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17 03:26:43| 人氣1,22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台灣人應讀:中共堅持併吞台灣的理由(一)戰略地位-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長導言:

下文是中共觀點,主張「收復台灣」的理由。一個國家要擴張海權,居然是以併吞另一個國家、屠殺他國人民做為擴張方式。這樣的落伍野蠻的封建思想,於現今21世紀,還能在中國大地上毒害人民。說來不免沈痛。

---
臺灣獨特的戰略地位和價值 作者:柳大葉 於 2003-12-10

臺灣位於祖國大陸的東南緣,是中國第一大島,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恒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全省由臺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組成, 共有大小島嶼88個,爲中國的“多島之省”,陸地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長394公里,東西最寬處144公里,呈紡錘形,繞島一周的海岸線長1139公里,面積3·5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97%以上,是我國第一大島,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1%。其周圍附屬島嶼有21個,面積爲74.80平方公里,其中較大者有蘭嶼( 47平方公里)、綠島(又稱火燒島,15平方公里)、琉球嶼(6.8平方公里)、 龜山島(2.8平方公里)。

澎湖列島由64個島嶼所組成。澎湖本島(又稱馬公島),面積爲64.24平方公里。屬島面積共62.63平方公里,其中較大者有漁翁島( 即西嶼島,18平方公·裏)、白沙島(14平方公里)。臺灣本島的屬島還有釣魚島、赤尾嶼等8個。較大的釣魚島面積3.6平方公里。此外本島附近還散佈一些礁石和沙洲。

臺灣本島是一個形狀好似芭蕉葉的狹長形島嶼,其地貌類型十分複雜:有雄偉的高山,也有險峻的峽谷;有起伏的丘陵,也有坦蕩的平原;有連續的臺地,也有標準的盆地;有挺拔的火山,也有尚在噴發的泥火山;有怪岩林立的海岸,也有沙灘連綿的海灣,可謂是多彩多姿,氣象萬千。

臺灣是個美麗的寶島,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西部平原海岸,寬廣筆直,水清沙白,柳林成群,極宜泳浴:陽光白浪,輕風椰林。充滿著海濱的浪漫情調。北部海岸,又別有洞天,被颱風、海浪沖蝕的海蝕地貌,鬼斧神工、千奇百怪,構成一幅幅天然奇境,具有“海上龍宮”的雅號。阿里山、日月潭早已弛名天下,耳熟能詳;而宜蘭蘇澳冷泉,更是世之稀有。

臺灣是個富饒的寶島,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島上生物種類繁多,是著名的“蘭花王國”、“蝴蝶王國”、“珊瑚王國”。臺灣盛産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萊米”,爲此有“米倉”之譽;盛産水果,香蕉、鳳梨、柑桔、荔枝、龍眼、木瓜、柚子、批杷、芒果、橄欖、檳榔、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斷,因而素有“水果之鄉”之稱;盛産食鹽,而有“東南鹽庫”之稱;盛産蔗糖,因而有“東方糖庫”之稱。

臺灣四面環海,又處暖流與寒流的交彙地,海産十分豐富,一向是我國重要産漁區,魚類多達500多種。高雄、基隆、蘇澳、花蓮、新港、澎湖等地都是著名的漁場。現已探明的各種礦藏有200多種,在臺灣北端大屯山一帶,還出產重要的化工原料——硫磺。這是我國天然硫磺儲量最多的地方。據估計,達200多萬噸。

臺灣森林覆蓋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約相當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積的總和,比歐洲著名的山林之國瑞士的森林面積還大1倍,木材的蓄積量達3億立方米以上。島上大部分土地都覆蓋翠綠的森林,有“海上翠微”之美譽。重山峻嶺間,植物種類繁多,包括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品系近4000種,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森林風姿多變,原始森林中的千歲神木,比比皆是,世之罕見。

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以及豐富的資源,造就了臺灣“山海秀結之區,豐衍膏腴之地”。她是祖國引以爲傲的“美麗而又富饒的寶島”。然而,臺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資源,更重要的在於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現實及潛在的軍事、經濟價值。

