好生活
2020-07-15 17:01: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