海權論的鼻祖艾·塞·馬漢指出,任何地方的戰略價值取決於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1.它的位置,或者更準確地說,它的態勢。
2.它的軍事力量,攻勢力量和守勢力量。
3.它的資源,本身的資源及其周圍附近的資源。

在三個基本條件中,態勢最爲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因爲力量和資源可賴人力以補充或增進,然而,一個港口如位於戰略影響範圍之外,則其態勢是人力無法予以改變的。因此,所謂戰略要地就是能使力量倍增的支點。

國際關係中有許多因素是可變的,易變的,但地理位置是無法改變的,一個地區的基本地緣環境也是難以改變的。而臺灣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其無法改變的地緣位置。一言以蔽之,臺灣的重要地緣意義體現在它扼西太平洋南北航線之要衝,既是亞歐大陸東入太平洋的橋頭堡,也是從海洋西進歐亞大陸的跳板與基地。異常重要的國際戰略地位,使臺灣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甲午戰爭後,日本強迫清政府割讓澎湖、臺灣,由此,日本控制了從千島群島到臺灣的島弧,左右和影響了從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大片海域,掌握了亞洲東岸大部分海岸地區進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在二戰中,偷襲珍珠港的艦隊是從千島群島出發的,突襲美在菲的空軍基地的飛機也是從臺灣起飛的。戰爭開始,日軍進展迅速,很快就打到所羅門群島,這與其以臺灣爲基地的有利條件有關。如果當時日本沒有佔領臺灣,則戰場形勢也許會另當別論。

西太平洋海域地處亞洲與太平洋的結合部,南北長3000餘海裏,是亞洲與太平洋聯繫的“橋頭堡”。海區外緣有世界上最長的島鏈環繞,北端是日本列島,中部爲琉球群島、臺灣島,南部是菲律賓群島、加裏曼丹島。其中,臺灣居於西太航線的樞紐地位,扼守著整條航線的要衝。西太航線既是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海上長廊,也是連接太平洋、溝通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樞紐和海上航運繁忙的航線之一。

西太航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東北亞—東南亞航線,航程約爲1600—3200海裏。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可經此航線向東南亞地區出口工業製成品,進口戰略物資;另一條是中東—關島—日本航線,又稱爲“石油航線”,是中東地區產油國經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或巽他、龍目海峽至日本、關島等地的航線。航程爲5300—6800海裏。該航線是日本運輸石油的一條主要航線。日本進口原油的70%都經此航線。該航線也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一條主要石油補給線。

近年來,西太航線每年通過的艦船在8萬艘以上,是日本、韓國到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等地的必經之地,其中日本貨運量的3/4都要通過該海域。因此,該海域平時影響到東亞各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戰時將關係到國家的勝敗和存亡。

日本四面環海,土地狹小,資源極端貧乏,工業所需的石油、天然氣、焦煤等重要燃料和原料,國內幾乎都不能自給,均依賴進口。同時,日本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國家之一,大量工業産品需向國外推銷,離開對外經濟聯繫,日本經濟不但不能發展,而且生存都受到威脅。從地理位置看,日本是太平洋西緣的一個島國,東臨太平洋,西瀕日本海、東海,對外經濟聯繫主要依賴海上交通。鑒於日本對海上運輸的嚴重依賴性,西太平洋的海上航線是“日本的生命線”,在平時關係其生存和發展,戰時將直接影響作戰的勝敗。

從波斯灣經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和臺灣海峽到日本的海上航線,歷來被日本視爲其經濟的“生命線”,日本所需石油有70%是由波斯灣經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臺灣或巴士海峽——琉球——日本這條海上航線運回國內,日本的製成品也有很大一部分經這條航線輸出。一旦該航線被封鎖,等於切斷了日本經濟大動脈,其經濟就會在短期內崩潰。如果駛往日本的船隻不經過南海而繞道菲律賓以東航行,也會使日本的製成品成本上升25%。

西太平洋海域是緊鄰中國的海區,它不僅是中國海軍進入太平洋的必經之路和海上作戰的主要戰場,也是中國對外交往和貿易往來的重要海上交通線之一。西太平洋海域是當今海洋權益鬥爭最劇烈、最複雜的地區之一。事實上,2001年發生的中美撞機、日本軍艦開赴海外、日本擊沈不明船隻以及2002年的朝韓交火等事件無不與這片海域緊密相關。

在近現代戰爭的歷史上,各國爲爭奪這片海域及其海上航線而進行的戰爭接連不斷。如1904年日俄進行的世界海戰史上罕見的戰役之一黃海之戰;1898年,在南中國海馬尼拉灣附近進行的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等。二戰及戰後幾十年間,西太平洋海區的戰事始終沒有間斷。如二戰中,1941年日軍登陸馬來半島和新加坡,擊敗英國在遠東最強集團軍的馬來西亞戰役;1944年,爲控制南中國海交通線,美日雙方發生的菲律賓戰役等。20世紀50年代,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仁川登陸作戰和60年代在侵越戰爭中對北部灣海域的封鎖作戰等。

二戰結束後,美國爲了同蘇聯爭奪在亞太地區的“勢力範圍”,不僅頻頻集結重兵干涉亞太事務,而且還拉攏日本、韓國、臺灣、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構建了大量的前沿軍事基地,逐步在西太平洋地區形成了圍堵蘇聯和中國的“島嶼鎖鏈”,並對西太平洋航線一直虎視眈眈。雖然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其對礦藏資源和物資的消耗巨大,所以一些重要戰略原料等仍需依賴進口。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它還成爲美國最主要的貿易地區。因此,太平洋區域海上交通線對發展美國經濟與軍事工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在軍事運輸上對本海域海上交通的依賴性亦很大。


目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設有基地與軍事設施百餘處,駐有各種兵力達10余萬人。這些基地設施大都建立在別國領土和遠離美國本土的島嶼上,補給能力很弱,每年均需補給大量的軍用物資。戰時,美軍遠洋作戰、部隊機動等都需依賴海上輸送,海運在美軍戰略運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如在朝鮮戰爭中美軍海運量占總運輸量的98%,越南戰爭中占95%,海灣戰爭中占94%。由於經濟及軍事的需要,在美國最重要的10條海上航線中,有3條經過西太平洋地區,年貨運量超過2億噸。因此,不論在戰時還是平時,西太平洋海上交通線對美國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臺灣東濱太平洋,離海岸30公里,便是深達4000公尺以上的海溝;東北接琉球群島,通往日本本土;南靠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接壤;西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相望;北向東海。臺灣地處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西太平洋海域的咽喉,鎮守著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是我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聯繫的交通樞紐和海上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她與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爲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史載兵家論台,素有“四省左護”、“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說,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控制從南方菲律賓到日本、南朝鮮的海運,切斷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

如果說中國的大陸岸線彎曲如弓,那麽臺灣即位於弓背要害之處。臺灣既是大陸岸線的重要屏障,也是進入大洋深處最近的踏腳石。在西太平洋特有的島弧上看,臺灣北連日本列島與沖繩島鏈,南接菲律賓和印尼等千島之國。臺灣對於中國其重要意義怎樣估計也不過分。

臺灣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可作爲主要的戰略點對我沿海防禦起到骨幹支撐作用。臺灣與海南島相映,形成“雙目”;北和舟山群島呼應,構成“倚角”;足以掩護我東南沿海6省市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

明清以來中國數世紀歷史業已證明,臺灣安定則大陸安定,臺灣有危則國事不寧。清初統一臺灣,其後近三百年海疆大體安定,且對大陸經濟商貿帶來巨大利益。島內新興有許多大市鎮,“街衢縱橫”、“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到乾隆之後,“貿易甚盛,出入之貨歲率數百萬元”。[14]煤、糖、茶、稻米等是輸出大宗,樟腦在19世紀末占世界銷量1/3-2/3。稻米豐收時“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15]有記載乾隆初年“蓋緣撥運四庫及各營兵餉之外,內地採買既多,並商船所帶,每年不下四五十萬。又南北各港來台小船,巧借失風名色,私裝米穀,透越內地。”

19世紀後半期的洋務運動,曾帶來中國有限的“同光中興”,而臺灣亦成爲中興要區。至日本割占臺灣之前,在臺灣曾出現全國第一家機器煤礦,第一條電線,第一台電話,第一盞電燈,第一家現代郵局,自行設計建造第一座大鐵橋(淡水河大橋、長463米)等等。臺灣是當時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17]日本據台使中國遭受了十分沈重的經濟損失。

臺灣自晚清以來對於中國國防、尤其在海防上更具有關涉全局的作用。臺灣防務的存在曾與晚清的三洋海軍相配合,爲綿長而空虛的中國海防線保存了改善的希望。傑出的晚清戰略家丁日昌建議,以臺灣爲戰略基地,對入侵大陸之敵特別在對付京畿方向敵寇,“由台出奇兵斷其後路”。他強調:“欲籌海防宜以全力專顧臺灣,庶臺灣無事而沿海可期安枕”。[18]然而由於日本的突然襲擊,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臺灣被日本割占,中國的東南海域門戶大開,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屏障,於是攻防易手,臺灣成了日本不斷攻擊侵略大陸最重要的海陸空軍戰爭基地。二戰中無數駐臺灣的日本飛機轟炸大陸內地,攻佔“九州通衢”武漢的日軍先頭部隊,便是從臺灣開拔的波田支隊。

世界上擁有強大海軍的都是那些向外擴張最具侵略性的國家,19世紀的歐洲殖民國家個個都有強大的海軍,英國、西班牙、荷蘭、法國等莫不如此,美國、日本、蘇聯等則是20世紀後起的海軍大國。中華民族沒有向外擴張的本性,所以在鴉片戰爭以前就沒有過海軍。

中國的地理形狀代表了典型的地緣政治學家所描繪的邊緣國家的特徵:主要是大陸國家,同時又有漫長的海岸線,海軍實力相對較弱,不具備爭奪海權的民族心理等。長期以來中國人靠種地吃飯,因而國人往往認識不到海權之於中國發展的重要性。雖然中國在近代歷史上曾經有過康乾盛世,有過在亞洲大陸將大清疆域拓展到多達一千二百萬平方公里的偉業,然而在海洋方面卻無所作爲,實行閉門鎖國的“禁海令”。

正因爲有海無防,才有《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等一個個割地賠款的喪權辱國條約。如果抛開政治、經濟因素不談,可以說不重視海軍,輕視海軍,是近代中國頻遭外敵侵略的根本原因。

無數慘痛的事實證明,歷史發展到近代,以農耕爲主的“黃色文明”根本無法抵抗以海洋貿易爲主的“藍色文明”的無情進攻。 避免外敵入侵的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提心吊膽地關著國門,而是要不遺餘力地發展自己。

中國海洋國土所特有的地理現象是邊緣海,邊緣海簡稱邊海,是位於大洋邊緣濱靠大陸,由半島、島嶼或群島分隔,但水流與大洋交換通暢的水域。太平洋西部有一串鏈珠般的島嶼,劃出了這樣一些水域,其中有我們所熟悉的黃海、東海、南海,此外還有著名的鄂霍茨克海、日本海、珊瑚海等。而太平洋東部沒有這種水域,北南美洲均直接濱靠太平洋。邊緣海成了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主體之間的分隔性水域,中國人要出入太平洋和其他地球上的水域,必須首先穿越這些邊緣海。[20]

二戰後,美國及其盟友通過南朝鮮、日本、臺灣、菲律賓一線組成的西太平洋防線,對中國形成弧型封鎖、圍堵之勢,臺灣處於新月形防線的中央,位居要衝,戰略意義十分重要。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的當天,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在向國務院遞交的一份名爲《在亞洲遏制共產黨的戰略計劃》中,明確指出臺灣是“一艘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

(未完,請繼續)

台長: 和平是最偉大的戰略!

西夏王子
台长,你看,你既然转了帖子,要别人看,就不要开篇自己先说话.等网友看完,在末尾再添上你的想法,供网友参考就是了.既然是"新闻自由"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人,平等观念自然是有的,更不该开篇就给人强植观念,诱导读者思维.你说是吧...
2007-02-11 17:11: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